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案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与居住环境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写入课标,新课标新教材凸显了历史教育的本质:助力学生形成历史意识、涵养历史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正文部分与辅助部分要有机结合教科书是教与学的依据,要更好地发挥教科书“教本”与“学本”的功能,就应编排好教科书正文部分和辅助部分。课文的辅助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课文阐述的内容,并进而提升技巧和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对此,本课教学设计“图说”教材辅助文策略下:通过“以图知史”、“借图释文”介绍了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村落、集镇、城市的形成原因与功能;通过“依图引思”解析世界各地的民居样式、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辅助文多样且切合对应教学实践所需,意在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材分析】
教材知识体系: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选2模块内容共六个单元,分别是“饮食(农)”、“劳作(工)”、“商贸(商)”、“居住(住)”、“交通(行)”、“卫生(医)”六大部分,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是本册中的第四单元,所以本节课主题是“住”,通过模块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本课介绍了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村落、集镇、城市的形成原因与功能;世界各地的民居样式,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从教材内容编排形式来看:本课从第54页——60页,涉及图片类辅助文20张,历史纵横类辅助文4个,文字类史料辅助文5份,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教本”,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创设情境、提供史料解析等呈现方式转化为学生的“学本”。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选考学生,本课的主题“住”——在高一必修教材中出现较少,针对高二学生而言这一方面知识的储备不是很充足,而且对比历史大事件而言这个课程历史的趣味性欠佳,但作为高二选考班的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是很明确的,故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通过“图说”教材辅助文策略下,通过“趣图引文”、“以图知史”、“借图释文”、“依图引思”、“比图析史”等方式呈现具体图片助力学生的历史学习,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帮助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涵养历史学科素养。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和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呈现历史遗迹遗址、文献等史料,使学生能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功能。(涵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
2、通过梳理时间轴,助力学生梳理村落、集镇的演变。(涵养学生时空意识素养)
3、通过表格对比梳理,助力学生了解区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使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初步确立人地和谐的理念。(涵养历史解释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和影响;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难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
【设计思路】
“图说”教材辅助文策略:
以“趣图引文”,解读古象形文字 (村)、 (镇)、 (城)为主线;通过“以图知史”人类居住形式图来帮助学生了解上古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通过“借图释文”三个不同的村落遗址图,助力学生分析指出村落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依图引思”、“比图析史”两个典型北京与罗马城市图,助力学生分析古代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异同,助力学生了解区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使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初步确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教学过程】
趣图导入
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
---《说文解字》
“趣 图 导 文”
(设计意图:趣图导入,古字体象形文字来判断今字: (村)、 (镇)、 (城),导出今天课的内容: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以趣味古字图,先“图”夺人,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新授
(一)村落的产生
“以 图 知 史”
学习任务一:观察对比各图,指出上古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设计意图:以图知史,通过村落演变图的观察,动作要求,学生圈出不同之处,对比了解上古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涵养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
“借 图 释 文”
学习任务二:自主探究根据材料三个不同的村落遗址,分别指出遗址中的结构、功能等特征,分析村落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借图释文,通过三个村落遗址图的细究,动作要求,学生划出材料中文字,观察了解古代村落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涵养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
(二)集镇的出现
学习任务三: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集镇发展的过程。
(设计意图:时间轴策略,通过梳理时间轴,动作要求,学生一一配对时与事,并要求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梳理中国古代集镇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事件时序能力,涵养学生时空素养。)
“依 图 引 思”
学习任务四:自主探究阅读材料和武汉城市形态图,以汉口镇为例概括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图片分析,概括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因素,动作要求,学生在地图中标注汉口镇,培养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学生时空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三)城市的产生
“依 图 引 思”
学习任务五:自主探究看图学史,早期城市都有哪些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找寻图片中郑州商城各个区的划分,动作要求,一一指出各个区域的名称及特点,引导学生概括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时空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比 图 析 史”
学习任务六:同桌合作探究比图析史:早期城市都有哪些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找寻图片中北京城和罗马城的差别,动作要求,同桌对弈,找出区别点,引导学生概括分析早期城市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时空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思维升华:人类三类聚居地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思维图,理顺村、镇、城的发展演变的特征,涵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四)世界各地的居民
学习任务七:小组合作探究表格梳理世界各地的居民的建设风格、建筑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图片表格梳理方式,动作要求,学生依图标注特征,助力学生了解区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使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初步确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助力学生培养观察地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时空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材知识体系】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学生互动 预期教学目标
村落的产生 任务一:“以图知史”通过呈现村落演变图,要求学生对比观察 学生圈出不同之处,对比了解上古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涵养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
任务二:“借图释文”,通过对比分析三个村落遗址图 学生划出材料中文字,了解指出古代村落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涵养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解释素养。
集镇的出现 任务三:时间轴策略,通过梳理时间轴 学生一一配对时与事,并要求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梳理中国古代集镇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历史事件时序能力,涵养学生时空素养。
任务四:“依图引思”通过材料和图片分析,概括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因素 学生在地图中标注汉口镇,分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因素。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学生时空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城市的产生 任务五:“依图引思”通过找寻图片中郑州商城各个区的划分 学生一一指出各个区域的名称及特点,引导学生概括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时空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任务六:“”比图析史”通过对比找寻图片中北京城和罗马城的差别 同桌对弈,找出区别点,引导学生概括分析早期城市的功能。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时空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世界各地的居民 任务七:通过材料和图片表格梳理方式 学生依图标注特征,助力学生了解区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使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初步确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助力学生培养观察地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时空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