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登岳阳楼》核心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既抒发了诗人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也暗含对人生坎坷的感慨
B.“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直接表达了对国家战乱的忧虑与家国情怀
C.全诗仅聚焦个人命运,未涉及对时代局势的关注
D.诗人将个人境遇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情感沉郁而深沉
2.下列对《登岳阳楼》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仅用白描手法,直白呈现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B.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脉络清晰
C.未使用夸张修辞,所有描写均贴合现实场景,无艺术加工
D.全诗语言平淡直白,无华丽辞藻,仅以朴素语言传递情感
3.下列对《登岳阳楼》关键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早年听闻洞庭盛名,晚年才得以登楼,暗含人生感慨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夸张手法描绘洞庭壮阔,展现诗人开阔胸襟
C.“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诗人晚年孤苦无依,与前文壮阔景象形成对比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国家局势无关
4.下列对《登岳阳楼》体裁与格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个字,对仗工整
B.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对仗严谨
C.诗歌押“流”“浮”“舟”等韵,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D.属于古体诗,无需遵循律诗的平仄、对仗要求,形式自由
5.下列对《登岳阳楼》创作背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诗人历经安史之乱,漂泊西南,辗转至岳阳
B.诗人晚年体弱多病,孤苦无依,生活困顿
C.当时唐朝虽已平定安史之乱,但边境仍有战乱,国家局势不稳定
D.诗人登岳阳楼是为了游览观光,排解晚年的闲适之情
6.下列对《登岳阳楼》现实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国情怀”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如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B.诗人在逆境中仍关注国家的精神,激励当代人面对困境坚守担当
C.仅记录古代登楼所见所感,与当代“家国担当”“逆境成长”等议题无关联
D.诗歌的情景交融手法,对当代文学创作仍有借鉴价值
二、古诗词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背景:《登岳阳楼》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此时的杜甫,已历经安史之乱的浩劫,人生步入暮年,境遇坎坷。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持续八年之久,使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乱的苦难,目睹了生灵涂炭的惨状,其诗歌也多饱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被称为“诗史”。
战乱期间,杜甫被迫离开长安,辗转于秦州、同谷、成都等地,后又沿长江东下,漂泊于夔州、岳州一带。大历三年,杜甫已五十五岁,体弱多病,身患肺病、眼疾等多种病症,且孤苦无依,仅有一叶孤舟相伴。当他历经艰辛,终于抵达岳阳,登上久负盛名的岳阳楼时,眼前展现的是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横无际涯的景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如此雄浑的画面,让诗人内心受到极大震撼。
然而,壮阔的景象并未消解诗人的愁苦。晚年的杜甫,不仅个人生活困顿,“亲朋无一字”,与亲友断绝音信,独自承受着老病的折磨;更让他痛心的是,当时的唐朝虽已平定安史之乱,但边境仍不安宁,吐蕃、回纥等外族不断侵扰,关山以北战乱频仍,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个人的孤苦与国家的危难交织在一起,使诗人登楼远眺时,不由得“凭轩涕泗流”,将个人境遇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感慨。
《登岳阳楼》以其雄浑的意境、沉郁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它既展现了洞庭湖的壮美风光,也记录了诗人晚年的坎坷境遇,更承载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一贯情怀。
7.下列对诗歌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昔:过去,早年
B.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划分
C.老病有孤舟老病:年老且多病
D.凭轩涕泗流凭:凭借,依靠
8.下列对诗歌对仗与格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吴楚”对“乾坤”,“东南”对“日夜”,对仗工整
B.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亲朋”对“老病”,“无一字”对“有孤舟”,虚实结合
C.全诗为五言律诗,平仄协调,音韵和谐,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D.诗歌未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前两联与后两联情感脱节,缺乏逻辑关联
9.下列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昔闻”与“今上”对比,既表达了登楼的喜悦,也暗含人生坎坷的感慨
B.颔联描绘洞庭壮阔景象,展现诗人开阔的胸襟,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C.颈联写个人孤苦境遇,与颔联的壮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内心的愁苦
D.尾联仅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未涉及对国家局势的关注
10.请简要分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的艺术特色。
11.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结合背景材料,谈谈“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联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杜甫《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呐喊,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这首诗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指引着人们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担当。
家国情怀,是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的情感共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将个人的“老病孤舟”与国家的“戎马关山”紧密结合:个人的孤苦并未让他沉溺于自怨自艾,反而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更牵挂国家的安危。这种“不以己悲,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杜甫的诗歌中贯穿始终——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再到《登岳阳楼》中登楼涕泗的感慨,杜甫始终以个人的视角关注国家命运,以深沉的情感体察民生疾苦。
在当代,这种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转化为具体的担当行动。在抗疫一线,无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逆行出征,用生命守护百姓安康,他们的坚守正是“忧国忧民”的当代诠释;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乡村,与群众同甘共苦,帮助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他们的付出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在科技攻关的前沿,科研工作者们隐姓埋名,刻苦钻研,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他们的执着体现了“为国分忧”的情怀。这些当代“杜甫”们,虽身处不同岗位,却都传承着“家国情怀”的精神基因,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用行动书写责任与担当。
然而,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部分人出现了“精致利己”的倾向,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忽视集体与国家的需求。此时,《登岳阳楼》的家国情怀便成为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个人幸福的根基。正如杜甫在孤苦境遇中仍心系国家,当代人也应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担当。
《登岳阳楼》的家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不是遥远的历史记忆,而是鲜活的当代精神。它指引着我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怀家国,坚守担当,在时代的征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统一。
13.下列对材料中“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的情感共鸣
B.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
C.仅体现为对国家的热爱,与个人境遇无关
D.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14.结合材料,分析《登岳阳楼》的家国情怀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15.材料认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请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展现的,不仅是雄浑的洞庭景象与深沉的家国情怀,更有在逆境中坚守精神追求的力量。晚年的杜甫,历经战乱漂泊、老病孤苦,身处人生的低谷,却依然心系国家、坚守道义,这种“逆境中的坚守”,为当代人面对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
杜甫的“逆境”,是多重苦难的叠加:安史之乱让他流离失所,辗转漂泊近十年,居无定所;晚年体弱多病,肺病、眼疾缠身,生活难以自理;“亲朋无一字”,与亲友隔绝,孤独无依,唯有孤舟相伴。在这样的境遇下,普通人或许早已沉溺于痛苦,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但杜甫不同,他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的壮阔景象,没有被个人的愁苦压垮,反而将视野投向国家与百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的痛苦,不仅是个人的孤苦,更是对国家战乱、百姓苦难的痛心。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更宏大的价值追求相连的选择,让他在逆境中保持了精神的挺立。
当代社会,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逆境”:青年可能遭遇学业的挫折、求职的困境;成年人可能面临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企业可能遭遇市场的波动、发展的瓶颈。面对这些困境,有人选择退缩逃避,有人陷入焦虑迷茫。而杜甫的“逆境坚守”,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困境的智慧:首先,要保持开阔的视野,不被眼前的困境局限——正如杜甫在孤苦中仍能关注国家,我们在挫折中也应跳出个人的小圈子,看到更长远的目标;其次,要坚守精神追求,在困境中不忘初心——杜甫始终坚守“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也应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因困境而放弃理想;最后,要将痛苦转化为动力,在逆境中成长——杜甫将个人的愁苦融入对国家的关怀,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我们也应在困境中沉淀自己,积累力量,实现自我突破。
在当代,有许多人践行着这种“逆境坚守”的精神:张桂梅校长在贫困山区坚守数十年,克服资金短缺、身体病痛等多重困难,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女孩走出大山;“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历经二十余年的艰辛,在偏远山区选址、建设,克服技术难题与环境挑战,最终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无数创业者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失败,却不气馁,总结经验重新出发。这些人,都像杜甫一样,在逆境中坚守初心,实现了超越个人的价值。
《登岳阳楼》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于其传递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逆境不是精神的终点,而是坚守的起点;困境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成长的契机。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有坚守精神追求,保持开阔视野,才能在逆境中挺立,在困境中前行。
16.下列对材料中杜甫“逆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经安史之乱,流离失所,辗转漂泊
B.晚年体弱多病,生活难以自理
C.与亲友隔绝,孤独无依,仅有孤舟相伴
D.登上岳阳楼后,因景色壮阔而消解了所有愁苦
17.下列对材料中“逆境坚守”精神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仅体现为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忽视现实困境
B.核心是将个人命运与更宏大的价值追求相连,坚守精神初心
C.要求人们在逆境中放弃个人利益,完全奉献给集体
D.是古代文人的专属精神,与当代普通人无关
18.结合材料,概括杜甫“逆境坚守”的精神对当代人应对困境的启示。
19.联系文本,谈谈《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阔景象与诗人“逆境坚守”的精神之间的关联。
20.综合全文,分析“逆境中的精神坚守”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双重价值。
四、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杜甫“登楼诗”的家国情怀传承
杜甫一生创作了多首“登楼诗”,除《登岳阳楼》外,《登楼》《登高》等诗作也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形成了独特的“登楼抒怀”传统。
《登楼》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登楼所见锦江春色与玉垒浮云,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而“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则直接表达了对国家稳定的期盼与对寇盗的斥责;《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抒发个人漂泊孤苦的境遇,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个人苦难与国家“艰难”相连,暗含对时代的忧虑。
这些“登楼诗”的共同特点是:以登楼所见之景为引子,将个人境遇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登楼抒怀”的传统,被后世文人传承——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登楼情怀升华为更宏大的政治抱负;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借登楼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这些作品,都延续了杜甫“登楼见家国”的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岳阳楼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象征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濒临洞庭湖,始建于三国时期,历经千年变迁,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其文化内涵与杜甫《登岳阳楼》的精神高度契合。
岳阳楼最初为军事建筑,用于瞭望敌情。随着历史发展,它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的场所。唐代以来,无数文人登临岳阳楼,留下了大量诗篇,其中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其深沉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成为岳阳楼文化的核心代表。宋代,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创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让岳阳楼从一座普通楼阁升华为承载“家国情怀”“忧乐精神”的文化地标。
如今的岳阳楼,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每年有无数
游客前来参观,在登楼远眺洞庭壮阔景象的同时,感受“忧乐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熏陶。岳阳楼的历史变迁,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与传承——从杜甫登楼抒怀,到范仲淹著文明志,再到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岳阳楼已成为连接古今、传递精神的文化纽带。
材料三:洞庭湖水文化与《登岳阳楼》的意境营造
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水文化,这种文化为《登岳阳楼》的意境营造提供了重要支撑。
洞庭湖以“浩瀚壮阔、变幻莫测”著称,历代文人对其多有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展现其雄浑气势;“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描绘其静谧之美。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勾勒洞庭,既写出湖水分割吴楚大地的壮阔,又暗喻乾坤动荡的时代特征,将自然景观与时代感慨融为一体。
洞庭湖水文化的核心是“包容与忧思”:湖水的浩瀚包容万物,正如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怀;而湖水的涨落无常,又易引发对世事变迁、人生坎坷的忧思。杜甫正是借洞庭的“包容”反衬个人的“孤苦”,借湖水的“动荡”隐喻国家的“战乱”,使诗歌意境既雄浑开阔,又沉郁深沉。这种“以湖寄情”的手法,也被后世文人借鉴,成为中国水文化与文学创作结合的典范。
材料四:当代“登楼抒怀”与家国情怀的新表达
在当代,“登楼抒怀”的传统并未消亡,而是以新的形式延续,家国情怀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如今,人们不再局限于登传统楼阁,更会登上城市高楼、观景平台,甚至通过“云登楼”(线上观景)的方式,抒发对家乡、对国家的情感。例如,疫情期间,无数人通过直播“云登”岳阳楼、黄鹤楼,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为武汉加油、为中国祈福,传递“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念;在建党百年、建国七十周年等重要节点,人们登上各地地标建筑,拍摄视频、创作诗文,表达对国家发展的自豪与对未来的期盼。
当代“家国情怀”的表达也更加多元:青年通过志愿服务、参军入伍践行担当;科技工作者通过攻克技术难题为国争光;普通百姓通过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守护家国安宁。这些新表达,虽形式与杜甫时代不同,却与《登岳阳楼》中“心系家国”的核心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生生不息。
21.下列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登楼》《登高》与《登岳阳楼》均体现“登楼抒怀”的传统,将个人境遇与家国命运结合
B.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乐精神”,是对杜甫登楼情怀的继承与升华
C.岳阳楼最初为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后逐渐成为军事建筑,功能不断变化
D.岳阳楼如今是传承家国情怀的文化地标,连接古今精神传承
22.下列对材料三、四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登岳阳楼》仅描绘洞庭自然景观,未融入时代感慨
B.洞庭湖水文化的“包容与忧思”,为诗歌意境营造提供了支撑
C.当代“登楼抒怀”仅局限于登传统楼阁,形式单一
D.当代家国情怀的表达与《登岳阳楼》的精神内核完全不同
23.结合材料一与材料四,分析“登楼抒怀”传统在当代的新发展,并说明其意义。
24.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概括岳阳楼与洞庭湖对《登岳阳楼》创作的作用。
25.综合四则材料,从“文化传承、精神内涵、当代实践”三个层面,总结《登岳阳楼》的文化价值。
五、名篇名句默写
26.(1)《登岳阳楼》中,诗人以夸张手法描绘洞庭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
(2)《登岳阳楼》中,诗人抒发晚年孤苦无依境遇的句子是“ , ”。
(3)《登岳阳楼》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国家战乱忧虑的句子是“ , ”。
六、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杜甫《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家国忧思,到当代抗疫一线“逆行出征”的担当;从诗人晚年“老病孤舟”仍心系天下的坚守,到张桂梅“燃尽自己,照亮学生”的奉献——“心系家国、逆境坚守”的精神,始终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一代更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个人成长中融入家国担当,在困境挑战中坚守初心。
阅读材料,结合你的思考与体验,以“家国情怀:从登楼抒怀到当代践行”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全诗将个人境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国家命运(戎马关山北)紧密结合,并非“仅聚焦个人命运”,C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A项“仅用白描”错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用夸张手法;C项“未使用夸张”错误,该句为夸张;D项“语言平淡直白”错误,诗歌语言雄浑凝练,意境深远,B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戎马关山北”指关山以北战乱频仍,表达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并非“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登岳阳楼》是五言律诗,需遵循平仄、对仗要求,并非古体诗,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诗人登岳阳楼时,个人孤苦且国家战乱,并非“为了游览观光,排解闲适之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诗歌的家国情怀、逆境坚守精神,与当代“家国担当”“逆境成长”高度相关,C项“无关联”错误。
7.答案:D
解析:“凭轩”指“靠着栏杆”,“凭”是“靠着”,并非“凭借,依靠”,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诗歌遵循“起承转合”结构:首联起(登楼缘由),颔联承(洞庭景象),颈联转(个人境遇),尾联合(家国感慨),情感连贯,D项“情感脱节”错误。
9.答案:D
解析:尾联“戎马关山北”直接关联国家战乱,表达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并非“仅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悲叹”,D项错误。
10.答案:①运用夸张修辞,“坼”“浮”二字将洞庭湖水分割吴楚大地、承载乾坤日月的壮阔景象放大,展现洞庭湖的雄浑气势;②意境雄浑开阔,既描绘自然景观的浩瀚,又暗喻时代的动荡,为后文抒发家国情怀做铺垫;③用词凝练有力,“吴楚”“乾坤”从空间维度拓展视野,体现诗人开阔的胸襟与深沉的思考。
11.答案:①情景对比:前两联写洞庭壮阔之景,后两联抒个人孤苦、家国忧虑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突出情感的沉郁;②情景交融:壮阔的洞庭景象触发诗人对时代、家国的思考,个人的孤苦在浩瀚天地间更显深沉,家国的危难在雄浑意境中更具冲击力,实现景与情的深度融合;③脉络连贯:由景入情,从自然景观过渡到个人境遇再到国家命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12.答案:①对国家战乱的忧虑:结合背景,唐朝边境吐蕃、回纥侵扰,关山以北战乱频仍,诗人“涕泗流”是对国家风雨飘摇局势的痛心;②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诗人亲身经历漂泊之苦,更能体会百姓疾苦,“涕泗”中饱含对民生的关怀;③个人境遇与家国命运的交织:诗人晚年老病孤苦,却未沉溺于个人愁苦,而是将悲痛升华为对家国的牵挂,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13.答案:C
解析:材料明确家国情怀是“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的情感共鸣”,与个人境遇紧密相关,C项“与个人境遇无关”错误。
14.答案:①树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的意识,跳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②在国家需要时主动担当,如参与志愿服务、投身关键领域建设,践行“忧国忧民”的精神;③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坚守责任,以实际行动传承家国情怀,避免“精致利己”倾向;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将《登岳阳楼》等经典中的精神转化为当代实践的动力。
15.答案:①从文本看,杜甫个人孤苦(老病孤舟)与国家战乱(戎马关山)相互交织,个人的愁苦因国家危难更显深沉,国家的动荡因个人经历更具真实感,体现两者的紧密关联;②从现实看,国家繁荣稳定是个人幸福的基础,如脱贫攻坚让千万人摆脱贫困,为个人发展提供保障;个人的担当又推动国家发展,如科研工作者突破技术难题助力国家科技自强;③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代青年应认识到,唯有国家强大,个人才能更好实现价值;唯有个人担当,国家才能持续发展。
16.答案:D
解析:材料明确“壮阔的景象并未消解诗人的愁苦”,D项“消解了所有愁苦”错误。
17.答案:B
解析:A项“忽视现实困境”错误,逆境坚守是正视困境并坚守精神;C项“放弃个人利益”错误,是将个人命运与宏大价值结合,并非完全放弃;D项“古代文人专属”错误,当代普通人也可践行,B项正确。
18.答案:①保持开阔视野:不被眼前困境局限,如杜甫在孤苦中关注国家,我们在挫折中应着眼长远目标,避免焦虑迷茫;②坚守精神初心:明确人生价值与理想,不因困境放弃追求,如杜甫坚守“忧国忧民”情怀,我们应坚守个人志向与社会责任;③转化痛苦为动力:在困境中沉淀自我,积累力量实现突破,如杜甫将愁苦融入创作,我们应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
19.答案:①壮阔景象为精神坚守提供支撑:洞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浩瀚,让诗人在孤苦中感受到天地的广阔,避免被个人愁苦压垮,为坚守精神追求提供视野与胸襟;②景象与精神相互映衬:雄浑的自然景观衬托诗人“心系家国”的宏大情怀,使“逆境坚守”不局限于个人层面,升华为对更广阔价值的追求;③情景互动强化精神表达:景象的壮阔与个人的孤苦形成对比,更凸显诗人在逆境中不沉溺于自我、坚守家国关怀的精神高度,让精神更具感染力。
20.答案:①对个人成长:帮助个人在困境中保持精神挺立,避免退缩逃避,实现自我突破与价值提升,如张桂梅在贫困山区坚守,实现教育理想;②对社会发展:无数人践行逆境坚守精神,汇聚成社会进步的动力,如科研工作者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发展,扶贫干部扎根乡村助力脱贫攻坚;③双重价值相互促进:个人在坚守中实现成长,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社会的发展又为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坚守平台,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整体进步。
21.答案:C
解析:材料二明确岳阳楼“最初为军事建筑,用于瞭望敌情”,后成为文人吟诗作赋场所,C项“最初为文人吟诗作赋场所,后逐渐成为军事建筑”错误。
22.答案:B
解析:A项“仅描绘自然景观”错误,诗歌融入时代感慨;C项“仅局限于登传统楼阁”错误,当代有“云登楼”等新形式;D项“完全不同”错误,核心精神一脉相承,B项正确。
23.答案:①新发展:形式上,从登传统楼阁拓展到登城市地标、“云登楼”;内容上,从创作诗文到拍摄视频、志愿服务等多元表达;场景上,从个人抒怀拓展到集体祈福、国家重要节点的情感表达。②意义:让“登楼抒怀”传统更贴近当代生活,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家国情怀提供新的表达载体,让青年更易参与和传承;在特殊时期(如疫情)传递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团结。
24.答案:①岳阳楼的文化底蕴:作为历代文人抒怀的场所,岳阳楼承载“登楼见家国”的传统,为杜甫提供情感共鸣的载体,激发其家国情怀的抒发;②洞庭湖的自然景观:洞庭的浩瀚壮阔为诗歌提供雄浑意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描写依托洞庭实景,同时湖水的“包容与忧思”文化特质,强化诗歌沉郁深沉的情感;③两者结合:岳阳楼的人文内涵与洞庭湖的自然意境相互融合,为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供支撑,使家国情怀的表达更具感染力与深度。
25.答案:①文化传承层面:延续“登楼抒怀”的文学传统,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其情景交融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岳阳楼也成为传承家国情怀的文化地标;②精神内涵层面:承载“忧国忧民”“逆境坚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为当代人提供精神指引;③当代实践层面:其精神内核在当代转化为抗疫担当、科技攻关、教育奉献等具体行动,为青年践行家国情怀提供范例,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26.(1)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答案: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答案: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7.命题作文分析
核心立意拆解:需紧扣“家国情怀”的“传承”与“践行”双主线——“登楼抒怀”对应杜甫《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传统家国忧思,是精神源头;“当代践行”对应抗疫逆行、张桂梅奉献等现实案例,是精神落地。核心是论证“传统家国情怀如何在当代青年身上延续,又如何转化为具体行动”,避免仅罗列传统或当代案例,忽视“从…到…”的逻辑关联。
材料逻辑梳理:材料通过两组“传统—当代”对照构建框架:①杜甫“老病孤舟仍心系天下”(传统坚守)vs张桂梅“燃尽自己照亮学生”(当代奉献);②“戎马关山北”的家国忧思(传统情怀)vs抗疫“逆行出征”的担当(当代行动),并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点明当代青年的使命。写作需呼应这两组对照,先阐释传统家国情怀的内涵,再分析当代践行的路径,最后落脚于青年如何“从传统文化汲取力量,融入家国担当”。
写作方向指引:可从三个角度切入:①“情怀传承:从‘凭轩涕泗’到‘逆行出征’”,对比杜甫忧国与抗疫人员担当,分析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不变;②“坚守转化:从‘老病孤舟’到‘燃尽自我’”,关联杜甫逆境坚守与张桂梅奉献,探讨困境中家国情怀的实践形式;③“青年践行:在大变局中承继精神”,结合自身经历(如参与志愿、努力学习),说明当代青年如何将传统家国情怀转化为成长动力与责任行动。
27.范文 :承登楼之志,践当代之责
——家国情怀:从登楼抒怀到当代践行
当杜甫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望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阔洞庭,却因“戎马关山北”的战乱潸然泪下时,他或许未曾想到,千年后,会有无数人循着他的“登楼之志”,在不同的“战场”上践行着同样的家国情怀。从“凭轩涕泗流”的忧思,到抗疫一线“逆行出征”的无畏;从“老病孤舟”仍心系天下的坚守,到张桂梅“燃尽自己”的奉献——家国情怀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代代传承中,成为当代青年破局成长、担当使命的精神密码。
传统家国情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思与坚守,为当代践行奠定精神根基。杜甫的登楼抒怀,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人悲叹。晚年的他,拖着老病之躯,乘一叶孤舟漂泊江湖,“亲朋无一字”的孤独、“老病有孤舟”的困顿,都未曾磨灭他对家国的牵挂。“戎马关山北”的叹息里,藏着对百姓流离的同情,对国家安宁的期盼——这种“不以己悲,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传统家国精神的核心。它像一粒种子,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生根发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气节,都是这粒种子长出的参天大树。如今,这粒种子落在当代青年心中,便化作“为生民立命”的初心,成为我们面对困境时不退缩、面对责任时不推诿的精神底气。
当代家国践行,是“以行动担使命”的奉献与担当,让传统情怀焕发时代活力。如果说杜甫的“涕泗流”是对家国的深情叩问,那么当代人的行动,便是对这份叩问的坚定回答。疫情突袭时,无数医护人员告别家人,逆行奔赴武汉,防护服上的名字、脸上的勒痕,都是“忧国忧民”的当代注脚;大山深处,张桂梅校长拖着病体,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十二年如一日坚守讲台,让两千多名女孩走出大山,她手中的粉笔,写下的是“燃尽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篇章;航天城里,年轻的科研人员日夜攻关,让“嫦娥”探月、“祝融”探火,他们键盘上的敲击声,奏响的是“为国争光”的时代强音。这些践行者,或许没有登过岳阳楼,却读懂了杜甫的“登楼之志”——他们用行动证明,家国情怀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当下每一个人都能书写的人生答卷。
身为当代青年,我们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更需承继“登楼抒怀”的家国精神,在个人成长中践行责任。或许我们无法像杜甫那样留下千古诗篇,无法像抗疫英雄那样直面生死考验,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点滴中传递家国情怀:课堂上认真学习,是为将来“为国效力”积蓄力量;社区里参与志愿,是用行动守护“万家安宁”;面对困难不放弃,是延续“逆境坚守”的精神。就像我曾参与学校组织的“乡村支教”活动,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我突然明白,张桂梅校长的坚持、杜甫的忧思,最终都指向“让家国更好”的共同目标——我们每一个人的微小行动,都是家国情怀的生动实践。
从岳阳楼的千年风霜,到当代社会的万千景象,家国情怀始终是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光。它让杜甫在孤舟上不忘忧国,让当代人在困境中勇敢担当。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要读懂“登楼抒怀”的深情,更要扛起“当代践行”的责任,让传统家国精神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家国答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