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案

资源简介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仅掌握必备知识,还要从古代商业贸易和社会生活的视角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要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方面达到要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遵循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关于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按照水平3、4的要求,同时兼顾水平1、2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任务,依托史料,设计探究问题。设计与目标一致的预设评价,评价时紧扣目标和学习活动进行,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具体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准确地解释商业贸易、货币等专业名词的概念。(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2.分析古代商业贸易发展表现,认识古代商业贸易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多角度分析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2教材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第二个子目“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这两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第一个子目从宏观层面概述古代商业贸易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起源、发展及贸易路线的扩展,梳理古代商贸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二个子目从微观层面展现古代商贸的发展,说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货币、借贷、商业契约。第一部分是关于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问题,古代商业贸易活动与贸易通道,旨在了解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罗马等区域的商业贸易活动及特点,知道丝绸之路、奥斯曼土耳其等跨区域的贸易交流渠道。第二部分是关于商业贸易中的相关工具、途径和方法,如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因此本课教学内容应注意:古代商业贸易活动与社会生活是多源发生,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与社会活动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古达重要的商贸通道和货币、信贷与商业契约的重要影响。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货币、信贷与商业契约的重要影响。
三、学情分析
本模块针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历史学习的基础,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学生在高一已学过《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课程,对古代商业贸易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这就为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对于商业贸易中的概念,如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等与经济学、金融学相关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恰当补充历史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情境创设法、比较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展示并简介本课导语中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带领学生领略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感受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借此引发学生探究古今中外商业贸易发展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学习任务一:纵观商业发展脉络
材料1:“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2: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设问:结合两则材料,归纳商业贸易起源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1,知道商业贸易起源的直接原因是交换的需要。进一步阅读材料2,能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出现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和私有制产生)的角度解释商业贸易起源的根本原因,借此涵育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两个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古代世界商业贸易发展的脉络。为之后深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奠定基础。
继续给出两则材料:教材P37和P38中的两幅插图——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群神宴》和中国北魏墓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
设问:结合任务一中的时间轴,思考上面两图中的“金币”和“瓷碗”可以用以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设计意图:尽量使用教材提供的类型丰富而又质量上乘的资料,努力做到“用教材教”。引导学生从这些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课文内容作答,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在学生认识到这些材料中的金币和青花瓷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区域间频繁的商贸交往活动,进而引出学习任务二。
学习任务二:聚焦重要商贸通道
材料1:从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已相当大。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设问:汉、唐、宋时期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商贸通道有哪些?
设计意图:以材料和设问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商业贸易中的对外贸易的概况,并突出古代中国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商贸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设问:汉代的丝绸之路主要连接了哪些区域?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汉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已经和中亚、北非和东欧取得了贸易联系。
设问:与汉代相比,唐代的丝绸之路又有何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对比两幅地图,学生可以进一步发现,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以长安为中心还出现了通往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商贸通道。更为突出的是,唐朝还出现了通往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
材料2:
材料3:1987年广东阳江发现一艘南宋时期从事远洋贸易时失事沉没的古船,——“南海1号”。考古发掘项目共发掘文物近18万件套,主要有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
设问: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宋代的商业贸易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宋代海外贸易路线图,并与汉、唐两代的对外贸易图对比,学生发现宋代尤其是南宋的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而且它的贸易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北非。再进一步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即材料3进一步认识到南宋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种类和贸易规模。
设问:阅读教材并结合上图,指出阿拉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图,学生可以发现阿拉伯商人的足迹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在连接中国对外贸易和推动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上述环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在追问“除了商贸通道还有哪些媒介也在推动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时引出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三:透视商业媒介影响
材料1: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西晋]鲁褒《钱神论》
设问:阅读教材,梳理货币的发展脉络。结合材料1,分析货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设计意图:继续使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魏晋时期商品经济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且货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2: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
——茅盾《林家铺子》
设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以“庄票”为例,分析信贷对商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继续使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并补充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商业信贷对商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材料3: 马壹匹骝敦六岁。
开元廿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付了。如后有人寒盗识认者,一仰主、保知当,不关买人之事。恐人无信,故立私契。两共和可,画指为记。
练主马主别将康思礼年卅四
保人兴胡罗世那年卅,保人兴胡安达汉年卌五,保人西州百姓石早寒年五十
——教材P39《石染典买马契》
设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材料3,概括商业契约主要运用哪些经济活动?一般具有哪些形式?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有何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继续使用教材提供的材料,以小见大,既能知道商业契约是推动古代商业贸易的常见媒介,又能感受到这种契约在规范交易行为和维持交易秩序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切身感受商业契约对人们观念的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总结古代商业贸易的概括,引出下一节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六、教学评价设计
遵循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学生在完成三个环环相扣而又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正是检验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是否依标施教,既不脱标,也不超标?
2.是否做到尽量使用教材提供的史料,“用教材教”?
3.是否做到以生为本,学习任务是否有效驱动学生的学习和学科素养的达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