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1. 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了解解放战争中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及渡江战役等关键阶段的史实。梳理从重庆谈判到三大战役、再到南京解放的历史脉络,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节点。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结合《中国土地法大纲》节选、三大战役示意图等史料,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理解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3.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激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热爱,关注并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国家统一。
三大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播放电影《大决战》或《建国大业》中解放军渡江战役的经典片段,画面配以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朗诵。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的片段和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天翻地覆慨而慷”描绘的是怎样的历史巨变?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
提示:(1)引导学生描述视频片段中的宏大战争场面(如万船齐发、炮火连天),并结合诗词“百万雄师过大江”,初步感受渡江战役的气势磅礴。(2)引导学生思考“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含义,初步推测这可能是一场结束旧时代、开启新纪元的战争,从而引出本课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3)通过设问“如何走向胜利”,激发学生探究战争进程和胜利原因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过渡语: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然而,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力量对比悬殊的战局就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究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是如何走向胜利的。
二、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 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的开始
展示内容:展示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图(兵力、装备、控制区域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示意图。
教师提问:(1)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如何?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是如何应对的?(2)1947年夏,解放军为何要“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行动在军事上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1)力量对比:引导学生从图表中直观感受国民党在兵力、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而解放军则处于劣势。应对策略:结合教材内容,指出解放军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2)跃进原因:指出国民党军队主力被牵制在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为刘邓大军挺进提供了契机。重大意义:引导学生从示意图上观察大别山位于南京和武汉之间,是敌人的心脏地带。刘邓大军插入此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从重点进攻转为全面防御,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过渡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如同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彻底扭转了战场的局势。从此,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一场决定性的战略大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2. 三大战役:决定性的战略决战
展示内容:播放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的动态示意图或沙盘推演视频;展示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图片资料(如“独轮车上的胜利”)。
教师提问:(1)三大战役分别在哪里展开?它们各自取得了怎样的战果?对全国战局有何影响?(2)结合之前图片,思考为什么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揭示了战争胜利的什么根本原因?
提示:(1)战役概况: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依次梳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地理位置、作战过程和辉煌战果。影响: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胜利原因: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感受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巨大热情。结合《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解释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运送物资,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人力、物力保障。这深刻说明,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过渡语: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国民党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解放全国的伟大时刻即将来临。
3. 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
展示内容:展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照片;播放纪录片中南京人民欢迎解放军入城的历史影像。
教师提问:(1)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这导致了什么直接后果?(2)“总统府”照片和欢迎影像,象征着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标志性意义?
提示:(1)直接后果:国民党的拒绝和平,使得和平解放全国的希望破灭,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2)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总统府”是国民党政府的象征,解放军占领这里,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结合欢迎影像,说明这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标志性意义: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延续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过渡语: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再到摧枯拉朽的战略大决战和最终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选择决定了历史的方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共同回顾了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从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到1948年底至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主力,再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这场伟大的胜利,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四、布置作业
情境任务:一封“来自1949年的家书”
情境设定:1949年,你是一名随军南下的解放军战士,刚刚参加完渡江战役,亲眼见证了南京的解放。请你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分享你的所见所闻与激动心情。
任务要求:
1.信中需包含至少一个与三大战役或渡江战役相关的见闻。
2.信中需体现出对人民群众支持解放战争的理解与感激之情。
3.字数不少于150字。
参考示例:“爹娘亲:敬禀者。我们胜利了!前几日,我们百万大军渡过了长江,打进了南京城,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城里的百姓都上街欢迎我们,敲锣打鼓,比过年还热闹。回想起去年在淮海战场,天寒地冻,是乡亲们推着小车给我们送来了粮食和弹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胜利。如今,反动派被打倒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就要诞生了。请二老放心,儿子定会继续为人民打天下,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
本课教学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学生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有了清晰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视频、地图等多种史料的运用,加深了对三大战役等重大事件的理解。情境导入环节的诗词与影像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但存在三方面改进空间:(1)对“胜利原因”的探究可以更深入:课堂上侧重了人民支持这一根本原因,但对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等自身原因分析不够充分。可以补充一些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史料(如金圆券贬值),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更全面地理解“人心向背”的含义。(2)学生主体性有待加强: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如“假如你是当时的解放军指挥官,你会如何部署三大战役中的某一场?”,或“辩论会:人民解放战争速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历史思维能力。(3)与现实的连接可以更紧密:在小结或作业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的胜利对当今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有何启示,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现实关照功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