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兰德学校初中部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大庆市兰德学校初中部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大庆市兰德学校初中部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检测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 审题人:
2.全卷共分两部分,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本题8小题,共24分)
1.根据文中的拼音将词语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2分)
经过前段时间患得患失的迷茫、瞻前顾后的pái徊、翻来覆去的挣扎,我明白,只有保持一颗永远向上的心,才能战胜精神的瘫软、思想的憔悴,才能焕发出青春的斗志,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我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坚决改掉一些不利于上进的坏习惯。祷告是不能帮助我们进步的,只有努力才会让我们获得预料中可喜的结果,才能在“山花làn漫时”笑看过往。我坚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只要绽放,就一定会有美丽。
pái徊 làn漫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匿笑(nì) 着落(zháo) 诀别(jué) 花枝召展(zhāo)
B.花苞(bǎo) 捶打(cuí) 分岐(qí) 喜出望(wàng)外
C.锃亮(zèng) 殷红(yīn) 污秽(huì) 黯然失色(àn)
D.粗拙(zhuō) 诘问(jié) 嗥鸣(háo) 酣然入梦(hān)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庆节假期,期待已久的小学同学聚会终于来临,大家都感到喜出望外。
B.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像一支离弦的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
C.“六一”儿童节这天,我校表演舞蹈的姑娘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在校园里,她们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D.李明在课堂上翻来覆去、神情恍惚,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没有听进去。
4.下面一段文字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①校运会开幕式正在进行,你看操场上人山人海、彩旗飘飘、欢呼声不断!②本次参加校运会的师生总人数超过3000 人左右,规模盛大。③校运会结束后,小李总结得失时,还清晰地记得好朋友小文参加运动会时对自己的评价。④通过这次校运会,我们对“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
B.“记”是古代的一种记事文体,通常采用铺陈叙事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意为提升官职,即“升官”。古时尚右,指较高地位。
D.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6.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1)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____。(《过故人庄》)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
(3)_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
(5)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晏殊《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联系全文,将空缺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不超过15字)(2分)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汽车无人驾驶;从图像识别技术助力医疗诊断,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机器翻译,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 。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导致大量人员失业;也有人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表示忧虑,害怕它被恶意利用带来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可阻挡,我们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它, ,又要有效防范其风险,让技术优势持续赋能社会发展,将潜在风险牢牢控制在合理区间。
口语交际。(2分)
8(1)拟写标语:读中华经典让我们知晓礼仪传承中华文明,交贤明朋友让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请你依据提示,将这句话压缩成一条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读经典知礼传承文明, 。
(2)探究材料:探究下列材料,说说你获得的交友启示。
  【材料一】
  习主席在演讲时,引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材料二】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交友启示: 。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一)(本题7小题,19分)
【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山坡羊·侍牧庵先生西湖夜饮
元·刘时中
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绮罗馨,管弦清,兰舟直入空明镜。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
9.【诗歌鉴赏细甄别,内容手法辨正误】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将西湖暮春的美景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B.【乙】曲中的“天,湖外影;湖,天上景”用语精要,写出了夜晚的西湖月色空灵,俨然是人间天堂,极其传神地概括出“杭州人间天堂”的意境。
C.【甲】【乙】两首作品都描写了西湖美景,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无限赞美和喜爱之情。
D.【甲】诗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乙】曲善烘托,全曲几乎句句有景,字字有情,以意境烘托情感,浑然天成。
10.【一字千金·品炼字之妙】兰德学校诗词大会设有“一字千金”环节,参赛者需品评最精妙的一个字。请你作为选手,进行品评。(3分)
诗句 精妙字词 我的品评
几处早莺争暖树 争
【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
自雷江口行大江,江南群山,苍翠万叠,如列屏障,凡数十里不绝。自金陵以西,所未有也。是日,便风张帆,舟行甚速,然江面浩渺,白浪如山,所乘二千斛舟①,摇兀掀舞,才如一叶。过狮子矶,一名佛指矶②,藓壁百尺,青林绿筱倒生壁间图画有所不及。犹恨舟行北岸,不得过其下。旁有数矶亦奇峭,然皆非狮子比也。至马当③,所谓上元水府④。山势尤秀拔,正面山脚直插大江。庙依峭崖架空为阁,登降者皆自阁西崖腹小石径,扪萝⑤侧足而上,宛若登梯。……舟至石壁下,忽昼晦,风势横甚。舟人大恐失色急下帆趋小港,竭力牵挽,仅能入港。
(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二千斛舟:指载重二千斛的大船。斛,古代容量单位。②佛指矶:山名。③马当:山名。④上元水府:长江水神庙之一。⑤扪萝:攀援葛藤。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_ (2)不见曦月 曦:
(3)凡数十里不绝 绝:_________ (4)犹恨舟行北岸 恨: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雷江口行大江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日
C.欣然起行 然皆非狮子比也 D.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
1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
舟人A大恐失色B急下帆C趋D小港。
1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篇文章都是先总体概写江边群山连绵的雄伟景象,后大篇幅细致描绘水边绿植。
B.【甲】文着重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特征描写,乙文着重刻画一日内不同时段的景物。
C.【甲】【乙】两文在描写江水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D.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游赏过程中的人生感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舟至石壁下,忽昼晦,风势横甚。
(二)(本题3小题,5分)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紫外线是什么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光中包含的紫外线主要分为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UVB可导致皮肤晒伤,患者表现为皮肤红肿、起水泡等症状,严重者也许会导致皮肤癌。UVA则会导致皮肤晒黑,引起光老化和黑色素沉积,虽然作用缓慢,但会长期积累。
②防晒产品包装上通常标有PA和SPF两个指标,它们是选择防晒产品的重要参考指标。PA指的是防长波紫外线的等级,用于衡量防止UVA的效果,分为三个级别:PA+(有效)PA++(较有效)、PA+++(非常有效)。SPF是防晒系数,用于衡量防止中波紫外线的效果。例如,SPF为15、30、50的防晒霜,分别能吸收93%、97%、98%的UVB辐射。防晒指数越高,防晒效果当然越好,但是,产品中添加防晒剂的浓度也会越高,对皮肤的刺激就会越大。因此,建议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防晒系数的产品。
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防晒护肤品。防晒护肤品通过其中的活性成分吸收或散射到达皮肤表面的紫外线,从而发挥防晒作用。
④防晒霜主要有两大类型:有机型防晒霜(又称化学防晒霜)和无机型防晒霜(又称物理防晒霜)。当我们正确使用防晒霜时,它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就像给皮肤穿了一件外套,可以减轻紫外线带来的伤害。
⑤油性皮肤的人,建议选择渗透力较强、无油配方的防晒霜。干性皮肤的人,可选择质地滋润、有抗氧化功效的产品。对于皮肤敏感人群,建议选择专门针对敏感肌肤的防晒产品。
(摘自光明网2024年7月有改动)
【材料二】
①根据国际上制定的紫外线指数标准,紫外线强度分为低、中等、高、非常高、最高五个等级。
②紫外线指数2以下,可以安全进行户外活动。指数3-7,外出时,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中午时间尽量找遮阴处。指数8~11级以上,应减少户外活动,在户外时,多停留遮阴处。
③紫外线较强时应遵循四大原则,戴宽边太阳帽、戴太阳镜、穿戴长衣长裤、携带SPF≥15的防晒霜,防止紫外辐射损伤。
④此外,太阳紫外辐射强度因时间、季节、纬度、云量及反射情况不同存在较大的变异。公众可参考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判断太阳紫外辐射强度。
⑤老年人、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如何防晒?
⑥老年人:作为骨质疏松高发人群,老年人一定要接受适宜的阳光照射,采取合理的防晒措施可减缓皮肤衰老,预防日光性角化、基底细胞癌等皮肤肿瘤的发生,但要注意,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仍需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
⑦孕妇:妊娠过程中使用防晒剂,不仅有皮肤保护作用,还可减少黄褐斑发生率,或阻止妊娠期皮损进一步加重。应以“硬防晒”(这里指通过物理硬件来遮挡太阳光的防晒方法)为主或选择更加安全的物理防晒剂。
⑧婴幼儿:为了避免婴幼儿过度防晒而导致维生素D缺乏,可以每天进行1次至3次日光浴,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满足一天维生素D的需要量,但需避开紫外线最强的时间段。小于6个月的婴儿不建议使用防晒产品,大于6个月的婴幼儿建议以“硬防晒”为主,即使涂抹了防晒产品,也不宜在强烈阳光下活动。
(摘自央视网2024年7月有改动)
16.下列对文本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平时被晒后表现出来的皮肤红肿、起水泡等症状是长波紫外线导致的。
B.根据自己皮肤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霜,可以减轻紫外线带来的伤害。
C.根据紫外线指数,选择出行以及户外活动时间,紫外线较强时应减少户外活动。
D.孕妇和婴幼儿应以“硬防晒”为主。
17.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1分)
18.三伏天里,你70岁的奶奶执意要在中午上街散步,请你结合材料对她进行劝说。(2分)
(三)(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停滞不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做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做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做一件事,一次就成功的概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在事上磨炼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9.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题目点明了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我们要善于“折叠”自己。
B.第③段阐明了简单的重复不能产生质的飞跃。
C.第④段加点词“仅”在这里表示结果出乎意料,“竟然”强调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低,有力论证了“折叠”是“耐心的坚持”这一观点。
D.《孟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可以作为第⑤段的道理论据。
20.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放在第③段作论据?请阐明理由。(4分)
【材料一】新疆和田墨玉县一家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赵明,经过四年的坚守,使沙地变为一片金黄的麦田,书写了一段令人瞩目的传奇。
【材料二】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四)(本题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收秋
张朝林
①“乡亲们,来村部集合,咱们收秋啦!”
②村部老槐树上的大喇叭里,响起了村支书山爹的声音。
③福爷是支部委员,听到大喇叭响,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打开房门,东方的晨曦,夹杂着柳树林里的鸟叫声一起扑面而来。福爷仰起头看天。朝霞打过来,落在门前的小河里,河中便有了金红色的波纹。
④简单收拾一番,福爷戴上草帽出了门。
⑤东西两丘夹南北平川,是家乡的地貌。一条由北向南的小河,从村前而过。小河岸边是垂柳,初秋下的柳树,变了颜色,绿中透黄。河西,沿堤排列的是新村的别墅群。别墅群后,一望无际的平田是甘蔗林。河东的沙土地,是蔬菜水果基地。甘蔗酿酒厂和蔬菜烘干厂就在河东平田中间。
⑥山爹领着村民们在河西剥甘蔗叶儿。
⑦河西的甘蔗林,长得一丈多高,粗壮的甘蔗被叶子包裹,秋风拂过,泛着绿波。甘蔗是不忙着收的,趁着刚刚来的秋天,是要晒的。剥开紧裹的叶儿,劈出秆儿,让秆儿晒晒秋阳,吹吹秋风,落落秋霜,秆儿就更甜,汁水就更饱满,出糖率就更高。
⑧噗噗噗,一根根甘蔗叶儿被拽下。沙沙沙,拽下的甘蔗叶儿铺在地上,铺成绿油油的早原,铺成写给家乡的绿色诗篇。剥叶儿是力气活儿,粗中有细,须从根部剥向顶部,顶部留上五六片叶儿,得轻轻剥,慢慢撕。秆儿高的,还须踮起脚剥。秋阳高照,地如蒸笼,晶莹的汗水落入地上铺平的甘蔗叶儿里。
⑨小憩时,山爹挑几根粗壮的甘蔗扳倒,让大伙儿品秋。一截截秆儿,一咬,满唇白,再嚼,满口甜,乐得大伙儿的脸绽成一朵朵秋菊花,连声说:“好甜!”甘蔗是从南方引进的优良品种,乡亲们在家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
⑩甘蔗叶儿剥好,田野空荡了。地面是一片平静的绿浪,林立的甘蔗仿佛在秋风里哗哗啦啦地笑。
那边,福爷领着村民们在河东的蔬菜水果基地里收秋。
一个个大棚被揭开,秋阳下的蔬菜水果基地,就是一幅家乡的浪漫油彩画,一串串的圣女果,绿的、黄的、红的,坠在枝叶间,大自然把秋天的色彩都涂抹给了它们。一簇一簇的火龙果叶子,仿佛绿色的瀑布,点缀着白的、黄的花儿,一个个咧开红嘴唇憨笑的火龙果藏在其间。
辣椒也不甘示弱,“朝天红”“线椒”“水果椒”挂在枝头。尖朝天、头向地的“朝天红”辣椒,一爪一爪地在枝,闪烁着红晕,在秋风里起舞。“线椒”躲在枝叶中间,风吹来,摇来晃去。稀稀落落的几片叶子上,吊满一枚枚黄的、绿的、红的胖嘟嘟的“水果椒”。
乡亲们头戴草帽,轻轻地摘“朝天红”,放进篮子里。掐“线椒”的,满把满把地揪,满把满把的汁儿,把手指都染绿了。摘“水果椒”的,一次只能攥住一棵,一揪,整个秧儿都摇晃,摘下的辣椒,要趁着秋阳晾晒。巧手的村姑村嫂,把各色辣椒摊在地上,拼成一个大大的“丰”字,献给秋日的蓝天。
母亲最爱吃“朝天红”辣椒,总爱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上“朝天红”,炒菜、做汤都要放。母亲说,生活中不能没有辣味,日子里有了辣味,生活就齐全了。我们最爱吃母亲做的“朝天红”捣蒜泥,放入豆瓣酱和五香粉,用热油一泼,香味就被激发出来,蘸馍吃,辣到心底,也香到心底。
秋风在吹,秋阳在照。蔬菜水果基地边是一片荷塘。莲蓬饱满了,一个个莲蓬垂着头,微风里密密匝匝的,仿佛在向秋天致意。还没开败的几朵莲花,躲在田田的荷叶下,听水鸟在荷叶下唱歌,唱着秋天丰收的歌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5段介绍家乡的地貌,交代时节,是为了给后文河西、河东的丰收作铺垫。
B.河西别墅群后面的甘蔗是不忙着收的,因为晒后的甘蔗可以直接卖个好价钱。
C.通过文章,可知蔬菜水果基地里种满了圣女果、火龙果和各种各样的辣椒。
D.文章通过村落秋收的情景,为读者展示一幅热闹、温馨、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
23.根据小说,完成下面的采访提纲。(3分)
【知识链接】采访提纲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般包括采访的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采访提纲
采访日期 10月1日 采访地点 村委会议室 采访对象 福爷
采访目的 (1)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视频录制
采访问题 (2)
(3)
24.请赏析第10段画线句子。(4分)
甘蔗叶儿剥好,田野空荡了。地面是一片平静的绿浪,林立的甘蔗仿佛在秋风里哗哗啦啦地笑。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和《秋收》相比,本文标题《收秋》好在哪里?(4分)
三、作文(50分)
26. 请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按照要求完成作文。
(1)想起你,心里暖暖的
要求:(1)题目自拟,主题明确;(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600字
(2)临近期中考试,班主任新增了几条班规制度,对同学们的日常学习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小红同学说:“自律的同学有没有班纪班规的约束都是一样的。”
小明同学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太自律的人过得太辛苦了。”
小江同学说:“期中考试在即,还是有点约束好啊!这样会让我更容易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题目自拟,主题明确;(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600字
  黑龙江省大庆市兰德学校初中部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徘 烂
  2.D
  3.C
  4.D
  5.D
  6.(1)还来就菊花 (2)蜡炬成灰泪始干 (3)黄发垂髫 (4)留取丹心照汗青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也面临诸多挑战 既充分发挥其优势
  8.(1)交贤友互助共同成长 (2)交友应真诚相待、以心相交,才能长久;患难见真情,真正的朋友会在困境中不离不弃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
  (一)古诗词与古文阅读
  9. A
  10. “争” 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莺争抢温暖树枝的场景,凸显了初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11. (1)逆流而上 (2)日光,这里指太阳 (3)断绝、中断 (4)遗憾
  12. D
  13. B、C
  14. C
  15. (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船行驶到石壁下,忽然白天变得昏暗,风势非常猛烈。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6. A
  17. 打比方
  18. 奶奶,中午紫外线强度高,您年纪大了,长时间在阳光下散步容易晒伤皮肤,还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咱们可以选早晨或傍晚紫外线弱的时候去散步,出门记得戴宽边帽、穿长衣长裤做好防护呀。
  (三)议论性文本阅读
  19. C
  20. 举例论证。列举四渡赤水的战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折叠’是智慧的迂回” 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1. 材料二适合放在第③段。第③段的论点是 “‘折叠’是生动的重复”,强调在重复中创新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材料二中达 芬奇通过重复画蛋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最终成就经典,与论点契合;而材料一强调的是坚守,体现的是 “折叠” 是耐心的坚持,与第③段论点不符。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22. B
  23. (1)了解家乡秋收的具体情况、村民的劳作感受及丰收的喜悦 (2)今年家乡的秋收和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 (3)带领村民收秋时,您觉得最辛苦和最开心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24.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甘蔗林比作 “平静的绿浪”,赋予甘蔗 “笑” 的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剥叶后甘蔗林的整齐与生机,烘托出村民们劳作后的喜悦心情,展现了丰收的美好景象。
  25. ①“收秋” 更简洁直白,直接点明文章核心事件是秋收劳作,概括性强;②“收秋” 突出 “收获” 的动作与过程,既体现了村民们主动收割庄稼的辛勤,也暗含着丰收的喜悦;③“收秋” 比 “秋收” 更具生活气息和口语化色彩,贴合乡村场景与村民的语言习惯,更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