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1《谏太宗十思疏》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谏太宗十思疏》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心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强调德义对治国的重要性
B.借“十思”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避免重蹈隋亡覆辙
C.仅关注君主个人修养,未涉及民生、吏治等其他治国层面
D.“十思”兼具对君主的规范与对普通人修身的借鉴意义
2.下列对文中论证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仅用“木”“流”设喻,论证单一,缺乏说服力
B.以“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总结历史,突出“守业难”
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仅用比喻,无对比作用
D.结尾“鸣琴垂拱”与前文“十思”理念矛盾,逻辑松散
3.下列对“十思”内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克制贪欲,避免劳民伤财
B.“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谦虚纳谏,汇聚治国智慧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节制游乐,不荒废政务
D.“十思”仅针对君主,与当代个人修身无关
4.下列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用对偶,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句式整齐
B.语言庄重典雅,符合劝谏君主的正式场合
C.生僻字词多、句式复杂,普通读者难以理解
D.情理兼备,既有警示又有引导,说服力强
5.下列对文章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于贞观年间,针对太宗后期骄奢懈怠的问题
B.以隋亡为鉴,强调“载舟覆舟”的民本思想
C.当代社会治理中,“居安思危”理念仍有借鉴价值
D.是封建君主谏言,与当代民主治理完全冲突
6.下列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君主创业易、守业难
B.“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真诚待人可凝聚人心
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百姓怨恨不分大小,需敬畏民心
D.“简能而任之”——简化选拔流程,随意任用官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①浚(jùn):疏通;②神器:帝位;③董:监督;④三驱:田猎留一面让禽兽逃生,示仁政;⑤壅蔽:被堵塞蒙蔽;⑥黜(chù):排斥;⑦宏兹九德:弘扬忠、信等九种美德。
背景: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初期励精图治,后期渐生骄奢,修宫殿、频巡游。魏征忧其重蹈隋亡覆辙,以“积德义”为核心,结合历史经验与现实,作此疏劝谏。太宗读后深省,采纳建议,延续“贞观之治”。此疏成为历代谏疏典范,“居安思危”“载舟覆舟”等理念影响深远。
7.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根本:树木的根
B.将崇极天之峻崇:追求
C.虽董之以严刑董:惩罚
D.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仅用两个比喻,论证单薄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强调创业易守业难
C.结尾“无为而治”与“十思”积极作为矛盾
D.未提及“民本思想”,仅关注君主修养
9.概括“十思”的核心内涵,并指出针对太宗后期的哪些问题。
10.分析文中“以史为鉴”的作用及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11.结合文本,谈谈“载舟覆舟”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的“居安思危”“为政自省”“民本思想”,不仅塑造“贞观之治”,更在当代社会治理中彰显价值。
“居安思危”是核心警示。魏征提醒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斯亦伐根塞源”,这与当代“底线思维”高度契合。我国在粮食安全上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避免依赖进口;生态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拒绝“先污染后治理”,均是“居安思危”的实践。反观部分领域,如个别企业忽视核心技术研发,陷入“卡脖子”困境,印证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
“为政自省”与当代干部作风建设相通。“十思”中“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对应干部需廉洁自律、倾听民意。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生活会”,正是对“为政自省”的传承,引导干部坚守初心,避免权力迷失。
“民本思想”是价值根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一脉相承。脱贫攻坚让近1亿人脱贫,“双减”减轻教育负担,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均是民本思想的现实践行,证明其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12.下列对“居安思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提出此理念是为警示太宗避免骄奢
B.仅适用于国家层面,与企业、个人无关
C.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是其当代实践
D.要求主体摒弃盲目乐观,做好风险防控
13.分析“为政自省”与当代干部作风建设的关联及对个人修身的启示。
14.结合材料,谈谈“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一脉相承。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成“千古第一谏疏”,既因思想深刻,更因高超劝谏艺术,其“尊重与理性”的核心,对当代沟通仍有借鉴。
开篇“委婉含蓄”。魏征未直接指责太宗,以“木”“流”设喻,引出“积德义”论点,避免触怒君主,让抽象道理具象化。当代职场提建议、家庭沟通,先肯定再类比,比直接否定更易被接受。
论证“情理兼备”。以“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理)论证“守业难”,以“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情)表尊重,让太宗情感上认同。当代公共表达,如环保宣传用“科学数据+家园情怀”,比说教更动人。
方案“建设性”。魏征不只指出问题,更提“十思”具体建议,如“知止以安人”“虚心以纳下”,让太宗知“如何做”。当代沟通提意见需附解决方案,如员工指流程问题时,需给优化步骤,避免空洞批评。
文化传承上,此疏通过课堂教学、影视改编等“活态传承”,如课本中分析“十思”引导自省,纪录片讲魏征故事传“纳谏”理念,让智慧融入当代精神世界。
15.下列对劝谏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设喻体现委婉含蓄特点
B.“情理兼备”指以历史为理、以尊重为情
C.魏征未提解决方案,劝谏缺乏实用性
D.核心是“尊重与理性”,具当代价值
16.分析劝谏艺术对当代“职场沟通”“家庭沟通”的启示。
17.概括“活态传承”的方式及对其他经典传承的借鉴意义。
18.对比文中劝谏艺术与当代网络“激进批评”,哪种更利于解决问题?说明理由。
四、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魏征“诤臣”形象与贞观政治
魏征(580-643)以“直言进谏”成“千古第一诤臣”,其敢谏源于忠直品格与太宗纳谏环境。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一生进谏两百余次,从反对修宫殿到建议轻徭薄赋,直击问题核心。其“诤臣”形象推动贞观“民本实践”“政治清明”,营造“君臣共治”氛围,为“贞观之治”奠基。
材料二:《谏太宗十思疏》历代传播
唐代《贞观政要》收录此疏,赞其“义理深远”;宋代《资治通鉴》引其观点,强调“君明臣直”;明清时成“科举范文”“官员教材”,张居正用其教万历,曾国藩家书引其诫子弟;近现代入教材、成学术研究对象,改编为短剧,传播更多元,核心智慧始终未变。
材料三:“为政自省”与当代干部机制
当代“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等干部自省机制,与“十思”一脉相承。“十思”是君主“自省清单”,如“知足以自戒”对应廉洁,“虚心以纳下”对应听民意;当代机制将“个人自省”变“制度自省”,如“民主生活会”要求干部检视问题,某省廉政培训学“十思”,助干部守底线。且当代机制增“群众监督”“问责制度”,比“十思”更具实效性。
材料四:民本思想与当代民生政策
“载舟覆舟”民本思想,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民生政策一脉相承。魏征强调“安人”“恤民”,太宗推“轻徭薄赋”;当代民生政策更系统,脱贫攻坚“不让一人掉队”,乡村振兴改善农村服务,医保“兜底保障”,且强调“群众参与”,通过“听证会”收意见,让民本从“君主自觉”变“制度保障”。
19.下列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敢谏源于自身品格与太宗包容
B.魏征进谏涵盖多领域,直击核心
C.此疏明清时仅为科举范文,未入家庭教育
D.近现代此疏传播涉及教育、学术等领域
20.下列对材料三、四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干部机制仅依赖个人自觉,与“十思”一致
B.某省学“十思”,说明其可替代现代干部教育
C.脱贫攻坚是民本思想的当代继承与创新
D.当代民生政策仍为“君主自上而下”模式
21.分析“为政自省”从“个人自觉”到当代机制的发展及意义。
22.概括此疏“历代传播”与“当代民生实践”的共性特点及对经典转化的启示。
23.从“历史、当代、文化”层面总结此疏核心价值,并谈自身践行“居安思危”的思考。
五、名篇名句默写
24.(1)《谏太宗十思疏》中,以自然现象类比治国,强调根本与泉源重要性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君主“创业易守业难”的句子是“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体现民本思想,警示重视民心向背的句子是“ , ”。
六、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魏征“居安思危”谏言到当代粮食安全、生态防护的底线思维;从“十思”为政自省到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自我检视;从“载舟覆舟”古训到脱贫攻坚、“人民至上”的实践——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深度交融。但当下仍有盲目乐观、形式主义等问题,如何让传统智慧赋能当代生活,值得思考。
阅读材料,结合思考与体验,以“传统智慧的当代生命力”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文章并非仅关注君主修养,“载舟覆舟”涉及民生,“简能而任之”涉及吏治,涵盖多治国层面。
2.答案:B
解析:A项“论证单一”错误,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具说服力;C项含对比(竭诚与傲物的结果对比);D项“矛盾”错误,“无为而治”是“十思”落实后的理想效果,逻辑连贯。
3.答案:D
解析:“十思”中“知足以自戒”“慎始而敬终”等,对当代个人修身(如克制欲望、坚持自律)仍有借鉴意义。
4.答案:C
解析:文章虽为文言文,但语言流畅,无过多生僻字,结合注释普通读者可理解。
5.答案:D
解析:“完全冲突”错误,其“居安思危”“民本”等理念,与当代民主治理有相通之处,具现实价值。
6.答案:D
解析:“简能而任之”指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非“简化流程、随意任用”。
7.答案:C
解析:“董”意为“监督”,非“惩罚”。
8.答案:B
解析:A项“论证单薄”错误,比喻论证奠定全文逻辑基础;C项“矛盾”错误,“无为”是“十思”后的治理境界;D项“未提及民本”错误,“载舟覆舟”明确体现民本思想。
9.答案: 核心内涵:克制贪欲、体恤百姓、谦虚纳谏、谨慎赏罚、坚守初心等(围绕“自省自律、为民为政”概括)。
针对问题:太宗后期骄奢(修宫殿)、懈怠政务、忽视民生等。
10.答案: 作用:以“凡百元首善始寡终”“隋亡”为鉴,警示太宗守业需“竭诚待下”,增强劝谏说服力。
启示:当代治理需总结历史经验(如借鉴过往政策得失),规避风险,实现长治久安。
11.答案: 民本思想:强调百姓重要性,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君主需体恤百姓、敬畏民心。
当代价值: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提供历史支撑,指导民生政策(如脱贫、医保),保障百姓权益。
12.答案:B
解析:“仅适用于国家”错误,企业(如华为“备胎计划”)、个人(如健康管理)均需“居安思危”。
13.答案: 关联:“十思”中“廉洁自律、倾听民意”,对应干部“廉政建设、民主生活会”,助干部守底线、改作风。
启示:个人需定期自省(如反思学习漏洞、消费习惯),克制贪欲,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14.答案: 两者均以“重视民心”为核心:古训“载舟覆舟”提醒君主恤民,当代“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脱贫、“双减”等政策落实民生,均强调“百姓利益为根本”,一脉相承且当代更具系统性、普惠性。
15.答案:C
解析:“未提解决方案”错误,魏征提出“十思”具体建议,具实用性。
16.答案: 职场沟通:提建议先肯定成效,再类比分析问题,附具体优化方案(如指流程问题时给改进步骤)。
家庭沟通:理解家人想法后,用举例/类比表达观点(如劝家人少刷手机时,举例健康危害),避免冲突。
17.答案: 方式:课堂教学(课本分析)、影视改编(纪录片)、文化活动(讲座)。
启示:其他经典可通过“适配当代载体(短视频、互动课程)+结合现实需求”传承,避免束之高阁。
18.答案: 文中劝谏艺术更利于解决问题。理由:其“尊重+理性+解决方案”的模式,易让对方接受;而网络“激进批评”多情绪化、无建设性,易引发对立,难解决实质问题。
19.答案:C
解析:“仅为科举范文”错误,明清时还为“官员教材”,曾国藩家书引其诫子弟,入家庭教育。
20.答案:C
解析:A项“仅依赖个人”错误,当代机制含“制度+监督”;B项“替代”错误,“十思”是补充,非替代;D项“君主自上而下”错误,当代民生政策强调“群众参与”。
21.答案: 发展:从“君主个人自省(十思)”,到当代“制度性自省(民主生活会)+群众监督+问责”。
意义:增强自省实效性,保障公平,适应现代民主治理,避免“个人自觉不足”的弊端。
22.答案: 共性特点:核心智慧不变(居安思危、民本),形式随时代调整(传播从文本到影视,实践从君主恤民到系统政策);均结合时代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启示:经典转化需“守核心、变形式、贴现实”,如将《论语》“仁”转化为社区志愿服务。
23.答案: 核心价值:①历史价值:推动“贞观之治”,成历代谏疏典范;②当代价值:指导社会治理(干部自省、民生政策);③文化价值:承载“士大夫精神”,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
践行思考:学习中提前补强薄弱学科,生活中预留应急资金,思想上理性看待网络信息,规避风险。
24.(1)答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或“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答案: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答案: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或“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5.作文命题分析
核心立意拆解:需围绕“传统智慧(居安思危、为政自省、载舟覆舟)如何在当代焕发生命力”展开,既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要针对“盲目乐观、形式主义”等问题,提出“传统智慧赋能当代”的具体路径,避免仅罗列传统或现代案例,忽视“生命力”的动态体现。
材料逻辑梳理:材料先通过三组“传统—现代”案例(居安思危→底线思维、十思→民主生活会、载舟覆舟→脱贫攻坚),证明传统智慧的当代适配性;再以“当下问题”引出写作任务,需构建“传统智慧内涵→当代实践体现→当下问题反思→赋能路径”的逻辑链。
写作方向指引:可从三角度切入:①“居安思危:从魏征谏言到当代风险防控”,结合粮食安全、生态防护案例,反思盲目乐观问题,提出“以传统智慧完善风险预警”;②“为政自省:从十思到个人与干部修身”,关联民主生活会与个人自律,批判形式主义,强调“真自省需落地”;③“载舟覆舟:从民本古训到民生实践”,以脱贫攻坚为例,说明传统民本思想如何转化为当代政策,凸显生命力。
26.范文 :古智新辉:让传统智慧照亮当代路
——传统智慧的当代生命力
当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时,他或许未曾想到,千年后的中国会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守护十四亿人的饭碗,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筑牢生态屏障。从“十思”的为政自省到干部民主生活会上的深刻检视,从“载舟覆舟”的民本古训到脱贫攻坚的“一个都不能少”,传统智慧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当代治理中焕发出蓬勃生命力。面对当下仍存的盲目乐观、形式主义等问题,唯有激活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方能为生活注入更多确定性与温度。
传统智慧的当代生命力,藏在“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里,为风险防控筑起坚固防线。魏征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警示太宗,若忽视隐患,再繁盛的基业也会崩塌。这一智慧在当代社会治理中尤为珍贵: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我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推广良种技术,用“居安思危”的行动避免“粮荒”风险;针对生态环境的脆弱,拒绝“先污染后治理”的短视,将生态保护纳入发展红线,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根基。反观当下,部分领域仍存“盲目乐观”的隐患:个别企业依赖外部技术,忽视自主研发,最终陷入“卡脖子”困境;一些人沉迷短期享乐,忽视健康管理,等到疾病来袭才追悔莫及。这恰恰印证,“居安思危”不是过时的警惕,而是当代人应对不确定性的“生存智慧”——唯有提前布局、防患未然,才能在变化中站稳脚跟。
传统智慧的当代生命力,显在“为政自省”的实践中,为个人与社会修身提供指引。魏征提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将“自省”作为修身治国的核心。这一理念在当代仍具穿透力:干部通过民主生活会检视自身,纠正“形式主义”作风,确保权力用在为民服务上;普通人在生活中反思言行,如克制超前消费的欲望、改正拖延学习的习惯,在自省中成长。但现实中,“形式主义自省”仍未绝迹:有的干部反思材料照搬模板,缺乏真实剖析;有的人口头说“要改”,行动上却毫无改变。此时更需回归“十思”的本质——自省不是“走过场”,而是“直面问题、主动改进”。当我们以“慎始敬终”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以“知足以自戒”的清醒约束自己,传统智慧便成为当代修身的“金钥匙”。
传统智慧的当代生命力,融在“载舟覆舟”的民生实践中,让治理始终贴近民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魏征的警示道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代中国将这一古训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干部深入乡村,让近亿人告别贫困;“双减”政策落地,减轻学生与家庭的教育负担;疫情防控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守护百姓健康。这些实践证明,“载舟覆舟”不是抽象的古训,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当政策始终围绕“百姓需求”制定,当治理始终以“百姓满意”为标准,传统民本思想便有了当代生命力。
从贞观年间的奏疏到新时代的实践,传统智慧如一条奔流的河,穿越千年仍滋养着当代生活。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可落地、可践行的“活智慧”。当我们用“居安思危”应对风险,用“为政自省”提升自我,用“载舟覆舟”指引治理,传统智慧便会持续释放生命力,照亮当代人前行的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