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陶寺遗址考古发现表明:其墓葬随葬习俗既保留部分传统,又以丰厚饮食器具、武器彰显身份(吸收东方礼制)。遗址整体呈现熔合四方特征——“王”级墓葬刻意展示不同地区仪式用品,暗含构建“理想的中国”政治愿景。据此可知,陶寺文化( )
A.形成封闭独立的文化体系 B.随葬习俗仅体现地域演变
C.为早期“大一统”理念提供实践基础 D.仪式用品多样性源于小农经济需求
2.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 “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的力度 B.用儒家思想教化地方
C.分化地方的行政权力 D.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3.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初期以流民、饥民为主体,首领多出身草莽;其后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兄弟趁机以“复汉”为旗号,联合地方豪族起兵,最终刘秀兼并诸路义军建立东汉。《后汉书》载“光武中兴,云台诸将,皆世吏二千石”。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政权更迭助推豪族崛起 B.农民起义加速阶层流动
C.中央集权成为政权宗旨 D.豪强地主构成统治核心
4.东晋前中期,户籍管理实行双籍制,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登记;北方南渡人口以“白籍”登记,白籍人口不征发赋役。到了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白籍编入当地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这种做法旨在( )
A.弱化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B.促进人口数量稳步增长
C.保障专制统治长治久安 D.维持对北朝的军事优势
5.宋徽宗时,东京汴梁(今开封)有150万常住人口。其中,各种暂住京城的浮客(流动人口),远超本地人口。浮客可以四处游历,不会因无“过所”(古代用于关卡通行证明的官文书)就被流放边疆或发配去做苦役。这种变化,可溯源于( )
A.魏晋时期租调 B.隋朝均田制 C.唐朝两税法改革 D.宋转运司制
6.周世宗时,“初,帝之渡淮也,比无水战之备,每遇贼之战棹,无如之何……帝即于京师大集工徒,修成艛舰,踰(逾)岁得数百艘,兼得江、淮舟船,遂令所获南军教北人习水战出没之势,未几,舟师大备”。周世宗此举( )
A.顺应了当时的统一趋势 B.旨在改变与南朝的力量对比
C.为海上贸易提供了条件 D.赢得了南北民众的踊跃支持
7.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标志着古代赋税制度成熟
C.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D.解决了唐朝土地兼并问题
8.据《中国财政年鉴》统计,1912-1928年期间中央政府年均财政收入约3亿两白银,而各地方军阀私自征收的苛捐杂税总额达中央收入的2.3倍,其中仅四川一省军阀1925年就额外加征田赋17次。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政府财政危机深重 B.列强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C.中央权力严重弱化 D.全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9.明朝初年的国家财政征收以农产品为主要形式,财政收入主要征收农产品实物。到十六世纪中叶,农业税收和其他各项杂税杂役、盐业课税等都基本转为白银货币收入,使国家财政转为货币中心体制。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折射出明代( )
A.对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B.传统财税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
C.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D.开启了地租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10.西晋之后,南北方土地制度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北朝主要推行均田制,东晋南朝则是大土地所有制的“庄园制”空前盛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逐渐成为征税主要依据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C.民族关系与政权关系的变动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渐松弛
11.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12.下图为1535—1558年英国诺福克郡庄园财产分布对比图。据此推断( )
A.新航路开辟导致了价格革命 B.文艺复兴强化了世俗力量
C.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力量 D.启蒙运动打击了旧的势力
13.1860—1863年英国向印度棉花进口情况表
年份 印度棉花总产量 (万包) 英国从印度进口量 (万包) 占英国棉花进口比 比重 价格波动 (便士/磅)
1860 约200 约50 14% 6
1861 约300 约120 35% 12
1862 约400 约200 58% 18
1863 约450 约250 70% 24(峰值)
注:1包≈400磅(约181公斤)
印度一度成为英国头号原棉进口地,导致表中状况出现最可能的是( )
A.受美国南北战争影响 B.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革新
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内燃机动力的广泛应用
14.下图是1931年《红星报》第60期刊登的一幅漫画——《疾病是革命胜利的障碍物》。该漫画反映出中华苏维埃政府( )
A.将保障民生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B.重视调整土地革命的斗争策略
C.卫生防疫服务于意识形态建设 D.致力于推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15.1944年,美国驻华外交官向美国政府报告,延安“经济情况有显著进步,人民以独立自发之传统,耕种其田地。鼓励私人投资,提高生活水准,减低赋税。比之国民党地区,高下至明,无待赘言”。这表明( )
A.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取得成效 B.国统区已经形成了第二条战线
C.美国准备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16.1946年4月,《解放日报》报道国民党反动派以11个军26个师30余万人,从各个方向对中原军区实行包围的计划已经完成,并指出“自1月10日停战令下达至4月13日止,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对我进攻225次,进攻点227处,侵占我城镇村片124处”。这一报道( )
A.揭露了国民党的内战阴谋 B.揭示了第二条战线斗争的残酷
C.说明国共关系已全面破裂 D.使解放军开始警惕国民党军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理念。
材料二 5世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十六世纪后,走私贸易进入高峰。当时的世界处于大航海时代,从新大陆开采出来的银,从西往东,绕地球一圈,蜂拥至中国。日本的金山和银山的开采热潮,也是因应中国对于贵金属的需求,因而在十六世纪急速富强,成为中国最大的走私贸易国。因此,沿海纠纷也以日本为主,中国称之为“倭寇”。走私贸易在北方也跨越隔绝游牧政权的万里长城,蓬勃发展,茶马贸易纷争不断,十六世纪中,俺答汗举蒙古全国之力大举入侵,包围北京。女真人在十六世纪也被商业化的浪潮吞没。他们所在的辽东盛产高丽人参和貂皮,与明朝和朝鲜、蒙古人相邻的部族,开始组织起武装贸易集团,满洲崛起。明朝于是将南北的外患称为“北虏南倭”。然而,“北虏南倭”事实上是执着固守开国以来祖法的明朝财政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所招致的结果,也代表了这些政策的崩坏。
——摘编自(日)冈本隆司《中国为何反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空间角度,概括明后期中国白银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并分析“明朝固守祖法招致‘北虏南倭’”的历史解释的误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而这一转折点的基础便是各族人民开始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发了各民族,特别是地处西北和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对于取得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加强各族人民团结的建议;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沦陷区人口的大量内迁,不仅促进了西北、西南大后方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这些地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正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四夷宾服”的传统民族关系开始被新型的“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民族关系取代。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逐渐建立的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形成的过程。
——摘编自郑大华《论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法西斯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占其伤亡总数的70%以上。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共128万余人,占当时日军海外投降总兵力的50%以上。曾参与战争指挥的盟国政要对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有过客观公道的评价。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元帅崔可夫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摘编自柳千岸《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工业革命影响”这个主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则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明晰,表述成文)
试卷第6页,共6页
答案第2页,共2页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C D A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C A D
17.(1)历史背景:铁犁牛耕使中原各国势力增强;中原各国利用“华夏”来彰显自己的正统性;百家争鸣活跃了人们思想;周边少数民族相对落后。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成功的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在位时期政治上推行三长制,迁都洛阳;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租调制;文化上改汉姓,穿汉服,学习汉族封建文化。(必须结合内容分析,至少有两个方面)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当时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改革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其作用,至少有两个方面)
孝文帝改革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革不够彻底,没有解决北魏内部的社会矛盾,为后来北魏的分裂和灭亡埋下了隐患。
18.(1)特点:世界白银流向中国;中国白银从北方流向南方。
原因:中国工商业发达,产品出口世界,换取欧洲、美洲、日本的白银;江南经济繁荣,为北方政治中心提供经济支撑,缴纳白银等赋税。
(2)误区一:简化历史的因果链,夸大单一因素的作用(或因果关系推导有误,历史解释引用史实有误)。
明朝并未一直固守祖法,明初有郑和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政策并非明朝祖法;导致“北虏南倭”的原因是复杂的,北方游牧民族本身长期以来一直就有掠夺性的一面,而南方倭寇在元朝就已经出现。
误区二:片面而非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
明朝初期建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一系列制度,虽然在后期缺乏变通带来消极影响,但是也对明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对外交往发挥过积极作用。
19.(1)理解: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抗日战争推动了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抗日战争加深了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身份的认同;抗日战争提升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共同目标;抗日战争加深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抗日战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信任,为后续的民族平等和团结政策奠定了基础。
(2)贡献:中国是亚洲的主要战场,承担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压力;中国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盟军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中国战场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资源和力量,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情报,有助于盟军在其他战场上的战略部署和最终胜利;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创建,在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示例:工业革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
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
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总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工业革命还发明了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但是,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在环境恶劣的贫民窟,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影响工人的健康等社会问题。
总之,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答案第2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