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核心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王安石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指责的反驳,核心是为变法辩护
B.体现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决心
C.仅聚焦于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未提及变法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D.展现了王安石在改革中“坚守立场、理性论辩”的政治品格
2.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论辩艺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接驳斥司马光的指责,态度强硬,缺乏委婉过渡
B.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立论基础,先正名再反驳,逻辑严密
C.仅采用“举例论证”,通过具体变法措施证明自身无“侵官、生事”之举
D.结尾“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语气软弱,未能坚守改革立场
3.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中关键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侵官”:司马光指王安石增设机构、越权行事,王安石则认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非侵官
B.“生事”:司马光指变法引发社会动荡,王安石则认为“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非生事
C.“征利”:司马光指王安石搜刮民财,王安石则认为“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强调理财的公共性
D.“拒谏”:司马光指王安石不接受反对意见,王安石则认为“辟邪说,难壬人”,是拒绝荒谬言论,非拒谏
4.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语言风格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简洁犀利,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直接驳斥,毫不拖沓
B.多用短句与判断句,如“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增强论辩的坚定性
C.语气傲慢无礼,如“则非某之所敢知”,体现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轻视
D.兼具理性与情感,既以逻辑反驳观点,又暗含“坚守改革”的坚定态度
5.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历史背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作于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反对
B.司马光曾致信王安石,列举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大罪状,要求废除变法
C.王安石写此信的目的,是回应司马光的指责,争取保守派对变法的理解与支持
D.当时变法引发社会争议,新旧两派矛盾尖锐,此信是两派论争的重要文献
6.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现实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当代改革具有启示:改革需坚守立场,同时注重理性沟通,回应质疑
B.其“名实之辩”提醒我们,讨论问题应先明确概念,避免无意义的争论
C.王安石“为天下理财”的理念,对当代公共财政管理仍有借鉴价值
D.文章仅体现“改革者的强硬”,缺乏“妥协精神”,对当代沟通无借鉴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①某:王安石自称;②蒙教:承蒙指教(指收到司马光来信);③君实:司马光字君实;④强聒(guō):硬要啰嗦;⑤卤莽:草率;⑥壬(rén)人:奸佞小人;⑦汹汹然:喧闹、反对的样子;⑧盘庚之迁: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曾遭百姓反对;⑨膏泽斯民:施恩惠于百姓;⑩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达深切向往之情的谦辞。
背景:《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回信。当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等一系列变法,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会扰乱社会秩序、加重百姓负担,多次上书反对,甚至要求王安石辞职。司马光曾致信王安石,长达三千余字,详细列举变法弊端,指责王安石“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人心”。王安石在繁忙的变法事务中,仍重视与司马光的沟通,遂写此信回应。
信中,王安石以“名实之辩”为核心,逐一驳斥司马光的四大指责,同时表达“坚守变法、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他引用“盘庚迁都”的典故,说明改革难免遭遇反对,关键在于“度义而后动”(衡量道义后行动)。此信虽未改变司马光的立场,却成为中国古代政论散文的典范,既体现了改革者的坚定,也展现了理性论辩的智慧。当时,北宋社会因变法分裂为“新党”(支持变法)与“旧党”(反对变法),两派的论争持续多年,深刻影响了北宋的政治走向。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谦辞
B.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主张
C.故略上报上报:向上级汇报
D.度义而后动度:衡量,考虑
8.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讨论事情常常意见不合,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
B.“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义与实际已经明确,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推行古代贤君的政策,来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端,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如果说现在应当一切都不做,墨守从前的做法罢了,那这不是我敢认同的。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提及与司马光“相好日久”,再说明“议事不合”的原因,体现了“先礼后兵”的沟通策略,避免激化矛盾。
B.王安石认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故先明确“侵官、生事”等概念的实际内涵,再进行反驳,逻辑严谨。
C.引用“盘庚迁都”的典故,是为了证明“百姓反对改革是正常的,改革者应坚持正确的道路”,增强说服力。
D.结尾“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不满,暗含“不愿再与保守派沟通”的态度。
10.王安石是如何逐一驳斥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大指责的?请结合文本概括。
11.文中“盘庚之迁”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结合文本与背景,谈谈王安石在信中体现的“改革者品格”。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答司马谏议书》虽篇幅短小(仅四百余字),却蕴含着精妙的论辩智慧与坚定的改革精神,其价值不仅在于回应了北宋的变法争议,更对当代改革与沟通具有深刻启示。
论辩智慧的核心,是“名实之辩”的精准运用。王安石深知,司马光的指责(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看似尖锐,实则存在“名实不符”的漏洞——即“概念定义与实际行为不匹配”。于是,他先确立“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的立论基础,再逐一拆解四大指责:针对“侵官”,他明确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于朝廷,授之于有司”,是按正规流程行事,非“越权”;针对“生事”,他强调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是恢复贤君政策,非“制造事端”;针对“征利”,他界定“为天下理财”的本质是“解决国家财政问题,惠及百姓”,非“搜刮民财”;针对“拒谏”,他区分“拒谏”与“辟邪说”——拒绝的是奸佞小人的荒谬言论,而非合理意见。这种“先正名、再反驳”的逻辑,让驳斥更具说服力,避免了“各说各话”的无效争论。
当代社会,类似“名实混淆”的争论屡见不鲜:如讨论“双减”政策时,有人将“减轻负担”误解为“降低教育质量”;讨论“乡村振兴”时,有人将“发展产业”等同于“破坏生态”。此时,《答司马谏议书》的“名实之辩”便提供了重要借鉴——讨论问题前,先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让争论聚焦于实质,而非概念的模糊地带。
改革精神的核心,是“度义而后动”的坚定与理性。王安石在信中坦言,变法遭遇“天下怨谤”是“固前知其如此也”(早已预料到),因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习惯苟且偷安已久),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大多不关心国事,迎合世俗)。但他并未因反对声而退缩,反而引用“盘庚迁都”的典故——盘庚迁都遭百姓反对,却“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不因为抱怨而改变计划),只因“度义而后动”(衡量道义后确认此举正确)。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源于对改革价值的深刻认知:变法不是为个人私利,而是“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帮助君主大有作为,施恩惠于百姓)。
当代改革同样面临“阻力与质疑”:如“数字政务改革”初期,有人质疑“操作复杂、不适应老年人”;“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有人担忧“影响传统产业就业”。此时,王安石的改革精神便提醒我们:改革需坚定方向,因为任何打破惯性的变革都会遭遇反对;但同时,改革也需理性——如“数字政务”后续推出“适老化改造”,“绿色能源转型”配套“就业培训计划”,既坚守改革目标,又回应合理诉求。这种“坚定而不固执,理性而不妥协”的态度,正是《答司马谏议书》改革精神的当代延续。
此外,文章还体现了“尊重对手、理性沟通”的品格。王安石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即便“议事每不合”,仍在信中强调“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感念您对我的看重,书信往来不应草率),结尾仍表达“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敬意。这种“虽立场不同,仍保持尊重”的沟通方式,对当代争议解决尤为重要——当下网络讨论中,动辄“人身攻击”“立场先行”的现象,恰与王安石的理性沟通形成对比。真正的争论,应如《答司马谏议书》般,“对事不对人”,以逻辑说服而非情绪对抗。
13.下列对材料中“名实之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用“名实之辩”反驳司马光,核心是指出“指责的概念与变法实际行为不匹配”
B.“名实之辩”要求讨论问题前先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避免模糊争论
C.材料认为,当代“双减”“乡村振兴”等政策的争论,均不存在“名实混淆”问题
D.“名实之辩”是《答司马谏议书》论辩智慧的核心,让驳斥更具逻辑性
14.结合材料,分析《答司马谏议书》的“改革精神”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15.材料认为《答司马谏议书》体现了“尊重对手、理性沟通”的品格,请结合文本与材料,谈谈这种品格对当代网络讨论的启示。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而《答司马谏议书》作为变法期间的重要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争议,更在千年后仍能引发对“改革本质”的思考——改革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坚定与妥协”“效率与公平”?这些问题,在当代改革中仍需直面。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解决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积贫”表现为国家财政紧张,百姓负担沉重;“积弱”表现为军事力量薄弱,对外战争屡屡失利。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农民青黄不接时由官府放贷,收获后偿还)、均输法(调节物资运输,降低成本)、保甲法(组织百姓练兵,增强国防)等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是“开源节流、强兵富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膏泽斯民”的理念完全一致。
然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多重挑战。一方面,保守派的反对如影随形——司马光认为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担心其扰乱社会秩序;苏轼则担忧青苗法“强制放贷,加重百姓负担”。另一方面,变法执行中的“偏差”也加剧了争议:部分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迫百姓借贷青苗钱,导致“利民之策”变成“害民之举”;均输法在实施中因“监管不足”,出现官员勾结商人、囤积居奇的现象。这些问题,让王安石的变法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了裂痕。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虽未直接提及执行偏差,却暗含了对“改革复杂性”的认知。他承认“天下怨谤之多”,却坚持“度义而后动”,因为他相信变法的“核心价值”是正确的——即便是执行中出现问题,也应通过“调整细节”而非“废除变法”来解决。这种“抓核心、调细节”的思路,对当代改革具有重要借鉴。例如,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初期,也曾面临“识别不精准、帮扶形式化”等问题,但国家并未放弃“脱贫攻坚”的核心目标,而是通过“建档立卡、精准施策”等方式优化执行,最终实现近1亿人脱贫;“垃圾分类”政策推行初期,百姓参与度低、分类准确率不高,政府通过“宣传引导、完善设施”逐步改进,如今已成为许多城市的生活常态。这些案例证明,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而是“在坚守核心中不断优化细节”的过程——这正是王安石“度义而后动”理念的当代实践。
此外,《答司马谏议书》还引发了对“改革中不同声音”的思考。王安石虽反驳司马光的指责,却并未否定“反对意见的价值”——他区分“合理质疑”与“邪说壬人”,对“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对“改革目标”的坚守,而非对“不同声音”的全盘否定。当代改革更需包容合理质疑:如“医疗改革”中,患者、医生、医院的不同诉求,都是优化政策的重要参考;“教育双减”中,家长对“孩子课后托管”的担忧,推动了“课后服务体系”的完善。这种“倾听不同声音,完善改革细节”的态度,让改革更贴近现实需求,也让“改革共识”更易形成。
从王安石变法到当代改革,历史告诉我们:改革的本质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变革”,其成功既需要“坚守核心价值”的坚定,也需要“适应现实需求”的灵活;既需要“理性论辩”的智慧,也需要“包容不同”的胸怀。《答司马谏议书》作为这一历史经验的文字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次古代变法争议,更在于为当代人提供了“如何推动变革”的思想资源。
16.下列对材料中“王安石变法理想与现实裂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裂痕源于保守派的反对与变法执行中的偏差
B.部分地方官强制百姓借贷青苗钱,违背了青苗法“利民”的初衷
C.均输法因监管不足出现官员腐败,导致“开源节流”目标落空
D.王安石完全忽视执行偏差,坚持“一刀切”推进变法,加剧裂痕
1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精准扶贫”“垃圾分类”政策与王安石变法无本质关联
B.材料认为,改革无需坚守核心价值,只需不断优化细节
C.王安石区分“合理质疑”与“邪说壬人”,体现了对不同声音的包容
D.当代改革无需倾听不同声音,只需坚持政府主导即可
18.结合材料,分析王安石“抓核心、调细节”的改革思路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19.材料认为“改革中不同声音有价值”,请结合当代改革案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联系全文,概括《答司马谏议书》对“改革本质”的启示,并简要说明。
四、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变法之争”
司马光与王安石同为北宋名臣,二人“游处相好之日久”,却因变法走向对立,其争论本质是“对北宋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而非个人恩怨。
司马光认为,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源是“财政浪费、吏治松弛”,主张“节流”——通过削减政府开支、整顿吏治、恢复“祖宗旧制”来稳定社会,反对“激进变法”。他在《与王介甫书》中指出,变法“侵官”(增设机构打乱原有行政体系)、“生事”(变法措施引发社会动荡)、“征利”(与民争利加重负担)、“拒谏”(不接受反对意见),担心变法会“动摇国本”。在司马光看来,“治天下如烹小鲜”,需循序渐进,而非“骤变”。
王安石则认为,北宋问题的根源是“生产不足、财政体系僵化”,主张“开源”——通过变法激活社会生产力,如青苗法帮助农民度过荒年、均输法优化物资调配、保甲法增强国防,实现“富国强兵”。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强调,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非“生事”;是“为天下理财”,非“征利”。王安石认为,“祖宗之法”需因时变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唯有激进改革才能扭转危局。
二人的争论,体现了传统政治中“保守”与“革新”两种思路的碰撞。虽立场不同,但均以“解决北宋危机、维护国家稳定”为目标——司马光担忧“变法引发动荡”,王安石担忧“不变法导致亡国”,本质是“手段差异”而非“目标对立”。这种“为公共利益而争论”的态度,为后世政治论争提供了“理性沟通”的范本。
材料二:《答司马谏议书》的“名实之辩”与当代逻辑思维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名实之辩”,不仅是古代政论的智慧,更是对当代逻辑思维的重要启示——它提醒人们,讨论问题需先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避免“概念混淆”导致的无效争论。
“名实之辩”的核心是“名(概念)与实(实际)的统一”。王安石驳斥司马光时,并未直接否定“侵官、生事”等概念,而是重新界定这些概念的“实际内涵”:如“侵官”的本质是“越权行事”,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于朝廷,授之于有司”,符合正规流程,故“名实不符”,不能算“侵官”。这种“先正名、再论证”的逻辑,在当代社会尤为重要。
例如,当代讨论“公平与效率”时,有人将“公平”等同于“平均主义”,将“效率”等同于“贫富差距”,导致争论偏离实质——若借鉴“名实之辩”,先明确“公平是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平均”“效率是资源优化配置而非牺牲公平”,争论便能聚焦于“如何实现机会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讨论“环保与发展”时,有人将“环保”等同于“停止发展”,将“发展”等同于“破坏环境”,若先界定“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环保的物质基础”,便能找到“绿色发展”的共识。
《答司马谏议书》的“名实之辩”,本质是“逻辑清晰、概念明确”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论辩的有效性,更能帮助人们在复杂问题中抓住核心,避免被模糊概念误导。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执行偏差”与当代政策落地
王安石变法的“执行偏差”,是古代改革的重要教训,也为当代政策落地提供了“如何避免‘好政策变歪’”的启示。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政策(如青苗法、均输法)本身具有合理性:青苗法旨在帮助农民避免高利贷盘剥,均输法旨在降低物资运输成本。但在执行中,因“考核机制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出现了“强制借贷”“官员腐败”等问题——地方官为追求“变法成效”,将“自愿借贷”变为“强制摊派”;因缺乏监督,均输法成为官员“勾结商人、囤积居奇”的工具,最终导致“利民之策”变成“害民之举”。
这一教训对当代政策落地具有重要警示:一是“政策设计需考虑执行细节”,如当代“乡村振兴”政策中,不仅明确“产业振兴”的目标,更配套“基层干部培训”“资金监管机制”,避免政策在基层变形;二是“考核机制需科学合理”,如“环保政策”考核中,不仅看“污染减排数据”,更关注“百姓生活改善”“产业转型成效”,避免“唯数据论”导致的“表面文章”;三是“需畅通监督渠道”,如当代“政务公开”“群众举报平台”,让政策执行过程接受公众监督,及时纠正偏差。
王安石变法的“执行偏差”告诉我们:好的政策不仅需要“正确的核心目标”,更需要“确保落地不变形”的配套机制——这是当代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材料四:《答司马谏议书》的“理性沟通”与当代公共话语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理性沟通”,为当代公共话语提供了“如何进行建设性争论”的范本——它反对“立场先行”“人身攻击”,主张“对事不对人”“以逻辑说服”。
王安石在信中,虽反驳司马光的观点,却始终保持对对手的尊重:开篇提及“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表达“议事不合”是“所操之术多异”,非个人矛盾;结尾仍表达“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敬意,体现“虽立场不同,仍尊重对方人格”的态度。这种“尊重对手、聚焦问题”的沟通方式,与当代网络公共话语中的“非理性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当下网络讨论中,动辄“扣帽子”“人身攻击”,如讨论“教育改革”时,有人因反对某一措施而攻击支持者“无知”;讨论“公共政策”时,有人因立场不同而否定对方的“公共善意”,导致公共话语陷入“对立与撕裂”。
《答司马谏议书》的“理性沟通”,本质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以逻辑为工具,以尊重为前提”的话语方式。这种方式提醒当代人:公共讨论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形成共识”,而非“战胜对手”;唯有尊重不同立场,用逻辑澄清问题,才能让公共话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非“制造矛盾”的工具。
21.下列对材料一“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之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争论本质是“解决北宋问题的手段差异”,非个人恩怨
B.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目标均为维护北宋稳定
C.司马光认为“治天下如烹小鲜”,反对任何变革
D.二人“为公共利益争论”的态度,为后世提供了理性沟通范本
22.下列对材料二、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讨论“公平与效率”时,无需明确概念,直接争论即可
B.王安石变法的执行偏差,完全是因地方官个人腐败导致
C.当代“乡村振兴”政策通过“干部培训、资金监管”避免执行偏差
D.“名实之辩”对当代逻辑思维无借鉴价值
23.结合材料一与材料四,分析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理性争论”对当代公共话语的启示。
24.根据材料二,概括“名实之辩”对当代逻辑思维的具体启示,并举例说明。
25.综合四则材料,从“改革思路、政策执行、公共沟通”三个层面,总结《答司马谏议书》及王安石变法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五、名篇名句默写
26.(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的根本原因,体现“政治主张差异”的句子是“,”。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名实之辩”为立论基础,强调明确概念重要性的句子是“,”。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引用“盘庚迁都”典故,表明自己“坚守变法、不为怨谤动摇”的句子是“,”。
六、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实之辩”的理性论辩,到当代网络讨论中“概念混淆”的无效争论;从王安石变法“抓核心、调细节”的思路,到如今“乡村振兴”“绿色转型”中对“目标与落地”的平衡;从司马光与王安石“为公共利益争论”的态度,到当下“公共话语”中缺乏尊重的对立——传统智慧与当代社会的碰撞,让“如何理性变革、有效沟通”成为重要课题。
阅读材料,结合你的思考与体验,以“理性:变革与沟通的基石”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文章并非仅驳斥观点,还通过“为天下理财”“膏泽斯民”等表述,强调变法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2.答案:B
解析:A项“缺乏委婉过渡”错误,开篇先提“相好日久”,再说明分歧,过渡自然;C项“仅用举例论证”错误,主要用“名实之辩”的道理论证;D项“语气软弱”错误,结尾体现坚守立场,态度坚定。
3.答案:D
解析:王安石认为“拒谏”是拒绝荒谬言论,“辟邪说,难壬人”是维护变法正道,非“不接受反对意见”,理解正确。
4.答案:C
解析:“语气傲慢无礼”错误,结尾“非某之所敢知”是坚守立场,非轻视;全文语气理性尊重,无傲慢态度。
5.答案:C
解析:王安石写此信的目的是回应指责、阐明变法立场,非“争取保守派支持”,当时新旧派矛盾尖锐,难以达成共识。
6.答案:D
解析:“缺乏妥协精神,无借鉴意义”错误,文章体现“理性沟通+坚守立场”,对当代沟通(如职场提建议、公共讨论)具重要借鉴价值。
7.答案:C
解析:“上报”在此处指“回复来信”,非“向上级汇报”,结合“不复一一自辨”可知是回应司马光的信。
8.答案:D
解析:“非某之所敢知”应译为“那不是我敢认同的”,“知”此处指“认同、接受”,非“知道”。
9.答案:D
解析:结尾表达的是对司马光的敬重与向往,非“不满”,体现“虽立场不同,仍保持尊重”的沟通态度。
10.答案:
侵官:变法“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按正规流程行事,非侵官;
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恢复贤君政策、消除弊端,非生事;
征利:“为天下理财”,解决国家财政问题、惠及百姓,非征利;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拒绝奸佞小人的荒谬言论,非拒谏。
11.答案:
类比论证:以盘庚迁都遭百姓反对仍坚持正确决策,类比自己变法遭怨谤却“度义而后动”,证明改革难免遇阻力,需坚守正道;
增强说服力:借历史典故,让“坚守变法”的观点更具历史依据,反驳“因怨谤而停变法”的主张。
12.答案:
坚定执着:明知变法遭“天下怨谤”,仍坚持“度义而后动”,不因反对而退缩;
理性务实:以“名实之辩”逐一驳斥指责,逻辑严密,不情绪化争论;
心怀百姓:以“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为目标,变法旨在“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体现为民情怀;
尊重对手:虽与司马光立场不同,仍“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保持沟通的尊重态度。
13.答案:C
解析:材料明确指出当代“双减”“乡村振兴”的争论存在“名实混淆”问题(如将“双减”误解为“降低教育质量”),需借鉴“名实之辩”解决。
14.答案:
改革需坚定核心目标:如当代“绿色转型”,虽遇传统产业阻力,仍坚守“可持续发展”核心,不半途而废;
改革需理性灵活:针对执行中的问题(如“数字政务”不适老),及时优化细节(推适老化改造),避免“一刀切”;
改革需回应合理诉求:如“医疗改革”中,结合患者、医生意见调整政策,让改革更贴近现实需求。
15.答案:
对事不对人:网络讨论需聚焦问题本身(如讨论“教育政策”时,围绕政策效果争论,非攻击支持者/反对者);
逻辑清晰:先明确概念内涵(如讨论“环保”时,先界定“环保≠停止发展”),避免模糊争论;
保持尊重:即使立场不同,也不“人身攻击”“扣帽子”,如讨论“公共政策”时,认可对方的公共善意,再理性反驳观点。
16.答案:D
解析:“完全忽视执行偏差”错误,材料指出王安石“暗含对改革复杂性的认知”,主张通过“调整细节”解决问题,非“一刀切”。
17.答案:C
解析:A项“无本质关联”错误,当代政策与王安石变法均体现“坚守核心+优化细节”,本质相通;B项“无需坚守核心”错误,材料强调“坚守核心+优化细节”缺一不可;D项“无需倾听不同声音”错误,材料主张“包容合理质疑”。
18.答案:
坚守核心目标:当代改革需明确核心价值(如“精准扶贫”核心是“脱贫”,“垃圾分类”核心是“环保”),不因执行困难而偏离;
优化执行细节:针对落地问题(如“乡村振兴”中基层能力不足),配套措施(如干部培训、资金监管),避免政策变形;
动态调整:如“双减”政策初期遇“课后服务不足”,及时完善服务体系,在坚守“减负”核心的同时优化细节。
19.答案:
不同声音能暴露改革漏洞,推动政策完善。如“医保改革”中,患者提出“报销流程复杂”、医生反映“医保额度不足”,这些声音促使政府简化报销手续、调整报销比例;“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对“加装电梯、停车位规划”的不同诉求,让改造方案更贴合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弊端,最终让改革更易落地、获群众支持。
20.答案:
改革本质是“解决现实问题”:王安石变法为解决北宋“积贫积弱”,当代改革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均以问题为导向;
改革需“坚定与灵活统一”:坚守核心价值(如王安石“为天下理财”,当代“以人民为中心”),同时灵活调整细节(如优化执行、回应诉求);
改革需“理性沟通”:包容合理质疑,通过逻辑论辩(如王安石“名实之辩”)形成共识,避免对立撕裂。
21.答案:C
解析:司马光反对“激进变法”,主张“循序渐进”,非“反对任何变革”,他认可“整顿吏治、削减开支”等温和改革,只是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措施。
22.答案:C
解析:A项“无需明确概念”错误,材料强调“需先明确概念”;B项“完全因地方官腐败”错误,还因“考核机制不合理、监管不到位”;D项“无借鉴价值”错误,“名实之辩”对当代逻辑思维具重要启示。
23.答案:
聚焦公共利益:公共话语应围绕“解决问题、维护公共利益”(如讨论“教育改革”时,以“学生发展、教育公平”为核心,非个人立场);
尊重立场差异:认可对方的善意(如司马光与王安石均为“维护北宋稳定”),不否定对方人格;
理性论辩:以逻辑、事实为依据(如王安石“名实之辩”),非“立场先行、情绪攻击”,避免网络讨论中的“扣帽子”“人身攻击”。
24.答案:
先明确概念内涵与外延:讨论问题前界定核心概念(如“公平”是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平均),避免混淆;
聚焦名实统一:分析问题时,对照概念与实际行为(如判断“某政策是否公平”,需看是否符合“机会公平”的定义);
举例:讨论“数字化转型”时,先明确“转型是提升效率而非淘汰传统岗位”,再分析如何平衡转型与就业,避免“转型=失业”的误解。
25.答案:
改革思路:需“目标明确+因时变革”,如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当代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同时根据现实调整手段(激进/温和);
政策执行:需“配套机制防偏差”,如设计科学考核(避免“唯数据论”)、畅通监督渠道(如政务公开)、优化细节(如适老化改造),确保好政策落地;
公共沟通:需“理性尊重+聚焦问题”,如王安石与司马光“对事不对人”,当代公共话语应避免对立,以逻辑、尊重达成共识。
26.(1)答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议事每不合
(2)答案: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或“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答案: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27.作文命题分析
核心立意拆解:需紧扣“理性是变革与沟通的基石”这一核心,从两方面展开:一是“理性对变革的意义”,结合王安石变法“抓核心、调细节”与当代“乡村振兴”“绿色转型”,论证理性能让变革平衡目标与落地;二是“理性对沟通的价值”,对比王安石“名实之辩”的理性论辩与当代网络“概念混淆”“缺乏尊重”的争论,强调理性是有效沟通的前提。需避免只谈变革或只谈沟通,要体现二者与理性的双重关联。
材料逻辑梳理:材料通过三组“传统—当代”对比构建逻辑:传统理性(名实之辩、抓核心调细节、为公共利益争论)vs当代问题(概念混淆、目标落地失衡、沟通对立),旨在引出“理性对变革与沟通的重要性”。写作时需呼应这三组对比,先肯定传统理性的价值,再指出当代问题,最后提出“如何用理性赋能变革与沟通”的路径。
写作方向指引:可从三个维度切入:①“理性论辩:沟通的破局之道”,结合王安石“名实之辩”与当代网络争论,分析理性沟通需“明确概念、聚焦问题、尊重立场”;②“理性变革:平衡目标与落地”,以王安石变法“抓核心(富国强兵)、调细节(应对执行偏差)”为例,关联当代“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目标+基层适配细节”的实践;③“理性共识:公共话语的底色”,对比司马光与王安石“为公共利益争论”与当下沟通对立,强调理性能凝聚变革共识,避免撕裂。
27.范文 :以理性之光照亮变革与沟通之路
——理性:变革与沟通的基石
当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名实之辩”拆解司马光的指责,用精准逻辑厘清“侵官”“生事”的真正内涵时,他或许未曾想到,千年后的当代社会,仍需从这份理性中汲取力量——网络讨论因“概念混淆”陷入无效争论,改革实践因“目标与落地失衡”遭遇阻力,公共话语因“缺乏尊重”走向对立。这恰恰印证:理性,既是变革稳步推进的压舱石,也是沟通有效展开的通行证,唯有以理性为基,才能在变革中找准方向,在沟通中达成共识。
理性是变革的“导航仪”,让变革在“抓核心、调细节”中平衡目标与现实。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解决北宋“积贫积弱”的核心问题,他以“为天下理财”“膏泽斯民”为目标,却也在执行中面临“青苗法强制借贷”的偏差。尽管变法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其“抓核心、调细节”的理性思路,却为当代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既坚守“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核心目标,又针对不同乡村的实际调整细节:在山区推广特色种养殖,在城郊发展乡村旅游,在空心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避免“一刀切”的激进;“绿色转型”过程中,既锚定“双碳”核心目标,又通过“传统产业技改补贴”“新能源就业培训”等细节,缓解转型阵痛。这些实践证明,变革不是“空中楼阁”的理想,而是“核心不变、细节适配”的理性推进——唯有抓住核心目标不偏移,调整细节适配现实,才能让变革真正落地见效。
理性是沟通的“桥梁”,以“名实清晰、尊重包容”打破对立僵局。王安石与司马光虽因变法立场不同争论不休,却始终保持“为公共利益”的理性底色:王安石用“名实之辩”明确概念,避免“各说各话”;他在信中坦言“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即便反驳也不失尊重。这种理性沟通,与当下网络讨论形成鲜明对比:讨论“双减”政策时,有人将“减轻负担”歪曲为“降低教育质量”,因概念混淆引发争吵;讨论“公共服务”时,有人因立场不同便扣上“对立标签”,忽视对方的公共善意。其实,有效的沟通本该如王安石般:先以“名实之辩”厘清概念,如讨论“教育公平”时,先明确“公平是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平均”;再以尊重包容对待差异,如讨论“环保政策”时,认可对方“关注民生”的初衷,再理性分析政策利弊。唯有如此,沟通才能从“情绪对抗”走向“问题解决”,从“对立撕裂”走向“共识凝聚”。
理性更是公共话语的“底色”,让公共讨论回归“解决问题”的本质。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争论,本质是“如何解决北宋危机”的路径差异,而非个人恩怨;他们的目标都是“维护国家稳定、造福百姓”,只是手段不同。这种“为公共利益争论”的理性,正是当代公共话语所欠缺的。如今,从“医疗改革”到“教育政策”,每一项公共议题的讨论,都应回归“解决问题”的理性本质:少一些“立场先行”的攻击,多一些“就事论事”的分析;少一些“非黑即白”的判断,多一些“辩证全面”的思考。当公共话语充满理性,变革才能获得更多共识,社会才能在多元中凝聚合力。
从王安石的“名实之辩”到当代的“改革实践”,理性始终是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它让变革避开“激进冒进”或“保守停滞”的陷阱,让沟通打破“误解对立”的壁垒。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唯有以理性为基石,才能让变革行稳致远,让沟通温暖有效,最终走出一条兼具目标与温度、共识与力量的发展之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