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授课年级:七年级上册
授课科目:历史
课文标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授课类型:新授课
二、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2024版新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单元承上启下的关键一课。上承第16课《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下启东晋南朝的偏安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核心围绕“统一—短暂—内迁—交融”的主线展开。教材分为“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北方各族的内迁”三个子目,逻辑清晰:先述西晋结束分裂的历史功绩,再析其速亡的深层原因,最后阐释北方民族内迁的史实与影响,既体现了政权更迭的时序性,又突出了民族交融的核心主题,为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对“统一”“分裂”的概念有初步认知,但对西晋这一短命王朝的历史较为陌生,缺乏对政权兴衰深层原因的分析能力。
认知特点:初中生具象思维占优,喜欢生动的历史故事、直观的地图和情境体验,但抽象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较弱,对“民族交融”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实例。
学习需求:学生渴望通过互动、探究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引导其深化思考。
五、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绘制时序轴、识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明确西晋建立、统一、灭亡的时间节点,掌握北方各族内迁的路线与区域,形成清晰的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结合《钱神论》节选、石崇与王恺斗富史料、匈奴贵族言论等,分析西晋统治危机与灭亡原因,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观点。
唯物史观:认识到西晋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其速亡是政治腐败、制度弊端、民族政策失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家国情怀:通过分析西晋衰亡的教训,认识到清明政治、民族平等、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北方民族内迁后的交融史实,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的原因与影响;北方各族内迁的概况与民族交融。
难点:理解西晋短暂统一的深层原因;认识北方民族内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意义。
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史料研习法、小组讨论法、地图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八、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时序轴、历史地图、史料片段、短视频)、“历史侦探”任务单、分组讨论记录表。
学生:预习课文,标注陌生知识点;收集与西晋相关的成语典故(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九、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历史侦探”受命,探寻短命王朝之谜(5分钟)
1. 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化身‘历史侦探’,收到一封来自西晋末年的求救信(课件展示):‘吾乃西晋官员,目睹王朝从统一盛景跌至灭亡深渊,仅三十余年便分崩离析。百姓流离,战乱不休,各族纷争不断。恳请诸位侦探查明:我朝为何能一统天下,又为何迅速覆亡?北方各族迁徙至此,是祸是福?’”
2. 教师提问:“带着这两个核心疑问,我们开启今天的探案之旅。首先,我们需要理清西晋的‘崛起之路’——它是如何结束三国分裂的?”
3. 设计意图:以“历史侦探”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本课探究主线,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三层解密,还原西晋历史真相(32分钟)
第一层解密:一统天下——西晋的建立与统一(8分钟)
1. 史料辅助:展示《三国实力比较表》(户数、人口、兵力),引导学生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有统一的优势?为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曹魏实力最强,且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控政权,为统一奠定基础。
2. 角色扮演:邀请3名学生分别扮演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结合课文简述“司马氏夺权三部曲”:司马懿掌权→司马昭专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炎篡魏建晋(266年,洛阳)。
3. 时序梳理:学生在任务单上完成时序轴: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4. 小组讨论:“西晋统一全国有何意义?”(提示:从结束分裂、促进经济发展、民族交往等角度思考)
教师总结: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混战局面,为社会经济恢复、民族交流提供了短暂契机。
第二层解密:盛极而衰——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12分钟)
1. 史料研习:出示三组史料,引导“侦探”分析西晋统治危机:
史料一:(西晋)世家大族“用麦糖洗锅,以白蜡当柴,织锦步障五十里”——《晋书·石崇传》(石崇与王恺斗富)
史料二:“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鲁褒《钱神论》
史料三: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强大。
学生分组讨论:“从史料中能看出西晋统治存在哪些问题?”(统治集团奢侈腐化、金钱至上、分封制导致诸侯坐大)
2. 视频辅助:播放《八王之乱》短视频(3分钟),提问:“八王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晋惠帝昏庸无能,贾后专权引发宗室混战(291-306年);战乱导致北方经济凋敝、人口锐减,西晋国力耗尽,引发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3. 深层探究:“西晋最终如何灭亡?”(结合教材与史料“晋为无道,奴隶御我”——匈奴贵族刘宣言论)
教师总结:内忧(八王之乱、政治腐败)+外患(内迁各族反抗),316年匈奴人攻陷洛阳,西晋灭亡。
第三层解密:迁徙浪潮——北方各族的内迁与交融(12分钟)
1. 地图识读:展示《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引导学生完成“侦探任务”:
找出内迁的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标注内迁路线:蒙古草原→山西、陕西;东北→河北、甘肃;青藏高原东部→陕西、甘肃。
观察关键数据:“关中人口百万,内迁各族占一半”,体会内迁规模。
2. 史料分析:出示两组交融史料,探究“内迁的影响”:
史料一: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牧马图》《农耕图》——羯人从事农耕,汉人学习畜牧技术。
史料二:鲜卑自称“黄帝后裔”,匈奴铁弗部自称“大禹后代”——《晋书·载记》
小组讨论:“这些史料说明什么?北方各族内迁是祸是福?”
教师点拨:短期来看,民族矛盾加剧,加速西晋灭亡;长期来看,各族错居杂处,在经济上相互学习、文化上相互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
3. 拓展延伸:“跨学科思考”——结合竺可桢气候研究成果,提问:“东汉末年气候变冷,北方草原环境恶化,这与北方各族内迁有何关联?”(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侦探结案”,梳理历史脉络(5分钟)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结案报告”:用思维导图梳理西晋“统一—衰亡—内迁—交融”的逻辑关系。
2. 教师引导全班分享,并用板书串联核心知识点,强调:西晋的短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其衰亡留下深刻教训;北方民族内迁虽伴随战乱,但本质上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过程,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十、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统一之路(266-280年)
建立:司马炎(266年,洛阳)
统一:280年灭吴,结束分裂
二、衰亡之因(速亡36年)
内忧:统治腐败(奢侈、金钱至上)+八王之乱(分封制弊端)
外患:民族压迫→内迁各族反抗(316年灭亡)
三、迁徙之潮(东汉-晋)
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路线:北方/西北→中原
影响:短期战乱→长期交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十一、课后作业
1. 基础作业:完善本课思维导图,标注核心史料与关键结论。
2. 拓展作业:撰写短文《从西晋速亡看国家治理》(300字),结合本课史实谈谈启示。
3. 实践作业:收集北方各族内迁后的文化交融实例(如服饰、饮食、音乐),下节课分享。
十二、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化教学贯穿始终:以“历史侦探”为线索,将知识点转化为“探案任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了枯燥的史实罗列。
2. 核心素养落地扎实:通过地图识读强化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实证意识,通过民族交融主题渗透家国情怀,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的双重提升。
3. 史料选择精准:选取的史料兼具典型性与易懂性,如《钱神论》《墓砖画》等,既贴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又能支撑核心问题的探究,增强了教学的可操作性。
改进方向
1. 时间分配需优化:“八王之乱”部分讨论时间稍长,导致“民族交融”的深层影响探究不够充分,可适当压缩讨论时长,增加案例分享环节(如氐族苻坚、鲜卑拓跋氏的汉化)。
2.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学困生对史料分析仍有困难,后续可设计“史料解读提示卡”,标注关键词句,降低探究难度。
3. 跨学科融合可深化:可结合地理学科的“人口迁徙与环境”、语文学科的《桃花源记》(反映战乱与迁徙),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强化知识关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