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归园田居》
一、背景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隐逸诗的典范之作,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著称。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往往面临三重困境:一是对“尘网”“樊笼”等隐喻意象理解流于表面;二是难以构建“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的空间意境;三是对陶渊明隐逸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体会其背后的生命哲学。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逐步融入教育领域,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变革。语文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借助AI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掌握白描手法、情景交融等诗歌表现手法。
通过AI图像生成、3D建模等技术,学生能够将抽象诗句转化为可视化设计方案,提高审美创造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深入体会陶渊明的隐逸精神,理解其背后的生命哲学,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掌握诗歌表现手法。
将诗歌意境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
四、教学准备
AI工具准备:AI图像生成软件(如MidJourney)、3D建模软件(如SketchUp)、AI视频创作工具(如剪映)。
教学资源准备:诗歌原文、注释、赏析资料,以及与陶渊明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环境准备:多媒体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AI生成的田园风光视频:视频中展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炊烟袅袅的田园景象,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提问引导: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田园风光,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想象中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诗歌:教师进行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重音和语调,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跟读诗歌: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归隐后的生活状态。
(三)精读诗歌,理解意象与意境
分析诗歌意象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等,分析这些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AI图像生成辅助理解:教师利用AI图像生成软件,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象,生成相应的图片。例如,生成“尘网”“樊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陶渊明对官场束缚的厌恶;生成“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学生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
构建诗歌意境
引导学生想象: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陶渊明的田园之中,感受周围的景象和氛围。
3D建模展示意境:教师利用3D建模软件,根据诗歌内容构建田园场景的3D模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场景。学生可以通过旋转、缩放模型,从不同角度观察田园景象,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生描述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探究诗歌表现手法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白描手法、情景交融等,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师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详细讲解白描手法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AI视频创作巩固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AI视频创作工具,将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转化为动态视频。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段诗句,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利用AI视频创作工具添加背景音乐、字幕和特效,制作成短视频,展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五)拓展延伸,跨学科融合
引入民宿设计项目:教师介绍新宁县依托崀山景区资源打造“园田居”精品民宿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陶渊明诗歌中的诗意美学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为“园田居”民宿进行设计。
分组设计民宿方案:学生分组进行民宿设计,运用AI图像生成、3D建模等技术,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融入到民宿的外观、内部布局和装饰设计中。例如,将“方宅草屋”的设计理念应用到民宿的建筑外观上,将“榆柳桃李”的元素融入到民宿的庭院景观中。
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听歌曲《归园田居》。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
(八)作业: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九)板书设计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