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品味文章凝练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学习从用词、句式等分析精彩语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作者的心路历程,思考生与死、怎样活等问题,培养深入思考与逻辑分析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中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体会独特景致中蕴含的生命思考,提升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感悟及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感受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景物描写与作者生命思考之间的内在关联。
把握作者在地坛中对生与死、怎样活等人生问题的哲理思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与愧疚之情及其情感的复杂性。
理解“车辙”与“脚印”的象征意义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的精神联系。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遭遇命运的打击时,又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在人生最低谷时的沉思与感悟。他在地坛这座古老的园子里,独自徘徊、沉思生死,最终在时间的沉淀中读懂了生命,也读懂了母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世界,感受那段与地坛相伴、与命运对话的深情历程。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赴陕西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病回京,双腿瘫痪,此后长期与轮椅为伴。他以顽强的意志投身文学创作,作品多关注生命、命运、人性等深刻主题。代表作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史铁生以其深沉的思想性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
【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是史铁生在经历长期身体病痛与精神挣扎后创作的一篇哲理性散文。此时的他已从青年时期的绝望中走出,开始以文字反思生命的意义。文章源于他双腿瘫痪后十五年间频繁出入地坛的真实经历。地坛不仅是他逃避现实的场所,更是他思考生死、感悟母爱、寻找人生方向的精神家园。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与作者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使得文本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和情感深度。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把握文中对生命、苦难、母爱的深刻体悟,增强对作者心理转变过程的理解。
文学文化常识
地坛,全称“天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地的场所,位于北京安定门外。与天坛相对,象征“天圆地方”中的“地方”。原为皇家祭祀重地,后因时代变迁逐渐荒废。20世纪中期以后,地坛不再是封闭的皇家园林,逐渐向公众开放。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正处于这一转型期——尚未成为旅游景点,荒芜冷落,却因此保留了宁静与自然的气息,成为他精神栖居之所。了解地坛的历史功能与空间意义,有助于理解它在文中既是实存空间,又是心灵象征的双重角色。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哲理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指取材自由,结构灵活,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皆可穿插;“神聚”指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情感或思想展开。本文以“我与地坛”的关系为主线,串联起对生命、死亡、母爱的思考,体现了散文“以情驭文”的特质。
哲理散文是在抒情基础上融入深刻人生思考的散文类型,常通过具体事物引发抽象哲思。本文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写,引出对“生与死”“如何活”的哲学追问,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情感真挚又具思辨性,是当代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文题解读】
题目《我与地坛》采用“人与物”的并列结构,表面看是叙述作者与一座园林的关系,实则蕴含三层深意:
其一,“我”与“地坛”是命运的相遇。地坛四百多年的沉寂仿佛专为等待“我”的到来,这种宿命般的联结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其二,“地坛”是“我”精神成长的见证者。它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心灵的避难所和思想的启蒙地,在这里,“我”完成了从绝望到觉醒的生命蜕变。
其三,“我”与“地坛”的关系,最终指向“我”与母亲的关系。地坛承载了母爱的足迹,车辙与脚印的重叠,使题目中的“我”不再孤立,而是嵌入亲情与记忆的网络之中。
因此,题目看似平淡,实则统摄全篇,既点明写作对象,又暗示了生命、苦难、亲情等核心主题。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问题1 文中多次出现“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等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表述,这些语句在全文结构中起到了怎样的线索作用?它们如何将“地坛”“我”“母亲”三者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回答
这些充满哲思与情感张力的句子,如“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不仅是文章的情感起点,更是贯穿全文的核心线索。从结构上看,这类表述构成了“我—地坛—命运”的精神通道,使地坛不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成为承载作者生命体验与心灵挣扎的象征性场域。它将“我”的残疾、苦闷、对生死的追问与地坛的荒芜、沉静、恒久相对应,形成一种命运互文:地坛因“我”的到来才真正“活”了起来,“我”也因地坛的存在才得以完成精神的救赎。
更进一步,这条线索并未止步于“我”与地坛的关系,而是通过第二部分自然延伸至“母亲”。当作者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一句正是对前文“宿命”主题的深化与反转——原来不只是地坛在等“我”,更是母亲在默默追随“我”。于是,“宿命”从一种孤独的个体体验,升华为母爱无声介入的命运交织。地坛成了“我”思考生死的空间,也成为母亲焦虑守望的舞台;“我”的车辙是挣扎的印记,母亲的脚印则是爱的见证。三者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图景:地坛是背景,我是中心,母亲是隐在背后的支撑力量。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使得文章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厚度不断延展。
问题2 比较文中两处对“味道”的描写:“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与“秋风忽至……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分析其细节差异及象征意义,并探讨为何作者强调“味道不能写只能闻”。
对比维度 暴雨中的气味 秋日落叶的味道
气味特征 灼烈而清纯 熨帖而微苦
自然情境 暴雨突降,生命被激发 秋风早霜,生命走向终结
情感基调 张扬、激烈、带有冲击力 安静、沉郁、带有回味感
象征意义 生命的原始力量与复苏感 成熟后的释然与淡淡的哀愁
回答
这两处“味道”的描写虽同属地坛四季变化中的感官体验,但情感指向截然不同。暴雨带来的“灼烈而清纯”的气息,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生命冲击,象征着逆境中迸发的生机与清醒。它像一场洗礼,让人猛然记起自己还活着,呼应了作者初入地坛时那种“失魂落魄”却被自然唤醒的状态。而秋日落叶的“熨帖而微苦”,则是一种沉淀后的体悟,既有生命落幕的安然,也有无法回避的遗憾,正契合作者在长久思索后对“怎样活”的复杂答案——不是狂喜,也不是绝望,而是带着苦涩的平静接受。
作者特别强调“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这并非否定文字的表现力,而是揭示一种超越语言的深层体验。味觉与嗅觉是最具私密性和记忆性的感官,它们绕过理性直接触动灵魂。正如他对生死的领悟,不是靠逻辑推理得来,而是在地坛的日复一日中“闻”出来的。这种表达方式也暗示:真正的生命体悟,必须亲身经历,无法转述。这也正是散文的魅力所在——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走进那个情境,用自己的心去“闻”、去感受。
问题3 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句式描绘地坛景物,如连续六个“譬如……”构成的段落,请分析这一修辞手法的语言效果,并结合上下文说明其如何服务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核心判断。
回答
六个“譬如”构成的排比段,是全文最具诗意的语言高潮之一。这种密集铺陈的修辞手法,首先营造出一种绵延不绝的节奏感,仿佛时间在园中缓缓流淌,万物依次登场。每一个“譬如”都聚焦一个特定瞬间:落日映照坎坷、雨燕高歌苍凉、孩子雪地留痕、古柏静立永恒、暴雨唤醒气息、秋叶安卧大地。这些画面彼此独立又内在统一,共同构建起地坛丰富而有序的生命图景。
更重要的是,这一排比结构有力支撑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核心判断。表面上看,地坛确已破败——墙塌殿毁,人迹罕至;但通过这组排比,作者展示了荒芜之下涌动的生机:落日让“坎坷”变得“灿烂”,雨燕用歌声对抗“落寞”,古柏以沉默见证生死轮回。这些细节表明,真正的生命力不在外表的繁华,而在内在的坚韧与恒常。排比的累积效应,正是为了让读者逐步意识到:衰败的是形式,不灭的是精神。语言的层层推进,恰如思想的层层深入,最终引导读者理解作者为何说“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是一种超越人为雕琢的自然之道,一种静默却不可摧毁的生命尊严。
问题4 分析文中描写小昆虫的片段与描写母亲寻找“我”的场景之间的表现手法异同,并探讨两者在“生命意识”表达上的内在关联。
比较维度 小昆虫的描写(如蜂儿、蚂蚁、瓢虫) 母亲寻找“我”的场景
描写视角 上帝视角,冷静观察 第一人称回忆,情感沉浸
动作特点 微小、自发、无目的性 缓慢、焦灼、充满目的性
所处环境 园中草木之间,自由自在 园中空旷角落,孤独无助
表现手法 拟人化+细节白描 细节描写+心理推测
情感投射 映照“我”对存在意义的困惑 映照“我”对母爱迟悟的悔恨
回答
尽管两处描写对象不同——一为微小昆虫,一为伟大母亲——但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极其细腻的细节刻画,并通过动作描写传递深层情感。前者如“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看似写虫,实则写人:那个“想透了”的瞬间,正是作者自己多年苦思后顿悟生死的隐喻。这些小生命虽“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却依然认真活着,或停或走,或飞或爬,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生命宣言。
后者如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步履茫然又急迫”,则是将母爱具象化为一场孤独的搜寻。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担忧与无力,她的视线模糊,脚步沉重,却从未放弃。有趣的是,这两个场景都发生在同一片园子里,一个代表生命的本能状态,一个代表情感的自觉守护。如果说昆虫的“活法”启示了作者“活着本身就是意义”,那么母亲的“活法”则告诉他:真正的活着,还包括承担责任、回应爱、懂得感恩。
因此,这两类描写并非割裂,而是共同构成了作者对“怎样活”的双重启示:既要像草木昆虫一样坦然接受命运,也要像母亲一样坚韧地付出与承担。它们从不同维度回答了那个困扰十五年的问题——活着,不只是个体的生存,更是关系中的存在。
问题5 文章结尾写道:“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为何能成为全篇情感与哲理的凝结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车辙”与“脚印”的理解,并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亲人默默的陪伴与付出。
回答
这句话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将两条原本看不见的轨迹——“我的车辙”与“母亲的脚印”——在时间与空间中重叠在一起,完成了情感的闭环。前文十五年,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痛苦、思索、挣扎,车辙是他孤独行走的证明;直到母亲去世多年后,他才猛然意识到,每一道车辙背后,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一双脚步在跟随。这不仅是空间上的重合,更是命运上的交织。“车辙”象征个体生命的轨迹,充满迷茫与创伤;“脚印”则象征母爱的守护,无声却无处不在。它们同在地坛这片土地上留下印记,一个向外探索,一个向内承受。
这句话也标志着作者从“自我中心”的苦难意识,走向“关系性”的生命觉悟。他曾以为自己是在独自面对命运,其实一直被爱托举着。正如他在文中反思:“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这份迟来的理解,带着痛悔,也带着成长。它提醒我们:许多时候,亲人就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付出,他们的焦虑、等待、祈祷,往往被我们忽略甚至误解。
联系现实生活,很多人在青春期或人生低谷期,也会像史铁生一样,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忽视父母的关切,甚至以冷漠回应关心。但当我们某天回头望去,是否会发现,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其实都有亲人的影子?这篇文章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如何面对挫折,更是如何学会看见爱、珍惜爱、回应爱。真正的成熟,不是走出困境,而是懂得谁曾陪你走过黑暗。
课堂总结
地坛的荒芜与宁静,见证了作者史铁生对生死的沉思,也承载了母爱的深沉与隐忍。在这里,他从绝望走向觉醒,读懂了母亲无声的陪伴与牺牲。每一道车辙,都印着成长的足迹;每一个脚印,都刻着母爱的艰辛。这不仅是个人的生命独白,更是对亲情、命运与存在的深刻叩问。愿我们都能在平凡中看见深情,在静默中听见爱的声音,珍惜眼前人,走好自己的路。
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我:对生死与活的思考
母亲:苦难与伟大的爱
教学反思
在教授《我与地坛(节选)》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史铁生对生命、母爱的深刻感悟,教学态度真诚投入,力求以情动人。通过朗读、情境创设和问题链设计,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多数学生能结合自身经验理解“生死观”与“母亲的爱”,课堂参与积极。但部分学生对哲理性语句理解较浅,说明问题设计梯度不足,应增加由浅入深的品读环节。学生在分析细节描写时表现较好,如对“车辙”与“脚印”的解读,但自主探究时思维易局限,需加强批注式阅读指导。原教学计划偏重整体感悟,对段落层次的梳理不够,评价方式以口头问答为主,缺乏过程性记录。建议在后续教学中融入更多文本细读任务,设计分层作业,结合随笔写作深化情感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