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设计思路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是统编教材《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有“村落的产生”“集镇的出现”“城市的产生”“世界各地的民居”四目,前三目从纵向梳理了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即农业产生后,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最先形成的是村落,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集镇或城市;第四目从横向介绍各地民居差异及其特征,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了解比较充分,但本课在纲要基础上进一步递进、拓展、聚焦,大部分内容属于全新的知识,且村落、集镇和城市起源这部分内容距离现实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笔者认为本课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前三目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上。并试图通过开发地方史资源,结合学生成长与旅游经历,围绕探索身边的古村、古镇、古城、古民居等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家乡的“小历史”管窥教科书中以历史结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大历史”。
基于对教材、课标和学情的分析,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立意:古代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变迁的历史告诉我们人地和谐让生活更加美好。同时根据第四单元的“单元分析与问题设计”,本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如何变迁的”?将此问题实行关键问题层级化处理,笔者为本课设计了由三个主问题构成的一组问题链:一是古代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包含三个子问题,村落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集镇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城市出现的原因和影响?)二是推动古代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三是古代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变迁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依据教学主题及这一组问题链,将教材整合成以下三个部分:整体以“从‘湖丝史话’看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为主线,第一部分“丝‘潞’行吟,回望遥远的村居”,主要以世界丝绸之源潞村钱山漾遗址为代表探寻村落的起源和影响;第二部分“‘浔’丝萦绕,回忆繁华的集镇”,主要以蜚声世界的辑里丝而闻名的南浔镇为例探究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梦回菰城,回看尘封的城市”,通过湖城滥觞菰城县的溯流探究城市产生的原因和功能;并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探究居住条件变迁的原因;第四部分“湖丝穿越,千年生态智慧回响”,通过学生研学成果展示,突出湖城自古以来独特的生态发展之路,以此点明本课教学立意:历史告诉我们,人地和谐让生活更加美好!
为了配合以上问题链的解决,笔者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一:探究潞村钱山漾村落遗址的规模、功能、选址特点,借助“家”字释义概括村落的定义和产生原因。任务二:绘制思维导图,借助“镇”字释义及乡土材料分析南浔镇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任务三:观察下菰城遗址外观,借助“城”字释义分析城市的定义,通过湖州城与西方典型城市对比,理解城市的功能和影响。通过任务一、二、三解决主问题一。任务四:借助表格梳理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不同,探究推动居住条件变迁的原因,解决主问题二。任务五:通过研学展示,感悟湖城千年人地和谐、人水共生的生态智慧,解决主问题三。五个学习任务依据主问题链设计,既解决了主问题链的问题,同时逻辑上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人类总是因地制宜地用最合适的方法打造最宜居的环境,指向本课的教学立意。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文献、图片等史料分析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理解生产力发展是人居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通过搜集视频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运用乡土史料,加强对自己家乡城市化的了解,增强对故乡的认同与感情,深化人地和谐理念,培育热爱家乡与祖国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难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材料一:
问题1:2014年,咱们的家园湖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请看材料一所示照片,上面是湖州哪个建筑?它的外观像什么?
教师过渡:这是湖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它的外观模仿蚕茧而建。湖州是著名的丝绸之府,蚕丝更是湖州的一张名片。今天咱们走进湖州的古村、古镇、古城,顺着“湖丝史话”去学习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建筑设问与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整堂课铺垫了家乡湖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情感基调。
主问题一:古代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第一部分:丝“潞”行吟,回望遥远的村居
问题(一)村落是怎样产生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探究潞村钱山漾村落遗址的规模、功能、选址特点,借助“家”字释义概括村落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教师过渡:位于潞村的钱山漾遗址是四千多年前的一处古人类村落,占地面积23.4万平方米,发现居住遗址2处,较为明显的居住遗迹1处,呈长方形,系干栏式建筑,如图所示。
材料二:
F3为土坯泥墙、木骨泥墙和木构营建相结合的地面建筑,为多开间套间式建筑,一房八室,占地面积达290平方米,这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7期
子问题1:根据材料二所示图片和文献,从规模和建筑等角度谈谈你对钱山漾村落的认识。
教师过渡:钱山漾村落规模比较大,有墙槽、隔墙和柱洞构成的地面建筑。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会建筑房屋了,有了定居的“家”了。那么人类一产生就会建筑房屋吗?
材料三: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子问题2:根据材料三,思考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住在什么地方?为何?观察“家”字,思考人类定居的条件?
师生总结:旧石器时代的先民没有固定食物来源,过着采集、狩猎、渔猎的迁徙生活,为躲避野兽毒虫过着穴居、巢居的生活。当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也就是农业产生后,就开始定居了。
子问题3:在子问题1和子问题2的基础上,你能给村落下一个定义吗?
师生总结: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材料四:
子问题4:根据材料四所示图片和所学知识,思考钱山漾村落具备哪些功能?
教师过渡:早在四千多年的钱山漾遗址中出土的残绢片和丝织品是中国和世界上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蚕丝织品,以实例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发祥地。因此,钱山漾遗址也被认定为“世界丝绸之源”。说明钱山漾聚落手工业发达,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手工产品除了满足家庭需要外,多余的拿去交换,那么这种生产力的进步会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考古遗址和解读文献,培养学生对史料类型的认识,并能利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证,指向史料实证水平3和4。解读文献资料,梳理教材,理解农业的产生是村落出现的前提,提升对村落定义的理性认识,指向历史解释水平3和4,同时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家乡的历史中溯源村落的产生与发展,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指向家国情怀水平3和4。通过4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完成了学习任务一,解决了“村落出现的原因及影响”这个问题。最后点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提高,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生了大量手工艺品,交换的需求增加,为接下来集镇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浔”丝萦绕,回忆繁华的集镇
问题(二):集镇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任务二:绘制思维导图,借助“镇”字释义及乡土材料分析南浔镇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子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以说明集镇出现的原因。
材料五:镇,博压也。——《说文》
材料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宋· 高承《事物纪原》
子问题2: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说说中国古代镇的设置目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总的来说,集镇是为了便利交换而出现的,中国古代的镇主要为军事目的而设。比如北魏为了防御北边的柔然南下,设武川等六镇,以拱卫平城。镇设置的目的在两宋发生了变化。宋朝在那些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地方设置镇,行政级别不到县,不配县官和衙署,但可以税收。
材料七:垂涎浔丝,以为市井繁阜 ,商贾辐凑之所......今(南宋咸淳六年)创镇二十载前后 ,镇官岁时祈祷屡验 。万历时“浔虽镇....都会也 ”。至清舟航辐辏 ,实江浙之雄镇 。
——清·同治《南浔镇志》
子问题3:根据材料七和上面三幅图片说说南浔镇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教师过渡:南浔在南宋之前仅仅是一村落,由于盛产优质生丝,加上基于頔塘运河的十字港架构格局所带来的便利交通,因而商贾辐辏,南宋统治者遂在此设镇以征收。以南浔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凭借其强大的集散功能,使得湖丝遍天下。这个天下,不仅指全国各地,而且指海外各国。为什么这么说呢?
材料八:一日贸易数万金。——温丰《南浔丝市行》
材料九: 湖丝极盛时,出洋十万包。——清·同治《南浔镇志》
材料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子问题4:根据上述材料、纲要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选必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绘制“丝—银对流示意图”,展示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师生总结:明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浔丝精品“辑里丝”(曾在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上获得金奖)畅销于海内外。通过葡萄牙主导的葡萄牙——印度——中国——日本贸易航线和西班牙所经营的“太平洋丝绸之路”,大量白银源源不断的地输入中国。作为丝绸产地的南浔镇,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繁荣一时。
材料十一:
(南浔)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必然带有强烈的商品色彩、市场色彩,迥然有别于传统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使得它截然不同于乡村,也不同于作为行政中心的府城、县城,更具有时代的特色与生机,体现出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23年,第215页
子问题5:根据材料十一说说市镇与村落的区别。
教师过渡:村落是农业产生后自然形成的聚族而居的聚落,居民是固定的。集镇是随着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居民是流动的。集镇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集镇不同于村落也不同于府城、县城,那什么是城?什么是城市?具备哪些条件的人居环境才能称之为城市?
【设计意图】遵循教科书先概述共性再举代表性案例说明的逻辑,培养学生从普遍到特殊的理解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绘制图表来探究问题的能力,指向时空观念水平3和4。通过选择并深入探究南浔镇的兴起和发展,让学生对集镇的出现原因形成理性认识。将本课与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选必二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关于“丝——银贸易”的内容结合起来,有意建立学生的融通意识和世界视野。通过5个子问题完成了学习任务二,解决了“集镇出现的原因及影响”这个问题,并为第三部分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梦回菰城,回看尘封的城市
问题(三):城市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任务三:借助观察下菰城遗址外观和“城”字释义分析城市的定义,通过湖州城与西方典型城市对比,理解城市的功能和影响】
材料十二:
材料十三:黄歇选择了湖州的下菰城建城堰,设菰城县。城堰结实坚硬,断面呈梯形,高六米至9米。城由内外两重组成,衙署居内城,百姓住外城,西接港口,烟火万家,商贾云集。
——张加强:《湖州传:湖光山韵丝书远》,北京:新星出版社,第179页
材料十四:“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管子·度地》
材料十五:“市,买卖所之也。” ——段注本《说文》
子问题1:潞村钱山漾、南浔都不是城市,那么具备哪些因素的居住环境能被称之为城市呢?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请说出下菰城出现的原因及其能够被称之为“城市”的理由。你能给城市下一个定义吗?
师生总结:下菰城是战国时楚国菰城县的县治,是出于统治者设置区域行政中心的需要而出现的,所以具备政治中心、军事防御的功能。“商贾云集”反映其具备一定的经济功能。因此,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材料十六:
子问题2:根据材料十六所示图片和《经济与社会生活》2020年7月底1版第59页“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分析湖州府城与古雅典在城市布局上有何不同?古代中西城市为何呈现不同特点?
教师过渡:湖州古城城廓呈“龟甲”形,规格和形制遵守封建礼制的规范,府治占据中心地位,说明政治功能突出。通过分析《考工记》对城邑选址、面积、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市场分布的规定,可见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宫殿区,背北面南成为布局的主导原则,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运营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而且一般先有整体规划再行营建。古雅典、古罗马城分布活泼,以广场、神庙等公共建筑为中心。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可能没有整体规划,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增加建筑。古代中西城市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主要是缘于中西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中西民居上。
材料十七:
子问题3:根据材料十七并结合教材,从设计理念、布局特点和建筑材料来说说中西古民居有什么差异?造成民居呈现不同特点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总结:中国古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材料多用砖木。古罗马则以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为民居的核心,建筑材料多用混凝土,建筑形制多采用拱券和希腊柱式。南浔“四象”之一张氏的旧宅,采用五进院落式格局,既承袭了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又糅合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中西合璧,是张氏在十九世纪未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的产物,反映了南浔富商的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利用图片史料、文献史料对探究城市的功能问题进行互证,从而加深对教材城市定义的理解。通过探究中西城市以及城内民居的差异及原因,促使学生对世界人居历史的多元特点形成理性认识,培养学生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等多角度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指向历史解释水平3和4。通过3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完成了学习任务三,解决了“城市出现的原因和影响”这个问题。
子问题4: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你能概述古代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变迁过程吗?
师生总结: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
【设计意图】在明确村落、集镇和城市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设置子问题4,既总结前面所学内容的,又明确了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变迁的递进关系,解决了主问题一,为接下来自主探究主问题二奠定基础。
主问题二:推动古代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借助表格梳理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不同,探究推动居住条件变迁的原因,解决主问题二】
问题:从经济基础、规模、功能对比不同的居住环境,并绘制表格,思考推动人类从村落到集镇再到城市发展演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基础 采集渔猎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规模 小 较小 较大 大
功能 居住 经济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注:该表设计参照基础教育精品课:天津第一O二中学白杨老师《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师生总结: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之细密是从村落到城市演进的根因动因。
【设计意图】通过从经济基础、规模和功能三方面梳理不同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探究人居环境演进原因的路径,培养学生从生产力与上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认识人居环境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指向唯物史观水平3和4。完成了学习任务四,解决了主问题二,并为第四部分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湖丝穿越,千年生态智慧回响
主问题三:古代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变迁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习任务五:通过学生研学展示,感悟湖城千年人地和谐、人水共生的生态智慧】
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你最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为什么?请结合身边的一些村落、集镇或城市社区谈谈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活动:
课前布置研学任务:利用假期参观湖州市织里镇义皋村的湖州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和荻港村的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物馆,结合本课所学,分享研学心得。
高二(2)班虞金晶同学代表第一小组作《踏访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义皋村》研学成果分享,介绍典型的南太湖溇港地区传统村落与塘浦圩田共生的空间格局,展示湖州独有的城—镇—村—圩田人居环境体系。
高二(2)班黄锦程代表第二小组作《从荻港村看桑基鱼塘的生态智慧》研学成果分享,展示湖州先民遵循着早已有之的植桑、养蚕、蓄鱼生产规律,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可持续多层次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取舍、运用恰当的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的能力,指向史料实证水平3和4。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寓教育于家乡情怀,寓思想于生活体验,指向家国情怀水平3和4。完成了学习任务五,解决了主问题三。
教师总结:湖州是环太湖唯一一座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建筑家以水的流线和丝绸的肌理回应城市文脉,为湖州打造了一座如此独特的城市规划展览馆,蕴含丝府湖城千年人地和谐、人水共生的生态智慧。经过本课学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是人居环境变迁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主题为“聚焦绿色低碳创新、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丝绸之府传承千年生态智慧,秉持两山理论,一直在这条绿色低碳的生态发展道路不断前行。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项目作业:设计“未来社区”[footnoteRef:0] [0: (1)该作业设计参照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胡斌老师《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实录。
]
请根据所学内容,给100年后的人类设计社区,并阐述设计理由。要求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总结历史经验,考虑影响人类居住的多种因素,描述未来的人类居住在哪里?住在怎样的房子或社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