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作业
一、选择题
1.“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初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
①秦朝的暴政 ②秦末的战乱 ③七国之乱 ④诸侯争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 )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北京
3.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汲取秦亡教训,采取的政策是( )
A.焚书坑儒 B.休养生息 C.迁都洛阳 D.实行分封
4.诗曰:“汉朝初建忧患多,百姓疾苦谁人知。文景齐心来努力,百姓同声谢皇恩。”由此可见,文帝、景帝重视( )
A.以民为本 B.重商抑农 C.严刑峻法 D.对外交往
5.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经济 B.稳固统治 C.鼓励生产 D.与民休息
6.汉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策( )
A.增加赋税 B.穷兵黩武 C.休养生息 D.以德化民
7.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富民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汉初统治者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与民休息 C.分封诸侯 D.力倡节俭
8.《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统一铸币
9.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楚汉之争
10.秦朝规定农民须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汉初高祖实行“什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1/15上交国家。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将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这反映出( )
A.汉代比秦代疆域更辽阔 B.汉代比秦代国家更统一
C.汉代比秦代赋税有减轻 D.汉代比秦代法制更健全
11.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 )
A.春秋争霸 B.楚汉之争 C.秦灭六国 D.战国争雄
12.《史记》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段描述着重反映了文景时期( )
A.民族和睦 B.政治清明 C.民风淳朴 D.经济繁荣
13.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与项羽有关的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之争 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史记》中记载: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以上史料可用于研究( )
A.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D.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起
15.下面是一本书的章节目录。依据内容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一章 斩蛇起义,推翻秦朝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A.秦始皇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隋文帝杨坚 D.唐太宗李世民
16.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17.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诸侯霸主——西楚霸王。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18.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二、材料题
19.材料研读: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他(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3)比较材料二、材料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答出两点)历史上把材料三时期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时练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A B C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D C C B C B D
1.A
2.B
3.B
4.A
5.B
6.C
7.B
8.B
9.A
10.C
11.B
12.D
13.C
14.C
15.B
16.C
17.B
18.D
19.局面:文景之治。
原因:汉文帝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时免去田租;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0.(1)状况: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出现饥荒,人口锐减,经济残破。原因:秦朝暴政;多年战乱(战争)。
(2)政策:休养生息。
(3)相同之处:都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都减轻赋税和徭役。统治局面:文景之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