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设计【表格式】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设计【表格式】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分析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认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在不同时段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 【唯物史观】通过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能够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关史实总结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能够探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的内涵意义(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概念(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内政决定外交,通过学习中国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国在一步步的变得强大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和历史成就 学习难点:结合国际形势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方针和政策。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在单元中对前三课起着承接作用,属于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本课包括“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和“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叙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多年来中国外交的辉煌历程,三个子目从时间上看前后相继,从政策上看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国际形势的演变,中国的外交方针因势因时而变。无论外交方针怎样改变,当代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变,“和合天下”的外交理念始终不变,由此探索出了既维护国家利益又有益于世界共同进步的外交思想---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平发展、协和万邦、合作共赢……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的成就、感受中国外交政策的坚定性与灵活性,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初中历史、纲要上以及高中政治的学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外交成就有一定的了解,也基本掌握了从文献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学习方法,并基于唯物史观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但是《中外历史纲要》主要以通史的方式学习,有关外交的知识分布零散,不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认识也不全面。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化设计、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知识 回顾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课!请大家先看一段新闻视频 但大家是否思考过,强大的国防力量与国家的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中国既然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何始终强调“永不称霸、永不扩张”?那么,中国是如何从近代以来饱受战争磨难的国家,转变为当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维护者和倡导者的?我国的外交政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特色大国外交格局? 观看视频,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起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 感知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初步构建学生的时空观念
架构 解读 学生运用圈画关键词、关联词等方法架构教材 架构教材,将教材知识整合为结构化认知体系
知识 输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学习聚焦】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 (1)历史背景: 阅读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历史背景 材料:“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史》 ①国内: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 ②国际:美苏冷战两极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思考:试着利用材料中的词语概括新型外交关系的总方针,总结其特点和意义 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学习聚焦】 特点:以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 意义: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阅读课本P80,梳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三个具体内容。 三条方针解决的问题含义意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思考:“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相矛盾吗?外交政策的特点? “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特点: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分阵营——革命外交 (3)外交成就: 特点:革命性及意识形态色彩 ①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1950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包容性、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 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意义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⑤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性质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目的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内容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意义①②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②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⑥1956年外交关系进一步发展 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家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冲破封锁 (1)外交政策: 两个拳头出击:打倒美国帝国主义,打倒苏联修正主义 (2)外交成就: ①出现了以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形成了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支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3.20世纪70年代——打开新局面 据教材和图片分析70年代中国是如何突破外交险境的? (1)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71年10月25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思考1: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思考2: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 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支持; 直接原因: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 意义: 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 (3)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 材料 一: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 —尼克松讲话 材料二: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根本原因:中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 (4)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又一次建交新高潮。建交达到111个,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纲要上P167) (6)意义: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教材归纳出答案。 学生带问题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教材归纳出答案。 小组探究 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突破“学习外交史,要结合国际形势观察和思考。”的难点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含义 通过图片资料和材料信息可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中国外交的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最后揭示本时期指导性的外交理论,结合外交实践体现“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智慧。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学习聚焦】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1.背景 根据教材内容及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变化: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原因: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国际形势相对缓和。 2.外交政策具体表现:全方位外交、不结盟 3.外交成就 (1)改革开放之初:发展大国关系 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②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世纪之交:与周边国家关系取得新进展 ①解决了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②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 “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③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 (3)21世纪以来与世界各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形式-伙伴标志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2000 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2003 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1999 成立二十国集团 2001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史纲下】 2001 成立博鳌亚洲2009 “金砖国家”(中、俄、印、巴)领导人首次会晤【史纲下】 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2015 成立新开发银行【史纲下】论坛(总部设在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参与维和行动
阅读教材,整理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提升材料分析概括能力 根据教材梳理外交的成就,落实基础知识表明“全方位”外交的内涵。体会这一时期要求和平发展、对外开放、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学习聚焦】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1.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2017) (1)背景:世界发展大势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严峻,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2)外交成就 【思考】概括此阶段的外交特点。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 2.十九大以来的外交关系 【自主学习】按照下列几个角度梳理十九大以来的外交成果 (1)理论创新:一坚持三推动 (2)实践创新 ①构建外交新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 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 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 出台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 ②提出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3.二十大(2022)以来的外交成就: 【归纳总结】影响外交的因素 【知识延伸】 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①经济: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政治:中共的正确领导 ③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 ④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⑤道路:符合本国国情,走和平发展道路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基本史实 通过教材梳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思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探究】外交战略的调整及其演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为了进一步推进世界和平事业,维护周边安全,深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领导人在分析国际局势的基础上,于1954年决定首先发展与印度、缅甸的关系,并取得了突破。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同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上发展双方关系,从而为解决中印、中缅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和平外交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中国外交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了中国外交战略的进一步调整。与此同时,中国与美日等国家实现了双边关系的突破性发展,并重视与西欧各国的发展。这些成果为改革开放时期开启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孙翠萍《试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外交战略的演变特点,指出这一时期影响我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因素并分析其战略调整的意义。 提示:演变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外交理念更趋灵活与务实;逐渐走向全方位外交。 影响外交战略调整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内外形势;意识形态;综合国力。 战略调整的意义:使中国外交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经济建设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知识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过渡性其形成过程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拓展延伸】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作用减弱;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直接原因新中国历来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国历史原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小组探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意识和能力。升华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1.(2025·重庆·高考真题)1952年5月,日本国会议员公腰喜助等应邀到访北京。返日后,他们把周恩来总理赠送的电影《白毛女》在各地巡回放映,受到热烈欢迎。之后,日本艺术家松山树子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在日本演出,这反映出当时( ) A.中日友好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愿望 B.中国民间外交取得积极成果 C.议员访华推动中日政府关系破冰 D.“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交流 2.(2024·北京·高考真题)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 3.(24-25高二上·广东汕头·期末)1998年,江泽民在第九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对我国发展有利有弊。不能看到有风险,就因噎废食,不敢参与进去,同时又要对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加强防范工作。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是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 B.适应加入世贸后的经济格局 C.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 D.全方位外交取得显著的成果 4.(24-25高二下·陕西汉中·期末)在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承诺在5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建立3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培训。截至2022年底,中国涉农企业及项目覆盖了115个国家与地区,农业对外投资为13.09亿美元。这反映出中国( ) A.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大国担当 B.国际援助模式发生转变 C.国际发展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D.农业对外合作政策调整 5.(2025·广东·高考真题)研究某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可提取的关键词有“世界多极化”“新型大国关系”“睦邻友好”“多边外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主旨是( ) A.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B.反对霸权主义 C.打破美国和苏联两极对峙的国际秩序 D.倡导“不结盟” 6.(24-25高二上·广东汕尾·期末)2024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关于新时代中非合作论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迎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建交高潮 B.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C.深化中非的团结合作共谋发展 D.标志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建立 参考答案 题号123456 答案BACAAC
当代中国的外交这一课,分三个部分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准备这一课的过程中,有意将重点放在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上,留给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讲解时间却比较少。一方面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容量较大,但是大量的容量又要在40分钟内呈现,一方面确实对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认识和理解工作没有到位。后来我深刻的认识到,“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容的教学重要性。以及讲解这一目需要做的准备。首先是对教材内容的精读、概括和整理;其次是充分运用问题探究的材料,认识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背景。理论内容多不应该成为阻碍教学的因素,正是因为理论内容丰富,更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结合实践例子去分析,只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充分了,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