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六国论》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2《六国论》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下列对《六国论》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④/③⑤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①⑤⑦C.③④⑤D.④⑥⑧
3.下列对《六国论》论证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观点鲜明
B.对“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述,以齐、燕、赵为例,说明失去强援则国力孤危,进一步佐证中心论点
C.文中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古语,形象论证了“赂秦”的危害
D.文章结尾仅批判了六国的破亡之举,未对当朝统治者提出警示,削弱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下列对《六国论》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国君,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六国论》中的六国均为诸侯之国
B.“山东”在战国时期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与今天“山东省”的地理范围完全一致
C.“郡”是古代行政区域,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邯郸为郡”即指赵国都城邯郸成为秦国的郡治所在地
D.“祖父”在文中泛指祖辈与父辈,属于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父亲的父亲”含义不同
6.下列对《六国论》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的侵略就越急迫,体现了秦的贪婪与诸侯的被动
B.“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因为燕国坚持用兵抗秦,印证了“不赂秦可保国”的观点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通过假设论证,说明六国若能合力抗秦,胜负结果或可改变,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调北宋若能借鉴六国经验,就能避免重蹈覆辙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洵的《六国论》创作于北宋嘉祐年间,当时的北宋王朝面临着严峻的边患问题。契丹(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向两国输送大量银绢,史称“岁币”。这种以财物换取和平的做法,与战国时期六国向秦国割地求和的行为极为相似。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内部政治腐败,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危机日益严重,而军事力量却相对薄弱。面对外患,统治者不思进取,反而一味妥协退让。苏洵目睹此景,忧心忡忡,他认为北宋若不改变这种“赂敌”政策,必将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六国论》并非单纯的历史评论,而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政论文。苏洵通过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旨在警示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他希望统治者能认清形势,拒绝妥协,任用贤才,团结一心,以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积极向外扩张,企图统一六国。而六国中,韩、魏、楚等国因惧怕秦国的威势,纷纷以割地的方式换取暂时的安宁。齐国则与秦国交好,对其他国家的危难坐视不理。燕、赵两国虽曾坚持抗秦,但最终因势单力薄、策略失当而灭亡。六国之间缺乏团结协作,反而互相倾轧,最终被秦国一一吞并。苏洵正是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名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原文未标注,此处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为例)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开篇明确提出“弊在赂秦”的论点,随后通过设问补充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使论点更严谨
B.文中将秦受贿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诸侯行贿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突出了“赂秦”的巨大危害
C.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完全相同,都是因为没有坚持用兵抗秦,最终在秦国的进攻下战败亡国
D.文章结尾以北宋与六国对比,警示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
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10.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分点概括。
11.文中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古语有何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洵的《六国论》作为一篇经典的政论文,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深刻剖析,更在于它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六国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外交策略和团结协作的思考,仍能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六国论》强调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道理。这提醒现代国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能被外部势力的威势所胁迫。历史上,许多国家因屈服于外部压力而丧失主权和尊严,最终走向衰落。而那些能够坚持独立自主、勇于抗争的国家,往往能在复杂的局势中站稳脚跟。
在外交策略方面,《六国论》对六国“赂秦”政策的批判,警示现代国家在外交中要摒弃短视行为。六国为求一时安宁,不惜割让土地、输送财物,最终却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这启示现代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应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能为了眼前的苟安而牺牲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要认识到“合则强,分则弱”的道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以应对共同的挑战。
团结协作是《六国论》中蕴含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六国之间缺乏信任,互相猜忌,甚至互相攻伐,这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解决。这就需要世界各国摒弃零和思维,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挑战。
《六国论》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对人才的重视上。文中提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强调了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重视人才、任用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我们在借鉴《六国论》智慧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与当今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经验套用于现实。但《六国论》中所蕴含的理性思维和危机意识,无疑能为现代国家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论》的价值仅在于对战国历史的深刻剖析,对现代社会没有实际意义
B.现代国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应屈服于外部势力的威势,以换取和平
C.六国灭亡的教训启示现代国家在外交中要着眼长远,加强国际合作
D.当今世界的全球性问题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就能解决,无需国际协作
13.作者认为《六国论》在当今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14.文中说“我们在借鉴《六国论》智慧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差异”,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六国论”看历史评论的现实指向
历史评论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分析与评价,其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更在于通过对历史的解读,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苏洵的《六国论》便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指向的历史评论典范,它以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历史为切入点,深刻反思历史教训,最终落脚于对北宋社会现实的警示。
《六国论》的现实指向首先体现在对时政问题的回应。北宋时期,契丹和西夏不断侵扰边境,北宋统治者采取“岁币”政策,以财物换取和平。苏洵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政策与六国“赂秦”的相似性,于是通过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揭露了“赂敌”政策的危害,呼吁统治者改变策略。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写法,使文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在论证方式上,《六国论》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作者没有直接批判北宋的“岁币”政策,而是通过对六国“赂秦”行为的批判,间接表达了对现实政策的不满。这种写法既避免了直接批评时政可能带来的风险,又能让统治者在阅读历史评论时联想到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警示的目的。
《六国论》还体现了历史评论的理性思维。作者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本质。他指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弊在赂秦”,同时也考虑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情况,使论证更加全面、严谨。这种理性的分析方法,不仅有助于读者认清历史真相,也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思路。
历史评论的现实指向还要求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洵创作《六国论》,并非为了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唤醒统治者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措施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是优秀历史评论不可或缺的品质。
在当今时代,历史评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应对现实的挑战。优秀的历史评论应像《六国论》一样,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能够为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历史评论者也应秉持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解读历史,为现实服务。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评论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更在于为现实提供借鉴
B.《六国论》通过分析六国灭亡历史,间接批判了北宋“岁币”政策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仅在于“赂秦”,分析不够全面
D.优秀的历史评论应具有现实指向、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随后以《六国论》为例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历史评论的现实意义
B.文章仅从论证方式角度分析了《六国论》的现实指向,论证角度单一
C.文章通过对比《六国论》与其他历史评论,突出了《六国论》的优越性
D.文章结尾未对当今历史评论者提出要求,缺乏现实指导意义
17.《六国论》的现实指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18.作者认为优秀的历史评论应具备哪些品质?请分点说明。
19.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理解。
四、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材料二:苏辙《六国论》(节选)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材料三:苏轼《六国论》(节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材料四:当代学者对《六国论》的解读(节选)
苏洵父子三人的《六国论》,虽同论六国灭亡,却各有侧重。苏洵侧重批判“赂秦”政策,苏辙强调诸侯“不知天下之势”,苏轼则聚焦“养士”问题。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共同构成了对六国历史的全面反思。
从当代视角来看,苏洵的“赂秦”批判对现代国际关系仍有启示。在全球化时代,一些国家在面对霸权主义压力时,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与六国“赂秦”有相似之处。这种政策短期内可能带来暂时的安宁,但长期来看,只会助长霸权主义的气焰,最终损害自身利益。
苏辙提出的“厚韩亲魏以摈秦”思想,强调了联盟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形成集体力量,能够有效抵御霸权主义的威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苏轼的“养士”论则提醒现代国家要重视人才。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国纷纷出台人才政策,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这与苏轼强调的“养士”思想不谋而合。
三篇《六国论》虽创作于千年前,但其中蕴含的智慧跨越时空,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材料五:时政新闻摘要(节选)
近年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对多个国家实施经济制裁和贸易打压。面对美国的压力,部分国家选择妥协退让,而有些国家则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积极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发展,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下列对材料一至材料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弊在赂秦”
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未重视韩、魏的战略地位
C.苏轼认为六国久存是因为统治者善待百姓,百姓无叛乱之心
D.三苏的《六国论》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21.下列对材料四和材料五的关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五中部分国家对美国的妥协退让,印证了苏洵“赂秦”批判的现实意义
B.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苏辙“厚韩亲魏以摈秦”思想毫无关联
C.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与苏轼“养士”论的本质相同
D.材料五中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与秦国的扩张行为完全一致
22.三苏的《六国论》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三简要概括。
23.材料四认为三苏的《六国论》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六国灭亡的教训”对当今中国应对国际局势有何借鉴意义。
五、名篇名句默写
25.(1)古人云:“ , ”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3)苟以天下之大“ , ”。(苏洵《六国论》)
六、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洵在《六国论》中警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因屈服于秦的“积威”,或赂秦求和,或孤立无援,最终走向灭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的“积威”仍存,部分国家或妥协退让,或各自为战。而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积极推动多边合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世界力量。
请结合《六国论》的启示与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①“以”为介词,“用、凭借”;④“以”为介词,“用”,故①④归为一类。②“以”为连词,“才”;⑤“以”为连词,“以致”,故②⑤归为一类。③“以”为连词,表目的,“来”,单独归为一类。
2.答案:B
解析:①“胜负”“存亡”古今义均为“胜利与失败”“生存与灭亡”;⑤“然后”古今义均为“这样以后”;⑦“有限”古今义均为“数量不多、程度不高”。②“祖父”古义为“祖辈与父辈”,今义为“父亲的父亲”;③“至于”古义为“到了……的地步”,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④“智力”古义为“智谋和力量”,今义为“指人认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⑥“其实”古义为“它的实际数量”,今义为“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今义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3.答案:D
解析:文章结尾“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以北宋与六国对比,明确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并非“未对当朝统治者提出警示”。
4.答案:B
解析:B项中两个“以”均为介词,“因为”。A项第一个“非”为“不是”,第二个“非”为“没有”;C项第一个“之”为代词,“这个道理”,第二个“之”为助词,“的”;D项第一个“或”为“有人”,第二个“或”为“或许”。
5.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山东”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部分地区,与今天“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完全一致。
6.答案:D
解析:该句强调“北宋若重蹈六国覆辙,后果会比六国更严重”,而非“北宋若能借鉴六国经验,就能避免重蹈覆辙”,表述不准确。
7.答案:A
解析:根据句子语法结构和语义逻辑,“各爱其地”为动宾结构,不可断开;“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为并列短句,需分别断开;“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为并列短语,需断开;“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为因果关系短句,需断开。
8.答案:C
解析:燕国灭亡的原因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国灭亡的原因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二者原因不完全相同。
9.答案: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解析:“苟”译为“如果”;“以”译为“凭着”;“天下之大”为定语后置,译为“偌大的天下”;“下”译为“自取下策”;“故事”译为“旧事、先例”。
10.答案:①根本原因是“弊在赂秦”。赂秦的国家因割地而国力亏损,最终走向灭亡;②不赂秦的国家因失去赂秦国家的强援,“不能独完”,最终也走向灭亡。
11.答案:①运用比喻论证,将“以地事秦”比作“抱薪救火”,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赂秦”的危害——赂秦越多,秦国的侵略越猛烈,诸侯的灭亡越迅速;②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古语的权威性使“赂秦必亡”的观点更具可信度。
12.答案:C
解析:A项“对现代社会没有实际意义”错误,原文强调《六国论》对现代社会有诸多启示;B项“应屈服于外部势力的威势”错误,原文强调“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能被外部势力的威势所胁迫”;D项“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就能解决”错误,原文强调“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协作”。
13.答案:①国家治理方面,警示现代国家面对外部压力要坚持独立自主,不被外部威势胁迫;②外交策略方面,警示现代国家摒弃短视行为,着眼长远利益,加强国际合作;③团结协作方面,启示世界各国摒弃零和思维,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④人才重视方面,提醒现代国家重视人才,以提升国家竞争力。
14.答案:①《六国论》的智慧(如反对妥协、重视合作、重视人才)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可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②但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武力征伐的时代,与当今全球化、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不同,不能将“六国抗秦”的具体策略直接套用于现代国际关系(如不能简单将现代国家间的合作等同于“六国合纵抗秦”);③借鉴时需结合现实国情和时代特征,灵活转化历史经验。
15.答案:C
解析:苏洵不仅指出“弊在赂秦”,还补充“不赂者以赂者丧”,分析全面,并非“仅在于‘赂秦’”。
16.答案:A
解析:B项“仅从论证方式角度”错误,原文还从“对时政问题的回应”“理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等角度分析;C项“通过对比《六国论》与其他历史评论”错误,原文未提及对比;D项“未对当今历史评论者提出要求”错误,原文结尾“历史评论者也应秉持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为现实服务”,明确提出了要求。
17.答案:①回应时政问题,以六国“赂秦”类比北宋“岁币”政策,揭露“赂敌”危害;②采用借古讽今手法,通过批判六国“赂秦”间接批判北宋妥协政策;③体现理性思维,全面分析六国灭亡原因,为现实问题提供科学思路;④蕴含强烈社会责任感,以担忧国家命运为出发点,警示统治者。
18.答案:①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能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②采用合理的论证方式(如借古讽今),增强说服力;③秉持理性思维,全面、严谨地分析历史问题;④蕴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
19.答案: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指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能总结国家兴盛与灭亡的规律,为现实治国理政提供参考;②如《六国论》通过分析六国因“赂秦”“不团结”而亡的历史,总结出“反对妥协、重视合作”的规律,警示北宋统治者避免重蹈覆辙;③在当今时代,分析历史上国家兴盛(如重视人才、坚持独立自主)或灭亡(如妥协退让、内部不团结)的案例,能为现代国家制定发展策略、应对国际局势提供启示,助力国家长治久安。
20.答案:C
解析:苏轼认为六国久存是因为“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重视养士,让人才各尽其职),而非“统治者善待百姓,百姓无叛乱之心”。
21.答案:A
解析:B项“毫无关联”错误,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苏辙“厚韩亲魏以摈秦”均强调“合作抗险”,有相似之处;C项“本质相同”错误,苏轼“养士”是为维护诸侯统治,中国“人才强国”战略是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本质不同;D项“完全一致”错误,美国霸权主义是现代国际秩序下的强权行为,秦国扩张是战国诸侯割据时代的兼并行为,时代背景和性质不同。
22.答案:①苏洵《六国论》侧重批判“赂秦”政策,认为“弊在赂秦”是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②苏辙《六国论》侧重强调诸侯“不知天下之势”,认为未重视韩、魏的战略地位,未形成“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联盟是灭亡关键;③苏轼《六国论》侧重聚焦“养士”问题,认为六国重视养士、让人才各尽其职是其久存的原因,反之则易亡。
23.答案:①苏洵“赂秦”批判启示现代国家面对霸权主义压力,不能妥协退让,否则会损害自身利益;②苏辙“厚韩亲魏以摈秦”思想启示现代国家重视国际合作,通过建立多边合作机制抵御霸权威胁;③苏轼“养士”论启示现代国家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24.答案:①坚持独立自主,不向霸权主义妥协,如中国面对美国贸易打压,坚持维护自身经济主权,不轻易让步;②加强国际合作,凝聚多边力量,如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避免“孤立无援”;③重视人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避免“智力孤危”;④认清国际局势,制定长远战略,不贪图短期利益(如不因短期经济利益而牺牲国家长远发展权益),避免“见利之浅”。
25.(1)答案: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答案: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3)答案: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6.作文(写作思路提示)
立意方向
从“反对妥协,坚守独立自主”角度:结合六国“赂秦”亡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的对比,论述“不被外部威势胁迫”的重要性。
从“重视合作,凝聚多边力量”角度:以六国不团结而亡、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为例,强调“团结抗险”的时代价值。
从“以史为鉴,警惕历史重演”角度:联系《六国论》的警示与当今国际局势,论述“汲取历史教训,规避发展风险”的必要性。
素材运用
历史素材:六国中韩、魏频繁赂秦加速灭亡,燕、赵孤立无援最终败亡;
时政素材:中国在科技领域(如芯片研发)坚持自主创新,拒绝受制于美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体现多边合作力量;
理论素材:苏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警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结构建议
开头:引用《六国论》“弊在赂秦”观点,结合当今霸权主义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如“坚守独立,合作共赢,方为时代正道”);
分论点1:妥协退让必致危机(以六国赂秦、部分国家对美妥协为例);
分论点2:独立自主方能立足(以中国科技自主、外交自主为例);
分论点3:合作共赢可抗风险(以中国推动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为例);
结尾:回扣《六国论》警示,呼吁以历史为鉴,践行独立与合作,展望未来发展。
26.作文命题分析
核心立意把握:命题以苏洵《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警示为切入点,关联当今世界霸权主义“积威”与国家应对之策,核心立意指向“拒绝妥协、坚守独立自主、推动多边合作”。需紧扣“历史启示(六国亡因)”与“现实实践(中国方案)”双主线,避免仅谈历史或仅论现实,要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材料关联要点:材料中“六国赂秦求和、孤立无援而亡”是反面论据,需剖析“屈服积威”的危害;“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正面案例,要阐述“破积威”的路径。写作时需建立二者逻辑关联,如以六国之失反衬中国之路的正确性,凸显历史教训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现实价值导向:命题聚焦时政热点,要求体现对国际局势的思考,需结合具体现实案例(如中国科技自主突破、“一带一路”合作成果、应对霸权主义的举措等),避免空泛议论,让文章既有历史厚度,又具现实针对性,传递积极的价值导向——唯有自主与合作,方能抵御“积威”、实现长远发展。
文体与结构建议:议论文为最佳选择,结构可采用“引论(提《六国论》警示,关联现实)—本论(分论点1:屈服积威必亡,论六国之失;分论点2:独立自主立本,谈中国实践;分论点3:多边合作破局,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结论(回扣历史与现实,呼吁践行正确路径)”,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6.范文 :拒积威之缚,行自主合作之路
苏洵在《六国论》中一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慨叹,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战国诸侯或赂秦求和,或孤立无援,终在秦之“积威”下覆亡,这教训如明镜,映照出当今世界的国际棋局——霸权主义的“积威”仍在,而中国以独立自主为基、以多边合作为刃,走出了一条破局之路。
屈服“积威”者,终将沦为命运的囚徒。六国之亡,亡于对秦之“积威”的畏惧与妥协。韩魏岁岁割地,如抱薪救火,终致国力亏空;齐人附秦自安,见邻之危而不救,终陷孤立无援;燕赵虽曾抗秦,却或因刺客之计急祸,或因良将被诛失势,最终难逃覆辙。究其根本,是对“积威”的退让,让六国丧失了自主判断的能力,沦为秦蚕食天下的猎物。放眼当下,部分国家面对霸权主义的经济制裁、技术封锁,或妥协退让,签下不平等协议;或各自为战,在危机中孤立无援,重蹈着“六国赂秦”的覆辙。由此可见,“积威”如枷锁,唯有挣脱,方能掌控自身命运。
独立自主者,方能在变局中站稳脚跟。《六国论》中“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喟叹,恰恰说明:唯有坚守自主,不依附于“积威”之下,方能保有生机。中国深谙此理,面对霸权主义的施压,始终坚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发“北斗”导航系统,到顶住贸易摩擦压力、深耕国内大循环;从坚持疫情防控自主决策,到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公平正义、不随波逐流,中国用实践证明:独立自主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复杂局势中守住发展的主动权,不被“积威”裹挟。正如战国时若六国皆能守土拒赂、自主决策,未必会落得“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结局。自主,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更是抵御“积威”的坚实盾牌。
多边合作者,可聚众力以破“积威”之局。苏洵曾畅想:“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并力西向”的构想,正是多边合作的雏形——唯有摒弃零和思维,凝聚众力,方能对抗强大的“积威”。当今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是对这一历史智慧的传承与升华。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在联合国框架下积极参与维和、减贫合作,为弱小国家发声;面对霸权主义的单边行径,中国联合多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正如六国若能“厚韩亲魏以摈秦”,便能形成抗秦合力,而非各自溃败。合作,是打破“积威”的利刃,更是构建公平国际秩序的基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六国因屈服“积威”而亡的教训,警醒着每一个国家;中国以自主合作破局的实践,为世界提供了借鉴。在霸权主义仍存的今天,我们当以《六国论》为鉴,拒“积威”之缚,行自主之路,聚合作之力——唯有如此,方能在时代变局中,走出一条长治久安、共同发展的光明大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