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20 古诗三首(部编)三年级上单元目标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鹿 柴[唐] 王维第1课时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寨”,栅栏,这里读zhài。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鹿 柴[唐] 王维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fǎntái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古诗返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空山不见人,但①闻人语响。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的声音。①但:只,只是。返景①入深林,复照青苔上。①返景:傍晚的阳光。傍晚的阳光射入密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之上。傍晚时分,山上树木丛生、林海茂密,偶尔传来一阵说话声,却不见一个人影。夕阳的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照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形成强烈对比,愈发衬出深林的幽暗。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朗读《鹿柴》,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山林的幽静。赏析:首句通过视觉描写直接写山的空寂清冷,“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而第二句通过听觉描写,以“但闻”一转,写在寂静的山谷中传来说话的声音,“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赏析:这两句写林中夕照,由听觉转向视觉,由声音转向景色。通过写夕阳的余晖透进深林,照在青苔之上,形成一小片光影,衬托出深林的幽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描绘了鹿柴附近山深林密的幽静景色,渲染出一种清冷空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人与景的和谐。主旨概括结构梳理鹿柴不见人人语响返景照青苔以动衬静宁静美好空寂幽暗听觉视觉望天门山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长 江。太 阳。孤零零的船。自读提示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自读提示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结合注释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统领全诗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天门山]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一座天然的大门。天门中断楚江开,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从“断”和“开”,我们感受到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回旋”,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诗意:奔涌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长江水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以至于连天门山都像被它劈开一样。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天门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我脑海中出现了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从远方徐徐而来的画面。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自读提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耸出来。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想一想: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品析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看到“孤”,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怎样的船?我仿佛看到在雄伟的天门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一艘小船。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我觉得他的心情会非常愉悦,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望天门山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背诵积累,补充诗句中断开东流至此回两岸相对出一片日边来碧水东流至此回。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孤帆一片日边来。看图,读句子,联想诗句这节课,我们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感受了鹿柴的幽静,欣赏了天门山壮丽的景色。课堂小结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第3课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作者简介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任杭州通判。春日的一天,在杭州宦游的苏轼和朋友们游赏西湖,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被西湖美景陶醉,写下此诗。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写作背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yìyímǒ初读古诗抹抹药 ( )抹墙 ( )抹布 ( )mǒmòmāmǒ ①涂。②揩,擦。③除去。mò 涂抹,泥(nì)。mā ①擦。②用手按着并向下移动。饮亦写法:左窄右宽。右下部捺画伸展。欲抹宜水光潋滟①晴方②好,山色空蒙③雨亦④奇。④亦:也。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③空蒙:隐隐约约的样子。②方:正。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第一、二句诗哪几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晴雨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晴天:水光潋滟雨天:山色空蒙晴天的西湖雨天的西湖“好”和“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欲①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②总相宜③。③相宜:适宜。②淡妆浓抹:淡素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抹,涂抹。①欲:如果。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神韵独特。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与“西施”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西湖”与“西施”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这首诗是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饮湖上初晴后雨晴方好雨亦奇借景抒情比西子总相宜比喻贴切浓淡相宜晴雨皆美结构梳理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他用抹(mǒ mā)布抹(mǒ mā)去了墙上的脚印。√√随堂练习二、翻译下列诗句。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神韵独特。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宋]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三、课外积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读一读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你有喜欢的某一处风景吗?请你以小短文的形式展示一下。课后作业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 古诗三首 课件.pptx 西湖画卷.mp4 西湖风光.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