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5年11月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范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4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周初分封时,鲁公受赐“祝、宗、卜、史,备物典策”,而卫康叔则获授“殷民七族”。考古发现,西周早期鲁国故城墓葬中罕见商式器物,而卫国墓葬仍保留较多殷商文化特征。这一差异反映了
A.族群整合的路径差异 B.分封制度的等级区别
C.礼乐推行的程度不同 D.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
2.《史记》载,战国时齐魏相争,魏将庞涓妒忌孙膑之才而构陷之。后孙膑奔齐,于桂陵、马陵两役大破魏军,致魏国霸业衰落。同一时期,商鞅在秦推行新法,而魏王不用其言。此局面客观上
A.加速了士人流动 B.推动了变法浪潮
C.重塑了列国格局 D.促进了军事革新
3.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一名叫“喜”的地方小吏的随葬品里,既有秦国律法文书,也有记载魏国故事的《编年记》。同时期的考古发现,关中秦人墓葬中罕见六国文字物品。这一对比可说明
A.文化融合的有限性 B.统一进程的渐进性
C.制度推行的差异性 D.社会记忆的延续性
4.《汉书·张汤传》载,汉武帝时,大农令颜异因对币制改革“微反唇”(嘴唇微动)被劾“腹诽”处死。而东汉《白虎通义》则强调“君之威命,所共承之”。两汉对“不言之罪”的态度差异,本质上反映了
A.法律儒家化的深化 B.专制强化的阶段性
C.司法实践的理性回归 D.君臣伦理的重构
5.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司徒崔浩主持修撰国史,秉笔直书拓跋氏早期历史,后因“暴扬国恶”被夷三族,受牵连而死的北方高门士族多达千余人。此事件对北魏后续政治发展产生的深层影响是
A.士族势力的衰退 B.史官制度的僵化
C.汉化改革的延缓 D.皇权权威的强化
6.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崩坏,募兵制逐渐推行。与此同时,朝廷在边疆设立十大节度使,其麾下募兵“大将久任,兵为将有”;而中央禁军却因承平日久而战斗力衰退。这一系列制度变迁所反映的最本质问题是
A.军事制度的效能递减 B.财政体系的支撑不足
C.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重构 D.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7.如图所示,该漫画揭示了五代十国时
A.统一尝试的结构性阻力 B.权力中心的合法性缺失
C.地方势力的自我延续性 D.制度重建的资源匮乏
8.唐初推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纳粟二石为租,服役二十日可为庸代役。然吐鲁番出土阿斯塔那古墓文书显示,当地百姓缴纳的“庸”布帛,常被折纳为铜钱或当地特产,且折算比例由官府“随乡俗裁定”。这一现象表明
A.制度执行具有地域适应性 B.实物税向货币税加速转型
C.基层治理存在随意性风险 D.中央对边疆控制力度不足
9.唐宣宗时,驸马郑颢赴进士放榜宴,见同年卢携衣着寒酸,便将金叵罗(酒器)赠之。后卢携官至宰相,却因郑颢“以财轻士”而始终疏远。这一故事反映了唐代
A.科举引发的社会流动 B.士人阶层的价值观念
C.婚姻与政治的复杂性 D.士族与庶族的矛盾
10.广西桂林《平蛮三将题名碑》记载:狄青平定侬智高后,宋仁宗力排众议,以雷霆手段强推其任枢密使,却遭文官集团持续弹劾。这一事件反映两宋政治军事的核心特征是
A.武将地位显著提升 B.君权完全凌驾相权
C.军政制衡态势复杂 D.崇文抑武政策瓦解
11.下表为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书《天盛廿二年(1170年)卖地契》与同时期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休宁县卖地契》对比。此差异反映
条款 西夏卖地契 南宋卖地契
立契人 耶乐(党项名)、王孝子(汉名) 吴七郎(汉名)
见证人 鬼名兀勒(党项名)等4人 亲邻、保长等5人
违约处罚 罚麦三十石付官 罚铜二十斤入官
公证方式 盖官府朱印 亲邻签押
A.法律体系的成熟程度差异 B.统治模式的二元特征
C.契约文明的区域性发展 D.民族融合的有限性
12.下图为《明实录》所载洪武至万历年间,朝廷统计的全国人口与官田数量变化。此长时段趋势反映
A.土地制度的周期性调整 B.人口统计的失实倾向
C.统治效能的渐进式衰减 D.赋役制度的深层危机
13.下表据清宫档案《粮价单》整理,显示乾隆年间江苏省部分年份的官方记录米价(单位:两/石)与同期《乡绅日记》所载市场实际米价对比。此差异可推知
A.信息传递系统的过滤机制 B.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失效
C.灾荒应对能力的区域性不足 D.基层治理的技术性偏差
14.《宋会要辑稿》载,北宋熙宁年间开封府“修完京城四壁,创置守具”,耗资巨万。然《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同一时期,黄河“大决于曹村”,朝廷“发汴河堤夫九万”抢险,致“城防工事半途而废”。这种“筑城”与“防洪”的资源争夺,本质上反映了宋代
A.军事防御体系的强化 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C.中央集权的调度困境 D.财政资源的有限性
15.《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绘内堂陈设葫芦瓶与货郎车悬挂小葫芦器,《清宫活计档》亦载乾隆帝特命造办处制“洋彩万福万寿葫芦瓶”为寿礼。然明代张谦德《瓶花谱》却称“葫芦样不入清供”,高濂《遵生八笺》更直言“瓶花忌用葫芦瓶”。这种宫廷推崇与文人贬斥的悖论,本质揭示了明清葫芦瓶
A.宗教仪轨的器物化 B.阶层审美的差异性
C.实用功能的衰退性 D.文化符号的流动性
16.咸丰初年,户部侍郎王庆云在日记中痛陈:“部库月支虽巨,然随时摒挡,亦可敷衍。其如粤事、河工,尚无底止,斯真无能为役。”然同期江苏布政使雷以诚于扬州设局抽厘时却称:“捐厘之法,变通行之,入少捐少,入多捐多,绝不强民所难。”这种中枢颓丧与地方激进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晚清
A.中央集权的制度性衰退 B.战时财政的临时性筹措
C.传统税制的结构性缺陷 D.改革路径的适应性分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一制 度变革的核心目的。(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秦朝焚书政策对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膨胀,逐渐形成以家族为基础、累世公卿的门阀士族。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本意在于选拔人才,却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成为巩固其政治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西晋短暂统一,其分封宗室与依靠士族的政策埋下了内乱的种子。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以王、谢为代表的北方高门士族与司马氏皇室共同建立了东晋政权,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独特政治格局,皇权依赖于门阀大族的支持。与此同时,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为巩固统治,也尝试与汉族士人合作。进入南北朝,南朝政权更迭频繁,但每一次易代(如刘宋代晋、萧齐代宋)都未能彻底打破门阀体系,新兴的寒门武将虽取得皇位,仍须在政治上寻求与高门士族的合作以获得合法性。北朝则通过均田制、三长制以及孝文帝汉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旧士族的地方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为隋朝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门阀士族的兴衰,贯穿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长期分裂时期,与政权的建立、维持和更迭息息相关。
请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围绕门阀政治与政权更迭的关系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南下。宰相寇准力主亲征,真宗勉至澶州。宋军射杀辽将,士气大振。辽恐腹背受敌,请和。真宗曰:“朕不忍生灵涂炭,苟能弭兵,虽岁遗百万亦可。”遂遣曹利用议和。利用问遗数,上曰:“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准召利用至幄,谓曰:“虽有敕,汝所过毋得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和议成,宋岁遗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约为兄弟之国。
辽主得约,喜谓群臣曰:“南朝畏我矣!然宋多智士,边备不可弛。当以和好养民,亦以武备待变。”
宋臣王钦若却密奏真宗:“寇准以陛下为孤注,澶渊之盟,春秋耻之。今岁输金帛,是谓城下之盟。”真宗由是渐疏准。时有边将奏辽骑犯界,真宗叹曰:“虏人反复,奈何?”宰相王旦曰:“陛下姑存大信,彼若背盟,曲在彼矣。”然自是和议既久,河北兵卒多不识战阵,武库尘生。
至金兴辽亡,宋金海上之盟约共击辽。金人见宋军攻燕京屡败,笑曰:“南朝果无人矣!”辽既灭,金遂南下,宋室南渡。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寇准传》《辽史》等编译
(1)澶渊之盟后,辽主与宋真宗对“岁币”性质有何不同理解?这种认知差异如何 影响两国后续发展?(8分)
(2)结合材料,分析宋金“海上之盟”失败的多重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唐)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贞观政要 论择官》
材料二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明史 职官志》
材料三
(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 “威权震主,上虽虚己以听,然内怀猜忌。…… 及居正卒,言官交章劾居正,家遂被籍。”;(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量才授职”的选官制度基础及其对 唐代政治运行的积极影响。(6分)
(2)对比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特征,并指出这一演变背 后的核心政治诉求。(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权力运行机制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趋势的认识。(5分)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A 鲁国受赐周王室礼乐官员,卫国获授殷商遗民,导致文化融合路径不同,反映族群整合方式的差异。
C 孙膑在齐破魏、商鞅在秦变法,直接改变魏强齐秦弱的格局,客观上重塑列国实力对比。
A 秦地墓葬罕见六国文物,而秦占领区墓葬保留六国文化印记,说明秦统一后文化融合有限。
B 西汉以"腹诽"定罪体现皇权绝对化,东汉强调君臣共承威命,反映专制强化在不同阶段的表达差异。
C 崔浩案使鲜卑贵族对汉化产生戒心,孝文帝改革前鲜卑保守势力抬头,延缓汉化进程。
C 节度使拥兵自重与中央禁军衰弱,本质是军事权力从中央向地方转移,引发央地权力重构。
C 漫画中地方武将割据链条延续,体现五代藩镇势力自我复制和延续的特征。
A 租庸调折算比例依"乡俗"裁定,说明制度在边疆执行时结合当地实际,具有地域适应性。
B 卢携虽受资助却因对方"以财轻士"而疏远,反映唐代士人重气节轻财利的价值观。
C 仁宗强推狄青任枢密使遭文官持续反对,体现宋代文武制衡的复杂政治态势。
B 西夏契约混合党项汉名与罚则,南宋纯用汉制,反映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模式的二元特征。
D 官田数量与人口统计长期背离,暗示赋役制度下隐匿人口现象加剧,预示制度危机。
A 官方米价平稳而实际波动,反映官僚系统为政绩稳定而过滤灾情信息。
D 筑城与防洪资源争夺,本质是宋代养兵及官僚支出庞大导致财政资源捉襟见肘。
B 宫廷尚葫芦寓意吉祥,文人贬其俗气,体现不同阶层审美趣味的分化。
A 中央财政困窘与地方自主抽厘成功,反映晚清中央集权调度能力衰退。
二、非选择题
17.(1)原因与目的(6分)
原因:吸取周朝分封致诸侯混战教训;巩固统一成果,避免分裂割据。
目的:通过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实现长治久安。
(2)评价影响(3分)
消极:压制思想自由,造成文化断层;
辩证:客观上推动"以法为教"的治国理念实践。
18.【参考答案】(12分)
门阀政治成为政权更迭的稳定器:东晋"王与马共天下"表明士族支持是皇权存续基础;南朝易代后新皇仍需联合高门获取合法性。
门阀政治亦阻碍政权革新:九品中正制固化阶层,削弱官僚活力;北朝通过均田制等改革打破门阀垄断,为统一创造条件。
本质是皇权与贵族势力博弈的产物,其兴衰折射出中央集权强化的历史趋势。
19.(1)认知差异与影响(8分)
辽主视岁币为宋畏辽的贡赋,助长其战略优越感;
宋真宗看作"弭兵"成本,形成以财换和的路径依赖;
差异导致辽重武备而宋弛边防,为宋金更迭埋下伏笔。
(2)盟约失败原因(6分)
军事暴露弱点:宋攻燕京失利让金窥见宋军腐朽;
战略短视:宋联金灭辽破坏百年制衡格局;
外交失策:轻信蛮族而弃传统"以夷制夷"智慧。
20.(1)制度基础与影响(6分)
基础:科举制打破门第选官,为"量才授职"提供制度保障;
影响:提升官僚素质,形成贞观之治的清明政治氛围。
(2)演变特征与诉求(6分)
特征:丞相废而内阁兴,宦官批红到军机处集权,中枢机构不断服务于皇权集中;
诉求:通过机构变革实现君主绝对专制。
(3)发展趋势认识(5分)
皇权持续强化:从唐宋宰相议政到明清君主独断;
辅政体系工具化:内阁、军机处逐渐沦为秘书机构;
历史悖论:极端专制反而削弱制度弹性,加速王朝衰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