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培优】专项03 判断题-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真题培优精练北师大版(2024)(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真题培优】专项03 判断题-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真题培优精练北师大版(2024)(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真题培优精练北师大版(2024)专项03 判断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4-25·三上·广东揭阳·期中)一枝百合15元,6枝百合80元。( )
2.(25-26·三上·陕西咸阳·期中)康康计算☆时,错算成☆,他算出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少1。( )
3.(25-26·三上·陕西咸阳·期中)一株小草高99毫米,再生长1毫米就是1米。( )
4.(24-25·三上·广东揭阳·期中)三(2)班共有48人参加大扫除,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12组。( )
5.(24-25·三上·广东揭阳·期中)果园里有800箱苹果,第一辆车运走了256箱,第二辆车运走了280箱,还剩264箱。( )
6.(24-25·三上·广东揭阳·期中)白兔有36只,灰兔比白兔少27只,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9倍。( )
7.(24-25·三上·广东肇庆·期中)计算(56+24)÷8时,应先算加法。( )
8.(24-25·三上·河南郑州·期中)在加法算式中,一个数加上32,另一个数减少32,和不变。( )
9.(24-25·三上·广东韶关·期中)265-34+66与265-(34+66)的结果相等。( )
10.(24-25·三上·辽宁朝阳·期中)学校新购了540本练习本,平均分给9个班级,每个班分得60本。( )
11.(25-26·三上·河北唐山·期中)小白兔每天吃5根胡萝卜,小灰兔每天吃6根胡萝卜,两只小兔3天一共吃多少根胡萝卜?正确的列式是5×3+6×3。( )
12.(25-26·三上·河北唐山·期中)教室长约100米。( )
13.(25-26·三上·河北唐山·期中)比6个9多7的数是61。( )
14.(24-25·三上·安徽六安·期中)计算40-90÷3时,应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
15.(24-25·三上·吉林辽源·期中)在计算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其中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
16.(24-25·三上·吉林辽源·期中)算式里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右到左的顺序计算。( )
17.(24-25·三上·陕西咸阳·期中)把,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18.(24-25·三上·四川·期中)32-8=24和24÷4=6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为32-8÷4=6。( )
19.(24-25·三上·陕西·期中)笔算三位数退位减时,把相同数位对齐,从高位减起。( )
20.(24-25·三上·辽宁营口·期中)同一个物体,离得远看到的就小,离得近看到的就大。( )
21.(24-25·三上·陕西·期中)的积的末尾有2个0。( )
22.(23-24·三上·陕西西安·期中)甲数比乙数多90,甲数是252,甲、乙两数的和是342。( )
23.(23-24·三上·陕西西安·期中)240连续减去4,减30次后结果是120。( )
24.(23-24·三上·陕西咸阳·期中)6+6÷6和6÷6+6的计算结果相等。( )
25.(23-24·三上·陕西咸阳·期中)小括号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
26.(23-24·三上·陕西咸阳·期中)某灯泡厂研发了一种新型节能灯泡,第一批生产了387个,第二批生产的数量比第一批多153个,灯泡厂这两批一共生产了927个新型节能灯泡。( )
27.(23-24·三上·陕西咸阳·期中)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放在一起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 )
28.(23-24·三上·陕西西安·期中)甲数与1相乘得甲数,乙数与0相乘得乙数。( )
29.(23-24·三上·陕西西安·期中)不管有没有括号,都应该先算乘除法。( )
30.(23-24·三上·陕西西安·期中)求5个16的和可以说求16的5倍。( )
31.(24-25·三上·陕西渭南·期中)因为6×5=30,所以60×5=300。( )
32.(24-25·三上·陕西渭南·期中)笔算三位数退位减时,把相同数位对齐,从高位减起。( )
33.(24-25·三上·陕西西安·期中)计算280÷4×2时,芳芳说“因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 )
34.(24-25·三上·陕西咸阳·期中)400×9的积的末尾有3个0。( )
35.(24-25·三上·陕西咸阳·期中)569-56=569-50-6。( )
36.(24-25·三上·陕西咸阳·期中)15的末尾没有0,15×4的末尾也没有0。( )
37.(24-25·三上·陕西西安·期中)“先乘除,后加减”的意思就是乘法要比除法先算。( )
38.(24-25·三上·陕西咸阳·期中)因为,所以。( )
39.(24-25·三上·陕西咸阳·期中)计算69-48÷8时,先算减法。( )
40.(24-25·三上·广东佛山·期中)4个18的和与18的4倍结果相同。( )
41.(24-25·三上·广东佛山·期中)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并从高位开始计算。( )
42.(24-25·三上·陕西咸阳·期中)把15+5=20,20÷5=4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是15+5÷5=4。( )
43.(24-25·三上·陕西榆林·期中)32-16÷2与(32-16)÷2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
44.(24-25·三上·陕西西安·期中)画图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
45.(24-25·三上·陕西榆林·期中)□里只能填1个数字,120+381+2□1的和一定大于700。( )
46.(24-25·三上·陕西榆林·期中)17-7×2、(10-2)×5和4+6×5这三个算式中,不能先算乘法的是(10-2)×5。( )
47.(24-25·三上·广东惠州·期中)用上个月月末的电表读数减去本月月末的电表读数,就是本月的用电量。( )
48.(24-25·三上·广东惠州·期中)站在一个位置观察鞋盒,一定能看到3个面。( )
49.(24-25·三上·广东惠州·期中)238-56-44与238-(56+44)的结果相同。( )
50.(24-25·三上·陕西咸阳·期中)20×5的积的末尾有2个0。( )
51.(21-22·三上·广东江门·期中)一根铅笔的长约为20分米。( )
52.(24-25二年级下·新疆喀什·期中)4+5×7,计算结果等于63。( )
53.(24-25·三上·广东惠州·期末)同一年内,连续两个月都是大月的只有7月和8月。( )
54.(24-25·三上·四川达州·期中)一个两位数乘8所得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
55.(24-25·三上·四川眉山·期中)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一半,第二周修了剩下的一半,还剩下500米没修完,公路全长1千米。( )
56.(24-25·三上·四川成都·期中)青青观察物体,她看到的形状是◎,可知她是从物体的上面观察的。( )
57.(24-25·三上·四川成都·期中)800×5的积的末尾只有2个0。( )
58.(24-25·三上·四川成都·期中)水果店有苹果350千克,梨比苹果少149千克,苹果和梨一共有592千克。( )
59.(24-25·三上·四川成都·期中)561-421+362与561-(421-362)的结果不相等。( )
60.(24-25·三上·四川成都·期中)240连续减去30个8,结果是0。( )
61.(24-25·三上·四川成都·期中)一个数的4倍是44,这个数是11。( )
62.(24-25·三上·四川泸州·期中)小羽家在公园的东北方向,那么她要去公园玩,要向东北方向走,才能到公园。( )
63.(24-25·三上·陕西西安·期中)32+48÷8=80÷8=10。( )
64.(24-25·三上·陕西西安·期中)一个两位数乘2,积只能是两位数。( )
65.(24-25·三上·陕西宝鸡·期中)黑天鹅有5只,白天鹅有45只,黑天鹅的只数是白天鹅的11倍。( )
66.(24-25·三上·山东德州·期中)一个两位数除以8,商是两位数,则商最大是12。( )
67.(24-25·三上·陕西榆林·期中)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一样的。( )
68.(24-25·三上·河南驻马店·期中)2023年某乡村小学共植树270棵,是2024年的3倍,2024年植树80棵。( )
69.(24-25·三上·河南驻马店·期中)一架飞机每小时的飞行速度大约是800千米。( )
70.(24-25·三上·湖北鄂州·期中)教室与办公室相距500米,李老师一天走两个来回共1000米。( )
71.(24-25·三上·河北邯郸·期中)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图形都一样。( )
72.(24-25·三上·湖南衡阳·期中)长江全长约6300千米,在世界大河中长度居世界第三位。( )
73.(24-25·三上·广东揭阳·期中)站在不同位置看,一定能同时看到这两个图形。( )
74.(24-25·三上·广东揭阳·期中)算出结果后进行验算,是个好习惯。( )
75.(24-25·三上·广东惠州·期中)853-244-118与 853-(244+118)的结果是相同的。( )
76.(24-25·三上·广东梅州·期中)568减去168和129的和,差是多少?列式568-168+129。( )
77.(24-25·三上·广东肇庆·期中)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78.(24-25·三上·广东惠州·期中)轩轩的体重是23千克,妈妈的体重是轩轩的2倍多8千克,妈妈的体重是38千克。( )
79.(24-25·三上·山东威海·期中)与西北方向相对的是东北方向。( )
80.(24-25·三上·山东潍坊·期中)8个同学围着凳子做游戏,站成一个圆圈,丁冬站在西面,青青站在南面,芳芳站在两个人之间,芳芳在凳子的西南方向。( )
81.(23-24·三上·陕西咸阳·期中)小明奶奶每月可以领取340元的补助,小明爸爸每月寄回650元,小明奶奶9月份花了782元,她9月份结余198元。( )
82.(24-25·三上·甘肃张掖·期中)要使7×(□+4)=63,□里应该填5。( )
83.(23-24·三上·陕西咸阳·期中)计算1000-248-352时,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变成1000-248+352计算比较简便。( )
84.(23-24·三上·河南洛阳·期中)爸爸的身高是180厘米,体重是65克。( )
85.(23-24·三上·云南文山·期中)小明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正好量了3次,桌子的长大约是6分米。( )
86.(23-24·三上·云南文山·期中)米、分米、厘米、毫米、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87.(23-24·三上·安徽亳州·期中)(16-8)×2和16-8×2的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 )
88.(23-24·三上·安徽亳州·期中)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长方体,看到的面一定都不一样。( )
89.(23-24·三上·云南玉溪·期中)保温杯的高度约是30米。( )
90.(23-24·三上·陕西延安·期中)因为500>5,所以500米>5千米。( )
91.(23-24·三上·贵州毕节·期中)小孟说:“黑板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 )
92.(23-24·三上·山东青岛·期中)下午3时就是13时。( )
93.(23-24·三上·浙江杭州·期中)1分米5厘米和150毫米一样长。( )
94.(23-24·三上·广东惠州·期中)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面一定是不相同的。( )
95.(23-24·三上·河南周口·期中)如果操场在教室的西南方,则教室在操场的东方。( )
96.(23-24·三上·四川成都·期中)用本月底的电表读数减去上个月底的电表读数就是本月的用电量。( )
97.(23-24·三上·四川成都·期中)算式100-30+70的运算顺序是先加后减。( )
98.(23-24·三上·河北邢台·期中)536+192,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可以看成536+200-8。( )
99.(23-24·三上·甘肃白银·期中)甲数是240,甲数比乙数少80,求甲、乙两数的和应列式为240-80+240。( )
100.(23-24·三上·广东揭阳·期中)计算13+7×2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分析】由题意得,一枝百合15元,求6枝百合多少元,就是求6个15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解析】15×6=90(元),即6枝百合90元。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
【分析】根据题意可假设☆为280,然后分别计算出280-269和280-270-1的差,然后再根据计算出的结果判断即可。
【解析】假设☆为280
280-269=11
280-270-1
=10-1
=9
康康计算☆时,错算成☆,他算出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少2。
故答案为:×
3.×
【分析】根据长度单位换算,1米=1000毫米,计算99毫米+1毫米后的结果是否等于1米。
【解析】99毫米+1毫米=100毫米。
1米=1000毫米,100毫米≠1000毫米
故答案为:×
4.√
【分析】由题意得,三(2)班共有48人参加大扫除,每4人一组。求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就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4,用除法计算。
【解析】48÷4=12(组),即48人一共可以分成12组。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
【分析】由题意得,果园里有800箱苹果,第一辆车运走了256箱,第二辆车运走了280箱。可以先用256加上280算出两辆车一共运走了多少箱,然后再用800减去前面的得数算出还剩多少箱。据此解答。
【解析】800-(256+280)
=800-536
=264(箱),即还剩264箱苹果。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
【分析】由题意得,白兔有36只,灰兔比白兔少27只,直接用36减去27算出灰兔的只数。求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多少倍,直接用36除以前面的得数即可解答。
【解析】36÷(36-27)
=36÷9
=4,即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4倍。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
【分析】在整数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遵循以下规则:有括号时,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再计算括号外的运算;无括号时,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题目中的算式含有括号,因此应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
【解析】计算(56+24)÷8时,根据运算顺序规则,应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56+24=80,再计算括号外的除法80÷8=10。因此题目中“应先算加法”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
【分析】根据和不变的规律,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一个数加上32,另一个数减少32,和不变。例如300+232=532,300+32=332,232-32=200,332+200=532,和不变。所以原题判断正确。
故答案为:√
9.×
【分析】根据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第一个算式是依次进行减法和加法,而第二个算式是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再减法,两者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不一定相等。
【解析】265-34+66
=231+66
=297
265-(34+66)
=265-100
=165
297≠165,结果不相等,与原题不符。
故答案为:×
10.√
【分析】根据除法的意义,用总本数除以班级个数,即可求出每班分得的本数。据此判断。
【解析】540÷9=60(本)
即每个班分得60本。
故答案为:√
11.√
【分析】先分别计算两只兔子3天各吃的胡萝卜数量,再相加求和,列式为5×3+6×3,结果正确。
【解析】小白兔3天吃的胡萝卜数量:5×3=15(根)
小灰兔3天吃的胡萝卜数量:6×3=18(根)
两只小兔3天一共吃的胡萝卜数量:15+18=33(根)
合并列式为:5×3+6×3。
故答案为:√
12.×
【分析】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小学生两臂伸开的长度大约1米,小学生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小学生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量路程、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
根据生活经验,教室的长度通常在几米到十几米之间,100米相当于10个教室的长度。
【解析】教室长约10米。
故答案为:×
13.√
【分析】根据题意,“6个9”表示6乘9的积,即6×9=54。题目要求比这个积多7,再用54加7算出结果看是不是61即可。
【解析】6×9+7
=54+7
=61
计算结果为61,与题目中的数相等。
故答案为:√
14.×
【分析】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解析】40-90÷3
=40-30
=10
所以计算40-90÷3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因此,计算40-90÷3时,应先算减法,再算除法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5.√
【分析】根据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时,无论先加前两个数还是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所以在计算三位数连加时,若其中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先计算这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结果不变。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在计算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其中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例如:123+456+77,先计算,再计算,结果正确,所以原题表达正确。
故答案为:√
16.×
【分析】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需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乘除法属于同级运算,因此在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应遵循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而非从右到左。
【解析】根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当算式中只有乘除法时,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例如:计算12÷3×2时,应先算12÷3=4,再算4×2=8。若按从右到左的顺序计算,则得到3×2=6,再算12÷6=2,结果错误。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7.×
【分析】将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时,需确保运算顺序与原题一致。原题中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而给出的综合算式未加括号,导致运算顺序改变,结果错误。
【解析】(12+8)÷4
=20÷4
=5
把12+8=20,20÷4=5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12+8)÷4。
故答案为:×
18.×
【分析】仔细观察算式32-8=24和24÷4=6可知,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在第二个算式中是被除数,据此列出综合算式为:32-8÷4。在算式32-8÷4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要想先算减法,再算除法,需要在算式32-8的两边加上小括号,即综合算式为:(32-8)÷4。
【解析】(32-8)÷4
=24÷4
=6
算式32-8=24和算式24÷4=6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为(32-8)÷4=6。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9.×
【解析】笔算三位数退位减法时,需把相同数位对齐,但应从个位减起,而不是高位减起。
例如计算321-158时,正确方法是从个位开始:个位1-8不够,向十位借1当10,变成11-8=3;再算十位,2被借走1剩1,1-5不够减再向百位借1当10,变成11-5=6;最后算百位,3被借走1剩2,2-1=1,结果为163。若从高位减起,计算过程会混乱,无法正确得出结果。
故答案为:×
20.√
【分析】同一个物体,当观察者离物体较远时,由于视角变小,物体在视觉中呈现的尺寸会减小,因此看到的物体较小;当观察者离物体较近时,视角增大,物体在视觉中呈现的尺寸会增大,因此看到的物体较大。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据分析可知:同一个物体,离得远看到的就小,离得近看到的就大,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1.√
【分析】计算40×5的积,根据末尾0的数量判断是否正确。
【解析】40×5=200,200的末尾有2个0。
故答案为:√
22.×
【分析】已知甲数是252,甲数比乙数多90,用252减去90,即可求出乙数,然后将甲数和乙数相加,求出结果,据此判断。
【解析】252+(252-90)
=252+162
=414
题中给出的和为342,与实际计算结果414不符,所以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3.√
【分析】用4乘30,即可计算出减30次后,一共减去的数是多少,再用240减去一共减去的数字之和,即可计算出结果是多少。
【解析】240-4×30
=240-120
=120
240连续减去4,减30次后结果是120。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4.

【分析】6+6÷6和6÷6+6都是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据此分别计算两个算式的值,再比较结果是否相等。
【解析】6+6÷6
=6+1
=7
6÷6+6
=1+6
=7
两个算式的结果均为7,因此6+6÷6和6÷6+6的计算结果相等。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5.√
【分析】在四则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是使括号内的运算优先进行,从而改变原算式的运算顺序。例如,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先乘后加,结果为;而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运算顺序变为先加后乘,结果为。因此,小括号确实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解析】根据四则运算规则,小括号能够调整运算的优先级。原题中“小括号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这一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6.√
【分析】先计算第二批生产的数量:第一批生产的加上第二批比第一批多生产的,再将两批数量相加,判断是否等于927。
【解析】第二批生产的数量为:
387+153=540(个)
两批一共生产的数量为:
387+540=927(个)
计算结果与题干中的927一致,因此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7.√
【解析】当两个物体组合后形成的立体图形某些面结构一致时,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例如,两个正方体并排组成的长方体,从前面和上面观察均为长方形,形状相同。因此,题目说法正确。
【分析】由分析可知,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放在一起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8.×
【分析】甲数与1相乘得甲数是正确的;乙数与0相乘的结果应为0,所以后半部分说法错误。
【解析】任何数乘1都得原数,即甲数×1=甲数,正确;任何数乘0都得0,即乙数×0=0。综上,命题错误。
故答案为:×
29.×
【分析】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当算式中有括号时,应优先计算括号内的内容,再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运算。
【解析】在四则运算中,运算顺序规则为:
1.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
2. 无括号时,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例如:算式(3+5)×2,应先算括号内的3+5=8,再算8×2。若按题干说法,先算乘除法,则会导致错误结果。
故答案为:×
30.√
【分析】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即“一个数的几倍”也是用乘法计算。因此,求5个16的和与求16的5倍,算式均为16×5,结果相同,表述正确。
【解析】根据乘法的定义:
5个16的和列式为:16+16+16+16+16=16×5。
16的5倍列式为:16×5。两者算式和结果均相同,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1.√
【分析】根据乘法运算中积的变化规律,当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也会扩大到原来的10倍。
【解析】已知6×5=30,将因数6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为60,另一个因数5不变,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积也应扩大到原来的10倍:30×10=300,因此60×5=300,结论正确。
故答案为:√
32.×
【分析】三位数退位减法的正确计算步骤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若某一位不够减,需从前一位退1当10再减;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笔算减法时,正确的步骤是将相同数位对齐,但应从个位减起,而非高位;若从高位减起,后续低位可能需要退位,导致高位已计算的结果需要调整,从而引发错误,题干中“从高位减起”的表述不符合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则,因此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3.×
【分析】四则混合运算中,乘除属于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芳芳误认为“先乘除后加减”意味着先算乘法再算除法,忽略了同级运算的顺序规则。
【解析】计算280÷4×2时,乘法和除法是同级运算,需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正确的运算顺序是:先算280÷4=70,再算70×2=140,因此芳芳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4.×
【分析】计算400×9的积,先计算4×9=36,再在末尾添上两个0,得到3600。观察积的末尾0的数量即可判断。
【解析】400×9=3600,积的末尾有2个0,所以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5.√
【分析】由题意得,先计算出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然后看两个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即可。
【解析】569-56=513
569-50-6
=519-6
=513
513=513,所以569-56=569-50-6。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6.×
【分析】首先判断15的末尾是否有0,显然15的个位是5,没有0。接着计算15×4的结果,验证其末尾是否有0。
【解析】15的末尾确实没有0,因此第一个陈述正确;15×4=60的末尾有一个0,因此第二个陈述错误。由于题目中的两个陈述用“也”连接,且第二个陈述错误,故整体判断为错误。
故答案为:×
37.×
【分析】“先乘除,后加减”当一个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那么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一个算式中,乘法和除法属于同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属于同级运算;当一个算式中只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而非乘法必须优先于除法;据此可举例分析解答。
【解析】根据四则运算规则,乘法和除法是同级运算,需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例如:算式 ,应先算除法 ,再算乘法 ,而非先算乘法。题干中“乘法要比除法先算”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8.√
【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当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也会扩大到原来的10倍。
【解析】原题中,6×5=30,当第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即60),第二个因数不变时,积应扩大到原来的10倍。因此60×5=300,与原题结论一致。
故答案为:√
39.×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据此解答。
【解析】计算69-48÷8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0.√
【分析】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分别计算出结果,再进行判断;据此解答。
【解析】18×4=72
18×4=72
所以4个18的和与18的4倍结果相同,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1.×
【分析】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若和超过10,则向前进1;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首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其次是从个位(低位)算起,而不是从高位开始计算,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2.×
【分析】观察两个算式,发现20÷5中的20是由15+5=20得到的,所以合并成综合算式时,要先算加法,再算除法,由于加法和除法在一起,先算的是加法,所以要添加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得,正确的综合算式应为(15+5)÷5=4。原式15+5÷5按运算顺序先算除法,结果为15+1=16。因此原题合并错误。
故答案为:×
43.×
【分析】32-16÷2含有两级运算,先算除法,再算减法;(32-16)÷2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除法,两者的运算顺序不同,据此解答。
【解析】32-16÷2
=32-8
=24
运算顺序: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32-16)÷2
=16÷2
=8
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除法。
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4.×
【分析】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画图是一种常用的策略,能够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据此解答。
【解析】在数学学习中,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能更清晰地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解题思路。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5.√
【分析】由题意得,在算式120+381+2□1中,□里最小填0,最大填9,可以用加法分别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据此判断原题说法的正确性。
【解析】如果□里填0:
120+381+201
=501+201
=702
702>700
如果□里填9:
120+381+291
=501+291
=792
792>700
综上所述,□里填0时,算式120+381+2□1的和最小,为702。702>700,所以算式120+381+2□1的和一定大于70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6.√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据此解答。
【解析】在算式17-7×2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在算式(10-2)×5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乘法;在算式4+6×5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即算式(10-2)×5不能先算乘法。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7.×
【分析】由生活经验可知,电表显示的读数是累计使用的电量。求本月的用电量时,应该用本月末电表的读数减去上月末电表的读数。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得,计算本月用电量时,需要用本月月末电表的读数减去上个月月末电表的读数。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8.×
【分析】观察长方体时,能看到的面的数量取决于观察的位置。正对一个面时只能看到1个面,侧对时可能看到2个面,角落位置可能看到3个面。因此“一定能看到3个面”不一定成立。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站在一个位置观察鞋盒,不一定能看到3个面”,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9.√
【分析】根据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即 。通过计算验证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
【解析】238-56-44
=182-44
=138
238-(56+44)
=238-100
=138
两个算式的结果均为138,因此结果相同。
故答案为:√
50.√
【分析】判断积的末尾有几个0,需要先计算乘法结果,再观察末尾0的数量。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十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一个0。
【解析】计算20×5:
20×5=100
100的末尾有2个0,因此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1.×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判断,1厘米约为食指的宽度,1分米约为一拃长度,铅笔的实际长度通常在十几厘米左右,20分米相当于2米,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解析】一根铅笔的实际长度约为15~20厘米,而20分米等于200厘米,即2米,远超过正常铅笔长度。
故答案为:×
52.×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由此解答。
【解析】4+5×7
=4+35
=39
4+5×7,计算结果等于39,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3.√
【分析】在同一年中大月有1、3、5、7、8、10、12月,每月有31天;由此判断即可。
【解析】据分析可知:1、3、5、7、8、10、12月是大月,连续两个月是大月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1月不是同一年,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4.×
【分析】如果这个数是最小的两位数10,与8的乘积是10×8=80,积是两位数;如果这个数是最大的两位数99,与8的乘积是99×8=792,积是三位数;说明一个两位数乘8所得的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不可能是四位数。据此解答。
【解析】10×8=80
99×8=792
所以,一个两位数乘8所得的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不可能是四位数。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5.×
【分析】根据题意,最后剩下500米,先用500×2求出第二周修之前有多少米,再用第二周修之前的米数乘2即可求出这条公路的总长度,根据1千米=1000米,据此比较判断即可。
【解析】500×2=1000(米)
1000×2=2000(米)
2000米=2千米
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一半,第二周修了剩下的一半,还剩下500米没修完,公路全长2千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6.√
【分析】青青看到的形状是,两个圆圈。圆柱从上面才能看到圆,则这个物体只有从上面才能看到两个圆,据此作答。
【解析】
根据分析可得:青青观察物体,她看到的形状是◎,可知她是从物体的上面观察的,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7.×
【分析】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计算出800×5的结果,据此判断积的末尾有几个0。
【解析】800×5=4000
800×5的积的末尾有3个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8.×
【分析】根据题意,用苹果的质量减去梨比苹果少的质量,先求出梨的质量,再把苹果和梨的质量相加求和,即可求得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千克。
【解析】350-149+350
=201+350
=551(千克)
苹果和梨一共有551千克,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9.×
【分析】第1个算式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第2个算式,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小括号外的减法,最后比较两个算式的得数即可。
【解析】561-421+362
=140+362
=502
561-(421-362)
=561-59
=502
561-421+362与561-(421-362)的结果相等,所以原题干说法不对。
故答案为:×
60.√
【分析】先求出30个8是多少,把30与8相乘得240,再用240减240得0,据此解答。
【解析】240-30×8
=240-240
=0
240连续减去30个8,结果是0,这句话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1.√
【分析】一个数的4倍是44,用44除以4即可求出这个数。
【解析】44÷4=11
一个数的4倍是44,这个数是11,这句话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2.×
【分析】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东南是指东方与南方之间,西南是指西方与南方之间,东北指东方与北方之间,西北指西方与北方之间;观测中心是在“的”字后面,以观测点为中心,根据观测点的具体位置进行判断即可;去哪里是以出发点为观测中心,再根据具体路线图进行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小羽家在公园的东北方向,是以公园为观测中心,小羽家在公园的东北方向;如以小羽家为观测中心,那么公园在小羽家的西南方向;用图演示如下:
那么她要去公园玩,是以小羽家为观测中心,公园在小羽家的西南方向,因此要向西南方向走,才能到公园;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3.×
【分析】计算32+48÷8时,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据此求出结果即可判断正误。
【解析】32+48÷8
=32+6
=38
则原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
64.×
【分析】根据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可知,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据此判断。
【解析】一位两位数乘2,比如:45×2=90,90×2=180,所以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5.×
【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用白天鹅的只数除以黑天鹅的只数,据此判断。
【解析】45÷5=9
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9倍,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6.√
【分析】根据已知数据,采用假设法判断,如果商最大不是12,用比12大的数13试算一下,从而进行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计算如下:
8×13=104
103是三位数。
由此可以推断,一个两位数除以8,商是两位数,则商最大是12。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7.×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例如:观察时,从前面看是,从左面看是,从上面看是。据此作答即可。
【解析】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一样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8.×
【分析】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用2023年植树的棵数除以3,即可求出2024年植树的棵数,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270÷3=90(棵)
2023年某乡村小学共植树270棵,是2024年的3倍,2024年植树90棵。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9.√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标准操场的一圈是400米,2圈半就是1千米,所以计量一架飞机每小时的飞行速度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结合生活实际可知,一架飞机每小时的飞行速度大约是800千米,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0.×
【分析】计算一天两个来回的距离即可;注意一个来回是指2个500米,两个来回就是4个500米,据此解答。
【解析】500×4=2000(米)
则李老师一天走两个来回共2000米。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1.×
【分析】从正面观察是长方形,从侧面观察是正方形,从上面观察是长方形,据此判断。
【解析】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从侧面观察是正方形,而从正面和上面观察是长方形,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故答案为:×
72.√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标准操场的一圈是400米,2圈半就是1千米,所以计量长江全长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结合生活实际可知,长江全长约6300千米,在世界大河中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此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3.×
【分析】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当从左面看的时候圆柱体的部分被正方体遮挡,不能同时看到两个图形;当从前面看的时候可以同时看到两个图形;当从右面看的时候只能看到圆柱体,正方体被完全遮挡,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从右面看的时候只能看到圆柱体,正方体被完全遮挡;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4.√
【分析】计算时,一定要小心仔细。算出结果后,可以养成验算的习惯,提高做题正确率。
【解析】算出结果后进行验算,是个好习惯。
故答案为:√
75.√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即先计算853与244的差,用二者的差减去118即可
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即先计算244与118的和,再用853减去二者的和即可。
分别计算出853-244-118与 853-(244+118)的结果,再进行比较即可。
【解析】853-244-118
=609-118
=491
853-(244+118)
=853-362
=491
491=491
所以853-244-118与 853-(244+118)的结果是相同的,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6.×
【分析】根据题意,先计算168和129的和,就要给算式加上小括号,再用568减去它们的和,据此列式解答即可。
【解析】568-(168+129)
=568-297
=271
568减去168和129的和,差是271。列式568-(168+129)=271。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7.×
【分析】已学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由此可知并不是所有的长度单位间进率都是10。已学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1吨=1000千克,1千米=1000克,这3个质量单位应是相邻的质量单位间进率是1000,据此来解答。
【解析】1千米=1000米
1吨=1000千克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不完全正确。
故答案为:×
78.×
【分析】轩轩的体重已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这个数×几,给23乘2,求出积再加8即为妈妈的体重,据此解答。
【解析】23×2+8
=46+8
=54(千克)
轩轩的体重是23千克,妈妈的体重是轩轩的2倍多8千克,妈妈的体重是54千克,所以原题干说法不对。
故答案为:×
79.×
【分析】方向具有相对性,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东南和西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方向的相对性可知,与西北方向相对的是东南方向。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0.√
【分析】在地图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的,西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是西北,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是西南,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是东北,东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是东南。
【解析】丁冬站在西面,青青站在南面,芳芳站在两个人之间,芳芳在凳子的西南方向。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1.×
【分析】小明奶奶每月可以领取340元的补助,小明爸爸每月寄回650元,可以先用加法算出她每个月一共有多少钱。小明奶奶9月份花了782元,再用前面的得数减去782即可算出她9月份结余多少钱。
【解析】340+650-782
=990-782
=208(元),即小明奶奶9月份结余208元。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2.√
【分析】根据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已知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4加几的和,积是63,那么用63除以7得出另一个因数,再减去4即可解答。
【解析】63÷7-4
=9-4
=5
要使7×(□+4)=63,□里应该填5。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3.×
【分析】计算1000-248-352时,1000先减去248,再减去352。也可以先把248和352加起来,再用1000减去它们的和。要想先算248+352,需要在248+352的两边加上小括号。据此解答。
【解析】1000-248-352
=752-352
=400
1000-(248+352)
=1000-600
=400
1000-248+352
=752+352
=1104
1104>400=400,所以计算1000-248-352时,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变成1000-(248+352)计算比较简便,而不是1000-248+352。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4.×
【分析】根据情景、生活经验,以及对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1厘米大约是食指的指甲盖的长度,所以计量爸爸的身高用“厘米”作单位;1克大约是40粒大米重量,1千克=1000克,2袋盐大约重1千克,所以计量爸爸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爸爸的身高是180厘米,体重是65千克,而不是65克。
故答案为:×
85.√
【分析】一把学生尺的长度是20厘米,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正好量了3次,则课桌的长是(20+20+20)厘米。1分米=10厘米,据此把课桌长度换算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即可。
【解析】20+20+20=60(厘米)
60厘米=6分米
小明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正好量了3次,桌子的长大约是6分米。
故答案为:√
86.×
【分析】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等,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等;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长度单位,而千克是质量单位,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7.×
【分析】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16-8)×2先算减法,再算乘法,16-8×2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然后计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即可解答。
【解析】(16-8)×2
=8×2
=16
16-8×2
=16-16
=0
所以(16-8)×2和16-8×2的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不相同,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8.×
【分析】因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其它4个面完全相同;所以观察同一个长方体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一样的,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据此即可判断。
【解析】如图:
从侧面看长方体,看到的是正方形,从前面看长方体,看到的是长方形,从上面看长方体,看到的是长方形,
所以一个长方体无论从哪个面观察,看到的形状都不全是长方形,从前面和上面看到的是长方形,从侧面看到的是正方形;所以原题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89.×
【分析】根据情景、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保温杯的高度用“厘米”做单位;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保温杯的高度约是30厘米,而不是30米。
故答案为:×
90.×
【分析】根据1千米=1000米,先把5千米化成米数,然后与500米比较大小;据此得解。
【解析】5千米=5000米
500米<5000米
所以500米<5千米。
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1.√
【分析】长方形的2组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因为黑板的上下2个边相等,左右2个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符合长方形的特点,所以黑板的形状是长方形。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2.×
【分析】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相互转化,一天的开始到中午12时,数字是不变的,只是普通计时法的前面有早上、上午等词语,而24时计时法没有,中午12时以后的时间,24时计时法的时间是普通计时法的时间加上12,并去掉早上、上午等词语。
【解析】3时+12时=15时
下午3时就是15时。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3.√
【分析】根据1分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即5厘米=50毫米,据此即可判断。
【解析】1分米5厘米=100毫米+50毫米=150毫米;
所以1分米5厘米和150毫米一样长。
故答案为:√
94.×
【分析】对于一般的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有特殊情况,如果这个物体是球体或正方体,那么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形状一样;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相同的。
故答案为:×
95.×
【分析】先以教室为中心参照点,从而确定出操场的位置,再以操场为中心参照点,从而确定出教室的位置即可,根据方向的相对性可知,西南与东北相对,依此判断。
【解析】
由此可知,如果操场在教室的西南方,则教室在操场的东北方向。
故答案为:×
96.√
【分析】根据生活常识可知,电表的数字是慢慢累加的,所以要求这个月的用电量必须用这个月底的电表读数减去上个月底的电表读数,得到的差即是这个月的用电量。据此判断。
【解析】例如本月底的电表读数是376千瓦/时,上月底的电表读数是315千瓦/时。
376-315=61(千瓦/时)
本月的用电量是61千瓦/时。
即用本月底的电表读数减去上个月底的电表读数就是本月的用电量。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7.×
【分析】有减有加的综合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
100-30+70
=70+70
=140
所以算式100-30+70的运算顺序是先减后加,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98.√
【分析】计算536+192时,可以将192看成200,先计算536+200=736。200比192多8,计算时多加了8,需要用得数再减去8求出正确的和。据此判断。
【解析】536+192=728
536+200-8
=736-8
=728
536+192,要想算得又快又准,可以看成536+200-8。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99.×
【分析】甲数是240,甲数比乙数少80,所以240加80等于乙数,再加上240等于甲、乙两数的和,据此即可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甲数是240,甲数比乙数少80,求甲、乙两数的和应列式为240+80+240,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00.√
【分析】根据乘加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可知,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13+7×2
=13+14
=27
计算13+7×2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故原题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