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六安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不具备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
像上面所讲,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统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许多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像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颂开来。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 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洪迈《容斋续笔》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摘编自竺可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材料二:
自然气候能够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如人的生老病死或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物候现象。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他们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此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或强化更多的人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物候之所以会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因为它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能激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但这种激发的原动力是气候。农民根据相关物候的出现来判断季节的迟早,从而适时地安排农事,文学家则由相关物候的变化,感知时序的更替,从而引发种种关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
生命意识并不是先天的存在,它是后天培育的,与人文气候(风俗、风气、民风、民俗)有关。通常来讲,生命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长期积淀,它是已然存在的,潜伏在人的脑海深处,只有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尤其是近距离的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才能唤醒它,让它浮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人文气候的形成,与自然气候也有关系。一个地方的自然气候,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与风俗,即人文气候。因此,我们讲人文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培育作用,并不意味着自然气候没有加入到这种培育,只是不那么直接而已。同理,我们讲自然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触发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人文气候就不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摘编自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首段以诗为引,石头和花卉通过特有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本质,虽然不能言语,却有直接揭示自然规律的作用,引发读者的联想。
B.材料一作者列举《齐民要术》中杏花、桃花、布谷鸟之事,旨在引导人们体会动植物的语言,并理解、改造大自然。
C.材料一中白居易的五言诗《赋得古草原送别》,既有对物候的歌咏,也在无形之中指出物候学中的规律。
D.材料二中物候之所以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重要原因在于物候的周期性,具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材料一所举不同领域的自然科学家研究石头结构组织的例子可见,大自然有其言说宇宙秘密的独特方式。
B.材料一举李白、王安石诗“绿”字之例,是为了论证写诗炼字的重要,以及花木抽青是春天重要指标的观点。
C.材料二中气候的周期性和地域性对农民安排农事以及文学家的体验和思考都有影响,对后者的影响会更大。
D.材料二以层层推导的方式阐释人文气候与自然气候的关系,由此论证自然气候对生命意识的培育有直接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物候在 ① 两个领域有交汇点。从科学视角看,花开花落、鸟鸣虫吟都是自然界的“语言”。物候的 ② 特点如“一岁一枯荣”为农民提供农事指南,如杏花催耕、布谷鸟唤种。在文学领域,物候触发作家对 ③ 的敏锐感知,斗转星移、日月如流,都不会被轻易忽略。他们将感性体验升华为诗化表达,通过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现象,引发读者的共鸣。可见,物候既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呈现,也是人类认知自然、感悟生命的桥梁。
答:①□□□□□□□□□□
②□□□□□□□□□□
③□□□□□□□□□□
4.两则材料都提到“物候”话题,请简要阐释其内容侧重点上的不同。(4分)
答: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下面文段中作者生命意识被激发的过程。(6分)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冬日,在禾木
李佩红
到达禾木的次日清晨,汽车表盘显示室外零下三十四摄氏度,我们体会了一把啥叫车上下乱响,没一个地方得劲儿。
丰田越野车冻僵了,发动不着,暖气也打不开。车冻得咔咔脆响,真担心外壳碎裂。费了很长时间才发动着的车像个醉汉,摇摇晃晃前行。路面积雪没冲开,很滑,车速控制在二三十码,稍不留心就侧滑、甩屁股。我们正经历“二战”中德军入侵苏联那个恶梦般的冬天。想起小时克拉玛依运输处的司机,每天出车前都一桶一桶地提热水浇水箱。晨光在打开的引擎盖上吞云吐雾,司机把Z形摇把子插进车头前的圆孔用力摇,汽车像脾气倔强的女人和男人较劲,没半个小时休想跑车。
路过禾木游客集散中心,有中年男人迎面招手,他头戴棉帽,两颊通红。原来他的车冻坏了,防冻液渗漏,到这里熄火了才发现。车里没暖气,他冻得受不了,只有不停地绕着汽车跑,等待救援。
弟弟当过职业司机,他说室外零下二十五摄氏度,人在外面一个小时就会冻伤。于是唤这位仁兄进车里暖和暖和。
冻死了,冻死了。他钻进车里搓着通红的手和脸。
时间倒退四五十年前,新疆人还没听说过汽车空调、除雪剂和清雪机,新疆北部十月进入冬季,一直到第二年三四月冰雪始化。如果进山,不管是昆仑山、天山还是阿尔泰山,部分路面常年积雪行车艰难,棉帽子、皮大衣、毛毡筒靴,外加喷灯,是司机出车的标配。每年冬季,跑长途的司机冻死、冻伤的事时有发生。恶劣的自然环境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团结互助是生存本能的需要,功利得失退为其次。司机与司机之间特别友善,错车时老远就不停开关灯避让,路上遇到车坏了,甭管认识不认识,马上停车帮助修车。司机都懂得,救助他人就是救助自己,饥饿迫使动物冒险接近人类。
弟弟和来自石河子的大哥聊天,我下车方便,忽见一团红色火焰沐雪飞奔下山,定睛一看,是一只拖着毛茸茸大尾巴的狐狸。
狐狸跑到我脚边,三角形小脑袋仰起,两只黑眼珠望向我,祈求如此明确。狐狸的眼神里有悲忧,毛发杂乱,没有想象中的光亮顺滑。
打开后备箱取馕和点心,狐狸始终跟在我身后。我蹲下,把手伸给狐狸。狐狸警惕地向后缩了缩,保持一米间距,犹豫片刻确认没有危险之后,用舌尖轻轻地舔了舔我的手指,快速叼着点心跑了。狐狸的舌尖湿涩,一点温热通过手指神经迅速传至全身,有种难以言说的悸动。
它一定是饿极了,再次折返回来吃我手中的点心,一次次跑开又回来。每次,两只煤球似的小眼珠可怜巴巴地望着我。点心没了,我掰了一块馕给它,它快速叼到山坡上,埋进雪堆里,又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狐狸很聪明,两只前爪快速刨开积雪,把食物藏在同一片区域的不同地方。一群饥饿的乌鸦黑云一样从天而降,快速抢食散落地上的食渣。狐狸从山坡上俯冲下来驱赶乌鸦,乌鸦飞起,落在不远处的树枝上。它们还在等待。
确认真没食物了,狐狸才悻悻离开,走到雪坡上一步三回头,它一定盼望我的手里再出现奇迹。
狐狸跑远了,消失在雪山后。转了那么多弯,走了那么长的路,跨越半个多世纪时间来到这里,难道只为这一刻的相见,以这种方式建立起本不该有的联系和信任?
它不是跟在老虎屁股后假借声威的狐狸,也不是蒲松龄笔下魅惑或者报恩的狐狸。狐狸就是狐狸本身。狐狸只是大山里一个卑微的物种,为生存而奔波的普普通通的动物。它和我曾经养过的那些狗、猫、兔子相同,又不同。
雪这么厚,寻找食物对每一个动物来说都变得异常艰难,我担心这只狐狸熬不过这漫长的寒冬。真想把它抱回家,让它免受大雪极寒之苦,但它只属于大山,大山是天是地是乐园也是地狱。它活着,它死去;它生在大山,它死在大山,它的活是热烈的,它的死是孤独的,没有什么重于泰山。悄无声息、轻如鸿毛的死,是野生动物最后的尊严。它永远不知道大山之外,动物还有另外一种生死,由人类决定的残忍又合理的生死。
救援车快到了,石河子大哥下了车,乌鸦再次落下,捡拾地上的碎渣。我们的车出发了,石河子大哥用力挥手,表达感激之情。世界这么大,人与人之间,有的缘分很长,有的擦肩而过,更多的人永远遇不上。在此生不遇的人眼里,我好像从来没存在过,这是让人伤心的虚无。
与同学见面,提起此事。他说,你错了,不该给它投食,你让它丧失了野性和寻找食物的本能,你的好心,其实是对它的戕害。
清晨和黄昏遥遥相对。
冻了一夜的村庄,空气结成透明的冰块,每走一步都如破冰而行。
淡灰色的天空依然闪烁着寥落的星星,晨雾在山坡上移动,山峰、树木和屋顶都沐浴在通红寒冷的朝霞里,三五家烟囱冒出炊烟,炊烟从白色屋顶飘过桦树林,缓缓上升,消失在蓝天之中。
过了禾木桥,有五六个哈萨克族男人拉着爬犁,在此等候游客。他们包裹得严严实实,仅露出两只眼睛。哈气凝结的白霜把他们的眼睫毛和眉毛全染白了,深眼窝里射出的光有些迷蒙,为了挣些养家糊口的钱,他们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寒冷。马肯定也冷,不时挪动脚步,打着响鼻。一条短毛土黄狗倒显得神情淡定,两条细长的前腿支着坐在桥中间、对身边经过的人视若无睹。桥下,禾木河河水封冻,河岸的树林披挂一身白衣。太阳很快地跳出来,被一一灌顶的山峰金光闪闪、新的一天开始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朴素生动的语言,如“像个醉汉”“甩屁股”,描绘了极寒天气下艰难行车的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
B.“Z形摇把子插进车头用力摇”的细节,用动作描写再现传统启动方式,表达出对司机熟练驾驭机械的认可。
C.作者将汽车冻僵、司机互助、乌鸦抢食等场景组合起来,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严寒环境中生命的挣扎与韧性。
D.我们途中帮助车被冻坏的石河子大哥,是极寒环境下“救助他人即救助自己”的生存哲学在现实中的反映。
7.关于文中“狐狸”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色火焰沐雪飞奔”从色彩和动作两个角度强化狐狸出场时的视觉冲击,突出雪地中它的灵动之美。
B.狐狸叼起点心后快速逃跑又折返,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它处于饥饿状态时的警惕性与求生欲。
C.狐狸将馕埋进不同地方的行为,暗示着狐狸因长期接受投喂而丧失野性,印证了同学“戕害”的观点。
D.作者用“煤球似的小眼珠可怜巴巴”的比喻,投射出“我”对狐狸的同情,为后续投食提供情感依据。
8.请谈谈你对画线句“悄无声息、轻如鸿毛的死,是野生动物最后的尊严”的理解。(4分)
答:
9.有同学认为,本文的主角是“人”。但也有同学认为,本文的主角是“狐狸”。你更认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三家之市,贤否杂处,十室之邑,善恶相半,天必佑贤黜不肖,福善祸淫人。胡足见造化之大哉?为善不必福,福在其中;为恶不必祸,祸在其中,是天道也。积善顺天,不求其福可也,积恶而求免祸,其可乎?施德于人,不求其报可也,施怨而责人无报,其可乎?是故君子善与天合,德与人和。为恶而不为恶所倾,恶亦足为矣;为善而不为善所成,善亦不足为矣。恶而终倾,善而终成,君子必舍彼而取此。
寿夭有数,贵贱有分,天也,君子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斯可以胜天。言数者以富贵安佚为福以贫贱忧戚为祸人之贤否邪正不与焉是岂知君子有自求之福,小人有自取之祸哉?故曰:“静重之福,轻躁之祸,匪降自天,自取由人。”臣弑其君,则子弑其父,禄山之后则有庆绪。人曰天也,我曰人也,忠于君,所以教其子之孝;顺于长,所以教其弟之悌,孝悌之道,性根于天,迭相视效,习成于人,人而反是道,自祸也,祸福自己,天何心哉?性地虚明,旷如青天;心曲阴墨,隘如坎窞。是故恶莫大于阴谋,善莫先于阴德,知斯谋足以自陷,则知斯德足以自裕。
(节选自《迩言》)
材料二:
帝①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沈、业奔走告文王(司马昭),文王为之备。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丁卯,葬高贵乡公于洛阳。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
(节选自《汉晋春秋》)
材料三: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司马懿)创业之始,用文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节选自《晋书》)
【注】①魏帝曹髦,即位前受封为高贵乡公。曹髦即位之时,曹魏政权已旁落多年,权臣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弄权。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言数者A以富贵安佚B为福C以贫贱忧戚D为祸E人之贤否邪正F不与焉G是岂知H君子有自求之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与《静女》“匪女之为美”的“匪”意义相同。
B.自陷,“自”是“陷”的前置宾语,与《赤壁赋》“而又何羡乎”的“何羡”结构相同。
C.是,指示代词,这,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义相同。
D.安,怎么,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安”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只要坏事没有产生恶劣的影响,做也无妨。所以,不是所有的坏事都不可原谅。
B.历史上,安禄山造反,其子安庆绪为夺权而杀之。材料一认为“父不忠”与“子不义”有因果关联。
C.王沈和王业的告密使行动还没开始就丧失了突然性,这一事件也足见皇帝对抗权臣时的无力。
D.贾充的话说明此次弑君行为是有预谋的,而皇帝葬礼的情况也表明司马昭对皇帝之死毫无愧疚之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善不必福,福在其中;为恶不必祸,祸在其中,是天道也。
译文:
(2)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译文:
14.材料三中,晋明帝的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析他为什么这么认为。(4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北宋名臣。此诗约作于北宋初期,当时国家尚未统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题,“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瑟的氛围。
B.颔联写景,富有画意:一只水鸟带着烟霭飞来,数片白帆在雨中缓缓驶向归舟。
C.颈联“惊”“压”二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秋风的劲疾,也写出了寒云的沉重。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凄凉、人心不古的深沉感慨,余味悠长。
16.本诗是如何将眼前之景与怀古之情结合在一起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六安人有风骨。无数革命英杰从这里走出,为正义而行动坚决,为做正确的事情即使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与《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所表达的行事准则和刚决精神高度契合。
(2)面对雄浑阔大的洞庭湖,杜甫在《登岳阳楼》中“ ”,这是他的家国大爱;张孝祥泛舟洞庭湖,尽管头发稀疏、衣着单薄,却依然“ ”,表现出他心志的坚定。
(3)《阿房宫赋》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语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引申义。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举例来说,“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如《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或“对着”的动作义。又如“道”字,它的本义是“路”,如《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抽象的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如《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如《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等等。
( )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后来“脚”字变为“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例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这类情况很多,也最重要。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使语言不至于 ;另一方面,这使语言丰富化了。
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都通,而且令人明白:①一个词有许多意义。②这些意义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③而且往往环绕着一个中心聚集。④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⑤也有一环套一环引申的情况,⑥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轻重之分。仍以“朝”字为例,它的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都变为简单而有系统的了。对本义有了体会,对于某些词义可以推想而知,而且也可以了解得更透彻。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义的引申也会让人联想到词义的更替。
B.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
C.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关系互相对立。
D.词义的更替要比词义的引申更难以理解。
19.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目全非 B.脱胎换骨 C.今非昔比 D.沧海桑田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结合材料,依据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采”字的义项及义项之间的联系,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答:
22.请结合材料写一段话,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理解词义需要抓住本义。要求使用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不超过65字。(5分)
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安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 A.结合"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可知,石头和花卉虽能表达本质,但需要自然科学家去了解,并非直接揭示自然规律。
2.A B.“是为了论证写诗炼字的重要”错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句“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可知,举李白、王安石“绿”字之例,是为了说明“绿”作为物候指标的科学性,而非论证“炼字的重要”。 C.“对后者的影响会更大”错误。依据材料二“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可知,材料二仅指出二者反应类型不同(农民重实用,文学家重情感体验),只是讲都有影响,并未突出对哪个影响更大。 D.“由此论证自然气候对生命意识的培育有直接作用”错误。依据材料二“人文气候的形成与自然气候有关……只是不那么直接”可知,材料二末段强调自然气候对人文气候是间接影响,而非“直接作用”,且作者要论证的观点也不在于此。
3.自然规律与人文情感/科学与文学 周期循环/周期性 生命(流逝)/时光(流逝)(每点1分,共3分)
4.①材料一侧重于通过唐宋诗人诗中的物候歌咏阐释物候的概念及两条重要规律。
②材料二侧重于阐释自然物候对文学、科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文气候对生命意识的培育作用。 (每点2分,共4分)
5.①物候现象(或变化)的体验,作者观察到北国槐树的“落蕊”这一秋季典型物候现象,敏锐捕捉到自然界的细微变化。②时序更替的感知,槐树落蕊作为秋季的标志,使作者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轮回,进而联想到“秋来”的深沉意境。③生命意识的唤起,作者感受到“细腻”“清闲”与“落寞”,并引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典故,将自然现象与个体生命体验相连,引发对生命状态、人生寂寥的理性思考。(每点2分,材料概括1分,文本分析1分。共6分)
6.B B.“表达出对司机熟练驾驭机械的认可”错,原文用“脾气倔强”“较劲”突出机械与人的对抗和操作的艰难,选项却解读为对“熟练驾驭机械的认可”,曲解文意,与原文情感倾向不符。
7.C C.“暗示着狐狸因长期接受投喂而丧失野性,印证了同学‘戕害’的观点”错,文中狐狸将食物埋进不同地方的雪里的行为,是野生动物储存食物的自然习性,并非“因长期接受投喂而丧失野性”。同学的“戕害”的观点针对的是“投食”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而狐狸的藏食行为属于本能,与该观点无关。
8.①“悄无声息,轻如鸿毛”指野生动物死在大山,不被额外的“意义”裹挟。“最后的尊严”是指野生动物自然生死,与“由人类决定的残忍又合理的生死”的圈养动物截然不同。
②这句话暗含对人类干预的反思,凝聚着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真正的尊重,不是以“善意”打破自然的平衡,而是承认并守护野生动物作为“自然一部分”的本真。(每点2分,共4分)
9.观点一:本文的主角是“人”。
①文中大部分的场景都围绕“人”的行动展开。例如描写司机冻得绕车奔跑、“我”蹲身喂狐狸等细节。②突出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狐狸的出现虽触动人心,但其形象更多是引发“我”对生命尊严、野性与驯化等问题的思考。③主旨体现“人”的自我反思。文章主要围绕人的救助行为展开叙述。司机之间“救人即救己”,对于狐狸,救助可能是一种戕害,体现了对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观点二:本文的主角是“狐狸”。
①文章以大量笔墨描写“狐狸与人的相遇”。前文描写恶劣环境和人物活动都是为狐狸的出场作铺垫。② 狐狸是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文章的核心矛盾如野性与驯化、自然法则与人类干预、生命的尊严与生存的挣扎,正是通过“狐狸”这一形象集中体现的。③狐狸的故事深化主旨。作者借其生存困境探讨自然法则、生命尊严等命题,相关哲思均围绕狐狸展开,升华了文章内涵。(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0.CEG 句意:谈论命运的人把富贵安乐当作福分,把贫贱忧伤当作灾祸,人的好坏正邪不予考虑,这样怎么能知道君子有自己求得的福分。“言数者”是主语,“以富贵安佚”是状语,“为福”是动词和宾语,宾语后C处断开;“以贫贱忧戚”是状语,修饰“为祸”,中间不能断开,其后E处断开;“焉”是句尾语气助词,其后G处断开。
11.C A.正确。句意:不是从上天降下的。/不是你这荑草美。B.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应为“知斯谋足以陷自”/“而又羡何乎”。句意:要知道阴谋足以让自己陷入绝境。/又羡慕它们什么呢!C.“意义相同”错误。指示代词,这/动词,认为正确。句意:这就是前些日子被杀害的天子啊。/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D.正确。句意:晋朝的国运又怎么能长久呢!/怎么能卑躬屈膝侍奉权贵。
12.A A.“认为只要坏事没有产生恶劣的影响,做也无妨。所以,不是所有的坏事都不可原谅”错误,原文先说“为恶而不为恶所倾,恶亦足为矣”,意思是(如果)做坏事却不被坏事反噬,坏事也可以做,是让步假设,且又后说“恶而终倾”,意为现实中作恶一定是有害的,所以“君子必舍彼而取此”显示作者鲜明的善恶倾向,并没有原谅恶行的意思。
13.(1)做好事不一定获得福报,但福分就在做事的过程中;做坏事不一定遭受灾祸,但祸患就在做事的过程中,这是自然的规律。(得分点:第一个“福”和“祸”,名词活用为动词;“是”,这。)
(2)我不能白白地被他废黜侮辱,今天我要亲自与你们出宫讨伐他。(得分点:“坐”,空、白白地;“废”,被废黜。) (句意2分,得分点2分,每小题4分,共8分)
14.明帝意为,晋朝的国运不会长久。
古人认为,命数中的福祸果报取决于人的善恶之行,阴谋作恶的人必然自取其祸。晋明帝的先人欺君弄权,司马昭更是野心勃勃,公然弑君,违背伦常,所以连子孙都担心灾祸殃及后世。(每问各2分,共4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只有几户的市镇,好人与不好的人杂居,户口很少的城市,好人与恶人居半,上天一定保佑好人罢黜坏人,给好人赐福给坏人降下灾祸。怎么见得天意伟大呢?做好事不一定获得福报,但福分就在做事的过程中;做坏事不一定遭受灾祸,但祸患就在做事的过程中,这是自然的规律。顺应天意积累善行,不要求福报是可以的,积累恶行却希望免除灾祸,难道可能吗?向他人施以恩惠,不要求他人报答是可以的,做了结怨的事却要求他人不报复,难道可能吗?因此君子的善良合乎天意,品德合乎人伦。(如果)做坏事却不被坏事反噬,坏事也可以做;(如果)做好事却不因为好事而成就美德,好事也不值得做啊。(然而)坏事终究会伤人害己,好事终究是成全美德,君子一定会避免作恶而选择行善。
寿命长短和身份贵贱都有命理运数,这是天意,君子做可以做的事,不做不能做的事情,这样就能改变天意。谈论命运的人把富贵安乐当作福分,把贫贱忧伤当作灾祸,人的好坏正邪不予考虑,这样怎么能知道君子有自己求得的福分,小人有自己招来的祸患呢?所以说:“静心稳重的福分,轻薄浮躁的灾祸,不是从上天降下的,是由人自己取得的。”臣子弑杀君主,那么儿子就会弑杀他的父亲,安禄山之后就有了安庆绪。人们都说这是天意,我说这是人的缘故,(自己)忠于君王,这是用来教育儿子要孝顺的方法;(自己)顺从兄长,这是用来教育弟弟尊重兄长的方法,孝悌的道理,扎根于天性,一次次地显示效应,由人践行而成为习俗,如果人违反这一道德,就是自己招灾,灾祸与福分都是自己决定,上天哪有私心呢?(有的人)秉性光明磊落,像青天一样坦荡;(有的人)心理扭曲阴暗,像陷坑一样狭隘。因此没有什么比阴谋还要大的罪恶,没有什么比积累阴德更重要的善良,要知道阴谋足以让自己陷入绝境,阴德足以让自己处境宽裕。
材料二:魏帝曹髦见自己的威严和权力日渐削弱,非常愤慨。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是路人都知道的事情。我不能白白地被他废黜侮辱,今天我要亲自与你们出宫讨伐他。”王沈、王业跑去告诉文王(司马昭),文王为此做了准备。皇帝于是率领数百仆人,擂鼓呐喊冲出皇宫。中护军贾充又在南阙下与皇帝对抗作战,太子舍人成济问充说:“事情紧急。应当怎么办?”贾充说:“主公豢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今天的事情,没什么好问的。”成济立即冲上前刺杀皇帝,兵器从背上刺出。文王听说此事,大惊,自己跪倒在地说:“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丁卯日,在洛阳安葬高贵乡公。安排了几辆车,不设招魂幡,百姓聚集观看,说:“这就是前些日子被杀害的天子啊。”有的人掩面哭泣,悲伤不已。
材料三:晋明帝的时候,王导在皇帝身边陪坐。明帝问前辈用来夺取天下的手段,王导就讲述司马懿创业之初的事情,引用文王末期杀害高贵乡公的事情。明帝把脸趴到床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的国运又怎么能长久呢!”
15.B B“数片白帆在雨中缓缓驶向归舟”错误。原句“数帆和雨下归舟”中,“下归舟”指数艘帆船在雨中向下游驶归(自身为归程的船),并非“驶向归舟”,选项对“下归舟”的理解有误。
16.①首联以“独上江城”点眼前秋景,“怀乡访古”直抒怀古之情,奠定景情交融基调。②颔联、颈联描摹“鸟带烟”“帆和雨”“红叶”“寒云”等秋景,景中含悲,暗合故国凄凉之感。③尾联“故国凄凉”直接点怀古主旨,“人心无复”关联眼前秋景的萧瑟,强化情感共鸣。(每点2分,共6分)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凭轩涕泗流 稳泛沧浪空阔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每空1分,共6分)
18.B 材料第二段论述词义引申跟词义更替的不同。 A.只强调了词义的更替,偏离核心; C.“关系互相对立”表述绝对,二者是不同类型的词义演变,并非对立; D.“更难以理解”无中生有。 B. “应该区别开来”准确衔接后文对二者的分别说明。
19.A A.“面目全非”指事物变化大,与前文“增强语言稳固性,使语言不至于……”呼应,强调语言若无稳固性会变得完全不同,正确。 B.“脱胎换骨”,现多比喻通过彻底改变思想或经历磨砺后的焕然新生。侧重彻底改变(多向好的方向),不符合语境。 C.“今非昔比”,表示当前状况已经远超过去,多用于描述重大进步或变革,与“不至于”的否定语境不符。 D.“沧海桑田”指变化很大,用在此处搭配不当,与“不至于”的否定语境不符。
20.第一处:语句③;修改为:而且往往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且往往朝着一个中心聚集。第二处:语句⑥;修改为: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序号和修改各2分,共4分)
21.①摘取(植物);②同音相借引申/通假引申;③选择/采纳/采用;④神采奕奕/神采飞扬。(每空1分,共4分)
解析:①:“采采芣苢”中“采”是摘取植物的动作,为基本义。应填“摘取(植物)”。②:“采”与“彩”同音,由此引申出“彩色、色彩”义。应填“同音相借引申/通假引申”。③:从“摘取”(获取具体事物)抽象为“选取抽象事物”,属于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应填“选择/采纳/采用”。④:“神采”指人面部的神色、神态,是“彩色、色彩”义进一步用于形容人的精神面貌。应填“神采奕奕/神采飞扬”。“神采奕奕”指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形容人精神焕发、神情得意的样貌。
22.同学们,因为词义包含本义与引申义,引申义由本义发展而来,所以掌握本义可以使词义变得简单而有系统,使大家了解词义更透彻。(关联词2分,句意3分,共5分)
23.例文:
【参考立意】
①走出小我,成就大我;
②走出桎梏,拥抱世界;
③走出负面心理,迎接灿烂阳光;
④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大潮。
【立意解析】
这句话探讨的是“视野与行动”的辩证关系——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勇气突破自我界限。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字面层次:物理空间的“走出去”, 走出熟悉的地方,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如:旅行、求学、交流,用脚步丈量天地;第二,隐喻层次:精神世界的“走出去”,如突破认知局限——打破思维定式、偏见束缚,突破心理舒适区——战胜恐惧、惰性、自我设限,突破能力边界——学习新技能,尝试新领域;第三,哲学层次: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世界”既是客观存在,也是主观建构,你的认知边界,就是你世界的边界。
可以围绕为何会“走不出去”?——舒适区的诱惑、认知固化、恐惧心理;“走出去”的价值何在?——突破认知茧房,实现自我超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创新往往诞生于边界交汇处;如何有效“走出去”?—— 保持好奇、勇于尝试、持续学习等角度展开分论点。
【优秀作文】
破困囿拓展视野,走出去拥抱多元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短短数字,包罗人生不尽的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无惧风雨,勇敢探索,破困囿拓展视野,走出去拥抱多元。
走出去,以积极开拓,锐意探索之姿,见大千世界之斑斓。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走出去,便是指具有不断开拓自我眼界,能够勇于突破探索的决心与毅力,去看那无尽的远方,去见那无数的人们。当能够怀揣一颗进取开拓的心走出去,见西方异域之风情,见北国凌冽之风霜,五彩斑斓之世界便在我们眼前展开。如哥伦布怀开拓探索之心,走出欧洲大地之限,更广阔世界便现于其眼前;如钟扬怀开拓进取之心,走出科学严谨之限,科学性与文学性融合之新世界便浮现于其眼前。常怀开拓之心,眼前便有更五彩之世界,更多样之可能。因而言之,走出去,可见大千世界。
走不出去,囿于当下之苟且,世界便被局限于眼前。
“所见即所知,视世先广智。”当我们走不出去,是因为客观原因而视野受限,亦可因失去进取之心,安于现状,不再开拓。当此之时,便成井底之蛙,天真以为井口之上便是全部蓝天,眼前所见即为全部世界。宋之世人“走不出去”,守前人所为,认为前人之道便是“世界”,无法看见王安石改革变法之妙;清之政府“走不出去”,认为中原大地即为“世界”全部,不思进步,逐渐落后。一旦“走不出去”,视野就将被井口所遮蔽,而眼前之苟且便成世界之全部,最终只会落得固步自封,落后挨打之结局。因而言之,走不出去,世界便被局限于眼前。
欲见世界之万千,当有走出去之勇气与能力,让世界不再限于眼前之二三。
“世界微尘里,惟以行者明。”能否走出去,决定着世界的范围,更决定能否看到世间全貌。想要视世之万千,当以一颗不断开拓发展自我,主动奔向世界远方的心“走出去”,放下眼前的苟且,走向诗与远方,开拓进取,世界便会揭开其冰冷的面纱,呈现在你眼前。如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走出闭关锁国之限,现代化世界便于其眼前;如樊锦诗走出传统文物保护之限,数字敦煌之世界便于其眼前。当我们能有开拓进取之心走出去,世界便不再固于眼前,真正的世界也便于可见于眼前。因而言之,欲视万千之世,先行目光之限。
然而,走出去并不意味着从此世界尽览,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留在每时每刻。所幸勇敢地迈出那一步,总会意味着多一点可能,多一点光亮。
怀开放心态,我们拓展视野;以勇气迈步,世界就在眼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