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5.14.2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分层作业)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培优 三维训练(限时:20min)一、选择题1.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从周围的空气中获取氧气。氧气最终被利用的部位是( )A.气管 B.肺泡 C.毛细血管 D.组织细胞2.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含量明显增加的成分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3.下图中曲线表示血液中某气体含量变化情况,其中E表示肺动脉。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变化情况B.E中流动的是动脉血C.F表示肺部毛细血管D.G中血液流入左心房4.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A.1层 B.2层 C.3层 D.4层5.如图表示人体呼吸的全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示人体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线粒体中的呼吸作用实现B.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经过此过程的血液变成动脉血,由肺动脉送回心脏左心房C.③代表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红细胞运输二氧化碳至组织细胞D.④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经过此过程血液变成静脉血6.如图甲、乙、丙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A.呼吸道和消化道共有的器官是咽B.乙图4表示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C.呼吸道以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体畅通D.丙图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被称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7.下图A、C表示人体血管,B表示某器官,箭头代表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B为皮肤,C中葡萄糖比A中多B.若B为脑,C中含氧量比A中多C.若B为胃,C中二氧化碳比A中多D.若B为小肠,A中葡萄糖比C中多8.下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H为上肢动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B.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C.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D.经过I血管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9.“啊—嚏”,我们都打过喷嚏。如图,a、b代表气体,①②代表生理过程,有关打喷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啊—嚏”指的是①表示的生理过程,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B.“啊”的时候是深吸气,此时人的呼吸肌都是舒张状态C.“嚏”的时候是呼气,胸廓缩小,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D.打喷嚏前,M处的二氧化碳含量比N处低10.下表是人体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分析表中数据,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成分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吸入气体/% 20.96 0.04 79.00呼出气体/% 16.40 4.10 79.50A.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B.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C.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增多11.①~④是呼吸过程的四个环节: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及细胞对气体的利用③肺的通气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其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12.利用蓝色和红色的粗细不同的电线、乒乓球、粗细不同的吸管等物品制作了——模拟肺泡处发生的物质交换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模型代表肺泡与肺部毛细血管B.粗细不同的吸管用来模拟食管C.乒乓球模拟肺泡D.细电线模拟毛细血管二、非选择题1.如图一是同学们制作的“模拟人体呼吸”的模型,图二是同学们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a、b是两个活塞)。请回答问题:(1)图一中的B模拟的是呼吸系统中的 。表示吸气状态的是图 ,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肺内气压 (填“升高”或“降低”)。(2)通过图一模拟实验可以证明 (填字母)。a.吸气导致胸廓增大 b.胸廓增大导致吸气(3)图二A、B两个瓶中都装有的液体是 。(4)吸气时应该关闭图二中 (填“a”或“b”)处的活塞。(5)图二A瓶中的浑浊程度 (填“大于”或“小于”)B瓶中的浑浊程度,由此可以得出: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 的含量明显增加。此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组。(限时:10min)一、选择题1.小华在体育课上进行了3分钟的跳绳测试后,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下图中①~④表示小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膈肌舒张时气体被吸入肺B.②过程之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C.③过程表示肺泡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D.④过程之后,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2.俯卧位通气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呼吸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排出痰液,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延缓肺部病情,从而改善全身症状。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俯卧位时,有利于排出咽喉部位产生的痰液B.俯卧位时,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C.俯卧位时,气体经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进入肺D.患者肺部感染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没有处理能力3.人的生活需要空气,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过程A、B都属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它们通过呼吸运动完成B.C过程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二氧化碳含量少C.②是氧气,在肺部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在组织处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分离D.人在平静状态下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4.2020年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截至12月15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7000万例。图甲是人体呼吸系统示意图,图乙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示意图。在新冠肺炎病毒标本采集时,《WHO 2019新型冠状病毒指南》中推荐:同时采集上呼吸道标本(在口咽和鼻咽处采集)和下呼吸道标本(痰液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上呼吸道包括口、鼻、咽、喉 B.鼻腔中的鼻毛对空气有清洁作用C.咽是食物与气体共同的通道 D.痰的形成部位是图甲中的④和⑤5.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是一种人工心肺机,用于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如图一所示。图二为人体肺泡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②相对于血液①含氧量增加B.图一中的“隔离膜”相当于图二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C.气体②相对于气体①含氧量增加D.进入人体的氧气,最终到达组织细胞中,参与呼吸作用(限时:8min)1.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四条血管中含静脉血的有[ ] 和[ ] 。(2)某人患有肺炎,在上臂进行静脉注射,药物需经过心脏 次才能到达病灶。(3)请用图中的序号、字母、文字和箭头依次写出体循环路线中血液流经的途径: → →组织周围毛细血管→ → 。(4)若图中组织周围毛细血管代表的是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血液流经此处后,二氧化碳的含量 ,营养物质的含量 。2.贵州山火时,消防员积极进行灭火救援。下图为人体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甲、乙、丙代表相关的系统,a是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1)消防员活动量大,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系统中全部被消化分解成a,则a为 ,a通过② 过程,进入丙 系统。(2)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消防员在灭火过程中会消耗更多的氧气。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随血液首先进入图中心脏四个腔中的[ ] ,再经过 (填写“体”或“肺”)循环送给组织细胞,在细胞的 中参与有机物的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随血液循环一定经过心脏的 (填写“左”或“右”)心室,从血液进入肺泡时经过 层细胞。(4)甲系统和乙系统共同通道是 。(5)大面积烧伤的消防员进行急救要输入______。A.全血 B.红细胞 C.血浆 D.血小板3.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观察人体部分结构示意图、模型图及相关曲线图,请仔细观察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外界气体需要经过图一中的[ ] 进入肺,这样可使进入肺的气体 。(2)图二所示的过程b对应于图三的 (选填“甲”或“乙”),此时,图一中[3]膈肌所处状态是 ,膈顶部 。(3)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是 ,它由血液进入肺泡要依次穿过 两层细胞结构。(4)图五中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 状态,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点。(5)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由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的 (填细胞结构)中,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为 。(6)溺水事故的发生是图四中过程[ ] 障碍引起的,同学们一定要预防溺水,珍爱生命。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5.14.2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分层作业)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培优 三维训练(限时:20min)一、选择题1.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从周围的空气中获取氧气。氧气最终被利用的部位是( )A.气管 B.肺泡 C.毛细血管 D.组织细胞【答案】D【分析】(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2)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3)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详解】A.气管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保证气体的畅通,不能利用氧气,A错误。B.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氧气在肺泡处进入血液,而不是在肺泡被利用,B错误。C.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氧气在毛细血管处进入组织细胞,而不是在毛细血管被利用,C错误。D.细胞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基本单位。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所以氧气最终被利用的部位是组织细胞,D正确。故选D。2.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含量明显增加的成分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答案】C【分析】人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用于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速率加快,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产生量显著增加。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增加,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幅度最大(从约0.03%增至4%),而水蒸气因呼吸道湿润作用也会增加,但浓度变化不如二氧化碳显著。【详解】A.氧气是细胞呼吸消耗的物质,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故A不符合题意。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参与呼吸作用,呼出气体中含量几乎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是细胞呼吸的产物,剧烈运动时产生量大幅增加,呼出气体中浓度显著上升,故C符合题意。D.水蒸气虽因呼吸湿润作用而增加,但浓度变化幅度不如二氧化碳明显,且题目更侧重考查呼吸作用的直接产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下图中曲线表示血液中某气体含量变化情况,其中E表示肺动脉。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变化情况B.E中流动的是动脉血C.F表示肺部毛细血管D.G中血液流入左心房【答案】B【分析】(1)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2)题图中:E表示肺动脉,F表示肺部毛细血管,G表示肺静脉。【详解】A.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所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变化情况,A正确。B.E是肺动脉,肺动脉中流的是从右心室流出的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而不是动脉血,B错误。C.结合肺循环路线和图中血液流动方向可知,F表示肺部毛细血管,C正确。D.G是肺静脉,肺静脉将经过肺部气体交换后富含氧气的血液送回左心房,D正确。故选B。4.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A.1层 B.2层 C.3层 D.4层【答案】B【分析】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中要经过两层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详解】肺泡中的氧气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所以氧气扩散至血液经过2层细胞。B正确,ACD错误。故选B。5.如图表示人体呼吸的全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示人体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线粒体中的呼吸作用实现B.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经过此过程的血液变成动脉血,由肺动脉送回心脏左心房C.③代表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红细胞运输二氧化碳至组织细胞D.④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经过此过程血液变成静脉血【答案】D【分析】人体呼吸是指人体通过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将外界氧气吸入肺,在肺泡处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再通过血液将氧气运到组织细胞,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详解】A.①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依靠呼吸运动(肋间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完成,与“线粒体中的呼吸作用”无关。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组织细胞中,并非肺通气的动力,故A错误。B.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原理是气体扩散作用(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经过此过程,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但动脉血是通过肺静脉送回心脏左心房,而非“肺动脉”(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将血液从心脏右心室送往肺部),故B错误。C.二氧化碳主要以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等形式,由血浆和红细胞共同运输,从组织细胞运往肺部(而非“红细胞运输二氧化碳至组织细胞”),故C错误。D.④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原理是气体扩散作用: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组织细胞处氧气浓度低于血液,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血液;因此,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扩散进入血液。经过此过程,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故D正确。故选D。6.如图甲、乙、丙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A.呼吸道和消化道共有的器官是咽B.乙图4表示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C.呼吸道以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体畅通D.丙图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被称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答案】D【分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由许多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非常薄,都是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图中1喉,2气管,3肺,4肺泡,5肺泡壁,6毛细血管。【详解】A.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因此,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的通道(共有的器官),故A正确。B.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由许多的肺泡组成。乙图4表示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故B正确。C.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清洁空气,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使空气顺畅通过,故C正确。D.丙图中,氧气从肺泡(A侧,氧气浓度高)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B侧,二氧化碳浓度高)扩散进入肺泡,这一过程属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扩散)。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指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外界空气进入肺泡,肺泡内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并非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扩散,故D错误。故选D。7.下图A、C表示人体血管,B表示某器官,箭头代表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B为皮肤,C中葡萄糖比A中多B.若B为脑,C中含氧量比A中多C.若B为胃,C中二氧化碳比A中多D.若B为小肠,A中葡萄糖比C中多【答案】C【分析】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血液内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变成含氧气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详解】A.血液流经皮肤时,会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因此,C中的葡萄糖应比A中少,而非多,A不符合题意。B.脑细胞消耗氧和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血液流经脑时,氧含量会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因此,C中的含氧量应比A中少,而非多,B不符合题意。C.胃细胞同样消耗氧和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血液流经胃时,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因此,C中的二氧化碳应比A中多,C符合题意。D.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特别是葡萄糖。血液流经小肠时,会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因此C中的葡萄糖应比A中多,而非少,D不符合题意。故选C。8.下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H为上肢动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B.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C.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D.经过I血管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答案】D【分析】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详解】由题图可知,血液流经上肢组织细胞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此其中H为上肢动脉,则该图含义是: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而J表示上肢静脉血管而不是毛细血管;经过I毛细血管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D错误,ABC正确。故选D。9.“啊—嚏”,我们都打过喷嚏。如图,a、b代表气体,①②代表生理过程,有关打喷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啊—嚏”指的是①表示的生理过程,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B.“啊”的时候是深吸气,此时人的呼吸肌都是舒张状态C.“嚏”的时候是呼气,胸廓缩小,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D.打喷嚏前,M处的二氧化碳含量比N处低【答案】C【分析】(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通过呼吸运动实现,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肺。(2)气体交换的方式: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气体扩散是指气体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3)血液循环中气体含量变化:在肺循环中,肺动脉内流静脉血,含二氧化碳多,氧气少;肺静脉内流动脉血,含二氧化碳少,氧气多。(4)题图中: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a呼气,b吸气;M是肺动脉分支血管,内流静脉血,而N是肺静脉分支血管,内流动脉血。【详解】A.“啊—嚏”涉及吸气和呼气,主要指的是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并非气体扩散作用,气体扩散作用主要用于肺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A错误。B.“啊”的时候是深吸气,此时肋间肌和膈肌都处于收缩状态,这样才能使胸廓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从而实现吸气,而不是舒张状态,B错误。C.“嚏”的时候是呼气,此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C正确。D.M是肺动脉分支血管,内流静脉血,二氧化碳含量高;N是肺静脉分支血管,内流动脉血,二氧化碳含量低,所以打喷嚏前,M处的二氧化碳含量比N处高,而不是低,D错误。故选C。10.下表是人体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分析表中数据,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成分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吸入气体/% 20.96 0.04 79.00呼出气体/% 16.40 4.10 79.50A.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B.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C.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答案】A【分析】人体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吸入气体中氧气含量为20.96%,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变为16.40%,氧气含量减少;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04%,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变为4.10%,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这是因为在呼吸过程中,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可见,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1.①~④是呼吸过程的四个环节: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及细胞对气体的利用③肺的通气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其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答案】D【分析】呼吸全过程包括四个环节:肺的通气(外界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细胞,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详解】呼吸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因此,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下面四个环节,其正确的顺序是:③外界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①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及细胞对气体的利用,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12.利用蓝色和红色的粗细不同的电线、乒乓球、粗细不同的吸管等物品制作了——模拟肺泡处发生的物质交换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模型代表肺泡与肺部毛细血管B.粗细不同的吸管用来模拟食管C.乒乓球模拟肺泡D.细电线模拟毛细血管【答案】B【分析】图中乒乓球模拟肺泡,蓝色电线模拟流静脉血的肺动脉,红色电线模拟流动脉血的肺静脉,粗细吸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乒乓球模拟肺泡,蓝色电线模拟流静脉血的肺动脉,红色电线模拟流动脉血的肺静脉,该模型能表示肺泡与肺部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B.气管是呼吸系统的主要通道,用于输送空气进出肺部,粗吸管可以很好地模拟这一功能,B符合题意。C.乒乓球的空心结构可以模拟肺泡的空腔,肺泡是肺的基本单位,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C不符合题意。D.肺泡外缠绕大量的毛细血管,细电线缠绕在乒乓球(模拟肺泡)外面,故模拟毛细血管,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非选择题1.如图一是同学们制作的“模拟人体呼吸”的模型,图二是同学们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a、b是两个活塞)。请回答问题:(1)图一中的B模拟的是呼吸系统中的 。表示吸气状态的是图 ,此时膈肌处于 状态,肺内气压 (填“升高”或“降低”)。(2)通过图一模拟实验可以证明 (填字母)。a.吸气导致胸廓增大 b.胸廓增大导致吸气(3)图二A、B两个瓶中都装有的液体是 。(4)吸气时应该关闭图二中 (填“a”或“b”)处的活塞。(5)图二A瓶中的浑浊程度 (填“大于”或“小于”)B瓶中的浑浊程度,由此可以得出: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 的含量明显增加。此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组。【答案】(1) 肺 乙 收缩 降低(2)b(3)澄清的石灰水(4)a(5) 大于 二氧化碳 B【分析】图一中,A模拟气管、B模拟肺、C模拟胸廓、D模拟膈肌。图二是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装置,a、b是两个活塞。【详解】(1)在“模拟人体呼吸”的模型中,玻璃瓶模拟胸廓,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玻璃管模拟气管。故B气球模拟肺。当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在图一中,甲图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是呼气状态;乙图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是吸气状态。所以表示吸气状态的是图乙。由上述分析可知,吸气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吸气时,肺扩张,肺内气压降低,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2)在图一“模拟人体呼吸”的实验中,当向下拉动橡皮膜(模拟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增大,气球(模拟肺)扩张,此时相当于吸气过程。这表明是因为胸廓的增大(膈肌收缩使胸廓上下径增大等因素导致胸廓增大),使得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从而完成吸气动作,即胸廓增大导致吸气。故填b。(3)在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实验中,通常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检测二氧化碳的含量。为了对比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需要在两个装置中加入相同的液体来分别检测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情况。图二中A瓶连接的是呼气的装置,用于检测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B瓶连接的是吸气的装置,用于检测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了准确对比两者中二氧化碳的含量,A、B两个瓶中都装有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4)图二实验是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A瓶用于检测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B瓶用于检测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当吸气时,我们需要从外界吸入气体,此时应关闭a处的活塞,打开b处的活塞,这样外界空气就可以经过B瓶,通过B瓶中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检测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吸气时应该关闭图二中a处的活塞。(5)人体呼吸时,吸入的气体是空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少;而呼出的气体中,经过人体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气体中高。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越明显。A瓶检测的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B瓶检测的是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A瓶中的浑浊程度大于B瓶中的浑浊程度。由上述A、B瓶浑浊程度的比较可知,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加。在对照实验中,一般对实验变量不进行处理的是对照组,处理的是实验组。在该实验中,B瓶检测的是吸入气体(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没有对气体进行特殊处理(如让人体呼吸作用对其产生影响),所以此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B组。(限时:10min)一、选择题1.小华在体育课上进行了3分钟的跳绳测试后,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下图中①~④表示小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膈肌舒张时气体被吸入肺B.②过程之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C.③过程表示肺泡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D.④过程之后,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答案】D【分析】观图可知,①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②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③表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表示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详解】A.①过程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同时肋间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也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被呼出肺。所以膈肌舒张时是呼气过程,气体被呼出肺,并非吸入肺,A错误。B.②过程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氧气会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会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因此,经过②过程之后,血液中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B错误。C.③过程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中的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肺泡处结合的氧气紧密结合,随后血液通过体循环将氧气高效运往全身各组织细胞;同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后,血液再经肺循环将二氧化碳输送到肺泡,为后续气体交换做准备,C错误。D.④过程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浓度低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氧气会从血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会从组织细胞扩散进入血液。因此,经过④过程之后,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D正确。故选D。2.俯卧位通气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呼吸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排出痰液,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延缓肺部病情,从而改善全身症状。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俯卧位时,有利于排出咽喉部位产生的痰液B.俯卧位时,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C.俯卧位时,气体经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进入肺D.患者肺部感染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没有处理能力【答案】B【分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详解】A.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A错误。B.俯卧位时,背部肺泡重新开放,通气量增加,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B正确。C.气体进入肺的路径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C错误。D.呼吸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肺部感染是由于呼吸道没有完全清洁吸入的空气,致使病菌进入肺内,说明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D错误。故选B。3.人的生活需要空气,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过程A、B都属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它们通过呼吸运动完成B.C过程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二氧化碳含量少C.②是氧气,在肺部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在组织处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分离D.人在平静状态下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答案】 D【分析】图中,A表示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B表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气体交换,C表示肺通气,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详解】A.过程A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B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它们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而呼吸运动实现的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A错误。B.C过程是肺通气,呼气时,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约为16%,二氧化碳的含量约为4%,氧气含量比二氧化碳含量多,B错误。C.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氧气在肺部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在组织处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分离,从而实现氧气的运输,因此,在组织处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分离的是①氧气,不是②二氧化碳,C错误。D.人在平静状态下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体外,D正确。故选D。4.2020年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截至12月15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7000万例。图甲是人体呼吸系统示意图,图乙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示意图。在新冠肺炎病毒标本采集时,《WHO 2019新型冠状病毒指南》中推荐:同时采集上呼吸道标本(在口咽和鼻咽处采集)和下呼吸道标本(痰液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上呼吸道包括口、鼻、咽、喉 B.鼻腔中的鼻毛对空气有清洁作用C.咽是食物与气体共同的通道 D.痰的形成部位是图甲中的④和⑤【答案】A【分析】(1)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2)图甲中,①鼻,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图乙中,a吸气,b呼气,mn表示肺换气,pq表示血液与组织细胞气体交换。【详解】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而口不属于呼吸道。上呼吸道一般包括鼻、咽、喉,A错误。B.鼻腔中的鼻毛能阻挡空气中的灰尘等颗粒物,对空气有清洁作用,B正确。C.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呼吸时,空气通过咽进入气管;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C正确。D.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可以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当黏膜上的纤毛向喉部摆动时,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图甲中④是气管、⑤是支气管,所以痰的形成部位是图甲中的④和⑤,D正确。故选A。5.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是一种人工心肺机,用于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如图一所示。图二为人体肺泡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②相对于血液①含氧量增加B.图一中的“隔离膜”相当于图二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C.气体②相对于气体①含氧量增加D.进入人体的氧气,最终到达组织细胞中,参与呼吸作用【答案】C【分析】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是一种生命支持设备,主要用于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和循环支持。它通过将血液引出体外,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清除,再回输到体内,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ECMO在急救和重症监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详解】A.在图一中,血液①在泵的推动下,通过隔离膜后形成血液②。隔离膜的作用是让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血液②相对于血液①含氧量增加,A正确。 B.图二显示的是人体内肺泡和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起到了隔离膜的作用,因此图一中的“隔离膜”相当于图二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正确。 C.图一中,气体①是进入人工肺的氧气和从血液中排出的二氧化碳混合气,气体②实际上是经过气体交换后,排出人工肺的气体,其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因此,气体②含氧量不应增加,反而减少,C错误。 D.细胞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的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氧气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最终到达组织细胞中,在线粒体内参与呼吸作用,产生能量,D正确。故选C。 (限时:8min)1.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四条血管中含静脉血的有[ ] 和[ ] 。(2)某人患有肺炎,在上臂进行静脉注射,药物需经过心脏 次才能到达病灶。(3)请用图中的序号、字母、文字和箭头依次写出体循环路线中血液流经的途径: → →组织周围毛细血管→ → 。(4)若图中组织周围毛细血管代表的是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血液流经此处后,二氧化碳的含量 ,营养物质的含量 。【答案】(1) ③肺动脉 ②上、下腔静脉(2)1/一(3) D ① ② A(4) 增加 增加【分析】(1)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2)动脉血是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3)题图中:①是主动脉,②是上、下腔静脉,③是肺动脉,④是肺静脉,⑤⑥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⑦⑧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A是右心房,B是左心房,C是右心室,D是左心室。【详解】(1)在血液循环中,肺动脉中流的是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上、下腔静脉收集的是全身组织细胞处的血液,含氧量低,也是静脉血。而主动脉内流动的是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经过肺部气体交换后的动脉血。可见,图中所示四条血管中含静脉血的有[③]肺动脉和[②]上、下腔静脉。(2)某人患有肺炎,在上臂进行静脉注射,药物进入血液后,首先经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再到右心室,然后通过肺动脉进入肺部毛细血管,到达病灶。所以药物需经过心脏1次就能到达病灶。(3)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D),血液从左心室进入主动脉(①),再经过全身各级动脉到达组织周围毛细血管,在这里进行物质交换后,血液变成静脉血,然后经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②),最后流回右心房(A)。可见,体循环路线中血液流经的途径为:D(左心室)→①(主动脉)→组织周围毛细血管→②(上、下腔静脉)→A(右心房)。(4)若图中组织周围毛细血管代表的是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此处时,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便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会进入血液,使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同时,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2.贵州山火时,消防员积极进行灭火救援。下图为人体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甲、乙、丙代表相关的系统,a是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1)消防员活动量大,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系统中全部被消化分解成a,则a为 ,a通过② 过程,进入丙 系统。(2)呼吸系统由 和 组成。消防员在灭火过程中会消耗更多的氧气。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随血液首先进入图中心脏四个腔中的[ ] ,再经过 (填写“体”或“肺”)循环送给组织细胞,在细胞的 中参与有机物的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随血液循环一定经过心脏的 (填写“左”或“右”)心室,从血液进入肺泡时经过 层细胞。(4)甲系统和乙系统共同通道是 。(5)大面积烧伤的消防员进行急救要输入______。A.全血 B.红细胞 C.血浆 D.血小板【答案】(1) 葡萄糖 吸收 血液循环(2) 呼吸道 肺(两空顺序可以颠倒) 血红蛋白 B左心房 体 线粒体(3) 右 2(4)咽(5)C【分析】如图所示:甲是消化系统;乙是呼吸系统。①淀粉的消化过程,②吸收,③吸气,④呼气,A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a为淀粉的消化终产物——葡萄糖。【详解】(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所以,a为葡萄糖。小分子物质经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的过程叫做吸收,图片中的②为吸收过程,进入丙血液循环系统。(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人体血液循环如下图所示:如上图所示:血液中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路径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组织细胞,因此氧气随血液首先进入图中心脏四个腔中的B左心房,再经过体循环送达组织细胞,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参与有机物的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根据第(2)小题的血液循环图示,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经过的路径依次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毛细血管→肺泡→体外,所以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随血液循环一定会流经心脏的右心室。因为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非常薄,只由一层细胞组成,所以氧气从血液进入肺泡时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共2层细胞。(4)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图片中甲是消化系统,乙是呼吸系统,所以,甲系统和乙系统共同通道是咽。(5)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输血时不一定都是输全血,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如:身体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伤面有大量液体渗出,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粘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所以输入血浆。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观察人体部分结构示意图、模型图及相关曲线图,请仔细观察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外界气体需要经过图一中的[ ] 进入肺,这样可使进入肺的气体 。(2)图二所示的过程b对应于图三的 (选填“甲”或“乙”),此时,图一中[3]膈肌所处状态是 ,膈顶部 。(3)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是 ,它由血液进入肺泡要依次穿过 两层细胞结构。(4)图五中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 状态,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点。(5)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由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的 (填细胞结构)中,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为 。(6)溺水事故的发生是图四中过程[ ] 障碍引起的,同学们一定要预防溺水,珍爱生命。【答案】(1) 8呼吸道 清洁、温暖、湿润(2) 甲 舒张 上升(3) 组织细胞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4) 收缩 C(5) 线粒体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6)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分析】图一中,1是鼻、2是肺、3是膈、4是咽、5是喉、6是气管、7是支气管、8是呼吸道;图二中,1是肺动脉、2是肺静脉、a是吸气、b是呼气,c是二氧化碳、d是氧气;图三①模拟的是气管、②模拟的是肺、③模拟的是胸廓、④模拟的是膈肌;图四中,1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图五中,AB曲线表示吸气,BC曲线表示呼气。【详解】(1)外界气体需要经过图一中的8呼吸道进入肺,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这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2)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图二中过程b表示呼气,图三中甲膈肌顶部升高,表示呼气,所以图二所示的过程b对应于图三的甲。(3)组织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是组织细胞。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要依次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结构。(4)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图五中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的过程。C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为0。(5)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由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6)溺水事故的发生是图四中过程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障碍引起的,因为溺水时水会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预防溺水,珍爱生命。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14.2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 5.14.2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