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一中七年级(上)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一中七年级(上)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一中七年级(上)第一次质检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小题,共 40分。
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
的是()
A.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2.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图出土的文物可共同印证( )
A. 中原地区文明领先 B. 中华龙文化已定型 C. 玉器制作方法成熟 D.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3.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 都处于新石器时代 B. 都使用磨制石器 C. 都种植水稻 D. 都过着定居生活
4.在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各位同学纷
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 )
A. 打制石器 B. 磨制石器 C. 彩陶 D. 青铜器
5.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 秦、楚、齐、燕 B. 齐、楚、秦、燕 C. 燕、齐、楚、秦 D. 燕、齐、秦、楚
第 1 页,共 8 页
6.如图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如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分封制已经瓦解
B.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 社会动荡不安
D. 周王室地位下降
7.如图为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北京人( )
A. 制作和使用工具 B. 使用火烧烤食物 C. 学会了种植水稻 D. 处于新石器时代
8.某历史学习小组同学利用 AI(人工智能)搜索古人类资料时,输入了“距今约 6000 年”、“种植
粟”、“人面鱼纹彩陶盆”三个关键词。据此,AI 可能展示给他们的古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9.约公元前 1600 年,商人的首领汤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一一商朝。此奴隶制王朝建立时间表示正确的
是( )
A. 约公元前 15 世纪 B. 约公元前 16 世纪 C. 约公元前 17 世纪 D. 约公元 17 世纪
10.如下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大禹建夏→成汤建商→①→平王东迁
A. 炎黄联盟 B. 百家争鸣 C. 武王伐纣 D. 楚汉之争
11.我们之所以了解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 )
A. 神话传说 B. 史书记载 C. 考古发掘 D. 史学家推断
12.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
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
A. 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 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 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13.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史料。下列可作为研究北京人情况的第一手
史料是(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北京人生活状况》纪录片
C. 知名历史学家的著述 D.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第 2 页,共 8 页
14.如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 )
A. 注意防寒 B. 懂得爱美 C. 开始种植 D. 知道定居生活
1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依据中国方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
要标志是( )
A. 磨制石器 B. 水稻、粟等粮食作物的种植
C. 制作陶器 D.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16.下列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
A. 河姆渡遗址 B. 良渚古城遗址 C. 陶寺古城遗址 D. 大汶口遗址
17.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能够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文化遗存的
有( )
①元谋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山顶洞人遗址 ④半坡人遗址 ⑤河姆渡遗址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③④⑤
18.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
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9.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
因是( )
A. 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 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 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20.如图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③、④位置应该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
A. 黄帝、炎帝
B. 炎帝、黄帝
C. 炎黄联盟、华夏族
D. 华夏族、汉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30分。
21.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活动一王朝更替】
第 3 页,共 8 页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①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 1600 年 汤 亳(后迁殷) ②
西周 公元前 1046 年 周武王 ③ 周幽王
【活动二制度创新】
材料一(周)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尚父于营丘,日
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1) 请你完成表格,记住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
(2) 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 材料二中的诸侯有哪些权利?诸侯还要尽哪些义务?
(4)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夏朝、商朝和西周灭亡中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
22.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遗址 考古 进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
习,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追踪先民分布】
第 4 页,共 8 页
材料一《中国史前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1) 请将图中分布在 A、B、C、D 四处的原始人群补充完整。
A: ______ ;
B:元谋人;
C:河姆渡人;
D: ______ 。
材料二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2) 这两种房屋样式的名称分别叫做什么?原始居民建造不同结构房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先民遗址】
材料三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 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 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 200 多
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 20 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 100
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
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 200 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
米。
第 5 页,共 8 页
(3) 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只填写序号)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______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______
材料四【解读史料——传承人物精神】
材料一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 材料二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
黔首。 肯入。
——《吕氏春秋》 ——《史记》
(4) 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品质?
材料五: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
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 五帝本纪》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 礼运》
(5) 根据材料五,尧为了“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把天下“授舜”,这一以德才为评判标准的首领更
替方式被称为什么制度?“天下为家”又是指哪一制度?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图。
材料二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
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1) 结合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2) 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3) 材料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治秦”具有什么特点?
第 6 页,共 8 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C
6.D
7.B
8.D
9.C
10.C
11.C
12.D
13.A
14.B
15.D
16.C
17.B
18.A
19.C
20.C
21.【小题 1】①:约公元前 2070 年;②:纣;③:镐京。
【小题 2】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小题 3】权力:管理土地和民众,在自己的封地内再分封;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军队服从周王调
遣。
(4)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小题 4】
第 7 页,共 8 页
22.【小题 1】A:北京人;D:半坡人。
【小题 2】图二:干栏式房屋;图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因:自然环境不同。
【小题 3】A:②④;B:①③。
【小题 4】大禹治水;不畏艰辛、公而忘私、持之以恒等。
【小题 5】禅让制;世袭制
23.【小题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小题 2】齐桓公;“尊王攘夷”。
【小题 3】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论功行赏
第 8 页,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