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4章 图形与坐标 单元检测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4章 图形与坐标 单元检测提升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4章 图形与坐标 单元检测提升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共30分)
1.(3分)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点关于轴的对称点在第二象限,则
B.夜晚,小明走向一盏路灯,他在地面上的影长由短变长
C.4的平方根是2
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3分)如果把电影票上3排6座记为,那么表示(  )
A.5排6座 B.5排5座 C.6排5座 D.6排6座
3.(3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横坐标是,且点到轴的距离为,则点的坐标是(  )
A.或 B.或
C. D.
4.(3分)如果甲图形上的点经平移变换后是,则甲图上的点经这样平移后的对应点的坐标是(  )
A. B. C. D.
5.(3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AB经过平移得到线段,若点的对应点的坐标为,则点的对应点的坐标为(  )
A. B. C. D.
6.(3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是,作点关于轴的对称点,得到点,再将点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点,则点的坐标是(  )
A. B. C. D.
7.(3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2)关于y轴对称的点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8.(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点的位置用表示,点的位置用表示,那么表示的位置是(  )
A.点 B.点 C.点 D.点
9.(3分)点在第二象限,且到轴的距离是7个单位长度,到轴的距离是4个单位长度,则点的坐标为(  )
A. B. C. D.
10.(3分)已知,,且,则的值为(  )
A.3或7 B.或 C. D.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1.(3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先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在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P1的坐标是   .
12.(3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在第二象限,到轴,轴的距离分别为,则点的坐标为   .
13.(3分)点A(5,-3)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的坐标是   
14.(3分)如图,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次从原点运动到点,第次接着运动到点,第次接着运动到点,……,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次运动后,动点的坐标是   .
15.(3分)如图,已知直线:与:都经过轴上的点,分别与轴交于,两点,且,两点关于原点对称,则直线的解析式是   .
16.(3分)如图,一个机器人从点出发,向正西方向走个单位长度到达点;再向正北方向走个单位长度到达点;再向正东方向走个单位长度到达点;再向正南方向走个单位长度到达点;再向正西方向走个单位长度到达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点时,点的坐标为    .
三、解答题(共8题,共72分)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1),B(1,-3),C(3,-2),过点(-1,0)作x轴的垂线l.
(1)作出 关于x轴对称的 ,并写出 各顶点的坐标;
(2)作出 关于直线l对称的 并写出 各顶点的坐标.
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的坐标为(4,a-2),请完成下列问题.
(1)若点 P位于第四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为   ;
(2)无论 a为何值,点 P 不可能落在第   象限;
(3)若点P在x轴上时,则a=   ;
(4)点P到x轴的距离为2,则a的值为   ;
(5)点P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点 P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点 P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6)将点 P 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平移后点 P'的坐标为   ,将点 P'绕原点旋转180°,旋转后点 P"的坐标为   ;
(7)点Q是y轴上一点,且PQ∥x轴,则点Q 的坐标为   ,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
1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1)在图中作出关于x轴对称的;
(2)写出点,,的坐标(直接写答案):
(3)求的面积.
20.在如图所示的的网格中,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
(1)探究一:如图1,作出关于直线对称的.(不写作法步骤,仅用无刻度直尺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2)探究二:如图2,在直线上作一点,使的周长最小.(不写作法步骤,仅用无刻度直尺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3)探究三:如图3,请尝试运用构造全等三角形法,作出格点边上的高.(不写作法步骤,仅用无刻度直尺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21.【阅读理解】
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记点到轴的距离为,到轴的距离为,给出以下定义:若则称为点的“微距值”;若则称2为点的“微距值”;特别地,若点在坐标轴上,则点的“微距值”为.例如,点到轴的距离为,到轴的距离为,因为,所以点的“微距值”为.
【知识应用】
(1)点的“微距值”为 ;
(2)若点的“微距值”为2, 求a的值;
(3)若点在直线上,且点的“微距值”为,求点的坐标.
22.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将点先向上平移4个单位,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点,点位于第一象限.
(1)求的取值范围.
(2)若为整数,求出P,Q两点的坐标.
23.小明家和学校所在地的简单地图如图所示,已知,点为OP的中点,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距小明家距离相同的是哪些地方
(2)写出学校、商场、公园、停车场相对于小明家的方位角,哪两个地方的方位角是相同的
(3)若学校距离小明家400m,那么商场和停车场分别距离小明家多少米
2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连接AB,将AB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线段CD,其中点A的对应点为点C.
(1)填空:点C的坐标为   ,线段AB平移到CD扫过的面积为   ;
(2)若点P是y轴上的动点,连接PD.
①如图(1),当点P在y轴正半轴时,线段PD与线段AC相交于点E,用等式表示三角形PEC的面积与三角形ECD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当PD将四边形ACDB的面积分成2:3两部分时,求点P的坐标.
答案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
12.【答案】
13.【答案】(2,-5)
14.【答案】
15.【答案】
16.【答案】(2024,2024)
17.【答案】(1)解:如解图,△A1B1C1即为所求作,
A1(0,1),B1(1,3),C1(3,2);
(2)解:如解图,△A2B2C2即为所求作,
A2(-2,1),B2(-3,3),C2(-5,2).
18.【答案】(1)a<2
(2)二、三
(3)2
(4)4或0
(5)(4,2-a);(-4,a-2);(-4,2-a)
(6)(7,a);(-7,-a)
(7)(0,a-2);4
19.【答案】(1)解:如图所示,即为所求.
(2),,
(3)解:的面积是.
20.【答案】(1)解:根据题意以及网格的特点直接作出关于直线对称的,如图所示;
(2)解:作点关于直线对称点,连接,交于点,如图所示;
则的周长
点即为所求;
(3)解:延长交于点,则即为所求,如图所示:
.,,





即为所求边上的高
21.【答案】(1)2
(2)解:点到轴的距离,
∵点的“微距值”为,且,
∴点到轴的距离.
∴或.
(3)解:设点的坐标为,
∵点在直线上,
∴.
情况一:当时 此时,即.
当时,代入,得,
移项可得,即,
解得,
此时,
∵,
∴不满足,舍去.
当时,代入,得,
移项可得,即,解得,
此时,∵,满足,
∴点坐标为.
情况二:当时 此时,即.
当时,代入,
得,此时,
∵,不满足,
∴舍去.
当时,代入,
得,此时,
∵,满足,
∴点坐标为.
综上,点的坐标为或.
22.【答案】(1)解:∵点P的坐标为(a-7,3-2a),
∴将点P向上平移4个单位,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点Q(a-2,7-2a),
且点Q位于第一象限,
∴,
解得:.
(2)解:∵a为整数,且
∴a=3,
∴P,Q两点的坐标分别为P(-4,-3),Q(1,1).
23.【答案】(1)解:∵C为OP的中点,
.
.
∴图中距小明家距离相同的是学校和公园;
(2)解:学校在小明家的北偏东45°方向,商场在小明家的北偏西30°方向,公园在小明家的南偏东60°方向,停车场在小明家的南偏东60°方向;公园和停车扬的方位角相同.
(3)解:图上1cm表示,
商场距离小明家.
24.【答案】(1)(2,-1);20
(2)解:①如图1,过P点作PF⊥AC于F,
由平移知,轴,
∵A(2,4),
∴PF=2,
由平移知,CD=AB=4,
∴S△PEC=CE PF=CE×2=CE,
S△ECD=CE CD=CE×4=2CE,
∴S△ECD=2S△PEC,即:S△PEC=S△ECD;
②如图2,当PD交线段AC于E,且PD将四边形ACDB分成面积为2:3两部分时,
连接PC,延长DC交y轴于点M,
则M(0,-1),
∴OM=1,
连接AD,则S△ACD=S长方形ABDC=10,
∵PD将四边形ACDB的面积分成2:3两部分,
∴S△CDE=S矩形ABDC=×20=8,
由①知,S△PEC=S△ECD=×8=4,
∴S△PCD=S△PEC+S△ECD=4+8=12,
∵S△PCD=CD PM=×4PM=12,
∴PM=6,
∴PO=PM-OM=6-1=5,
∴P(0,5).
如图3,当PD交AB于点E,PD将四边形ACDB分成面积为2:3两部分时,
连接PB,延长BA交y轴于点G,则G(0,4),
∴OG=4,连接AD,
则S△ABD=S长方形ABDC=10,
∵PD将四边形ACDB的面积分成2:3两部分,
∴S△BDE=S矩形ABDC=×20=8,
∵S△BDE=BD BE=×5BE=8,
∴BE=
过P点作PH⊥BD交DB的延长线于点H,
∵B(6,4),
∴PH=6
S△PDB=BD×PH=×5×6=15,
∴S△PBE=S△PDB-S△BDE=15-8=7,
∵S△PBE=BE PG=PG=7,
∴PG=,
∴PO=PG+OG=+4=,
∴P(0,),
综上可得:P(0,)或P(0,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