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案

资源简介

一座城,一段史
——《曼彻斯特视角下的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参考2021年版《浙江省普通高新课程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确立以下几大理念:其一、立德树人,即目中有人,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面性与终生性发展;其二、素养育人,即心中有标,紧扣学科素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其三、任务驱动。即手中有法,依托学习任务,设置情境与问题链,引导探究性自主性学习。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是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第2课,上承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变迁,下启现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主要讲述了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发明与生产组织变革对人类劳作方式与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本课涉及内容与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联系密切,又是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等唯物史观的重要载体,故须特别重视。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选考学生,在高一已经对工业革命有了整体的学习,对于起源、过程、影响等已有初步的认知,因此对本课所学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本课的理论性较高,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理解较难,学生对工厂制度等概念相对陌生,且时间跨度极大,总体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材料等直观形式,以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四、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通过曼彻斯特时间轴与人物线,了解工业革命时期重大事件。
3.以学习任务为抓手,依托情境与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机器生产如何推动工厂诞生、工厂制度如何推动工业生产;曼彻斯特中人与物的变化;时人与后人对工业革命反思等问题,来完成相应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4.以两大核心论点——“工厂使劳作更高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辨证分析出发,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历史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探究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关系等论题。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难点:上述影响的辨证分析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纳乔姆·希格梅的诗句导入新课,引出曼彻斯特。以学习任务的形式聚焦教学重难点,为此,共设计如下几个大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了解曼彻斯特在工业革命中的贡献
学习任务2:通过阿克莱特设厂与管理经历,理解机器是如何推动工厂诞生和工厂制度是如何推动工业生产
学习任务3:通过曼彻斯特中的“人”与“物”的变化,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任务4:通过时人与后人的反思,辨析两大核心论点。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任务1】了解曼彻斯特在工业革命中的贡献,理解选它为视角来学习本课初衷
【情境与问题链】1.你认为英国哪个城市在工业革命时期面貌变化最不能忘却
2.结合所学,简述理由
3.据材料2,感知其在工业革命之前默默无闻历史
材料1: 材料2:
【教师解析】理由:曼彻斯特是工业革命的故乡;第一个工业化城市;19世纪的世界棉都。
(二)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学习任务2】理解机器是如何推动工厂诞生
【情境与问题链】1.根据纲要(上),指出阿克莱特在工业革命中的创制
2.据材料1、2,分析创制产生的关键因素
3.据材料3、4,简述机器是如何推动创制的产生
4.据材料5、6,归纳此类创制推广发展的瓶颈
5.据材料7、8,指出瓶颈解决之道及带来的影响
材料1:在英国,工厂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欲望,而在于动力,即机器和引擎。在拥有这些东西之前,我们不可能有工厂,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让我们克服分散生产的成本优势。 ——D.S. Landes《What Do Bosses Really Do 》
材料2: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材料3: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4:从遗留下的建筑来看第一个工厂设计简洁而实用,是一个五层的矩形砌筑建筑,由木质横梁和树桩支撑每层的地板,其长宽高的配合和窗户的布置以及宽敞而相对完整的内部空间在英国建筑史都没有先例。起初便雇佣了300名工人。——张博珺《阿克莱特的工厂制投资及其影响》
材料5:1771年的工厂坐落在德文特河岸一个带有峭壁的峡谷之中。断坡度较大的河段可以获取转动水车的足够水力。但其湍急的流水也会对附近的建筑构成威胁,其近邻皮特·奈廷格尔就曾在1785年的一次洪水中失去了他的棉纺厂。 ——张博珺《阿克莱特的工厂制投资及其影响》
材料6: 材料8
材料7:(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注:改良蒸汽机问世之初便达到40匹马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师解析】创制: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是近代工厂开端。关键因素:动力。如何推动:空间固定与劳动力集中。瓶颈:工厂动力与选址受限。解决: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曼彻斯特棉纺织行业发展。
【学习任务3】1.理解工厂制度是如何推动工业生产
2.工业革命的扩展对中国经济影响
3.初步认识本课核心论点之一——工厂使劳作更高效
【情境与问题链】1.据材料1、2、3,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4,简述工厂制度的优势
3.据材料5与所学,简述工业革命的扩展及对洋务运动推动
材料1:
材料2:当(阿克莱特)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3:最为典型的是陶瓷业,韦奇伍德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挖泥、运泥、拌土、制胚、 上釉、装窑、烧窑、上彩),分别由专人完成。——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4:1792--1850年间,该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3倍;在19世纪最初30年里,棉纺织品实际产量年增长率已突破5.5%。——托马斯·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材料5:斌椿使团与洋务企业分布
【教师解析】特点:资本与工人集中;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劳动分工。优势: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任务4】明白生活在曼彻斯特中的“人”的变化
【情境与问题】分别指出各材料反映的“人”的各类变化
材料1 材料2
材料3: 材料4:
【教师解析】变化:人口增长、地理分布、职业结构、受教育水平
【学习任务5】1.明白曼彻斯特中的“物”的变化
2.初步理解本课核心观点之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情境与问题链】1.据材料1、2,描述城区范围的变化;
2.据材料3、4,简析催生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1、2,描述城中建筑的变化
4.据材料5、6、7、8、9、10,概括交通领域的发展史实
5.据材料11,指出交通领域发展带来的观念改变
6.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人与物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1:1800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分布图 材料2:1850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分布图
材料3:城市规模取决于周围地区所能生产的粮食的数量。——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4: 材料6 材料7
材料5:17世纪60年代,许多道路上“随处可见人头般大小的石头和深得难以置信的车辙印”。——Samuel Smiles. Lives of the engineer Vol.1
材料8: 材料10 材料11
材料:9: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城际客运利物浦---曼彻斯特开通,当年7万人次乘坐。范妮·金伯尔幼年搭成此线路描述: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16km)出发,它比鸟飞翔速度还要快(因为他们曾用猎鸟做过试验)。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师解析】城区变化:扩大。原因:农业生产机械化、世界市场日益形成。建筑:运河、火车站等交通设施和交易所、商场等场所增加。观念改变:时间意识增强。影响:促进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社会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四)反思工业革命
【学习任务6】1.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
2.了解工人阶级的反抗
3.辨证分析本课两大观点——工厂对劳作和城市对生活的影响
【情境与问题链】1.据材料1,了解工厂管理制度的新发展
2.据材料2,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面
3.据材料3、4与所学,了解工人阶级的思索、抗争与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辨析两大核心观点并完成材料8填空
材料1: 材料2: 材料3 材料5 材料6
材料4:1840年,30个城市的宪章派代表在曼彻斯特开会,成立了“全国宪章派协会”。该协会是英国第一个群众性的工人政党。
材料7: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狄更斯《双城记》
材料8
【教师解析】消极面:环境污染与劳动异化;思索: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抗争:宪章运动在内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成果: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确立。填空参考:人机并重、人地和谐。
八、教学评价设计
(一)诊断性评价。以导学案的形式,检测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差异分化,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满足当前与多样学情需求。
(二)形成性评价。在学习任务完成为目标,在师生问答、生生互补中检测学生知识理解、方法运用、情感体悟的情况。
(三)总结性评价。以小结阶段两大论点辨析为参照,对学生整体掌握程度作定性判断;结合课后作业与巩固作定量分析。
九、板书设计与课堂总结
十、教学反思
本课以一座城——曼彻斯特,来解读一段史——工业革命,从而理解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此举对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特别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有很大帮助。但是材料量较多、难度较大,在常态课中可能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