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童年》分享课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童年》分享课 教案

资源简介

整本书阅读《童年》分享课
【教学目标】
1.展示思维导图,回顾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
2.关联小说情节,思考交流,感受阿廖沙童年所经历的苦难。
3.关联小说人物,合作探究,感受小说立体的人物形象。
4.关联小说环境背景,补充资料,感悟成长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关联小说情节和人物,思辨讨论,感受阿廖沙童年所经历的苦难和小说立体的人物形象。
难点:了解小说环境背景,感悟成长的力量。
【教学方法】
成果展示法、合作探究法、思辨讨论法、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整本书《童年》、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阅读感受
1.请用一句话说说阅读《童年》这本书的感受。
2.你在阅读这本书时,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3.学生自由交流。(预设:人物众多,故事情节复杂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句话谈阅读感受”快速唤醒学生的文本记忆,使其从个人体验切入课堂;同时以“阅读难题”设问,精准捕捉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核心困惑,为后续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展开提供依据,实现自然导入与学情摸底的双重目标。
二、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回顾故事内容
过渡:那我们就先从人物关系图入手,前期,老师曾布置了梳理人物关系图和故事情节思维导图的作业,同学们都完成得非常认真。
1.课件展示学生绘制的人物关系图,请同学上台介绍设计思路。总结共同点:都是以“阿廖沙”为中心人物,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分类梳理。
2.课件展示故事情节思维导图,梳理关键事件,对整本书做整体回顾。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课前绘制的人物关系图与思维导图,既肯定其自主学习成果,又通过“上台分享设计思路”推动学生主动输出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总结“以阿廖沙为中心”的梳理逻辑,帮助学生掌握核心阅读方法,为后续深入分析人物与情节搭建清晰框架。
三、关联情节,回忆童年苦难
1.板贴色带,如果说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高尔基的童年,你认为用什么颜色合适?你能结合具体的情节说一说吗?
2.学生思考交流,可用灰色或者黑色。
3.聚焦灰色(黑色)童年的典型章节:外祖父打阿廖沙的片段,同学分角色朗读。你们觉得外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狠”在哪里?
4.阿廖沙还挨过哪些打?(课件出示挨打的内容)阿廖沙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联系这些情节,看他的童年是怎样的?(灰暗的)
5.了解作者笔名的含义。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完整的写法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翻译过来就是“最大的苦难”,他用“最大的苦难”作为自己的笔名,可见他的童年是遭受了多少苦难。
6.小结学法。高尔基三岁失去父亲,十岁失去母亲,常常挨打,童年确实是灰蒙蒙的。我们平时就是要这样把一个个情节关联起来,对小说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板贴:关联情节忆苦难)
【设计意图】用“颜色形容童年”的具象化设问,降低学生表达门槛,激发其结合情节阐述“苦难”的兴趣;聚焦“外祖父打人”等典型片段,通过分角色朗读与细节追问,引导学生感知苦难的具体表现;补充“高尔基笔名含义”的背景,强化苦难的真实性,最终以“板贴学法”明确“关联情节”的阅读策略,落实“感受童年苦难”的教学目标。
四、关联人物,感受立体形象
1.聚焦人物,寻找“温暖”
师:阿廖沙的童年仅仅是灰色(黑色)的吗?
预设:在他的童年里,还出现了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这样的人,为他的童年增添了其他的颜色。
2.小组合作,梳理归纳。谁给予了他什么颜色,给予了他什么?小组合作,开始。(五分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3.交流汇报,体会关键人物对于阿廖沙成长的影响。
4.引发质疑,思辨外祖父的形象。在阿廖沙的成长历程里,有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外祖父,你认为外祖父算不算阿廖沙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请学生结合书中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辨析外祖父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5.小结: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评价一个人,关联起来阅读,我们就能发现外祖父这个人物形象是复杂的,这样就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人,感受立体的人物形象。(板贴:关联人物品形象)
【设计意图】以“童年是否只有灰色(黑色)”的追问制造认知冲突,自然引出外祖母等“温暖角色”,引导学生发现童年中的“亮色”;通过“小组合作梳理人物与颜色、影响”的活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再以“外祖父是否是引路人”的思辨提问,打破扁平人物认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复杂性,最终落实“感受立体人物形象”的教学重点,并强化“关联人物”的阅读思路。
五、关联环境,感悟成长
1.三度思辨,回扣主题。高尔基的《童年》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什么叫自传体小说?
2.从小说中的阿廖沙,到成长为如此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你认为苦难和温暖哪一个更重要?(学生思考后交流)
3.播放视频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苦难的来源。
4.小结:苦难犹如一把“磨刀石”,能磨炼人的意志;温暖像一束光,能照亮人前进的方向。苦难让他认清世界,温暖让他不断向上。无论是苦难还是温暖,都能促进人们成长。当我们关联了小说的大环境,就可以理解正是因为高尔基有这样特殊的经历,才成就了《童年》这样经典的作品,高尔基就是这样一个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鲜活人物。(板贴:关联环境悟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解释“自传体小说”概念,搭建文本与现实的桥梁;围绕“苦难与温暖哪个更重要”的思辨,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核心动力;结合“播放社会背景视频”,帮助学生从“个人经历”上升到“时代环境”层面,理解苦难根源;最后总结“关联环境”的阅读价值,让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物成长的影响及作品经典性的来源,突破“感悟成长力量”的教学难点。
六、总结收获,延伸阅读
1.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师:《童年》啊,在当时俄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经典的,直到现在,它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么伟大的作品,这么经典的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2.推荐阅读。3 至 10 岁,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11 岁的他开始便进入了人间,一个比我们还小的孩子,在那样黑暗的社会又将面临着哪些苦难呢?请看《在人间》。16 岁,阿廖沙怀揣大学梦来到喀山,他的梦想能实现吗?《我的大学》将为您揭晓答案。《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阅读它们,让我们了解世界文学大师的成长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课堂收获”,既检验教学效果,又推动学生自主梳理“关联情节、人物、环境”的阅读方法,实现知识内化;结合“阿廖沙年龄线”推荐《在人间》《我的大学》,让阅读推荐更具逻辑性,引导学生从单本阅读走向系列阅读,拓宽阅读视野。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