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诊断检测(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诊断检测(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业诊断 历史答题纸
姓 名 班 级 考 场 座位号 条形码粘贴处
贴条形码区域
注 意 事 项 1.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禁用涂改液,涂改胶条。
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 错误填涂 %^&* 缺考标记 ` 是否借读 ` 是否作弊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业诊断检测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单选题(24*2分=48分)
1.在河北省阳原县官厅村小长梁遗址出土的4000余件石制品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其原料以各色燧石为主,主要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加工工艺较为简单粗糙,刃部普遍不够规整,器型以砍砸器为主。据此推断,该遗址先民可能(  )
A.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以采集渔猎为生产方式
C.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 D.处于父系氏族发展阶段
2.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六西村石井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距今10000—4000年的石斧、石锛、石锄、石锤、砺石以及风格独特的陶器碎片。据此可知,此时(  )
A.生产力有一定发展 B.私有制度已经产生
C.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3.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下列体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特征是(  )
A.历史悠久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继承发扬
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5.《竹书纪年》记载:“禹立四十五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天下归启”说明(  )
A.社会贫富分化出现 B.最早奴隶制国家建立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商时期,天子只能有效控制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区,在那里设官进行直接的治理;对都城以外的地区,则分封众多方国的侯、伯,通过他们实行间接管辖。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相当成熟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禅让制依然流行 D.王室统治力量有限
7.山西陶寺城址在布局上有宫城及宫殿区、墓地、观象台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夏二里头遗址城市布局与其相似,但呈现出明显的中轴线布局。这反映了(  )
A.社会等级分化的初现 B.区域文化交流频繁
C.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 D.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8.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这可以用来研究(

A.夏朝经济 B.商朝政治 C.西周文化 D.战国军事
9.《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奴隶主还经常利用“占卜”来使百姓“敬鬼神、畏法令”。所有国家大事,甚至是否用刑,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帝鬼神祈祷和请示,这反映了商朝(  )
A.阶级矛盾尖锐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神权色彩浓厚 D.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10.西周时期,周王室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纳入管理体系,打破了原先以血缘为壁垒的族群状态,使非周族群的独立性逐渐弱化。这一现象说明西周(  )
A.宗法制度彻底瓦解 B.分封制推动地域政治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礼乐制度失去规范作用
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写到:“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与材料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对应的是(  )
A.宗法制和分封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分封制和礼乐制
12.周朝通过该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13.阅读如图,解读图中信息,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①图中所示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②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的土地
③这一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紧密 ④商鞅变法之时废除了这一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山海经》将犬戎、北狄等“戎狄”追溯为黄帝后裔,将氐人说成是炎帝的后裔。《世本》称有戎狄之风的秦国为黄帝六世孙“伯益之后”,南蛮的楚国为黄帝的直系后裔。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
A.民族交融的必然性 B.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C.史书编撰的随意性 D.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15.西周后期,出现了拥有一小块耕地的自耕农民,他们对宗主仍存在一定的依附性,过着比较独立的经济生活。另外,还有一些耕作奴隶逐渐脱离了奴隶主贵族的羁绊,建立了自己的家室,取得了平民身份。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奴隶等级结构的瓦解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C.土地国有制度的松动 D.个体农耕经济的形成
16.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战国晚期的秦墓中出土了两片木牍,内容是秦国士兵黑夫写给兄长衷的信,询问自己的“爵位”授予有没有得到落实。由此可推知,战国晚期的秦国(  )
A.已击败楚国统一了南方地区 B.形成了完备的邮驿系统
C.普通民众可借军功获得爵位 D.实现了便捷的商品流通
1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动荡,民生多艰。对此,儒家主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这体现了当时士阶层(  )
A.关注社会现实 B.谋求个人利益 C.无视民间疾苦 D.缺乏责任担当
18.下表是秦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后设郡的相关信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郡名 设置经过
闽中郡(福建及浙江宁海以南) 原为闽越地,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占闽越地后始置郡
南海郡(广东珠江三角洲) 原为南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灭南越后建郡
桂林郡(广西境内) 同南海郡
象郡(广西西部,越南北部和中部) 同南海郡
A.秦设四郡加强了西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B.秦的暴政导致四郡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C.秦在全国范围内运用法家思想实行统治 D.浙、闽以及两广地区纳入中原政权版图
19.《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该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汉初(  )
A.打击豪强地主 B.实施盐铁官营 C.推行察举制度 D.实行休养生息
20.西汉时期,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前后批使者常在路上相遇。由此可知当时(  )
A.政府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B.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C.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密切 D.西汉经济得到发展
21.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
A.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 B.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 D.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22.西汉时期,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多描写上层社会的繁华。东汉时期,描写社会现实的赋逐渐增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变动 B.尊崇儒术的政策 C.书写材料的改进 D.察举制度的形成
23.下图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反映出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B.说明政局变迁影响经济格局
C.表明南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D.少数民族封建化进一步扩展
24.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这一变化侧面反映出东晋时期(  )
A.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B.士族专权局面形成
C.政府承认山泽私有 D.政府力保生态环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古代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长)。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开辟交通,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
——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并简述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并分析其影响。(11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江南的经济开发,从农业始,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带动了集镇的兴起和都市的繁荣,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使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使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
——《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的经济开发的重要意义。(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中“渐慕诸夏之风”者不在少数,后赵(羯族建立)“续定九品”“典定士族”,前秦(氐族建立)“优礼耆老,修尚儒学”,前燕(鲜卑族建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前赵(匈奴族建立)的建立者刘曜致力于儒学普及,“立大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以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敦笃学以教之”;后秦(羌族建立)继承前秦,“学者咸劝,儒风盛焉”。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整合,汉族也肯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谁也无法否认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汉族,经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汉族与北方民族之间融合而新生。
——摘编自胡玉春《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关系的特点》
(1)根据材料,归纳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吸收中原文明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所产生的影响。(6分))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业诊断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材料中石制品以燧石为主,锤击法打制,工艺简单粗糙,刃部不规整,器型以砍砸器为主,表明工具主要用于砍砸、狩猎和采集活动,结合史实,旧石器时代人类依赖简单石器进行渔猎和采集,故选B项;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应出现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工具,但材料中石器粗糙打制,无磨制工艺,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需要农业支撑和房屋遗迹,材料仅涉及石器,未提定居证据如聚落或农具,排除C项;处于父系氏族发展阶段涉及社会结构如男性主导和私有制,材料只描述工具,无社会组织信息,且父系氏族多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关,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石斧、石锛等磨制石器及陶器碎片,属于新石器时代典型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磨制石器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陶器制作反映手工业进步,表明当时人类已掌握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力有一定发展,故选A项;私有制度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材料未展现产品剩余、贫富分化等体现私有制产生的特征,排除B项;权贵阶层的出现需要墓葬差异、礼器或象征权力的遗物作为依据,而材料中的工具和陶器无法证明社会等级分化,排除C项;国家形态初步具备需有军队、监狱、文字、宫殿等要素,材料并没有提到相关内容,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略
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①处应该是夏朝,故选A项;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应是标尺中的③处,排除B项;根据所学,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对应标尺的②处,排除C项;东周建立于公元前770年,对应标尺的④处,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 “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结合所学可知,启继承禹的权力,这一现象反映了世袭制对禅让制的取代,故选D项;“社会贫富分化出现” 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最早奴隶制国家是夏朝建立,但材料核心是权力继承方式,而非国家性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阶级分化(如阶级对立、阶层差异等),无法得出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结论,排除C项。
6.【答案】D【解析】略
7.【答案】D【解析】夏二里头遗址城市布局与山西陶寺城址相似,但又有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中轴线布局,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传承性,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中华文明是不断传承发展的,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城市布局的相似与发展,不是社会等级分化的初现,排除A项;山西陶寺城址和夏二里头遗址处于不同时期,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区域文化交流主要是同一时期的文化,排除B项;题干主要是从城市布局的角度来看,不能体现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据题干“《殷墟文字丙编》”“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出土了大批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了解商朝社会的重要资料,“雀”是商的属国,向商朝进贡龟甲,有助于研究商朝政治,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殷墟是商朝遗址,不可能用来研究夏朝经济,排除A项;殷墟是商朝遗址,与西周文化没有关联,排除C项;殷墟是商朝遗址,无法用来研究战国军事,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题干表明在商朝,无论是重大的政治决策还是司法方面的事务,都要借助神的意志来决定,说明神权在国家事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商朝政治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故选C项;阶级矛盾通常指的是不同阶级之间因为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和对立,题干仅仅描述了商朝人尊神,国家大事通过占卜请示上帝鬼神等情况,没有信息表明商朝存在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涉及到中央政府如何管理和约束地方,比如地方是否服从中央的政令、中央是否能有效调配地方的资源等,而题干中没有讲述商朝中央政府对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控制,也没有体现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互动情况,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结论,排除B项;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一般体现在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政治地位、权力分配等,典型的例子是宗法制,但题干中没有提到诸如家族血缘关系在政治权力传承、官职任命等方面的作用,因此不能得出选项的结论,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西周推行分封制,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纳入管理体系,打破原血缘族群状态,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地域间交流与融合,推动地域政治发展,故选B项;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虽分封制冲击了纯粹的血缘纽带,但宗法制在西周并未彻底瓦解,反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排除A项;官僚政治以中央集权和职业官员为特征,而西周仍属贵族政治,官员多为世袭贵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战国至秦朝的变革,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等级秩序的文化工具,题干中“纳入管理体系”恰体现礼乐制度的规范作用仍在延续,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子立嫡”,“封建”在这里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也就是分封诸侯,所以“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分封制,故选A项;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封建子弟之制”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子立嫡”,“封建”在这里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也就是分封诸侯,所以“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分封制,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立子立嫡之制”不是分封制而是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是分封制而不是礼乐制,西周时期的礼乐制,主要通过礼和乐来规范贵族行为,分为吉礼、兄礼、兵礼、家礼和军礼五种类型,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礼乐制维护西周内部等级尊卑秩序,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贵族政治活动和日常行为,以此符合贵族身份地位,故选C项;分封制对象包括功臣,而非专门针对贵族,排除A项;世袭制包括王位继承和爵位继承,这与材料强调的维护尊卑秩序的礼乐制不符,排除B项;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图中土地被规整地划分成多个方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周围环绕着多块“私田”,形似“井”字,同时图中明确标注了“公田”和“夫”,“夫”在古代常作为井田制下受田的单位,每夫受田百亩,故这一制度为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土地制度。在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各级贵族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以不能随意买卖,故①正确;理论上周天子是天下土地的所有者,但在实际情况中,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又进一步分封,土地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周天子并不能实际占有全国的土地,故②错误;分封制下,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而井田制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经营方式,为分封制提供了物质保障,两者相互依存,故③正确;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4.【答案】B【解析】《山海经》《世本》把戎狄、南蛮等追溯为黄帝、炎帝后裔,表明当时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族在起源上被关联在一起,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在扩展,这种观念扩展有利于民族间交流融合等,故选B项;民族交融的必然性并非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血缘追溯的认同构建而非交融过程或必然规律,排除A项;史书编撰的随意性不符史实,这种追溯服务于政治目的如促进统一,并非随意性,先秦史书多具教化功能,排除C项;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无关,宗法制度指周代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等级体系,春秋战国时虽开始瓦解,但材料未涉及继承秩序变化,焦点在族群血缘追溯,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西周土地国有,称井田制,材料中出现自耕农民且有自己耕地,耕作奴隶也能脱离羁绊,结合所学,这表明土地国有背景下人们对土地控制管理有所变化,土地国有制度开始松动,故选C项;西周奴隶等级结构瓦解需以奴隶制经济崩溃为前提,而材料仅反映部分奴隶身份转变,未触及等级制度根本,排除A项;自耕农民对宗主依附性减弱,独立经济生活的发展实际削弱了宗法血缘纽带,排除B项;个体农耕经济以土地私有为前提,但西周后期土地私有尚未完全确立,自耕农民仍受宗法束缚,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秦国士兵黑夫询问自己“爵位”授予情况,说明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爵位,结合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可知普通民众可借军功获得爵位,故选C项;虽然云梦地区此时可能已被秦控制,但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对楚战争的结果,且木牍内容聚焦爵位问题,与是否统一南方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虽然木牍信件的存在表明当时有通信手段,但信件本身并不足以证明存在一个“完备的邮驿系统”,“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统一货币、度量衡等经济措施主要在秦朝统一后推行,战国晚期商品流通的“便捷性”缺乏证据支持,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略
18.【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秦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后,在浙、闽以及两广地区设置了多个郡,这意味着这些地区被纳入中原政权版图,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东南(如闽浙)和南方(如两广)越族地带,西南地区如巴蜀或云南未被提及,且设郡主要体现领土控制而非加强联系,排除A项;材料仅记录设郡时间和经过,未涉及统治方式或社会状况,史实上秦暴政虽存在但与此处事件无关,排除B项;选项C讨论法家思想统治,材料聚焦行政建置而非思想体系,秦虽推行法家但设郡本身是领土管理行为,未体现全国范围的思想运用,排除C项。
19.【答案】D【解析】略
20.【答案】C【解析】略
21.【答案】A【解析】第五伦认为贵戚可以通过封侯获得财富,但不应担任官职,李固则主张禁止宦官子弟担任官职和参与察举孝廉,这两个主张都明确指向了限制外戚和宦官在政治上的权力,故选A项;虽然限制某些人群担任官职可能间接提高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但该项未触及主张的本质,排除B项;两人主张聚焦权力分配,与阶级矛盾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第五伦与李固的主张聚焦于限制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地主可能间接受益,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副产品,并非两人提出政策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西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所以赋多描写上层繁华,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人更关注现实,因此描写社会现实的赋增多,这一变化主因是政治局势变动,故选A项;尊崇儒术始于汉武帝时期,贯穿两汉,与东汉赋风转变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书写材料便利化可能促进文学传播,但并非内容转向的主因,排除C项;察举制形成于西汉,主要影响选官制度,与赋的题材变化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国家强大,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以耕种为主,而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北方出现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人口也大量迁往南方,政局的变迁影响了南北方经济格局,北方农业经济受到冲击,农牧分界线也随之南移,故选B项;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主要体现在南方经济发展、北方经济相对变化等方面,而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主要涉及农业和牧业区域的变动,与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农牧分界线变化主要体现的是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范围变动,不能直接表明南北方民族交融加强,民族交融加强有更多如文化交流、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等体现,排除C项;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文化等实现向封建制的转变,农牧分界线变化无法体现少数民族封建化进一步扩展,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据材料“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山林属于国家,到了东晋时期,巨室大族擅自占据山泽,政府虽然颁布禁令但难以执行,反映出东晋时期士族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甚至能够无视政府的法令,说明士族专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东晋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不能说明南方经济的开发情况,排除A项;据材料“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可知,政府并未承认这种私有行为,反而尝试通过法令进行限制,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东晋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没有提及对山泽的开发和破坏,不能说明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
(1)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
条件:秦统一六国。
(2)威胁:诸侯拥有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征收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
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读书人与王国的交往。
(3)举措: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领土;夺取河西四郡,把西域纳入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西方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少数民族和西南地区的管理;出兵朝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答到)
影响: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为特点、原因题。时空为秦朝(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一“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根据材料一“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得出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根据材料一“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得出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全民推行的条件是秦统一六国。
(2)本题为特点题。时空为汉朝(中国)。威胁:根据材料二“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得出诸侯拥有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征收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
对策:根据材料二“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得出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根据材料二“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得出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读书人与王国的交往。
(3)本题为特点、影响题。时空为汉朝(中国)。举措:根据材料材料三“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可知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领土;根据材料三“沟通西域,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可知夺取河西四郡,把西域纳入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根据材料三“开辟交通,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可知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西方交通要道;根据材料三“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可知设置郡县,加强对少数民族和西南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三“出兵朝鲜,设立郡县”可知出兵朝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影响:根据材料三“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可知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三“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汉武帝的举措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可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结合其历史影响可知,为后世边疆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26.【答案】
(1)原因:北方长期动乱导致人口南迁;南方政权的相对稳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北人南迁带来的劳动工具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农作物的南传,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和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任答四点7分,前三点6分,第四点1分)
(2)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后来的隋朝的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等。(任答四点8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得出北方长期动乱导致人口南迁;据材料一“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并结合所学得出南方政权的相对稳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据材料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得出北人南迁带来的劳动工具和耕作技术的革新;据材料一“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得出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据材料一“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得出北方农作物的南传,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和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
(2)据材料二“从农业始,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得出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据材料二“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使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使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得出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结合纲要上册第5课所学江南开发的文化影响得出促进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结合纲要上册第5课所学民族交融得出为后来的隋朝的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等。
27.【答案】
(1)表现:借鉴中原政治制度;倡导儒学,发展教育;鼓励农耕;重视道德教化。(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恢复与社会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续定九品’......‘典定士族’”得出借鉴中原政治制度;据材料“‘优礼耆老,修尚儒学’......‘儒学普及’”得出倡导儒学,发展教育;据材料“教以农桑”得出鼓励农耕;据材料“学者咸劝,儒风盛焉”得出重视道德教化。
(2)据所学可知,据材料“教以农桑”可知,少数民族政权鼓励农耕生产,得出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恢复与社会发展;据所学知识,从民族交融的内涵得出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民族交融的影响得出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