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常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1月质量练习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
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于过分吻合人们
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面使意义过
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白然、质朴、亲切、熟悉,
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神立品故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
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
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
从谢哭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刀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
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
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脱、周颗、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
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浙完成了对日常语言
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
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颊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
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
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
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
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
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
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
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
容。
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
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
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
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
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阅;主语性代词的遂浙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
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
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
: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浙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
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