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 12 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新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教学设计(2024年统编版)

教材分析:锚定大单元中的“盛世根基”
1.1 单元定位:从“治世奠基”到“制度定型”
本课上承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国力积累”,下启秦汉单元总结与后续王朝治理模式,是“危机爆发 — 政权重建 — 政策调整 — 治世奠基 — 盛世巩固”大单元链条的核心落点。通过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领域的系统性改革,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初步稳定”到“制度成熟”的演进路径,为理解中国古代“大一统治理范式”提供典型范本。
1.2 教材重构:从“措施罗列”到“系统闭环”
2024 版教材新增《史记 主父偃列传》“推恩令”原文、汉代盐铁官营遗址图片、董仲舒《天人三策》节选等史料,强化“文景积累 — 汉武帝困境 — 多领域改革 — 大一统巩固”的因果链条,删除碎片化事迹,突出“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的关联。教材采用“问题 — 对策 — 成效”的编排逻辑,深化对“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唯物史观的渗透。
1.3 生活联结:从“历史制度”到“当代治理”
从汉武帝“刺史监察”到当代“巡视制度”,从“独尊儒术”的文化整合到现代“文化自信”,从盐铁官营的资源调控到当代“宏观经济管理”,本课可搭建“历史制度创新 — 当代治理体系” 的价值桥梁,让学生体会大一统治理智慧的现实延续性。
核心素养目标:多维培育的精准定位
2.1 时空观念
结合《西汉疆域变迁图》《汉武帝时期重要举措分布图》,标注公元前141—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推恩令实施、漠北之战、丝绸之路开辟等关键时间与空间节点。
梳理“文景之治积累→汉武帝面临困境→多领域改革推进→大一统巩固→西汉盛世形成”的时空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关联性。
2.2 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史记》史料、汉代画像石、盐铁官营遗址、居延汉简等材料,论证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借助董仲舒祠堂碑刻、霍去病墓石雕、汉五铢钱实物等遗存,印证思想统一、军事拓疆、经济集权的历史事实。
2.3 历史解释
阐释汉武帝时期面临的政治(王国割据)、思想(学派纷争)、经济(财力分散)、军事(边疆威胁)困境,说明多领域改革的必然性。
多角度解释大一统巩固的历史影响:既强化中央集权、拓展疆域,又为后续王朝提供治理模板,同时分析其政策局限(如赋役加重)。
2.4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
认识“经济基础支撑制度变革”“制度创新保障国家统一”的唯物史观,理解“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主流”的规律。
从汉武帝大一统实践中感悟“制度创新、文化凝聚、边疆稳固”的国家治理智慧,增强对当代 “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的认同。
教学重难点:聚焦核心与突破瓶颈
3.1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系统措施与逻辑关联
核心内容:汉武帝面临的四大困境;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思想(独尊儒术)、经济(盐铁官营、五铢钱)、军事(反击匈奴)的具体措施;大一统巩固的表现。
确立依据:四大领域措施构成“标本兼治”的治理体系,是理解“大一统如何从奠基到巩固”的核心,直接呼应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的主题。
3.2 教学难点:抽象概念与历史本质的深度理解
难点 1:推恩令“不削而弱”的智慧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突破策略:用“王国拆分示意图”可视化推恩令效果,对比秦汉对待儒学态度,结合史料分析思想统一的政治目的。
难点 2:汉武帝“功过并存”的辩证评价。突破策略:采用“史料辩论赛”形式,从“巩固统一” 与 “民生负担” 双重视角梳理史料,引导全面评价。

学情分析:立足认知起点的精准施策
4.1 基础储备:关联认知中的优势与局限
已知基础:通过第11课掌握文景之治的经济积累,对“汉武帝”“匈奴”有影视化认知,初步了解“统一”的重要性。
认知局限:对“推恩令”“刺史制度”等政治术语理解困难,难以把握多领域措施的内在逻辑,易将大一统巩固简单归因于“帝王雄才大略”,缺乏辩证评价意识。
4.2 学习特点:故事驱动下的系统思维需求
七年级学生对“帝王功业”“军事征战” 兴趣浓厚,但系统思维较弱,难以从“政治 — 经济 — 思想 — 军事”多维视角分析治理问题。需通过情境模拟、图表拆解等方式,引导从“单一事件”到“系统治理”的思维升级。
教学方法:素养导向的多元融合
5.1 情境建构法
展示汉代墓室壁画《车马出行图》(反映中央集权强化)与《农耕商贸图》(体现经济整合),创设“汉墓壁画中的大一统密码”探究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5.2 问题链驱动法
围绕“文景之治后的王朝如何实现大一统巩固”核心问题,设计“为何要巩固 — 如何系统巩固 — 巩固有何影响”的梯度问题链。
5.3 史料研习法
精选文献史料、实物遗存、数据图表等素材,指导学生通过“困境定位 — 措施匹配 — 成效论证”完成探究。
5.4 系统分析法
通过“困境 — 对策 — 成效”三维表格,梳理四大领域措施的逻辑关联,构建“政治集权 — 思想统一 — 经济支撑 — 军事保障”的治理体系框架。
教学过程:问题链引领的探究之旅
6.1 新颖导入:壁画解码 —— 汉墓中的治理难题(3 分钟)
展示实物:汉代墓室壁画《二桃杀三士》(隐喻王国纷争)与《匈奴入侵图》(描绘边疆危机)拼接图,配文字解读:“这幅汉墓壁画创作于汉武帝时期,左侧展现诸侯势力争斗,右侧刻画边疆民族侵扰,墓主人将这些场景入葬,暗含当时社会的深层矛盾。”
问题链:
(1)壁画作为实物史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面临哪些问题?
(2)结合上节课所学,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为何未能解决这些问题?
(3)如果你是汉武帝,会优先破解哪一难题?
【设计意图】:以考古壁画制造“治世下的隐忧”反差,激发对“大一统巩固必要性”的探究兴趣。
6.2 探究一:诊沉疴 —— 汉武帝面临的四大困境(8分钟)
副标题:从“治世积累”到“深层危机”
任务 1:史料解码 —— 隐藏的治理难题
呈现史料:
① 《史记 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② 董仲舒《天人三策》:“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③ 居延汉简:“匈奴数犯塞,杀略吏民,边郡苦之。”
④ 《汉书 食货志》:“征伐四夷,国用不足,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
问题链:(1)史料①反映哪一政治隐患?“铸钱煮盐”为何威胁中央?
(2)史料②说明思想领域存在什么问题?对国家治理有何影响?
(3)史料③④分别指向军事与经济领域的哪些困境?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汉武帝时期困境分类表”,标注四大领域问题及核心矛盾。
任务2:对比溯源 —— 困境的形成根源
展示图表:《汉初与汉武帝时期制度对比表》(地方权力、思想管控、经济格局、边疆政策)
问题链:
(1)汉初“郡国并行”“休养生息”政策与汉武帝时期的困境有何关联?
(2)文景之治的经济积累为何反而加剧了某些矛盾(如富商与中央的财力失衡)?
学生活动:结合表格开展“朝堂议事”模拟,阐述对四大困境紧迫性的排序理由。
过渡:面对“内忧外患”的沉疴,汉武帝如何开出“系统药方”?
6.3 探究二:开良方 —— 政治与思想的集权之策(12 分钟)
副标题:从“分权隐患”到“人心凝聚”
任务 1:图解推恩 —— 政治集权的智慧
呈现史料:
①主父偃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②推恩令实施前后王国疆域对比图
问题链:
(1)推恩令与汉景帝“削藩”相比,策略上有何高明之处?(提示:“自愿拆分” vs “强制削夺”)
(2)对比图显示王国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如何强化中央集权?
(3)刺史制度的设立与推恩令有何互补作用?
学生活动:用简易图形绘制“推恩令实施前后王国拆分示意图”,标注权力变化。
任务 2:辨析儒术 —— 思想统一的本质
呈现史料:
①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②汉代太学讲学图(标注“儒家经典为教材”细节)
③对比表: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独尊儒术”
问题链:
(1)“独尊儒术”是否意味着禁止其他学派存在?结合太学设置说明其推行路径。
(2)与秦代思想控制相比,汉武帝的措施有何特点?(提示:“引导整合” vs “暴力压制”)
(3)两者的根本目的有何共性?
学生活动:分组开展“思想统一的利弊”小辩论,结合史料阐述观点。
任务 3:本质提炼 —— 政治与思想的协同逻辑
问题链:①推恩令解决“权力分配”问题,独尊儒术解决“思想认同”问题,两者如何形成治理合力?②这体现了汉武帝怎样的治理思路?
过渡:政治集权与思想统一需要经济支撑,汉武帝如何破解财力分散的难题?
6.4 探究三:强根基 —— 经济与军事的固本之举(12分钟)
副标题:从“财力分散”到“边疆稳固”
任务1:梳理经济 —— 集权调控的措施
呈现史料:
①《汉书 食货志》:“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②汉五铢钱实物图片与汉初货币混乱示意图
③汉代盐场遗址考古照片
问题链:
(1)史料①②③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措施?(盐铁官营、统一铸币、打击富商)
(2)这些措施如何解决“中央财力不足”的困境?
(3)与文景时期“轻徭薄赋”相比,为何政策会发生转变?
学生活动:绘制“汉武帝经济集权思维导图”,标注措施与解决的问题。
任务2:聚焦军事 —— 边疆拓展的成效
呈现史料:
①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② 漠北之战形势图(标注汉军进军路线)
③ 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图片
问题链:
(1)史料①②反映哪一重大军事行动?其结果如何?
(2)“封狼居胥”为何成为后世军事荣耀的象征?
(3)反击匈奴与经济集权措施有何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与史料,讲述“汉武帝时期边疆稳固”的历史过程。
任务 3:关联分析 —— 经济与军事的支撑关系
问题链:①经济集权如何为军事行动提供物质基础?
②军事胜利又如何保障经济发展与国家统一?
过渡: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的系统改革,最终促成了怎样的大一统局面?
6.5 探究四:观成效 —— 大一统巩固的格局与评价(8 分钟)
副标题:从“制度成型”到“历史回响”
任务1:归纳成效 —— 大一统的多维表现
呈现史料:
①《汉书 武帝纪》赞曰:“雄才大略……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 而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②西汉盛世时期疆域图(标注新增疆域与丝绸之路)
问题链:
(1)史料①②反映大一统巩固在哪些方面的成效?(政治统一、文化发展、疆域拓展)
(2)这一局面与文景之治相比,有何本质提升?
学生活动:用“关键词 + 史实”形式,总结大一统巩固的三大表现。
任务2:辩证评价 —— 汉武帝的功与过
呈现史料:
①司马光:“孝武穷奢极欲…… 海内虚耗,人口减半。”
②唐太宗:“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问题链:
(1)史料①②分别指出了汉武帝的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评价?
(3)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什么原则?(提示:全面、历史、辩证)
学生活动:完成“汉武帝功过评价表”,结合史料列举具体史实。
过渡:汉武帝的大一统实践,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怎样的治理遗产?
6.6 课堂小结:壁画映照的大一统之路(3分钟)
展示“汉墓壁画 — 推恩令示意图 — 五铢钱 — 马踏匈奴石雕”组合图片
问题链:
(1)这些素材分别对应本课的哪些核心措施?
(2)从“困境”到“巩固”,我们能提炼出怎样的大一统治理规律?
(3)为何说“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生活动:用“因为面临… 所以推行… 最终实现…” 句式概括本课核心逻辑,分享收获。
6.7 拓展作业:古今对话 —— 大一统智慧的当代思考(2 分钟)
撰写短文:“从汉武帝刺史制度看当代监察体系建设”(体现历史解释素养)。
实践探究:收集我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当代举措(如民族政策、边疆建设),与汉武帝时期措施对比,制作图文报告(体现家国情怀)。
教学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四重治理智慧
系统思维智慧:针对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困境推出配套措施,形成“集权 — 认同 — 支撑 — 稳固”的治理闭环。
柔性改革智慧:以推恩令的“渐进拆分”替代暴力削藩,以儒术整合替代思想压制,体现改革的灵活性。
资源整合智慧:通过盐铁官营、统一货币实现经济集权,为国家治理提供物质保障。
长远布局智慧:既解决当代困境,又确立中央集权范式,为后续王朝提供治理模板。
教学反思:素养落地的成效与优化
8.1 亮点与成效
以“汉墓壁画解码”为主线串联四大探究模块,实现“困境 — 措施 — 成效 — 评价”的逻辑贯通,强化系统思维培养。
问题链兼顾“史实梳理”与“本质探究”,从措施解读到规律提炼逐步升级,有效落实史料实证与辩证思维。
对比分析与可视化工具(示意图、表格)的运用,降低了“推恩令”“集权逻辑”等抽象问题的理解难度。
8.2 不足与改进
对经济措施(如均输平准)的解释较为简略,可补充通俗史料或动画演示,帮助理解经济调控原理。
辩证评价环节时间较紧,部分学生难以兼顾“功”与“过”,后续可增加“史料分组整理”前置任务,提升课堂效率。
可增加跨学科融合设计,如结合地理学科分析边疆拓展的自然因素,结合语文学科研读《史记》选段,丰富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盛世的成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一、诊沉疴:面临的四大困境
1. 政治:王国割据(吴楚七国之乱余患)
2. 思想:百家争鸣(不利于思想统一)
3. 经济:财力分散(富商、诸侯掌握资源)
4. 军事:边疆威胁(匈奴多次入侵)
二、开良方:系统的巩固措施
1. 政治集权:推恩令(拆分王国)、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2. 思想统一:独尊儒术、设太学(儒家为正统)
3. 经济集权: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打击富商
4. 军事拓疆:反击匈奴(漠北之战、封狼居胥)
三、观成效:大一统的巩固表现
1. 中央集权强化 2. 文化认同形成 3. 疆域大幅拓展 4. 西汉进入盛世
四、评得失:历史影响与启示
1. 功:奠定大一统范式,影响后世
2. 过:赋役加重,民生负担
3. 启示:统一是主流,改革需系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