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资源简介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白抹布擦拭加热后的铜片、利用试管加热铜片和用铝箔严密包裹铜片加热等实验操作,收集实验证据,运用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得出“铜片在加热条件下,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物质”的结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现象证据)以及分析曲线数据(数据证据),初步学习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 2.通过经历“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与交流讨论,能体会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课前学习任务
1.回顾 1.2节的内容,了解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试剂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化学实验常用操作。 2.回顾1.3节的内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3.认识化学变化过程中,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1)“镁条在空气(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释放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反应过程中,镁条的质量( ),氧气的含量( ),氧化镁的质量( )。 (2)在装有少量黑色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2mL稀盐酸,加热一段时间后,黑色粉末消失,溶液颜色变蓝,生成一种新物质叫做氯化铜。氧化铜质量( ),氯化铜质量(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初始铜片】 同学们你对于铜片的性质有哪些认识呢? 铜片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如何获取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学习任务二】【再识铜片】-科学探究
探究活动:演示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实验 实验现象: 。 提出问题: 。
形成假设: 请根据“资料卡片”提示,提出合理假设并作出预测。 形成假设做出预测假设一: 预测1-1:如是“烟灰”,则应很容易抹去预测1-2:如果把铜片放在试管中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铜片将不会变黑假设二: 如果把铜片真空或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则铜片将不会变黑
设计并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形成结论验证假设一实验1.加热铜片 2.用洁净的白色抹布轻轻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将一段光亮铜片装在敞口的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试管验证假设一实验1.用银白色的金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 2.加热铝箔 3.冷却后打开包裹的铝箔
反思评价 实验一:检验氧气的消耗 1.请预测加热铜粉过程中,“氧气含量-时间”曲线的变化趋势图。(温馨提示:设氧气的初始 含量为a%,且设在t.时刻开始加热。) 实验验证 现象证据数据证据
得出结论: 。 实验二:检验氧化铜的生成 1.实验现象: 。 2.反思评价: 铜在空气或氧气中加热受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 ,因此上述结论 。(填“正确”或“错误”) 表达交流 1.以上化学反应可用文字表达: 。 2.总结铜的性质: 。 【评价检测】 基础过关 1.(新教材改编)下列对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 B.形成结论,建构模型是形成化学学科思想的重要途径 C.科学探究可以独立完成,不需要小组合作 D.形成假设的根据要有科学性 拓展延伸 2.下面是某学习小组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 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 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 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 ④把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 按照“提出问题一形成假设一设计并实施实验一形成结论一反思评价”进行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④③⑤
推荐的学习资源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白抹布擦拭加热后的铜片、利用试管加热铜片和用铝箔严密包裹铜片加热等实验操作,收集实验证据,运用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得出“铜片在加热条件下,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物质”的结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现象证据)以及分析曲线数据(数据证据),初步学习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 通过经历“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与交流讨论,能体会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实验操作技能,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对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从定性定量相结合视角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初始铜片】 同学们你对于铜片的性质有哪些认识呢? 铜片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如何获取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物质的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去探究和确定。科学探究是收集证据和作出解释,进行发现、创造与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也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们来学习科学探究法来探究铜的化学性质。 环节二:【再识铜片】-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演示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实验,并提问:加热后,铜片为什么变黑? 【形成假设】 [资料卡片] ①酒精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烟灰”出现。当物质接触到火焰时,有可能附着在其表面;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氩气等金属铜不能和氮气反应;③金属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已学知识,对每个假设作出对应的预测。 【实施实验获取证据】 根据课本的实验方案,结合预实验情况,制订实验计划,并向学生介绍。 【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证据对假设进行初步判断。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所获得的证据。通过类比,得出结论。 【反思评价】 引导学生对证据的充分性与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从“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检验”两个角度对结论进行检验。 反应物的消耗: 【提出问题】在加热条件下,如何准确证明铜与氧气发生反应? 【做出预测】1.介绍利用手持技术改进实验后的实验装置及简易的操作步骤。 2.在演示实验前,布置任务:预测加热铜粉过程中,“氧气含量-时间”曲线的变化趋势图。 【实施实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将实验现象和软件呈现的曲线同时投屏。 【获取证据】请两位同学分别回答在加热过程中铜粉颜色的变化以及“氧气含量-时间”曲线。 【分析解释】引导学生,分析刚刚所获得的现象证据和数据证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得出解释:金属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新物质生成: 生成物的检验:实验2检验氧化铜的生成: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实验1-13]实验现象,播放实验1反应后的黑色粉末在加热条件下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视频,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合理解释。 【表达交流】书写铜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对于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得知铜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同学们我们是通过了怎样的探究过程,得出铜的化学性质呢? 环节三:课堂小结 回顾化学学科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使用实验结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镁条燃烧和铜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得出初中阶段探究在空气(氧气)中“加热金属”发生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评价检测】 基础过关 1.(新教材改编)下列对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 B.形成结论,建构模型是形成化学学科思想的重要途径 C.科学探究可以独立完成,不需要小组合作 D.形成假设的根据要有科学性 拓展延伸 2.下面是某学习小组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 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 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 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 ④把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 按照“提出问题一形成假设一设计并实施实验一形成结论一反思评价”进行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④③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