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海淀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素有“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之称。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再到元明清的“一统志”,地方志的编修一直没有中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旧志8000余种、10万余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地方志历来是历史研究的资料,但其受重视的程度又古今迥异。在传统史学视域中,地方志虽多被视作史籍列入史部地理类,但其记事的可靠性又常遭史家质疑。清代以前的正史纂修几乎不采用地方志的记载,正如章学诚所言:“自有方志以来,未闻国史取以为凭也。”即便是私家著作,对地方志的利用也是慎之又慎,将其限定在历史地理的范围之内。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参考了千余种方志,这在当时的史学著述中并不多见。
20世纪30年代,在社会史大论战的背景下,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得到了空前重视。顾颉刚、陶希圣、鞠清远等人,率先在《禹贡》《食货》等杂志上撰文,讨论地方志在揭示中国历史发展动力与脉络中的史料价值,探讨利用地方志的方法。有的学者则付诸实践,利用地方志素材进行研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可谓利用地方志资料研究移民史与人口史的先驱,他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湖南五种方志中的氏族志,撰写毕业论文《湖南人由来考》,通过对各族的原籍、迁入地、迁入时间的分类统计,对隋唐以后湖南吸收外来移民的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梁方仲的《一条鞭法》(1936年),利用1000余种地方志,梳理了明朝“一条鞭法”在各地区实际推行的情况,成为利用方志资料探讨王朝制度与地方社会状况的经典著作。社会经济史学派创始人傅衣凌曾明确表示,地方志为其社会经济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地方志也是海外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史的最丰富的资料来源之一。何炳棣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卷帙浩繁的中国方志作抽样研究,撰写了《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一书,对明清间“丁”的实质变化进行考证,认为“丁”并非人口单位,而是赋税单位,为中国人口史和赋税制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轮新编地方志工作全面展开,地方志研究从此大盛。学者们纷纷撰文讨论地方志的价值,特别是其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地方志更能反映民众的社会生活,因而可以弥补正史记载之不足。
(取材于李晓方的相关文字)
材料二
方志,横陈门类,纵述史实,是系统记载一方的“全史”。如今,它正突破“馆藏典籍”的传统定位,焕发新生。
江苏省在方志活化与应用方面的探索堪称典范。省方志机构历经十三年,编纂出版了《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这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同时,他们大力推动方志资源的活化传播:省方志馆的品牌活动“江苏方志大讲堂”年均辐射受众超300万人次;《江苏省情影像志》,分乡土江苏、风味江苏、绝技江苏三个主题,每集约五分钟,用方志讲述江苏文化,用影像定格乡愁记忆,被众多中小学校引入“爱家乡”德育课程。这些举措成功地让地方志成为涵养市民情怀、提升文化吸引力的“公众读物”与“社会课堂”。
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同样成效显著。浙江衢州在推进“古城双修”工程时,项目团队为破解复原难题,深入查考《衢州府志》中关于城池水道、官署建筑的记载,将这些记载作为规划设计的“参考手册”。借助方志,鼓楼得以在旧址复建,一条串联水亭街、北门街与孔庙的儒学文化旅游路线也随之成形,古城的历史脉络得以延续,文化底蕴得到挖掘。
方志的活化价值,还体现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中。为再现胥山的历史风貌,浙江嘉兴南湖区大桥镇政府系统梳理了《至元嘉禾志》《嘉禾八景图》等一系列方志地情文献,并以此为蓝本,规划建设了胥山遗址公园,连续多年在园内举办民俗文化节、农民丰收节、胥山诗歌村晚等大型文化活动。如今,胥山遗址公园集餐饮、休闲、民宿、展馆为一体,年游客接待量超20万人次,年均经营性收入超500万元。这项举措既激活了乡村经济,又增进了村民的文化认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乡村的共生共荣。
此外,方志还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福建围头村在纪念“八二三”炮战60周年之际建成炮战纪念坛,地方志部门借助《围头村志》指导碑文撰写,将沉睡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
方志资源正通过多元的活化路径,在传承文化根脉、塑造城乡风貌、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取材于张永超、钱道本、刘欣浩等的相关文字)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地方志的一项是(     )
A.《竹书纪年》(战国,记述了帝王更替、会盟等国家重大事件)
B.《阳羡风土记》(西晋,记述了阳羡地区的地理风貌与民俗文化)
C.《沙州都督府图经》(唐代,记载了沙州山川水系、道路驿站等)
D.《乾道临安志》(南宋,记载了临安府乾道年间的户籍数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20世纪学者对地方志的关注和利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颉刚等学者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地方志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核心材料。
B.谭其骧的《湖南人由来考》用五种方志,理清了湖南汉族人口的迁移历史。
C.梁方仲的《一条鞭法》之所以成为经典著作,是因为他利用了1000余种地方志。
D.何炳棣借助方志考证明清间“丁”的实质变化,得出“丁”为赋税单位的结论。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修《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
B.浙江衢州以府志作为“参考手册”解决了旅游线路规划中的难题。
C.胥山遗址公园中各类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得益于对方志的有效利用。
D.三省四地的生动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助方志实现发展的新思路。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编修的方志局限在历史地理范围,因而不被研究者采用。
B.随着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的全面展开,史学研究进入繁荣期。
C.地方志既能为民众普及地情知识,也能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D.近百年来,地方志从助力学者研究,转而走向了服务百姓生活。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述方志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焕发新生的。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襄、樊自咸淳丁卯被围以来【1】,生兵【2】日增,水陆之防日密,自是孤城困守者凡四五岁,往往扼关隘不克进,皆束手视为弃物。所幸城中有宿储可坚忍,然所乏盐、薪、布帛为急。
既而荆阃【3】移屯旧郢州,重赏募死士,得三千人,皆襄、郢、西山民兵之骁悍善战者。求将久之,得民兵部官张顺、张贵,其智勇素为诸军所服。先于中水峪立硬寨,造水哨轻舟百艘,每艘三十人,盐一袋,布二百。且令之曰:“此行有死而已,或非本心,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激思奋。五月二十四日夜,起矴出江。贵先登,顺为殿,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敌舟布满江面,无罅可入。鼓勇乘锐,凡断铁絙【4】攒杙【5】数百,屯兵虽众,尽皆披靡避其锋。二十五日黎明,乃抵襄城。城中久绝援,闻救至,人人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点视,则独失张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军中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然自此围益密,水道连锁数十里,虽鱼鳖不得度矣。
外势既蹙,贵乃募壮士至夏节使军求援。许以军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刻日既定,贵提所部军,点视登舟,失帐前亲随一人,乃宿来有过遭挞者。贵惊叹曰:“吾事泄矣!然急出,或未及知耳。”乃乘夜鼓噪,冲突断絙,破围前进,众皆辟易。既度险要之地,时夜半天黑,至小新城,敌方觉,遂以兵数万邀击之。贵又为无底船百余艘,中立旗帜,各立军士于两舷以诱之,敌皆竞跃以入,溺死者万余,亦昔人未出之奇也。将近龙尾洲,远望军船栉栉,旗帜纷纭。贵军皆喜跃,举流星火以示之。军船见火,皆前相迎,逮势近欲合,则来舟北军也。盖夏军前二日,以风雨惊疑,退屯三十里矣。北军盖得逃卒之报,遂据洲上,以逸待劳。至是,既不为备,杀伤殆尽。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此是岁十一月十七日夜也。北军以四降卒舆尸至襄,以示援绝,且谕之降。吕帅文焕尽斩四卒,以贵附葬顺冢,为立双庙。明年正月十三日,樊城破;三月十八日,襄阳降。此天意,非人力也。
此事亲得之襄州、顺化老卒,参之众说,虽有微异,而大意则同。不敢以文害辞没其实,因直书之,以备异时之传忠义者云。
(取材于南宋 周密《齐东野语 二张援襄》)
注释:【1】1267年(即咸淳丁卯)忽必烈军队围困襄阳后,南宋朝廷多次增援,但均以失败告终。张顺、张贵援助襄阳发生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五年。【2】生兵:敌军。【3】阃(kǔn):军事机构的别称。【4】絙(gēng):粗绳索。【5】杙(yì):小木桩。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为殿 殿:殿后
B.鼓勇乘锐 鼓:振作
C.外势既蹙 蹙:紧迫
D.贵提所部军 提:提拔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自是孤城困守者凡四五岁 皆襄、郢、西山民兵之骁悍善战者
B.求将久之 遂以兵数万邀击之
C.其智勇素为诸军所服 力不支,遂为生得
D.乃宿来有过遭挞者 乃乘夜鼓噪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幸城中有宿储可坚忍
幸而城里有积存的物资,尚可坚持
B.尽皆披靡避其锋
都惊慌溃败,避开北军的锋芒
C.亦昔人未出之奇也
这也是前人没想出来的奇计
D.不敢以文害辞没其实
不敢因文辞虚饰而掩盖了他们的真实事迹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阳、樊城遭围困,敌方兵力日增,封锁益密,对峙了四五年,南宋军队救援难度越来越大。
B.张顺、张贵在行前动员民兵说,前去救援有死无生,有顾虑者可离去,众人特别感激他的体谅。
C.张贵牺牲后,敌军让降卒把他的遗体运送到襄阳城下,向守军表示后援已绝,投降是唯一出路。
D.作者参考了流传的众多说法,记下张顺、张贵的英雄事迹,以利于后人弘扬他们的忠义精神。
(5)在作者看来,救援襄、樊,南宋已尽“人力”。请根据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作者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酬诸公见过【1】
王维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2】输税,以奉粢盛【3】。
晨往东皋,草露未晞。
暮看烟火,负担来归。
我闻有客,足扫荆扉。
箪食伊何,副【4】瓜抓枣。
仰厕【5】群贤,皤然一老。
愧无莞簟【6】,班荆席藁【7】。
泛泛登陂,折彼荷花。
静观素鲔,俯映白沙。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登车上马,倏忽云散。
雀噪荒村,鸡鸣空馆。
还复幽独,重歉累叹。
注释:【1】此诗作于王维因守母丧居辋川期间,其时他官位仍在,但未任职。【2】岁晏:年末。【3】粢(zī)盛:盛在祭器中的谷物。【4】副:切分。【5】厕:置身。【6】莞(guǎn)簟(diàn):蒲席和竹席。【7】班荆席薰(gǎo):铺荆条、禾杆而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古体诗,题目中“见过”的意思是“看望我”。
B.“屏居”四句写出躬耕一年,缴税后所剩无多的无奈。
C.“晨往”四句所写内容与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有相似之处。
D.“箪食”两句写诗人以瓜枣待客,简朴中透露出热情与真诚。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抒发了哀伤之情,表达了孤寂之感,结尾与之形成呼应。
B.本诗善用白描,以简练之语勾勒出诗人劳作、待客和游赏的画面。
C.“仰厕”二句,通过对比表现出诗人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的失落感。
D.用韵富于变化,使本诗更具音韵美和层次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3)本诗“泛泛登陂……鸡鸣空馆”句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4.(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以“谈笑间,①    ”描绘了周瑜大破曹军时的从容淡定。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遥想了刘裕率军北伐、气壮山河的场景:“想当年,②    ,③    。”
(3)古人常以冰雪比喻人格的高洁,如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诗句“④    ,⑤    ”。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位高而险,应谦虚处之,加强自身修养:“⑥    ,⑦    。”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⑧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两句,解释自己的行事准则,表明变法的坚定态度。
5.(10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节选):
凤姐因问为何去这一日。平儿便笑着,将方才的原故细细的说与他听了。凤姐笑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注]!我说他不错。……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平儿道:“可不是这话。……”凤姐笑道:“……这正碰了我的机会,我正愁没个膀臂。……
【甲】和【乙】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得,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
【注】三姑娘:指贾探春。
(1)请判断文中【甲】【乙】两处分别是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写出其名字,并根据选文简要说明理由。
(2)王熙凤认为探春能做“膀臂”的重要原因是“心里嘴里都也来得”,请联系原著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6.(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大地笔记
①单位大楼后面,是檀溪村的菜地、堰塘,稍远是纵横的麦田。农民们把田块收拾得整整齐齐,沟是沟,垄是垄;只是还不到立春,麦没起苗,细细的叶片多被黄土掩着;前几日寒流突然来袭,把菜园里那些没来得及用薄膜盖住的白菜、包菜、芹菜、紫菜,都冻坏了,冰雪在一夜间洗去了它们的血色,天一放晴,烂黄的叶子随风在地里打旋儿。倒是菠菜和油菜能跟麦叶一样经得起寒,青绿如昨。几个眼熟的农民正趁晴雪的夹缝天在堰塘边破水,补肥。这时候,我不禁会想起我的父亲母亲。父亲母亲在田地里滚爬了七十多年后,去世了,去了我目力难以抵达的地方。有时下班后,我不是立即回家,而是拐出大院朝地垄里走,在那里或驻足,或徘徊一阵,好像要寻找什么。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乡下,上学之前的孩子都会唱二十四节气的歌了。还有九九歌:“夏至到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当第一声春雷滚滚而来的时候,当晨露挂满草叶打湿裤子鞋脚的时候,当麦黄风刮过广袤的原野的时候……在田头唱的这些歌子,格外动听。
③常为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感到缺憾。因为空调和暖气,他们不知道季节的来去,也几乎没有能力与自然保持同一呼吸;因为层层高楼,他们离土地愈来愈远,吃稻米不知稻米是如何成熟的,五谷的作用之于他们只是填饱肚子,他们永远体验不到五谷生长给人带来的欣喜和快乐。我时常听到他们抱怨生活的无聊、空虚,脚底打滑,危机重重。这是不是因为缺少了土地的滋润和支撑?
④在我的故乡,清晨总是有水雾从河道中氤氲升腾,漫卷开来,和缓而轻柔,像一层层纱帐慢慢把大地展露。农人走在有露水的地埂上,脚步与节气变换一样从容淡定。一场雨过,下种才三天的萝卜籽就出土了,芽瓣们把地皮拱得翘起,像一只只的小鸡啄破蛋壳;扁豆、绿豆也开始发蔓拖长;苋菜的嫩苗起初是紫色的,长到两批叶时开始泛绿,等到采摘时又变成玫红色了;最叫人惊奇的是刚伸开脖儿的丝瓜藤子,你简直就能看见有一股子春气在往上涌,一眨眼就房檐树梢地涌到蓝天上去了……一颗麦子的生长是一个故事,一个瓜果的成熟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里有时光,有土地,有人情。与四季的庄稼在一起,总让人有成就感,踏实感。如果你吃着自己种出的粮食和蔬菜,就知道了什么叫和胃入腹,就知道了土地和人原来是这样的贴近!
⑤当然,天时运行,世事沧桑,也会有干旱、有水涝——或大地龟裂,种子难以发芽;或沼村泽田,到手的收获眼看着烂在地里。不过农人们不会因此失去对土地的依赖和希冀。祸福交替之后,仍旧是吆喝一声耕牛,他们相信,冬天里播下的种子,已深埋地下,它会在来年的第一场春雪里破皮苏醒。
⑥没有谁比农民对土地有更深的了解,更深的情意了。他们坚守着与自然的约定,以农时来调动自己的生活节律,小心敬畏着大地的养育,使大地呈祥。我在书本上读过许多关于爱护土地的长篇大论,其实,远不如我们村里的农人说出的八个字要紧:土养人,人也要养土。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着一件事情,不管是走到哪儿,不管路有多远,只要在路上遇见了牛粪,都会捡回来撒在地里。
⑦我至今对父辈们大步撒种的情景难以忘怀。在鄂西北,大面积的撒种一般在寒露前后,秋收的谷物还山样的堆垛在稻场等待脱粒,为了即将下种的冬小麦,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已被深耕耙细。——你看吧,在一个早晨或黄昏,当古铜色的阳光铺在黄褐的土地上,也铺在大步奔走的撒种者的身上时,你会有一种人土合一的幻觉,有一种庄稼满地麦子满场的幻觉。同时,你也会看到一个农人把两脚踩扎在土地里的坚实力量,那就是承载整个社会的力量吧!然而农人们是不言的,重力的挤压或许使他们腿弯腰驼,但不会改变他们对土地的挚爱。他们像虫蚁一样贴地行走,护佑着一份做人的本分,并保持尊严,在崎岖诡谲的历史长河中,在亘古如斯的大地上。
⑧有幸结识了守林员老卢。整整四十年,他就干了一件事:栽树护林。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七点准时出工,或去苗圃地,或转林。万亩林分几个片区,路途远,一个片区就得转大半天。扛着铁锹穿行在林海里,人瞬间就小了下来。老卢说,他去年已经六十岁了,该退休了,可场部里还没找到愿意来接替的人,连他的儿子也不愿意来。
⑨他说,其实,没人来接替他也是好事,他可以一直干下去,干到入土。“人在哪儿不都是土里来土里去嘛,我在这儿守了一辈子林了,是看着这些树长大的,这些树就像自己的娃子。”说这些话的时候,老卢脸上泛起一种很满足、很安然的笑容。岁月把老卢雕塑出树皮一样的皮肤和泥土一样的颜色,而他一旦笑起来,竟十分迷人。
⑩忽然间记起了一首诗,便凭记忆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其中几句:
兴衰和荣辱无损于大地/岁月的烟尘遮不住美丽/仰头寻觅的你看到了什么/太阳并非天空的唯一
(取材于谢伦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在一夜间洗去了它们的血色 血色:生命活力
B.几个眼熟的农民正趁晴雪的夹缝天在堰塘边破水 夹缝天:时间间隙
C.也几乎没有能力与自然保持同一呼吸 呼吸:节奏,节律
D.我在书本上读过许多关于爱护土地的长篇大论 长篇大论:重要言论
(2)下列对文章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述下雪前后菜地、麦田的景象和农民劳作忙碌的场景,引发作者关于父母、大地的温情怀想。
B.第③段写作者遗憾于城里长大的年轻人缺少土地的滋养,并认为他们对生活空虚无聊的”抱怨也可能与此有关。
C.第⑦段结尾以历史的动荡变迁和大地的亘古不变来延展时空的跨度,凸显了农人坚守本分、保持尊严的生命姿态。
D.文章对民间歌谣信手拈来,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家乡生活的眷恋,以及对民间语言、民间文艺的情有独钟。
(3)第⑥段说“土养人,人也要养土”,请结合全文解说这句话的内涵。
(4)文章第⑦段画线句表达较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6分。
7.(6分)语言基础运用。
①京西稻又称“御稻”,是原产于北京地区的优质粳稻品种,海淀作为其核心种植区,延续着深厚的稻作传统。②历史上,“三山五园”地区的皇家园林与京西稻田交相辉映,形成了宫廷文化与民间农耕文化融合的独特景观。③然而,由于水位变化及城市规划发展的原因,京西稻的种植率一度大幅缩减。④从2014年起,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海淀在部分区域恢复了京西稻的种植,实现了生态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生。⑤随着京西稻的文化价值被不断挖掘,它也成为了海淀的一张“金名片”。⑥如今,“京西稻”不仅是水稻名称,更是海淀特有的文化符号。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和第⑤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引号,作用相同。
B.第②句中的“交相辉映”使用恰当。
C.第④句中画线的两处不可互换位置。
D.第⑥句如把“更”替换成“还”,句意会发生变化。
(2)第③句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在保持句意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8.(10分)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一地有一地之风物,一区有一区之时尚。有人说,海淀的时尚是“终身学习”,也有人说,海淀的时尚是“创新创业”……你认为海淀的时尚是什么?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9.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为了让高三的同学们感受到同伴互助的力量,班级将举办“一程相伴,一路晴朗”的主题班会。请你围绕该主题为班会设计一个活动环节,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要求:简要说明活动内容,重点陈述理由。
10.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请以“我的回答”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11.(50分)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面对价值的多元、观点的冲突,有人提倡论辩,认为道理越辩越明,也有人回避论辩,认为事实胜于雄辩;有人更注重论辩的过程,有人更在意论辩的结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说‘论辩’”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2.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生活中,人们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把手停住,如奋笔疾书时、整理旧物时、正要签字时等。手突然停住,或源于情感被触动,或因为内心产生了矛盾,或是对后果有了警觉……
请以“_______的手,突然停住了”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或短语,使句子完整;自拟题目;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1)A
(2)D
(3)B
(4)C
(5)①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的不断探讨与实践,使方志从不受重视的文献转变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②20世纪80年代,首轮新编方志工作全面展开,地方志研究从此大盛,其反映民情、弥补正史的重要作用获得学界认可。
③如今,传播形式的创新、城乡规划建设上的应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等多元活化方式,使方志在传承文化根脉、塑造城乡风貌、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1)D
(2)C
(3)B
(4)B
(5)①南宋朝廷多次救援失败后,重赏招募民间勇士,寻得张顺、张贵二将。②张顺、张贵二人慷慨誓师,率领勇士奋勇血战,驰援二城。
③局势恶化后,张贵派人出城求援,相约夹击敌人。
④张贵在计谋泄露后,果断提前出击,乘夜突围。
⑤张贵面对强敌,巧设“无底船”计,使敌军伤亡惨重。
⑥张贵遭遇埋伏后,力战不屈。
⑦吕文焕在张贵牺牲后,面对敌军劝降,继续坚守不降。
3.(1)B
(2)C
(3)诗人与朋友登高望远,折花观鱼,清幽的景致和友人的陪伴使诗人感到悠然自在,心情愉悦;当朋友登车上马离开时,空中浮云散去,欢乐时光也随之结束,诗人感到怅惘失落;诗人只身返回后,在荒村空馆中只听到雀噪鸡鸣,心中倍添寂寥,悲伤之情加重。
4.(1)樯橹灰飞烟灭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4)念高危 则思谦冲以自牧
(5)度义而后动
5.(1)【甲】林黛玉,【乙】薛宝钗。
理由:凤姐评价“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符合林黛玉体弱多病、娇弱的特点;“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符合薛宝钗为人谨慎、不轻易插手贾府家务的处事风格。
(2)①“心里来得”指探春有主见、有想法,能洞察贾府弊端,如她在理家时发现贾府财政漏洞,提出“承包制”等改革措施,试图挽救贾府衰败;
②“嘴里来得”指探春口才好、敢直言,面对赵姨娘的无理取闹能有理有据反驳,在处理家务时能清晰表达自己的主张,让下人信服,如她驳斥管家媳妇们的推诿,明确分工与责任,展现出较强的管理能力,因此成为凤姐眼中能依靠的“膀臂”。
6.(1)D
(2)D
(3)①土地养育人:土地能给人提供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也能给人提供精神、情感的滋养和支撑。②人对土地要感恩,敬畏,爱护:人为土地补充肥料,按照农时来耕作生活,栽树护林,守护土地。③这句话体现出农人对人与土地之间相互支撑、不可分割关系的深刻理解。
(4)示例一:本句中,“古铜色”一词和两个“铺”字巧妙地将阳光、大地和劳动者肌肤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画面。“大步奔走”形象地写出了撒种者奋力昂扬的姿态,蕴含着对劳动者的赞美。“幻觉”两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由眼前画面产生了“人土合一”的联想,以及在播种时刻对丰收景象的想象,展现了劳动者与土地互相依存的关系,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希望。
示例二:本句中,“古铜色”一词和两个“铺”字巧妙地将阳光、大地和劳动者肌肤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画面,由眼前画面产生了“人土合一”的联想,展现了劳动者与土地互相依存的关系。“大步奔走”形象地写出了播种者奋力昂扬的姿态,蕴含着对劳动者的赞美,由播种时刻想象到了丰收的景象,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希望。
7.(1)A
(2)示例一:由于水位变化及城市规划发展,京西稻的种植率一度大幅下降。
示例二:受水位变化及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京西稻的种植面积一度大幅缩减。
8-12.微写作、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