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级高一期中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C B C B C B C B A B C A B A D B D B C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B A B C A D B B A C D B C C A C C A D D二、材料题:41、【答案】(1)举措:在曲阜祭奠孔子;倡导程朱理学;修书编史;宣讲圣谕,推行教化;完善旌表节孝制度。(每点2分,共10分)(2)意义: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满汉间的民族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实现国家认同。(每点2分,共10分)【详解】(1)本题为特点题。时空范围是清朝时期的中国。举措:根据材料“康熙帝首次南巡,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子,行三跪九叩礼”可知,在曲阜祭奠孔子;根据材料“清朝统治者辑刊《朱子全书》,并重用理学名臣。顺治二年,清朝官方揭开了纂修《明史》的序幕,强化了明朝已经灭亡的信息,以消减汉人的反清情绪”可知,倡导程朱理学;修书编史;根据材料“雍正帝继承了康熙帝的教化德治政治理念,将《圣谕广训》颁发各省学政,分送各学,朔望宣讲”可知,宣讲圣谕,推行教化;根据材料“要求地方官调查孝子顺孙,建坊旌表”可知,完善旌表节孝制度。(2)本题为影响题。时空范围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意义:根据材料“通过对儒家的文化认同,赢得汉人的好感,才能实现国家认同”“尊孔可以使汉族知识分子倾向清朝”可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有利于实现国家认同;根据材料“强化了明朝已经灭亡的信息,以消减汉人的反清情绪”可知,缓和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推行文化认同能够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详解1、【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材料“黄河流域”“彩陶”“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位于黄河流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A项正确;龙山文化虽也在黄河流域,但典型器物是黑陶,而非彩绘陶器,排除B项;河姆渡文化地处长江流域,主要栽培作物是水稻,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朝遗址,为青铜时代文化,并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周朝统治者通过强化天命观和统治者的贤明形象与纣王的暴虐形成鲜明对比,借此论证统治的合理性,获取民众对政权的政治认同,C项正确;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存在君主集权政治,排除A项;强化祭祀活动属于强化统治秩序的具体手段,排除B项;家国同构主要体现在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将族权与政权紧密结合,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瓦解、私学兴起”催生士人群体,士人“各抒己见,呈献各种政治方案”。这与私学兴起打破贵族教育垄断,士阶层崛起后提出不同治国思想,形成思想争鸣局面的背景相符,B项正确;“主导国家政治改革”与材料“供统治者选择”不符,士人仅提供方案而非主导改革,排除A项;“统治者改变治国策略”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侧重士人思想表达而非统治者行为,排除C项;“文化教育实现普及”说法绝对,私学兴起推动教育发展,但“普及”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家分晋”中,异姓大夫瓜分姬姓封国并最终获得周王室认可,打破了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由同姓贵族或功臣担任”的核心规则,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度的瓦解与秩序崩坏,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尚未确立(秦朝才正式建立),“崩溃一说无史实依据,排除A项;韩、赵、魏本身仍为贵族阶层,其掌权后依然延续世袭制,并未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排除B项;周王室最终认可“三家分晋”,是迫于新兴势力压力的妥协,反而体现其权威衰落,而非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命、不能世袭且受考核,改变了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过大的局面,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项正确;郡县制下地方官员权力受中央制约,相比分封制权力变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没有涉及百姓的生活状况,无法体现该管理方式加重百姓负担,排除C项;定期考核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事务处理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据材料可知,郡县制下,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摒弃了分封制下“重立列国”的间接统治思想,C项正确;分封制是“重立列国”,会导致间接统治,而材料说的是摒弃这种思想,所以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官制,与“重立列国”无关,排除B项;世袭制强调权力的世代传承,与“重立列国”的分封思想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B【详解】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刘秀建立东汉政权,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儒家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东汉时﹐豪强地主势力得到发展,刘秀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不利于抑制豪强地主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C【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盐铁官营政策的核心是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直接减少了私商在这些高利润行业中的利润空间,C项正确;盐铁官营政策主要影响的是盐铁行业,而不是直接针对农业。“限制农业发展”不符合封建政府的利益,排除A项;私营经济在盐铁行业中的确存在一些弊端,如垄断、价格操纵等。盐铁官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并不能完全解决私营经济的所有弊端,排除B项;官营冶铁业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非为了推广铁制农具,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的中国。“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中的“王”指的是琅琊王氏,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士族之一,而“马”则是指晋朝的司马氏皇族。“王与马,共天下”意指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与司马氏皇权共同执掌国家政权,形成一种特殊的权力共享模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下士族专权的特点,B项正确;“王与马,共天下”主要反映的是士族与皇族之间的权力分配,士族分享政权在东晋初期具有稳固国家局势的积极作用,当时并未导致明显的政治腐朽问题,排除A项;东晋时期,皇权实际上相对较弱,士族的势力比较强大,排除C项;“王与马,共天下”主要反映的是士族与皇族之间的权力关系,而不是民族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女性能参与多种商业活动,说明当时商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为不同群体参与商业提供了一定空间,A项正确;“女性社会地位超越男性”不符合史实,唐代女性社会地位虽有一定提升,但未超越男性,排除B项;崇本抑末(即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遭到摒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发展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多个仓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都储存了大量的粮食,目的是满足军事、赈灾等需求,会按照需要调配,这表明隋朝政府在粮食的收集、运输和储存方面有很强的组织和调配能力,B项正确;材料显示隋朝在公私仓库中存储了大量粮食,这些粮食多数是政府向百姓征收的赋税,一定程度上体现百姓负担仍然比较大,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的粮食储备主要是由政府控制,无法体现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排除C项;隋朝政府的粮食储备多数是通过赋税征收得到的,反映赋税征收内容是粮食等实物,看不出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可知,唐代的门下省不仅对于同级的中书省所做的决策有封驳权,对皇帝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这说明门下省的设置有利于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分工明确,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主要表达的是门下省设置的目的,不是在讲述中枢行政机构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提到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寺庙建筑仿中国传统宫殿,佛像融入汉族样貌,佛经增添“孝顺父母”“忠君爱国”内容,这些都表明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中国文化元素,逐渐本土化,A项正确;三教并行趋势指儒释道三种思想并存且相互影响,材料仅围绕佛教,未提及道教及三教并行情况,排除B项;儒学自汉武帝后长期占据主流地位,材料体现佛教变化而非儒学地位动摇,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围绕佛教变化,与中央集权削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宦游、仙游和释游分别体现了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旅游业受到三教并行的影响,B项正确;阶层流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三教并行的影响,户籍制度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魏晋遗风的盛行”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15、【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北宋时期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过大,避免出现像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割据的局面。重文轻武政策导致文官在政治和军事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而武将的地位相对下降。文官在作战中成为重要力量,但他们的军事经验和能力往往不足,导致指挥不当,士气低落,A项正确;宰相权力弱化直接影响中枢行政,而非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守内虚外战略是指加强内部防御,而对外部威胁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这一战略与题目中的现象关系不大,因为题目主要关注的是文官在军事中的指挥问题,而不是战略选择,排除C项;军队调防频繁是指军队经常被调动,这可能导致军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下降。这一因素可能会影响士气,但不是文官在军事中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题干指出通判需联署知府、知州的命令,且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说明通判的核心作用是监督和制约地方长官,防止其权力过大,D项正确;结合所学,“控制财政大权”与转运使的职能相关,材料未涉及财政,排除A项;“提高行政效率”错误,因通判的联署可能降低效率,排除B项;“牵制中书门下”与地方通判无关,中书门下属中央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17、【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表明,元代行省虽可统筹地方军、政、财等事务,但无独立军权与财权,且管理郡县需遵循中央法规,这一设计既让行省能处理地方事务,又通过限制其核心权力、规范管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效能,B项正确;行省无独立军权与财权,并非“赋予地方完整治理权力”,排除A项;财权由中央掌控,不利于地方经济“自主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传统地方政区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18、【答案】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元时期。据材料可知,宋设榷场互市,通过官方贸易促进经济交流,符合交融趋势,②符合题意;元代,回回由多民族融合形成,是文化交融的典型结果,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辽四时捺钵制是契丹游牧传统制度,体现政治习俗,未直接促进交融,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猛安谋克”是女真军事社会组织,强化民族控制,与交融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9、【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即材料中的“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体现了这一制度“因俗而治”的特点,B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的制度,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0、【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打破了唐代‘市’与‘坊’的界限,商铺可以临街开设,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场所‘瓦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和市民生活变化,城市格局和娱乐场所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C项正确;农业生产衰退与城市发展、娱乐场所出现无因果关系,北宋农业仍有发展,排除A项;北宋政府虽放宽商业限制,但重农抑商政策仍是国策,并未放弃,排除B项;北宋市民阶层壮大,瓦子正是为满足市民娱乐需求,而非消失,排除D项。故选C项。21、【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题目描述,宋代婚娶风气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过分强调门第,也即“不问门户”,而相对更加看重家庭资产,说明宋朝人们的门第观念淡化,B项正确;宋朝经济仍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非瓦解,排除A项;材料反映社会观念变化,而非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C项;理学是宋朝时期的重要哲学思想,强调伦理道德和家族观念。如果理学受到推崇,人们在婚姻观念上应该更加重视家族背景和道德标准,这与题目中的现象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22、【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仅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缺乏决策权是军机处,符合“留声机+写字机”的特点——只照皇帝意思办,不自己决策,A项正确;作为行政中枢,却因宦官干政形同虚设,宦官干政会让机构功能被破坏,但“形同虚设”不等于只是“传递命令”,与梁启超的比喻不完全吻合,排除B项;科举是选官制度,与“传递命令、记录文字”的功能不同,排除C项;民族事务机构有主动管理职能,不符合“留声机”被动记录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23、【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内地督抚制适应农耕文明,边疆将军制强化军事控制,蒙旗制度兼顾游牧传统,驻藏大臣、办事大臣结合宗教与行政,制度设计完全基于地区实际需求,是“因地制宜”的典型表现,B项正确;清朝对蒙古、西藏等地区“因俗而治”,制度差异体现的是灵活性,而非民族歧视,排除A项;题干中制度差异更多是治理方式的调整,而非主动制造分裂,排除C项;清朝通过差异化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强化了中央权威,排除D项。故选B项。24、【答案】C【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雇佣劳动生产关系,机户拥有生产资料,雇佣机工进行商品生产,这种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并未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封建社会结束于近代,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未能持续发展,并未直接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排除B项;明朝政府财政危机主要源于赋税沉重、战争开支等,而非这种生产关系直接导致,排除D项。故选C项。25、【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否定了传统的君主至上观念,具有民主色彩;他还提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体现了君臣平等思想;还提出“工商皆本”,认识到手工业和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A项正确;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主要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排除B项;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排除C项;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26、【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介绍了番薯、玉米、红薯等多种备荒作物的种植、贮藏、加工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番薯、玉米、红薯等作物原产美洲,于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该书专门设立“荒政”章节讨论备荒救灾,正是《农政全书》的核心特色之一,D项正确;《黄帝内经》是战国至西汉成书的中医学经典,与农业技术无关,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但成书时(6世纪)美洲作物尚未传入中国,排除B项;《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笔记体著作,虽含农业条目但非系统性农书,且同样早于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27、【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洋布的大量涌入,价格低廉,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纺织业),体现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不同阶级之间冲突、斗争等阶级矛盾相关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松太属于江南)传统纺织业的衰落,而非经济发达,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8、【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可知海国图志与以前中国人描述西洋的书籍不同,在强调《海国图志》在介绍世界地理时采用了西方的视角和资料,根据材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魏源写作《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魏源从实际出发,做学问为现实服务,B项正确;“训诂”,就是对于文字的考据,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重新认识世界,排除C项;魏源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利益,学习西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不是变革“祖宗之法”,排除D项。故选B项。29、【答案】A【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821年的英国。英国东印度公司要求扩大中国市场准入,否则将采取手段维护利益。材料中“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准入”“保护商业利益”表明英国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非国家尊严,排除B项;“鸦片贸易”在材料未直接提及,因此无法得出当时英国意在进行鸦片贸易,排除C项;“解决贸易冲突”是表象,根源在于英国要求扩大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30、【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3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严禁吸食鸦片、赌博,对强奸、吸食鸦片者处以斩首,城内秩序井然”,这些措施打击了封建旧俗和社会不良现象,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南京失去商贸中心功能,物资匮乏,军民对外部世界了解甚少”,体现出太平天国在经济和对外交流方面的封闭性,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英国官方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且历史上英国后来与清政府勾结镇压太平天国,所以不能得出得到英国官方支持,排除A项;“社会风气实现根本转变”表述过于绝对。虽然太平天国严禁吸食鸦片、赌博等有积极意义,但仅从这些举措不能说明实现了根本转变,排除B项;经济问题主要源于封闭政策而非单纯军事管控,排除D项。故选C项。31、【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郑观应于中法战争后的代表作《盛世危言》,在甲午战败后又多所增补”说明作者对当时中国海防的重要性有深刻地认识;根据“建立中国商船船队的2篇,长江江防问题1篇,海军人员训练问题1篇,船政问题1篇,岸防炮台1篇,海防问题3篇,约占全书篇幅1/4左右”说明作者重视与外国商船竞争、船政与海防建设,这反映出“知识分子思考国家处境和前途”,D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李鸿章关于“海防”“塞防”的争论,排除B项;郑观应创作《盛世危言》不属于“向朝廷上陈”,排除C项。故选D项。32、【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既以“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统治,又创办近代企业、培养近代人才,开启近代化,与题目符合,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改革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并不是挽救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排除C项;辛亥革命通过暴力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33、【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日本作为后起列强,通过《马关条约》获得巨大利益,打破了此前列强在华的“均势”,刺激了英、法、俄等国效仿,掀起了19世纪末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正确;《马关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成果(获得巨额赔款、割占台湾等),不仅未“遏制”其侵略,反而壮大了日本实力,使其后续侵略野心更盛,排除A项;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但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题干强调《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入侵),未提及任何“近代化”相关内容(如制度变革、技术引进、思想启蒙等),排除D项。故选C项。34、【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改良运动,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排除A项;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35、【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看出戊戌变法时众多大臣对于精简机构的措施反对,可见近代中国转型的艰难,A项正确;机构改革只是损害了部分官员的利益,没有损害顽固派的根基,排除B项;清政府在面临统治危机的情况下才进行的变法,排除C项;材料中看不出维新派的妥协,排除D项。故选A项。36、【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英国担忧长江流域利益受损,主动与东南督抚接触”“若英舰不入长江,则鄂督力任保护”“《福建互保协定》”等可得出,这是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妥协,体现东南互保,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C项正确;东南互保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与“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清末新政”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37、【答案】C【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是精神觉醒的象征”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符合材料中的描述,C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剥削,排除A项;辛亥革命虽然承认了列强的不平等条约,但仍然没有得到列强的支持,排除B项;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的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38、【答案】A【详解】1912年初,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困难,面临崩溃危险,而袁世凯却得到列强支持,获得巨额借款,实力大增,因此辛亥革命面临失败的危机,故选A项。材料未反映清王朝的情况,排除B项。袁世凯称帝是在1915年12月12日,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D项。39、【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后,中国陷入南北对峙局面,英、俄、美等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施压南北双方达成妥协,最终促成《清帝退位诏书》和《临时大总统选举法》,使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列强在华利益的博弈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复杂性,D项正确;列强不希望中国陷入长期的内战,影响他们在华的利益,因此推动南北和谈,与掩盖侵华行径无关,排除A项;列强并不希望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就已经开始被打开,排除C项。故选D项。40、【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成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可知,军政府、行政司长、军械司长是原先旧的地主阶级,所以鲁迅是评价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反映了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不彻底,即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项正确;“未产生任何影响”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满眼是白旗”不符,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信息“旧乡绅所组成的军政府”可知,辛亥革命期间,旧官僚投机革命,故“充满曲折”说法错误,排除B项;“强烈抵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高一学年期中考试历 史 试 题考试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1.某一文化遗址作为新石器文化遗存的代表,地处黄河流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这一文化遗址属于(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二里头文化2.自武王伐纣代商而兴之后,周人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起。《尚书》中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君主形象,即文王的圣王形象和纣王的暴君形象。这种做法旨在( )A.加强君主集权 B.强化祭祀活动 C.构建政治认同 D.推进家国同构3.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的结果之一就是官学瓦解,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从而催生出一个士人群体。士人群体针对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问题各抒己见,呈献各种政治方案供统治者选择。材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 )A.士人主导了国家政治改革 B.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C.统治者开始改变治国策略 D.文化教育实现了普及4.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已崩溃 B.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周王室权威得到加强5.秦朝建立后,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郡守、县令等官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且不能世袭,每年需向朝廷汇报工作,朝廷还会定期派遣官员对其进行考核。这种管理方式与之前的分封制相比( )A.地方官员权力更大 B.更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C.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D.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6.《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7.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采取与西汉初年相类似的指导思想,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这一做法( )A.冲击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C.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8.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在全国设盐官、铁官垄断经营这些高利润行业。这一政策( )A.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B.解决了私营经济弊端C.抑制了私商利润水平 D.推广了铁制农具应用9.东晋建立之初,高门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座,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政治的腐朽 B.士族的专权 C.皇权的强化 D.民族的交融10.唐代,不少女性投身商业,如参与药材贩卖、开茶馆等,甚至有女性在商业活动中颇具盛名。这一现象表明唐代( )A.商业经营环境较为宽松 B.女性社会地位超越男性C.崇本抑末风气遭到摒弃 D.对外贸易发展达到鼎盛11.史书记载,隋朝“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体现出隋朝( )A.百姓负担大为减轻 B.政府资源调配能力强大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赋税征收以财产为标准12.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表明唐代中央集权日益完善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说明了中枢行政机构的发展13.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模仿中国传统宫殿,佛像的面部特征逐渐融入汉族人的样貌,部分佛经还增添了“孝顺父母”“忠君爱国”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佛教逐渐本土化 B.三教并行的趋势C.儒学地位的动摇 D.中央集权的削弱14.唐朝旅游业发达,种类丰富。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化羽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这反映出( )A.阶层流动的增强 B.三教并行的影响 C.户籍管理的松弛 D.魏晋遗风的盛行15.北宋时,文官逐渐成为作战时的主导力量。他们并不在前方厮杀,而是仅仅靠语言来命令将士们去服从,导致军队士气低下,将士们产生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 B.宰相权力弱化 C.守内虚外战略 D.军队调防频繁16.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在知州以外,于地方诸府州设“通判”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控制财政大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牵制中书门下 D.制约地方长官17.元代行省可统筹地方军、政、财等事务,却无独立的军权与财权,军权归枢密院,财权由中央掌控。行省对所属郡县的管理,需遵循中央制定的法规。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 )A.赋予地方完整治理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效能C.促进地方经济自主发展 D.改变传统地方政区弊端18.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①辽四时捺钵制 ②宋设置榷场互市 ③金推行“猛安谋克” ④元代融合形成回回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9.太宗耶律阿保机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依照某制度的原则定下了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表现在服饰上,就是庙堂之中,龙庭之上有“汉服”与“国服”之别。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猛安谋克制 B.南北面官制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20.北宋时期,城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打破了唐代“市”与“坊”的界限,商铺可以临街开设,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场所“瓦子”,瓦子内设有“勾栏”,可供人们观看杂剧、杂技、说书等表演。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农业生产的衰退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阶层的消失21.宋代,婚娶风气进一步改观,出现了“娶妻不问门户,直求资财”的现象。这反映宋朝( )A.小农经济瓦解 B.门第观念淡化 C.手工工场出现 D.理学受到推崇22.梁启超曾辛辣地讽刺中国古代某机构是“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认为其虽位居枢要却毫无生气,完全沦为皇权的附庸。这一比喻深刻揭示了该机构( )A.仅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缺乏决策权 B.作为行政中枢,却因宦官干政而形同虚设C.掌握科举考试,成为思想控制工具 D.主管民族事务,维护国家统一23.清政府在内地十八省实行督抚制,在东三省、新疆设置将军,在内外蒙古推行蒙旗制度,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在青海设置办事大臣。这充分体现了清政府( )A.统治政策的民族歧视色彩 B.因地制宜的地方行政体制C.试图分化地方的反抗势力 D.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削弱24.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出现了许多以纺织为业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织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工按日领取工资。《明神宗实录》中记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种生产关系的出现( )A.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B.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C.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 D.导致了明朝政府财政危机25.明末清初的文化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虽然只是昙花一现,却涌现出了许多进步的新思潮及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工商皆本”等包含民主、平等思想的政治家是( )A.黄宗羲 B.朱熹 C.荀子 D.韩非26.某一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如在荒政目中,介绍了番薯、玉米、红薯等多种备荒作物的种植、贮藏、加工法,这一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27.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表明当时中国( )A.阶级矛盾逐步激化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江浙地区经济发达 D.社会性质完全改变28.《海国图志》序中提及: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从中可看出魏源思想的基本特征是( )A.讲究“训诂考据” B.提倡“经世致用” 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 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29.182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给驻华代表的指令中写道:“我们必须维持我们在广州的地位,保护我们的贸易,并为我们的商人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准入——不仅是在广州,还应包括中国其他沿海口岸。如果中国政府拒绝合理的通商要求,我们将不得不考虑采取必要手段维护英国的商业利益与国家尊严。”这反映出英国意在( )A.打开中国市场 B.维护国家尊严 C.进行鸦片贸易 D.解决贸易冲突30.1853年英国使团访问南京时,发现太平天国“严禁吸食鸦片、赌博,对强奸、吸食鸦片者处以斩首,城内秩序井然”,观察到“南京失去商贸中心功能,物资匮乏,军民对外部世界了解甚少”。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A.得到英国官方的支持 B.社会风气实现根本转变C.兼具革命性与封闭性 D.军事管控阻碍经济复苏31.郑观应于中法战争后的代表作《盛世危言》,在甲午战败后又多所增补,讨论如何建立中国商船船队的2篇,长江江防问题1篇,海军人员训练问题1篇,船政问题1篇,岸防炮台1篇,海防问题3篇,约占全书篇幅1/4左右。这反映出当时( )A.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B.“海防”论占据舆论主导地位C.士人向朝廷上书痛陈巩固中国海防 D.知识分子思考国家处境和前途32.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它既是一场挽救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又是一场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运动。”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33.“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旨在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 )A.彻底遏制了日本侵略的步伐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会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3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的侵略,中国不同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下列近代中国各阶级与其历史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A.地主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B.农民阶级——洋务运动C.资产阶级——戊戌变法 D.无产阶级——辛亥革命35.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要求精简机构,多名地方巡抚大员遭到裁汰,于是“流言纷纭”,“京朝震动,外省悚惊”。同时维新派还要求设立中央制度局,先是总署迟迟不呈递,在光绪催促下,军机大臣曰:“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由此可以推知( )A.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 B.机构改革损害顽固派的根基C.清政府已面临统治危机 D.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妥协性36.英国担忧长江流域利益受损,主动与东南督抚接触。张之洞以“若英舰不入长江,则鄂督力任保护”为条件,成功阻止英国军事介入。闽浙总督许应骙绕开清廷外交体系,与列强单独签订《福建互保协定》。上述事件发生在(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37.近代由外国传教士主办的《教务杂志》发表社论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这一年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辛亥革命“是这一年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的高潮”,它“是精神觉醒的象征”,“是沿着文明的路线进行的”。这些社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剥削制度 B.得到列强的积极支持C.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D.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38.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和政府崩溃的危险。与此同时,由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的支持,袁世凯先后获得1000多万两白银的借款。据此可推断( )A.辛亥革命面临失败的危机 B.清王朝覆灭具有历史必然性C.西方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9.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革命军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英、俄、美等国提出“尽速成立和解,停止现行冲突”,向南方政府施压,促成南北合议。列强意在( )A.掩盖侵华行径 B.促成中国统一 C.打开中国市场 D.维护在华利益40.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范爱农》里写道,1911年11月7日,绍兴光复的第二天,“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成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A.对民众未产生任何影响 B.发展进程充满曲折C.遭到守旧势力强烈抵制 D.潜伏着失败的危机二、材料解析题(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朝入主中原后,面临文化认同问题,清前期皇帝认识到尊奉孔子以及儒学是实现统治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儒家的文化认同,赢得汉人的好感,才能实现国家认同。康熙帝首次南巡,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子,行三跪九叩礼。在康熙帝看来,尊孔可以使汉族知识分子倾向清朝。清朝统治者辑刊《朱子全书》,并重用理学名臣。顺治二年,清朝官方揭开了纂修《明史》的序幕,强化了明朝已经灭亡的信息,以消减汉人的反清情绪。清朝还编修了许多大型书籍,《四库全书》的编纂将清朝的编书活动推向了巅峰。雍正帝继承了康熙帝的教化德治政治理念,将《圣谕广训》颁发各省学政,分送各学,朔望宣讲。清朝统治者认为,“致治之要,首在风化”,要求地方官调查孝子顺孙,建坊旌表,从康熙三十五年到同治十二年的178年间,旌表孝子5533人。——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统治者推行文化认同的举措。(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统治者推行文化认同的意义。(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历史答案.docx 高一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