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考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考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考试卷
(命题范围:1-3单元 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3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打开语文课本,踏上 的阅读之旅;鸟儿 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与 应和着;可爱的水藻把冬天(①zhù)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一家人解决散步时的分②(qí),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瘫痪的史铁生和母亲③(jué)别,鼓起了“好好儿活”的勇气;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相遇,迎来了 的生活。通过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①(zhù) ②(qí) ③(jué)
(2)根据语境,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轻风流水 截然不同 丰富多彩 呼朋引伴 B.丰富多彩 截然不同 呼朋引伴 轻风流水
C.丰富多彩 呼朋引伴 轻风流水 截然不同 D.截然不同 呼朋引伴 轻风流水 丰富多彩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B.通过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C.通过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D.通过做生活的有心人,是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泰戈尔《金色花》)”句中“要”“工作”词性都是动词。
B.“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鲁迅《未有天才之前》)”一句中的“寒噤”是身体因为受冷或受惊而颤动的意思。
C.“行为”和“行径”是一组同义词,但二者存在感彩上的差异,前者的感彩是中性的,后者则含有贬义。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两句诗中,“青女”指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指嫦娥。
B.古人讲究称呼的使用,对自己用谦辞,如家母、愚兄、见谅、拙见等;对别人用敬称,如令尊、垂询、赐教、奉陪等。
C.《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在《步出厦门行》各章末尾都有,是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散文《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冰心的早期创作深受他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
4.班级举办“《朝花夕拾》我来讲”读书交流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6分)
(1)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小语绘制下面的思维导图,分享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替小语在①②③处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2)小语在研读过程中发现《朝花夕拾》并存着两个视角,一个是“回忆中的鲁迅”(小鲁迅),一个是“写作时的鲁迅”(大鲁迅)。对同一事件或人物,“两个鲁迅”的认知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请选择下列篇目中的其中一篇,参考示例,结合内容谈谈鲁迅当时和后来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篇目:《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示例:读《琐记》我发现鲁迅当时觉得衍太太很和蔼,看到孩子们吃冰不会阻止,还笑着鼓励,但是成年以后鲁迅发现衍太太其实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的妇人,怂恿他找母亲的首饰变卖,还散布鲁迅偷家里东西变卖的谣言。
5.进入中学,你一定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请你参加七年级(1)班组织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营造氛围】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帮助小语把下面6个词语组成一幅切合主题的对联,以备布置活动现场。(2分)
好诗 正言行 似镜 如茶 良友 益心性
上联: 下联:
【展示自我】小语为了活动中在同学们面前介绍自己,事前拟了一份自我介绍的提纲,请你在提纲中帮他补充两个介绍的内容。(不涉及身高体重等个人隐私)(2分)
【化解矛盾】考试时你的好友小文想让你把你的答案给他抄,你没有理会。考完后他生气地说:“真不够朋友!”你这样对他说道:“ ”(3分)
6.默写古诗文。(8分)
(1)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姓名往往包含着大学问,人们在取名字时很多时候会参考古诗文。如有人将名字取作“一帆”,你就知道它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
(4)浅显的诗句里蕴含着深深的友情。千百年来,这些诗句感动了无数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两句传递着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 , ”两句抒发了与友人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感慨。
二、阅读·思悟(48分)
(一)起航朗诵社举办“朗读者”节目,小航和小舟深情朗诵了下面这篇文章,请你完成任务。(11分)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⑤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着,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感觉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⑥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注],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树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⑦我真正认识合欢树,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⑧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⑨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⑩……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丹亲静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树。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文章有删改)
【注】《合欢树》讲述了史铁生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时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己离世七年,从而引出史铁生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史铁生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学会梳理,把握文本行文脉络】
7.文章写到我不同年纪与“合欢树”相遇的经历,默读文章,请你帮小航梳理在个同时期与“合欢树”相遇时“我”情感的变化。(2分)
作者年纪 九岁那年 十四岁 十几岁 做母亲的年纪
作者心情 欢喜 (1) (2) 悲伤
【注重品读,表达情感波折】
8.小舟完成了朗读设计,请你帮小航完成朗读设计。(3分)
小舟朗读卡
(1)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这句话的语速要慢,“丝丝缕缕”要重音轻读,
理由:突出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小航朗读卡
(2)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中任意选择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并说明理由。)
朗读设计:
理由:
【品味细节,触碰情感脉搏】
9.小航和小舟就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进行讨论,帮助他们完成对话。(3分)
小航:第⑤段和第⑩段中画横线处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能否删去一处?
小舟:当然不能, 。(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
【形成联结,挖掘主旨深脉】
10.小舟:这篇文章题为《合欢,合欢》,通过“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小航:我不这样认为。文章就是通过 (具体文章内容),表达了 。(3分)
(二)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11—14题。 (19分)
那时桃花
①天气转暖,春风拂过村庄,一夜之间,枝头就有了春的气色。
②人们的脸上也多了些许春色,是暖的,甜的,是春日下的欣欣然。庄稼也舒展、明朗起来,黄土地带着被阳光照耀的温热感。
③山野花从低处开到高处,从近处开到远处,各色花朵将蜜蜂和蝴蝶请上枝头,在黄土地的案头,春风的画笔让水彩流淌,大片大片的桃红柳绿,让春之河流生动起来。
④生于乡间的我,是在春风的襁褓里长大的,每座山,每条河,乃至每棵树,都是我亲密无间的伙伴。每年春天花开时节,留存在我记忆枝头的那三两株桃花,总会在我眼前倏然闪现。
⑤是的,就是桃花,爷爷屋外不多的几树桃花。打我记事起,它们年年盛开,和其他村庄和山野的桃花相比,它们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我却更愿意一次次走近。爷爷曾笑着打趣,这孩子和花亲哩。我笑着握紧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追问道,这桃树是谁种下的,有多少个年头了 爷爷的回答从未改变,是我在你这般年岁种下的,没过几年,我就娶了你奶奶。坐在屋外院场做针线的奶奶不言不语,只是一个劲地笑。
⑥茶杯口粗的桃树,散落在一片竹林边。和周边高大的杏树、桦树、梨树相比,它们的枝条并不繁茂。但是,当桃花次第盛开时,我总是莫名地感动,像是遇到一位眉眼和善的亲人,静静地站在那,就让人感到踏实、温暖。
⑦桃花颜色纯正,一朵或者一簇,在春风里恬淡安然。对于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孩子而言,花花草草,是最寻常不过的自然景象。而我,唯独对桃花心存眷恋,固执地认为,只有桃花盛开,鸟语花香的春天才是完美的。
⑧一次次,我呆呆地望着桃花。在我身旁,是咯咯叫着啄食的鸡群,是摇着尾巴跟在我身后的大黄狗,是三两只从头顶飞过的麻雀,再远处,就是弯着腰身在田里锄草的老农。恍惚间,一片片花瓣如群山合围,春天似乎被无限放大……
⑨桃花的花期并不长,也就一个多礼拜。当桃粉落下,我并不感到惆怅,因为米粒大小的果实已挂满枝头,在即将到来的夏季,鸡蛋大小的桃子将再次露出桃粉的脸颊。从枝头摘下大大小小的桃子,握在手里,像一杯香甜的蜜酿。每到这时,奶奶站在不远处,扬起拐杖指着桃树,笑盈盈地提醒我,你看,你看,叶子底下藏着那么大个桃子呢。但她并不知道,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春天,我曾和她一样站在院场边,望着在花间旋旋绕绕的蜜蜂,用同样的口气在心里念叨,轻点,轻点,别碰落了桃粉的花朵。
⑩多少年之后,牵手走过一个甲子的爷爷和奶奶相继离世。每个春天花开时节,我依然如少年时静静地望着朵朵桃花……
11.文章开头说“一夜之间,枝头就有了春的气色”,请结合②~③段,说说“春的气色”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第③段中“各色花朵将蜜蜂和蝴蝶请上枝头”,与朱自清《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在突出花的特点时所用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它们相似的表达效果。(3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⑥段划线句进行赏析。(3分)
13.在朗读第⑤段中“这孩子和花亲哩”一句时,丁老师重读了“花”,李老师重读了“亲”。请比较揣摩这两种朗读的不同效果。(4分)
14.链接材料和本文最后一段都写到“看花”,说说它们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并分析各自的写作意图。(5分)
【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三)学习《世说新语》二则时,同学们觉得“咏雪”这一生活细节反映了魏晋文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情趣,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18分)
【甲】
咏 雪
南朝·吴均①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②如雾转,凝阶③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注释】①吴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②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③凝阶:凝结于台阶。
【乙】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笺疏》)
【丙】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三①,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彼雨雪,先集维②霰’,‘霰’即今所谓未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
余嘉锡③在《世说新语笺疏》云:“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
【注释】①陈善是宋朝文学批评家,著有《扪虱新话》,共十五卷。本材料节选自其第三卷。②维:同“为”。③余嘉锡: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家,文学史家。
【析 义】
15.结合语境,参考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文言词语 方 法 释 义
俄而雪骤 参考成语法:狂风骤雨 (1)
相思空何益 查阅词典法 ①动词,增加,增长;②副词,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加”;③名词,好处;④形容词,有益的,与“害”相对。 (2) (填序号)
【赏 句】
16.小语认为谢道韫的诗句更好,而小文认为谢朗更好。请你结合乙文,参照小语的辩词,帮助小文给谢朗写一段辩词。(3分)
[示例]小语辩词:我认为谢道韫的更好。以柳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又预示着春天的即将到来,极富神韵。而谢朗的诗句没有诗意,缺乏美感。
小文辩词:______
17.小语想查寻资料来充实自己的辩词。请你从丙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说说陈善和余嘉锡二人各持怎样的观点?谁的观点更适合为小语的辩词做补充材料?(3分)
【融 情】
18.对甲诗《咏雪》的赏析,下面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微风轻轻摇动庭院之树,与次句的“细雪”相应,写出江南雪景柔美的特点。
B.“细雪下帘隙”中“下”字生动地表现了细雪随微风钻进帘隙的情景。
C.诗中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动静两个角度表现了雪飞舞和落地后的情态。
D.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作诗,前六句写景咏物,后两句直抒胸臆。
19.按要求完成各题。(7分)
咏 雪 内心情感 (1)结合甲诗,说说吴均借“咏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生活情趣 (2)乙文透露出古人怎样的家庭生活情趣?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三、作文·沉淀(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虽然才两个月,你一定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经历。有的经历让你快乐、自豪、幸福,有的经历让你困惑、懊恼、伤心……这些都是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请以“这件事真让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不少于500字。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考试卷
(命题范围:1-3单元 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3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打开语文课本,踏上 的阅读之旅;鸟儿 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与 应和着;可爱的水藻把冬天(①zhù)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一家人解决散步时的分②(qí),彰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瘫痪的史铁生和母亲③(jué)别,鼓起了“好好儿活”的勇气;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相遇,迎来了 的生活。通过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①(zhù) ②(qí) ③(jué)
(2)根据语境,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轻风流水 截然不同 丰富多彩 呼朋引伴 B.丰富多彩 截然不同 呼朋引伴 轻风流水
C.丰富多彩 呼朋引伴 轻风流水 截然不同 D.截然不同 呼朋引伴 轻风流水 丰富多彩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B.通过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C.通过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D.通过做生活的有心人,是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答案】(1) ①贮 ②歧 ③诀 (2)C (3)A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泰戈尔《金色花》)”句中“要”“工作”词性都是动词。
B.“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鲁迅《未有天才之前》)”一句中的“寒噤”是身体因为受冷或受惊而颤动的意思。
C.“行为”和“行径”是一组同义词,但二者存在感彩上的差异,前者的感彩是中性的,后者则含有贬义。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D ) (2分)
A.“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两句诗中,“青女”指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指嫦娥。
B.古人讲究称呼的使用,对自己用谦辞,如家母、愚兄、见谅、拙见等;对别人用敬称,如令尊、垂询、赐教、奉陪等。
C.《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在《步出厦门行》各章末尾都有,是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散文《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冰心的早期创作深受他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
4.班级举办“《朝花夕拾》我来讲”读书交流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6分)
(1)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小语绘制下面的思维导图,分享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替小语在①②③处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2)小语在研读过程中发现《朝花夕拾》并存着两个视角,一个是“回忆中的鲁迅”(小鲁迅),一个是“写作时的鲁迅”(大鲁迅)。对同一事件或人物,“两个鲁迅”的认知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请选择下列篇目中的其中一篇,参考示例,结合内容谈谈鲁迅当时和后来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篇目:《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示例:读《琐记》我发现鲁迅当时觉得衍太太很和蔼,看到孩子们吃冰不会阻止,还笑着鼓励,但是成年以后鲁迅发现衍太太其实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的妇人,怂恿他找母亲的首饰变卖,还散布鲁迅偷家里东西变卖的谣言。
【答案】(1)①《父亲的病》②“我”盼望看迎神会,被父亲强迫背书,内心痛苦 ③“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3分)
(2)示例一:读《阿长与<山海经>》我发现鲁迅当时觉得阿长是一个迷信、粗俗但是对他很好的人,让“我”大年初一睁眼就说恭喜,睡觉摆大字,给我买《山海经》,但是成年以后觉得阿长又是一个可怜的妇女,姓名、经历不为人所知,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示例二: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发现小时候的鲁迅对百草园充满热爱,百草园是他的乐园,觉得三味书屋生活有些枯燥,成年后的鲁迅对百草园依旧怀念,但对于三味书屋的看法有了变化。他认为在那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启蒙,这两段生活都是他童年不可或缺的部分,共同构成了他丰富的童年回忆。
示例三:读《五猖会》,我发现当时鲁迅很不理解为什么父亲要在五猖会那天一定要让他背《鉴略》,痛苦又无奈。成年以后,他意识到父亲的做法可能是对他教育的重视,只是这种违背天性的方式不可取,流露出对封建教育的批判。(4分)
5.进入中学,你一定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请你参加七年级(1)班组织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营造氛围】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帮助小语把下面6个词语组成一幅切合主题的对联,以备布置活动现场。(2分)
好诗 正言行 似镜 如茶 良友 益心性
上联: 下联:
【展示自我】小语为了活动中在同学们面前介绍自己,事前拟了一份自我介绍的提纲,请你在提纲中帮他补充两个介绍的内容。(不涉及身高体重等个人隐私)(2分)
【化解矛盾】考试时你的好友小文想让你把你的答案给他抄,你没有理会。考完后他生气地说:“真不够朋友!”你这样对他说道:“ ”(3分)
【答案】【营造氛围】上联:好诗如茶益心性 下联:良友似镜正言行(2分)
【展示自我】补充内容:可选择特长、兴趣爱好、喜欢的运动、理想追求等。(2分)
【化解矛盾】示例:小梅,考试时我不会把答案给你抄,但以后你学习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我一定会帮助你的,真正的朋友是不会让你自欺欺人的,你说是吗?(3分)
6.默写古诗文。(8分)
(1)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姓名往往包含着大学问,人们在取名字时很多时候会参考古诗文。如有人将名字取作“一帆”,你就知道它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
(4)浅显的诗句里蕴含着深深的友情。千百年来,这些诗句感动了无数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两句传递着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 , ”两句抒发了与友人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感慨。
【答案】(1)星汉灿烂 (2)断肠人在天涯 (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阅读·思悟(48分)
(一)起航朗诵社举办“朗读者”节目,小航和小舟深情朗诵了下面这篇文章,请你完成任务。(11分)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⑤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着,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感觉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⑥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注],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树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⑦我真正认识合欢树,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⑧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⑨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⑩……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丹亲静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树。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文章有删改)
【注】《合欢树》讲述了史铁生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时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己离世七年,从而引出史铁生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史铁生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学会梳理,把握文本行文脉络】
7.文章写到我不同年纪与“合欢树”相遇的经历,默读文章,请你帮小航梳理在个同时期与“合欢树”相遇时“我”情感的变化。(2分)
作者年纪 九岁那年 十四岁 十几岁 做母亲的年纪
作者心情 欢喜 (1) (2) 悲伤
【注重品读,表达情感波折】
8.小舟完成了朗读设计,请你帮小航完成朗读设计。(3分)
小舟朗读卡
(1)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这句话的语速要慢,“丝丝缕缕”要重音轻读,
理由:突出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小航朗读卡
(2)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中任意选择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并说明理由。)
朗读设计:
理由:
【品味细节,触碰情感脉搏】
9.小航和小舟就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进行讨论,帮助他们完成对话。(3分)
小航:第⑤段和第⑩段中画横线处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能否删去一处?
小舟:当然不能, 。(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
【形成联结,挖掘主旨深脉】
10.小舟:这篇文章题为《合欢,合欢》,通过“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小航:我不这样认为。文章就是通过 (具体文章内容),表达了 。(3分)
【答案】
7.失望 茫然
8.【示例】朗读设计:语速放缓,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静悄悄”轻读 理由:表现母亲的病重与虚弱,从而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9.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②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爱的不舍、眷恋与回忆。③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10.示例:通过(第三段或第九段的具体内容)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告诫我们要关心理解身边的亲人、行孝在当下。
(二)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11—14题。 (19分)
那时桃花
①天气转暖,春风拂过村庄,一夜之间,枝头就有了春的气色。
②人们的脸上也多了些许春色,是暖的,甜的,是春日下的欣欣然。庄稼也舒展、明朗起来,黄土地带着被阳光照耀的温热感。
③山野花从低处开到高处,从近处开到远处,各色花朵将蜜蜂和蝴蝶请上枝头,在黄土地的案头,春风的画笔让水彩流淌,大片大片的桃红柳绿,让春之河流生动起来。
④生于乡间的我,是在春风的襁褓里长大的,每座山,每条河,乃至每棵树,都是我亲密无间的伙伴。每年春天花开时节,留存在我记忆枝头的那三两株桃花,总会在我眼前倏然闪现。
⑤是的,就是桃花,爷爷屋外不多的几树桃花。打我记事起,它们年年盛开,和其他村庄和山野的桃花相比,它们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我却更愿意一次次走近。爷爷曾笑着打趣,这孩子和花亲哩。我笑着握紧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追问道,这桃树是谁种下的,有多少个年头了 爷爷的回答从未改变,是我在你这般年岁种下的,没过几年,我就娶了你奶奶。坐在屋外院场做针线的奶奶不言不语,只是一个劲地笑。
⑥茶杯口粗的桃树,散落在一片竹林边。和周边高大的杏树、桦树、梨树相比,它们的枝条并不繁茂。但是,当桃花次第盛开时,我总是莫名地感动,像是遇到一位眉眼和善的亲人,静静地站在那,就让人感到踏实、温暖。
⑦桃花颜色纯正,一朵或者一簇,在春风里恬淡安然。对于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孩子而言,花花草草,是最寻常不过的自然景象。而我,唯独对桃花心存眷恋,固执地认为,只有桃花盛开,鸟语花香的春天才是完美的。
⑧一次次,我呆呆地望着桃花。在我身旁,是咯咯叫着啄食的鸡群,是摇着尾巴跟在我身后的大黄狗,是三两只从头顶飞过的麻雀,再远处,就是弯着腰身在田里锄草的老农。恍惚间,一片片花瓣如群山合围,春天似乎被无限放大……
⑨桃花的花期并不长,也就一个多礼拜。当桃粉落下,我并不感到惆怅,因为米粒大小的果实已挂满枝头,在即将到来的夏季,鸡蛋大小的桃子将再次露出桃粉的脸颊。从枝头摘下大大小小的桃子,握在手里,像一杯香甜的蜜酿。每到这时,奶奶站在不远处,扬起拐杖指着桃树,笑盈盈地提醒我,你看,你看,叶子底下藏着那么大个桃子呢。但她并不知道,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春天,我曾和她一样站在院场边,望着在花间旋旋绕绕的蜜蜂,用同样的口气在心里念叨,轻点,轻点,别碰落了桃粉的花朵。
⑩多少年之后,牵手走过一个甲子的爷爷和奶奶相继离世。每个春天花开时节,我依然如少年时静静地望着朵朵桃花……
11.文章开头说“一夜之间,枝头就有了春的气色”,请结合②~③段,说说“春的气色”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第③段中“各色花朵将蜜蜂和蝴蝶请上枝头”,与朱自清《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在突出花的特点时所用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它们相似的表达效果。(3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⑥段划线句进行赏析。(3分)
13.在朗读第⑤段中“这孩子和花亲哩”一句时,丁老师重读了“花”,李老师重读了“亲”。请比较揣摩这两种朗读的不同效果。(4分)
14.链接材料和本文最后一段都写到“看花”,说说它们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并分析各自的写作意图。(5分)
【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答案】11.人们的脸上“欣欣然”,庄稼“舒展,明朗”,黄土地有“温热感”,各色山野花漫山遍野。
12.(1)都不直接写花的特点,而是通过蜜蜂、蝴蝶等侧面描写花朵的艳丽、芬芳、繁盛等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3分)
(2)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开放带给我亲人般的温暖,让我感动,表达了我对桃花的喜爱与眷念。(3分)
13.重读“花”,凸显了我喜爱的对象“爷爷屋外的几树桃花”;重读“亲”,突出的是我对“桃花”的态度之亲近。
14.相同的写作手法:借花怀人、借景抒情(任意一点即可)(1分)
链接的写作意图:借看菊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菊花各种颜色象征母亲坚忍的品格,菊花的“烂漫”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懂得了母亲生前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坚韧地活下去,活出生命的个性与美丽。(2分)
本文最后一段写作意图:本文结尾写“看桃花”,表达了我对爷爷奶奶的怀念,对少年欢乐时光的留念。(意对即可)(2分)
(三)学习《世说新语》二则时,同学们觉得“咏雪”这一生活细节反映了魏晋文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情趣,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18分)
【甲】
咏 雪
南朝·吴均①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②如雾转,凝阶③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注释】①吴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②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③凝阶:凝结于台阶。
【乙】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笺疏》)
【丙】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三①,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彼雨雪,先集维②霰’,‘霰’即今所谓未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
余嘉锡③在《世说新语笺疏》云:“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
【注释】①陈善是宋朝文学批评家,著有《扪虱新话》,共十五卷。本材料节选自其第三卷。②维:同“为”。③余嘉锡: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家,文学史家。
【析 义】
15.结合语境,参考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文言词语 方 法 释 义
俄而雪骤 参考成语法:狂风骤雨 (1)
相思空何益 查阅词典法 ①动词,增加,增长;②副词,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加”;③名词,好处;④形容词,有益的,与“害”相对。 (2) (填序号)
【赏 句】
16.小语认为谢道韫的诗句更好,而小文认为谢朗更好。请你结合乙文,参照小语的辩词,帮助小文给谢朗写一段辩词。(3分)
[示例]小语辩词:我认为谢道韫的更好。以柳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又预示着春天的即将到来,极富神韵。而谢朗的诗句没有诗意,缺乏美感。
小文辩词:______
17.小语想查寻资料来充实自己的辩词。请你从丙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说说陈善和余嘉锡二人各持怎样的观点?谁的观点更适合为小语的辩词做补充材料?(3分)
【融 情】
18.对甲诗《咏雪》的赏析,下面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微风轻轻摇动庭院之树,与次句的“细雪”相应,写出江南雪景柔美的特点。
B.“细雪下帘隙”中“下”字生动地表现了细雪随微风钻进帘隙的情景。
C.诗中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动静两个角度表现了雪飞舞和落地后的情态。
D.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作诗,前六句写景咏物,后两句直抒胸臆。
19.按要求完成各题。(7分)
咏 雪 内心情感 (1)结合甲诗,说说吴均借“咏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生活情趣 (2)乙文透露出古人怎样的家庭生活情趣?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答案】15.急 ③
16.我认为谢朗的更好。以盐喻雪,贴切地写出了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更让人感受到雪之“骤”,反而比谢道韫的诗更真实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17.陈善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余嘉锡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所以余嘉锡的观点更适合为小语的辩词做补充材料。
18. C
19.(1)诗人看到台阶上如花之雪,引起了对春的盼望,但时值隆冬,庭中杨柳未绿,只能见到空荡荡的树枝。表达了诗人思春盼春而不得的叹惋。加之社会动乱,无人可以倾诉,也委婉表达了对政治黑暗、自己机遇难逢的孤独感伤。
(2)从“寒雪”、“内集”、“讲论文义”中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从“欣然”“大笑乐”中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三、作文·沉淀(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虽然才两个月,你一定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经历。有的经历让你快乐、自豪、幸福,有的经历让你困惑、懊恼、伤心……这些都是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请以“这件事真让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不少于500字。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这件事真让我惭愧
每当想起这件让我惭愧的事,脸马上就红到脖子根。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大地都冻得硬硬的。
该上操了,我真不想去,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缩着脖子琢磨起来。忽然,我想起前几天老师同意肚子疼的小红不上操,便装起病来。我右手抵住肚子,左手放在桌子上,脑袋垂得低低的,嘴里不停哼哼叽叽。这时正好班主任老师在收课本,见我这副模样,便关切地问:“小明怎么啦?不舒服吗?”还用手摸摸我的额头。我装作痛苦的样子点点头。老师亲切地说:“你别上操了,在教室里好好休息一下。”我的心落了地,好容易躲过去了。我隔着窗子看见同学们迎着大风做操,心想,这鬼天气真够冷的。可是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点不自在。
下了操,同学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有的问:“你肚子还疼吗?”有的说:“你揉揉就不疼了。”我见此情景,忙把头枕在一只膀臂上,眉头紧紧的皱着;另一只手不停地摸抚着胃部,一会儿揉揉裤腰,一会儿牙关咬紧用手抵着胃部。见到同学们围聚到身边,我越发装得伤心了,两眼颤颤得发愣,嘴张开连续地抽泣着,就像一只小喇叭翘挂在脸上,鼻翼一吸一吸的,似乎眼泪与鼻涕都要淌下来。一位同学着急说:“要不,送上医院吧!”我哭嚷着只摇头:“不要紧的,不要紧的。”整个课间,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我怕露馅,忍住了发痒的脚,没敢离开自己的座位。
上第四节语文课时,老师讲得非常生动,我是个爱发言的人,竟忘了“生病”忍不住举起手来。当我答对了老师的问题时,老师不仅表扬了我的答案正确,还说:“你们看小明同学,有病了,还这么积极回答问题,你们要向小明同学学习。”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似乎醋瓶在心中反倒了,酸酸的、胀胀的。
放学了,该我们组值日劳动。老师对我说:“今天,你就别值日了。”“老师,我……”还没等我说完,老师忙说:“别过意不去,你不是有病吗?回家休息去吧!”老师的关心使我心理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我背起书包,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出了教室。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惭愧得脸红到了脖子根。我想:“下次,可不能再干这种事了。”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要求以“这件事真让我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题目可以分两部分理解,一是“这件事”,这就需要明确我们写作文时围绕的是一件事,而不能是多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如和父母的某次吵架,和同学、朋友之间的某次交心等;二是“真让我”,“真”意思是“确实”“实在”,表示程度之深,“我”,表明要用第一人称“我”行文,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对于这件事情,我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或者感受,亦或者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叙述即可。
第二,选材构思。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可以写某一个对自己影响比较深刻的事件,通过这个事件带来什么样的感悟,并说明这个事件带给了我们怎么样的影响。比如,可以写自己在某一次考试或者听写、默写中作弊,被同学检举揭发,虽然当时非常憎恨检举的人,但经过老师的教育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件事一直让自己非常后悔。再如,可以写自己在某一次活动中,因为自己的勇敢大胆,积极主动,虽然没有获得好名次,但自己得到了锻炼,这件事一直让自己非常自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