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六安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夏季风边缘摆动区是指每年4~10月出现3次以上,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的较大降水量区域。下图为“我国夏季风边缘摆动区位置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与我国夏季风边缘摆动区位置大致相当的地理界线是( )
A.二、三级阶梯界线 B.农耕与畜牧交错带
C.胡焕庸人口分界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2.导致我国夏季风边缘摆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副热带高压 B.温带气旋 C.热带气旋 D.亚洲高压
3.若东亚夏季风在我国快速到达最北位置且滞留月余,则最可能说明当年夏季( )
A.副热带高压完全消失 B.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南
C.长江流域旱灾加重 D.北方海陆温差变大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极光是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而产生的发光现象。近年来我国北京地区看到极光的次数不断增多。下图示意2000年以来我国北京观察到的极光次数及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地球南北两极产生极光的太阳风直接来自太阳的( )
A.太阳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5.若极光摄影爱好者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拍摄最壮观的北极极光时,最好在( )
A.白天面向北方 B.晚上面向北方
C.白天面向南方 D.晚上面向南方
6.近年来北京地区看到极光次数增多,最可能是因为( )
①太阳活动正值高峰 ②北京纬度北移 ③日地距离正在缩短 ④北磁极向南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地球上以生物圈为核心,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传递为载体,由于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下图为地球上四大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甲、乙、丙为四大圈层中的某三个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丙分别表示( )
A.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8.图示乙圈层( )
A.主要组成形式为气态结构 B.仅存在于地球的表面
C.为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 D.为生物发展提供必备要素
9.图中化石燃料的形成和储存主要依赖于( )
A.水圈、大气圈的物质交换与交互作用 B.水圈的溶解和搬运
C.生物圈的有机质埋藏和岩石圈的转化 D.大气圈的气体沉降
2025年1月3~4日,全国多地夜空上演了“金星伴月”的天象。右图为某观测者拍摄的3~4日连续两天同一时刻的“金星伴月”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推测观测者拍摄的地方时和方向( )
A.18:00 朝东 B.18:00 朝西 C.6:00 朝东 D.6:00 朝西
11.3日的日、地、金、月四者相对位置关系可示意为( )
A. B.
C. D.
2025年5月31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下图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A、B、C、D为二分二至日。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2025年“端午节”这一天地球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13.当地球从图中C位置运行到D位置,地球的公转速度是( )
A.先变慢后变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逐渐变快 D.逐渐变慢
下图示意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S日,空白部分为(S+1)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M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 )
A.90° E 4∶00 B.90° W 6∶00
C.90° E 10∶00 D.90° W 18∶00
15.此刻太阳直射( )
A.M所在经线 B.N所在经线
C.O所在经线 D.P所在经线
16.M、N、O、P各点中线速度最小的是( )
A.M B.N C.O D.P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石炭纪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介于泥盆纪和二叠纪之间,该时期形成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而得名“石炭纪”。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沼泽地广布,陆生生物空前发展,两栖类繁盛,昆虫巨型化。下图示意古生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1)描述石炭纪至二叠纪的气候变化特征。(6分)
(2)说明石炭纪动物演化的原因。(6分)
(3)阐释石炭纪形成丰富煤炭资源的条件。(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青海省近年来大规模推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项目投资建设,每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均超百万千瓦。截至2024年,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700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九成以上,其中光伏发电占比过半。一系列超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散布全省各地,持续为电网注入绿色电流,成为电力供应的坚实后盾。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青海省清洁能源发电未被全部利用,存在一定的弃电率。
材料二:下图为青海省清洁能源规划空间分布示意图。
(1)描述青海省清洁能源规划空间分布特征。(6分)
(2)简析青海省清洁能源中光伏发电占比较高的原因。(6分)
(3)指出当前青海省存在一定的弃电率的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位于东海南部,西依台湾海峡,东濒太平洋。岛形狭长,地形复杂,台湾山脉纵贯南北,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河流多险滩瀑布,富水力资源,不宜通航。下图示意台湾岛地形、河流及周边板块分布。
(1)描述台湾岛的地形特征。(6分)
(2)指出菲律宾海板块的移动方向,并从板块运动角度解释台湾山脉的成因。(6分)
(3)说明台湾山脉对其东西两侧河流流向和流程的影响。(6分)
六安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C D B D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A B A C B
1.B 2.A 3.C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第二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与图中夏季风边缘摆动区位置不符,A错误;胡焕庸人口分界线是黑河-腾冲一线,与图中夏季风边缘摆动区位置不符,C错误;农耕与畜牧交错带总体走向与400mm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属于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交界地带,与我国夏季风边缘摆动区位置大致相当,B正确,D错误。故选B。
2.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风主要来自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它的强弱和位置,直接影响着我国夏季风的分布,故导致我国夏季风边缘摆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副热带高压,A正确;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对我国夏季风边缘摆动影响较小,BC错误;我国夏季风主要发生的季节为夏季,亚洲高压出现的季节为冬季,D错误。故选A。
3.若东亚夏季风在我国快速到达最北位置且滞留月余,说明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推动夏季风及锋面雨带迅速向北移动,南方长江流域降水减少,旱灾加重,C正确,A错误;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与我国东亚夏季风无关,B错误;夏季风从夏威夷高压的西侧吹出,其强弱与北方海陆温差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4.D 5.B 6.C
【解析】
4.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极光是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而产生的发光现象,太阳风主要来自太阳外部结构的日冕层。故选D。
5.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极光在白天因日光较强,极光较暗会难以看到,所以拍摄最壮观的极光应在晚上最佳。我国北京位于北半球,北京看到的极光应是北极的极光,所以应面向北方。故选B。
6.根据文字材料和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极光是日冕层的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而产生的发光现象。北京位于中纬度地区,近年来我国北京地区看到北极极光次数增多的原因最可能与近年来太阳活动正值高峰和北磁极点向低纬度即向南移动有关,其中,太阳活动高峰期太阳风频发,夜间看到的北极极光增多,①正确;地球北磁极向南即向低纬度移动,太阳风轰击高层大气的纬度范围扩大,夜间看到的极光将会增多,④正确;地理纬度一般不会变化,②错误;日地距离变化极小,③错误。故选C。
7.A 8.D 9.C
【解析】
7.甲圈层含金属盐,与岩石圈特征相符,乙圈层可提供水,为水圈,丙圈层有多种气体,为大气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乙圈层为水圈,能为生物发展提供水等必备要素,D正确;水圈不只是气态,主要为液态,A错误;水圈不仅存在于地球表面,还存在于地下(地下水),B错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C错误。故选D。
9.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有机质埋藏于地下,经岩石圈地质转化而成的,其依赖生物圈有机质埋藏和岩石圈转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B 11.A
【解析】
10.从1月3日和1月4日两幅图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凸面(亮面)朝西,且同一时刻所处高度在升高,故该月相是上蛾眉月,日落后西方天空可见。1月我国各地昼短夜长,各地地方时18点已经日落,此时月球、金星和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比较靠近,1月3-4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日落西南方向,因此拍摄图示照片大致朝向为西,B正确,A错误。6时上蛾眉月还未从东边天空升起,C、D错误。故选B。
11.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观察到“金星伴月”的天象是在日落前后且朝西边天空,金、月应在西边(如图所示),A选项符合,BCD选项不符合。故选A。
12.A 13.B
【解析】
12.据图可知,A为夏至日,C为冬至日,B为秋分日,D为春分日。2025年5月31日是端午节,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最接近。
13.结合所学知识,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当地球从图中C位置运行到D位置,即从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中间要经过1月初,因此公转速度是先变快后变慢。
14.A 15.C 16.B
【解析】
14.经度推导:日期变更线有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图中阴影与空白为不同日期,180°经线已标注,另一条日期线是0时经线。全球经度被等分为12份,每份30°,M与180°经线差90°且在西侧,西侧为东经,故M是90°E;BD项错误;地方时推导:M与0时经线差60°(2个30°),60°15°/小时=4小时,东早西晚,0时加4小时为4:00,C项错误,A项正确,故选A项。
15.M所在经线地方时是4:00,不是12:00(太阳直射经线地方时为12:00),A项错误;N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不是地方时12:00的经线,B项错误;太阳直射经线地方时为12:00,0时经线与12:00经线相对(经度差180°),O所在经线与0时经线相对,地方时为12:00,是太阳直射经线,C项正确;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2:00,不是地方时12:00的经线,D项错误,故选C项。
16.M纬度低于N,线速度比N大,A项错误;N最靠近极点,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小,B项正确;O纬度低于N,线速度比N大,C项错误;P纬度低于N,线速度比N大,D项错误,故选B项。
17.【参考答案】
(1)气候干湿变化显著;气候先由暖湿变为冷湿;又由冷湿向暖干变化。(6分)
(2)湿润气候及高氧环境促进动物大型化发展;广泛的沼泽湿地,为两栖类提供水陆过渡栖息地;海陆变迁,驱动生物从水生向陆生演化。(6分)
(3)蕨类植物大规模繁育,提供巨量有机质;地壳运动加剧蕨类植物的成煤作用。(4分)
【分析】
(1)读图,由图中全球平均温度曲线可知,石炭纪至二叠纪的气温由暖变冷,再变暖;由全球平均降水量曲线可知,石炭纪至二叠纪的降水由湿变干。故气候的变化表现由暖湿变为冷湿再向暖干变化。
(2)读图结合材料可知,石炭纪气候湿润,“陆生生物空前发展”,植被光合作用改造了大气,形成高氧环境,促进动物体型向大型化演化;该时期广泛分布沼泽湿地,为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水陆过渡的栖息场所,助力其从水生环境向半水生-陆生环境适应;海陆变迁导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域面积减少,迫使水生动物逐渐适应陆地环境,推动生物从水生向陆生的演化进程。
(3)石炭纪形成丰富煤炭资源的条件可从有机质来源、成煤作用的动力等角度阐释:石炭纪蕨类植物大规模繁育,大量的蕨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了巨量有机质,为煤炭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原料;地壳运动(如地壳下沉、沉积作用等)加剧了蕨类植物残体的成煤作用,使植物残体在沉积、压实、变质等地质过程中,逐步转化为煤炭资源。
18.【参考答案】
(1)清洁能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海西州和海南州,形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光伏电站、风电站、水电站等类型分布具有区域性,如光伏电站多分布在光照充足区域,水电站多沿河流分布;清洁能源产业园区和基地呈点状分布,与能源资源分布区域大致重合。(6分)
(2)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光照资源丰富;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伏发电条件优越;光伏发电技术相对成熟,建设成本逐渐降低;青海省土地面积广阔,为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提供充足空间。(6分)
(3)青海省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电力需求量小,本地消纳能力有限;清洁能源(如光伏、风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发电不稳定,难以持续满足电网需求;省外电力输送通道建设滞后,跨省区输电能力不足,大量清洁能源无法外送;电网调峰能力不足,难以平衡清洁能源发电的波动。(6分)
【分析】
(1)根据材料二“青海省清洁能源规划空间分布示意图”可知,清洁能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海西州和海南州,形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从图例中光伏电站、风电站、水电站等的分布来看,光伏电站多分布在光照充足区域,水电站多沿河流分布,各类电站分布具有区域性;清洁能源产业园区和基地呈点状分布,与能源资源分布区域大致重合。
(2)根据材料“青海省近年来大规模推进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项目投资建设”,结合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可知,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得当地太阳辐射强,光照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这里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具备优越的光伏发电自然条件。光伏发电技术相对成熟,随着技术发展,建设成本逐渐降低,有利于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青海省土地面积广阔,为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能够支撑光伏发电项目的大规模开展,所以光伏发电在清洁能源中占比较高。
(3)根据材料“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青海省清洁能源发电未被全部利用,存在一定的弃电率”可知,青海省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电力需求量小,本地对清洁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有限,无法全部接纳产生的清洁能源电力;清洁能源中的光伏、风电等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发电不稳定,难以持续、稳定地满足电网的电力需求;省外电力输送通道建设滞后,跨省区输电能力不足,大量生产出的清洁能源无法输送到省外需要的地区;电网调峰能力不足,难以平衡清洁能源发电的波动,导致部分电力无法被有效利用,从而出现弃电情况。
19.【参考答案】
(1)山地为主;中部是台湾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山脉东侧坡度大,西侧坡度小;地势中部、东部高,西部低(或中间高,四周低),地势起伏大;海岸线平直。(6分)
(2)向西(西北)。(2分)成因:台湾岛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交界处(板块碰撞边界);菲律宾海板块向西运动,俯冲到亚欧板块以下,亚欧板块东部边缘抬升,形成台湾山脉。(4分)
(3)台湾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河流向东西两侧分流;(3分)山脊(或山脉、分水岭)位于台湾岛的中东部,西侧河流流程较长,东侧河流流程短。(3分)
【分析】
(1)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台湾岛整体地势特征为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结合材料信息,台湾岛中部是台湾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根据图中河流的分布判断分水岭的位置,据此推测台湾山脉东侧坡度大,西侧坡度小。台湾岛是典型的大陆岛,海岸线相对平直。
(2)结合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台湾岛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属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边界,菲律宾海板块向西运动,俯冲到亚欧板块以下,亚欧板块东部边缘抬升,形成近似南北走向的台湾山脉(山脉走向大致与板块运动方向垂直)。因此,菲律宾海板块向西移动。
(3)山脉影响河流的源头、流域面积、流向等水文和水系特征。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台湾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此影响下,河流向东西两侧分流,流入海洋中;台湾山脉的山脊(或山脉、分水岭)位于台湾岛的中东部,加上岛屿面积较小,西侧河流流程较长,东侧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较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