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作业
一、选择题
1.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
A.汉明帝 B.汉文帝 C.汉光武帝 D.汉高祖
2.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人文初祖”
3.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外戚王莽夺取了汉政权,建立了新朝,王莽建立新朝是在( )
A.公元6年 B.公元9年 C.公元23年 D.公元25年
4.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可能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政
5.下列文物共同见证了( )
图中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院落呈现了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漏出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C.东汉王朝的兴衰 D.动荡不安的时局
6.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太康之治” D.“永兴之治”
7.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的是( )
A.武王伐纣 B.大泽乡起义 C.黄巾起义 D.六镇兵变
8.下图是东汉后期的两幅画像图。两幅图反映了,东汉后期( )

A.中外文明交流频繁 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南北绘画风格迥异 D.儒家思想影响广泛
9.《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领导黄巾起义的是( )
A.陈胜 B.张角 C.项羽 D.黄巢
10.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根据所学内容搜集了如下史料,这些史料可以见证东汉中后期( )
东汉宅院画像砖 (豪强住宅的缩影) 东汉绿釉陶水亭(豪强拥有私人武装及娱乐生活的写照) 东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 (东汉高级官员出行的场面)
A.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B.农民起义反抗强权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民族政权并立对峙
11.理清线索有助于把握历史知识。如图展示的线索主题是( )
刘秀称帝→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A.西汉的政治统治 B.西汉的兴亡 C.东汉的政治黑暗 D.东汉的兴衰
12.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有所恢复,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丰收),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该局面的开创者是( )
A.周文王 B.秦二世 C.汉武帝 D.光武帝
13.东汉初年,刘秀曾颁布如下法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官府申请,皆可成为平民。这一政策用意主要在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确立法律规范
C.加强奴婢管理 D.恢复社会生产
14.《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一内容强调的是( )
A.刘秀称帝得到天下人信服 B.刘秀以柔和手段治理天下
C.光武帝刘秀是个柔弱之人 D.刘秀采取的措施过于强硬
15.关注历史教材的单元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下面教材横线处应填( )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________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6.如图反映的政治状况使东汉( )
A.豪强横行 B.诸侯争霸 C.社会混乱 D.文化繁荣
17.“东汉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主要体现了( )
A.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东汉被黄巾起义推翻 D.东汉中后期皇帝无能
18.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然灾害频繁 C.地方州郡作乱 D.起义风起云涌
二、材料题
19.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
——东汉民谣
材料三 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蛾贼”。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1)材料一文物分别能够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二的民谣反映了当时民间一种怎样的情绪?
(3)材料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农民起义的情景?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汉之雄,无国能敌。今王谋反,吾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在此观望?大汉有我,必定中兴!
——刘秀
材料二:
材料三: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普遍认为“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
(1)材料一中“刘秀”建立东汉是在哪一年?“中兴”指的是到刘秀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政治现象?这一现象给东汉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练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B C B C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D D B D C B A
1.C
2.B
3.B
4.B
5.C
6.B
7.C
8.D
9.B
10.A
11.D
12.D
13.D
14.B
15.D
16.C
17.B
18.A
19.(1)击鼓说唱俑反映了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绿釉陶水亭反映了东汉中后期,地方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2)人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3)黄巾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20.(1)时间:25年。史称:“光武中兴”。
(2)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影响: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3)起义:黄巾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