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练(课文+ 古诗词)(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练(课文+ 古诗词)(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课文背诵盘点(1—4单元)
第1课 草原(第1自然段)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第2课 丁香结(阅读链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殷《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一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第3课 古诗三首(必背)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参考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参考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参考译文: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我想过溪避雨,转个弯到小桥上忽然看见,那熟悉的旧时茅店就在土地庙旁丛林边。
第5课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送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语文园地一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参考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语文园地二
提示:这些都是关于热爱祖国、勇于为国献身的名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释义:出自《后出师表》,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释义:出自《白马篇》,指为了解除国难而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释义: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释义:出自《病起书怀》,指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
语文园地三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参考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语文园地四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参考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一、课文内容回顾。
1.《草原》记叙了 第一次访问 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 ,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 ,以及 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老舍原名 ,字 ,代表作品有 等,有“ ”之称。
2.《丁香结》是作家 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写丁香花的 ,分别从 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 ,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4.《花之歌》采用第 人称的手法,把花比作 等,赞美了 的精神。
5.《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
6.《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 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 ,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 的大无畏精神。
7.《开国大典》记叙了 年 月 日在 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 的心情。
8.《灯光》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 写起,叙述了 的壮举,歌颂了革命先烈的 精神。
9.《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 ,记述了发生在 战场上的革命故事。该文记叙了 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地方被敌人炮火打着,自己被燃烧了起来,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经过,歌颂了邱少云烈士 , , 的崇高革命精神。
10.《竹节人》记叙了“我”和同学们做 ,以及上课 被老师没收后,老师也迷上 的故事,表达了“我们”对 ,歌颂了 。
11.《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 (议论文 说明文 记叙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 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 。
12.《故宫博物院》是一组 文本,由四篇材料组成,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故宫的 ,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的 之情,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 。
13.《桥》是一篇 ,叙述了一位老支书面对暴发的山洪,以 、 和 ,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赞扬了老支书 、 和 的精神。
14.《穷人》作者是 国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 等。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 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 的美好品质。
15.《金色的鱼钩》按照 的顺序叙述了 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 的崇高品格。
二、课文原文填空。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 。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 。
3.赤橙黄绿青蓝紫, ? ,送山阵阵苍。 ,弹洞前村壁。 ,今朝更好看。
4.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 ,平地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
5.这种境界,既 ,又 ,既 ,又 。在这境界里,连 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 。
三、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是对渔夫 的描写。由此我们想象到当时渔夫的内心世界:
2.《穷人》文中三个语气词,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内心,请把你对它们的理解一一写下来。
①嗯:_______ ②嗯:________ ③哦:_________
3.《故宫博物院》的作者在材料一中重点写了紫禁城中心的三大殿: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重点写了_______。
4.《七律·长征》一文中表达全篇的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 。写红军对山的征服的句子是 , 。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的句子是 , 。
四、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七律·长征》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2.《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从各种角度告诉我们:火星上存在生命。( )
3.《草原》的作者是老舍,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情形。( )
4.《花之歌》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的纪伯伦,文中的“我”是花。( )
5.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主要有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6.“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站在夕阳下欣赏着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分别。( )
7.“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
8.《丁香结》的课文题目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
9.《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
10.《宇宙生命之谜》告诉了我们要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道理。( )
11.《穷人》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渔夫夫妇的生活是如何的艰辛和贫困。( )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竹节人》一文可以分为做竹节人、斗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三个部分
B.“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将河比作了带子,还用了玻璃形容带子,从而更加体现了河水的清澈与明亮。
C.“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作者利用反问的形式引发“我”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我”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D.《丁香结》的作者以奇异的想象,描写了自己想象的丁香盛开的美景,表达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位老支部书记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时的言行举动,赞扬了老共产党员怎样的精神?( )。
A.危险来临时沉着稳重,果断指挥,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B.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C.表现了洪水到来时,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横线上。
A.郝副营长 B.游人
(1) 看到广场上璀璨的灯光,想到过去的困苦生活和现在人们幸福的生活。
(2) 看到书上的一幅插图,想到胜利以后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人人都能够在灯光下看书、学习。
(3) 听了我对电灯的描述后,想到胜利以后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人人都能够在灯光下看书、学习,为了战斗的胜利勇往直前。
4.《开国大典》一文。这篇课文中,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一共描写了四个场面的顺序是( )。
①典礼开始 ②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场面
③毛主席宣读公告 ④阅兵式宏伟盛大的场面、群众游行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是一个比喻句。
B.“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现了红军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直奔”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D.《穷人》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6.《穷人》一课中,桑娜心里觉得“揍我一顿也好”,这说明了( )。
A.桑娜认为自己做错了,所以丈夫应该揍自己一顿。
B.桑娜的丈夫脾气粗暴 。
C.桑娜自作主张把孩子抱回家,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7.结合课文内容,下列关于火星的说法,描述正确的是( )。
A.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条纹,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B.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条纹,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
8.《故宫博物院》中作者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是因为( )。(多选)
A.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其它部分迥然不同。
B.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
C.太和殿是封建皇帝施行统治权力,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
D.太和殿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9.《故宫博物院》一课中,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课文的总起,总写故宫。
B.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10.下面有关课文内容与作者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
B.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C.“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这句话将同学们比作了鸟兽,从而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孩子们活泼好动又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D.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30~180℃之间
11.不同作家笔下有不同的童年,下面关于几部小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童年》讲述了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文中许多人都遭遇了不幸,故事充满了伤痛。
B.《小英雄雨来》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形象。
C.《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小说,写的是平凡的人,表现的是深厚而真挚的爱。
D.《手斧男孩》讲述了惊险的生存历险故事,有扣人心弦的叙述,是一个胜利者的故事。
六、拓展积累。
1.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 、 ,代表作有《 》《 》《 》等。
2.《童年》是苏联作家 的小说,主人公是 , (填人物)的爱,仿佛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他的心。书中还有 的“小茨冈”, 的老工人格里高利, 的知识分子“ ”,这些人都让阿廖沙感受到了人世间的 ,让他面对苦难依然保持对生活的 。
3.拟人的作用:① ,② ,③ 。
4.《回乡偶书(二)》作者 代诗人江 。离别家乡岁月多, 。 , 。这首诗抓住了家乡的 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 、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 之情。
一、古诗内容回顾。
1.《宿建德江》的作者是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诗中描绘了__________的图景,表达了作者路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对家乡的__________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诗中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变化,绘成一幅“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了乡村__________月明风清,空气中飘来__________,处处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乡村夏夜的喜爱,对丰年的欢欣,对__________的热爱之情。
4.《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 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 ;实际上是一首 ,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 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5.《过故人庄》是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五律,写的是 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 真挚的友情。
6.《回乡偶书》本诗通过诗人的变——“ ”和不变——“ ”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 ”,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7.默写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
。 , 。其中,饱含哲理的名句是: , 。
二、先解释加点字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渚: 愁: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社林: 见:
三、按要求填诗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胜日寻芳泗水滨, 。
等闲识得东风面, 。
移舟泊烟渚, 。
野旷天低树, 。
2.我还能写出有关描写春天的句子:
, 。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云翻、雨泻的句子是 , 。
写风卷、天晴的句子是 , 。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的句子是 , 。 ,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的句子是 。
四、写出几句表达强烈的爱国责任感的名句
五、品读诗词,完成练习。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前两句词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面关于这四句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四句词写的是夏夜景物和词人感受,“惊”字写出词人在夏夜中的恐惧
B.凉爽的清风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C.前两句词描写的是夏日夜空晴朗,夜色的宁静、优美,令人神往
D.后两句中词人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田野,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收,表达出词人心头的喜悦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句写 、 。把 比作 ,把 比作 ,两个形象的比喻,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既写出了 的紧张气氛,又烘托了诗人 的喜悦心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忍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话斜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用 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对 的感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六、根据情境写诗词警句。
1.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中描写日暮时分诗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名臣李刚非常爱国,外敌侵略国土,他这样说:“祖国疆土,___________,不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着雨中妩媚的丁香花,我不禁吟咏起“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词来。
4.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描绘黑云翻滚、大雨倾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把下面的名言补充完整,并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
A.鞠躬尽瘁, B.位卑未敢
C. ,视死忽如归 D.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1.老祖宗留下的大好河山,怎能轻易让给别人 谁敢侵占一尺一寸,我们就要跟他死战到底。这就是所谓“ ”。
2.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的热血青年“ ”用生命谐写了一曲曲壮烈的青春赞歌。
3.“ ”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它具体表现在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
4.陆游的诗句“ ”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说的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来没忘忧虑国事。
八、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诗句中停顿正确的一组是( )
A.黑云/翻 墨/未 遮 山,白雨/跳珠乱/入船。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野旷天低树”是写( )。
A.旷野中的树林比天空还要低。
B.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C.旷野中的天空比树林还要低。
3.下列加点字读音、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路转溪桥忽见 风吹草地见牛羊 B.还来就菊花 明月何时照我还
C.明月别枝惊鹊 萋萋满别情 D.日暮客愁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
4.下列各句中的“新”与“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最接近的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C.向晚双池好,初晴百物新。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宿建德江》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的雨中奇景
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宁静优美
D.“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草原》一文的中心句
6.下面对“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已被农庄生活深深吸引,期待再次造访
B.“重阳”指的是重阳节,指出了诗人期待下次造访的时间
C.“还”字应读“huán”,意指返回
D.“就菊花”意思是欣赏菊花,这也是诗人到朋友家做客的原因
九、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的“七八”和“两三”属具体数字。( )
2.“野旷天低树”中的“天低”和“野旷”是相互依存的、相互映衬的。( )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 )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 )
5.《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边时看到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和对人生的感慨。( )
6.《回乡偶书》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诗人回乡途中偶然写得。( )
十、快乐阅读。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2)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 第二句:____________
第三句:风卷图 第四句:____________
(3)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_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_____________。
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的“___________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4)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
(1)本诗的作者是 ,他还写过《 》《 》。
(2)诗中“ , ”写的是山村的自然风光;诗中“ ’ ”两句将视角从窗外转入屋内,写出了农家生活的情趣。
(3)诗中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平凡的生活场景、醇厚的友谊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所以最后作者表示“ ,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读词的上片,填空。
季节: ,时间: ,地点: 。静中有动:明月 ,喜鹊 ,清风 。静中有声:宁静的夜里, 声、 声、 声不绝于耳。
(3)读词的下片,填空。
星是 的,雨是 的。“见”同“ ”,应读作“ ”。作者行走在 道中,转过溪桥,看见了旧时熟悉的 。
(4)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于丰收之年的 和对乡村生活的 之情。
答案
考点演练
一、1.老舍 蒙古 美丽风光 纯朴、热情好客 蒙汉 舒庆春 舍予 《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人民艺术家
2.宗璞 颜色、形态、气味 视觉、嗅觉 幽雅、香甜 从容、豁达、积极
4.一 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 花向往光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5.不怕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抗日战争 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爱祖国、爱人民、英勇牺牲
7.1949 10 1 首都北京 伟大历史意义 无比自豪、激动
8.倒叙 灯光 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指路 献身
9.革命回忆录 朝鲜 邱少云 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
10.竹节人、斗竹节人 玩竹节人 竹节人 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美好、纯洁的童真、童心
11.说明文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未解之谜
12.非连续性 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和赞美 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13.微型小说 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 沉稳果决的指挥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和大公无私
14.俄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15.事情发展 长征途中 照顾三个生病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二、1.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2.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3.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当年鏖战急 装点此关山
4.一碧千里 四面都有小丘 小丘也是绿的 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5.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骏马和大牛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三、1.神态 感到了问题的严重,善良的本性使他在思考怎么样救助邻居家失去了母亲的苦命孩子
2.忧虑 征求意见 作出决定
3.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太和殿
4.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五、1.D 2.B
3(1)B (2)A (3)A
4.D 5.C 6.C 7.B 8.BCD 9.A B 10.D 11.A
六、1.文学家 思想家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2.高尔基 阿廖沙 外祖母 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 忠厚老实 献身于科学 好事儿 温暖和美好 勇气和信心
3.①可以使情景交融。
②可以更好地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③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生动逼真。
4.唐 贺知章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变与不变 生活变迁 感慨与无奈
5.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
答案
考点演练
一、1.唐代 孟浩然 秋江暮色 忧愁、孤寂 思念
2.宋 苏轼 雨前、雨中、雨后 西湖骤雨图
3.夏夜 阵阵稻花香 蛙声和鸣 宁静 优美 劳动人民
4.朱熹 春日美好的景致 哲理诗 圣人之道
5.唐 孟浩然 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 诗人和朋友之间
6.鬓毛衰 乡音无改 客从何处来
7.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1.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渚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
2.社林:社庙丛林。
见:同“现”。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拐了个弯,忽然出现在眼前。
三、1.无边光景一时新 万紫千红总是春 日暮客愁新 江清月近人
2.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3.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五、1.①明月 鹊 清风 鸣蝉
②A
2.云 雨 乌云 打翻的墨汁 白色的雨珠 跳动的珍珠 天气骤然变化时 舟中赏雨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3.怎么忍心分别 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点明中心
4.拟人 所见之景 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六、1.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当以死守 尺寸与人
3.丁香空结雨中愁
4.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5.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七、死而后已 忘忧国 捐躯赴国难 不可以尺寸与人 1.D 2.C 3.A 4.B
八、1.B 2.B 3.A 4.C 5.C 6.D
九、1.× 2.√ 3.√ 4.√ 5.√ 6.×
十、1.(1)醉酒 醉酒
(2)雨跳图 水息图
(3)翻墨 快 雨大且急 忽
(4)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青山郭外斜 还来就菊花
(1)孟浩然 示例:春晓 宿建德江
(2)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3)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3.(1)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旧时茅店社林边
(2)夏天 夜晚 黄沙道中,农村田野 别枝 惊飞 吹拂 鸟飞 蝉鸣 蛙鼓
(3)时隐时现 稀稀落落 现 xiàn 黄沙 茅店
(4)喜悦 热爱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