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诊断测试 地理答题纸姓 名 班 级 考 场 座位号 条形码粘贴处贴条形码区域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 错误填涂 %^&* 缺考标记 ` 是否借读 ` 是否作弊 `高一鲲鹏上学期一诊地理一、单选题1.5*40=60分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体的是( )A.等待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 B.登陆火星的探测器C.流星现象 D.星际物质2.下列天体系统中,包含火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K2—18b是一颗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距离地球约124光年。2023年9月11日,科学家研究发现K2—18b可能拥有富含氢的大气层和被水体覆盖的表面。下图示意天体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K2—18b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4.推测该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有( )A.存在液态水 B.稳定的光照C.适宜的大气层 D.安全的宇宙环境“月掩金星”是指月亮在运行中恰好走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间,三个星球呈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图为部分天体及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与地球相比,金星( )A.表面温度更高 B.属于巨行星 C.大气环境相似 D.公转轨道长6.与地球相比,下列关于金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太阳更远,温度更低 B.体积质量远小于地球C.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宇宙环境不安全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的原因,完成逻辑框图。按照相互关系,回答问题。①地球表面的温差较小 ②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③具有适宜的大气条件 ④日地距离适中7.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横线①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8.地球上有生命存在,除了有液体水存在,横线②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9.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横线③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地球上有生命存在,除了有液体水存在,横线④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21年9月28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我国研制的太阳双超卫星首次亮相。作为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计划在今年发射,卫星若发射成功,将标志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是地球大气、水、生物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C.太阳辐射的活动周期是11年D.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12.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火电站 B.西藏地热发电站 C.太阳能电池 D.水电站下图为“我国与全球太阳辐射总量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太阳高度角 C.天气状况 D.海陆位置14.我国东部和西部年太阳辐射差异最大的地区在( )A.20°N附近 B.25°N附近 C.30°N附近 D.35°N附近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5.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C.气候寒冷,冰川广布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16.下列不属于人类对太阳辐射利用的是( )A.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B.藏南谷地的地热能C.高原北部的风能 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太阳耀斑和太阳风等剧烈活动,影响地球磁层、大气电离层、卫星运行安全以及人类健康,这种短时间空间环境变化称为空间天气。下图为2024年11月19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耀斑空间天气指数预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耀斑所在的太阳圈层是(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18.未来24小时,太阳活动对( )A.电离层干扰明显 B.卫星导航干扰明显 C.地球磁场影响大 D.北京的降水影响大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9.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20.此图反映的是( )A.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B.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俄罗斯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在2025年7月30日发生一场强烈地震,震级经修正后定为8.7级,这次事件迅速成为全球焦点,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当地,还波及太平洋周边多个国家。震中位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东南约144公里处的太平洋海底,震源深度仅有17公里,这种浅源特性让能量释放得特别猛烈,导致地面剧烈晃动和海啸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22.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地震预警是地震台站根据监测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将预警信息发送给手机用户。四川某网友对比两次地震预警信息(见下图)后发现,它们都强调了横波到达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手机用户收到的地震预警( )A.是地震发生前预测的数据 B.利用了两种地震波的速度差C.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无关 D.可帮助手机用户避免地震影响24.地震预警信息中均强调横波到达时间,是因为横波( )A.传播速度更快 B.可通过介质多 C.破坏性更强 D.更容易监测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25.图中①表示(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26.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 )A.①顶部 B.②顶部 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外部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地球各圈层中(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28.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2013年5月24日13时44分,西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1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确定地球内部不连续面的主要依据是( )A.距离地球表面深度 B.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C.地球内部物质组成 D.地震波传播方向的突然变化30.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 )A.向地面方向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波速慢,纵波波速快B.向地面方向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波速快,纵波波速慢C.向地心方向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消失,横波波速下降D.向地心方向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与纵波都突然消失棕榈树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多雨地区。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海拔4600m)的中新世地层(2303万—533万年前)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棕榈植物化石叶片。下图示意地质年代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1.棕榈植物化石所在地层形成时期( )A.联合古陆刚开始解体 B.三叶虫在海洋中畅游C.哺乳动物已大量出现 D.蕨类植物在地表繁盛32.在伦坡拉盆地发现棕榈植物化石,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环境( )A.由暖湿向冷干演化 B.由暖干向冷干演化C.由暖干向冷湿演化 D.由冷湿向暖干演化读联合古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3.“联合古陆”形成的地质时期是(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34.“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的地质时期是( )A.三叠纪 B.二叠纪 C.侏罗纪 D.白垩纪读侏罗纪景观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35.图中时代被称为( )A.海洋生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远古生物时代 D.哺乳动物时代36.对于图中信息,叙述不正确的是( )A.恐龙盛行 B.鸟类出现 C.裸子植物繁盛 D.被子植物繁盛盔甲鱼是已灭绝的古生代鱼类,栖息于浅海环境。图示意甲、乙、丙、丁四种盔甲鱼生存的地质年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7.盔甲鱼生存的地质年代( )A.蓝细菌爆发 B.脊椎动物出现 C.爬行动物盛行 D.哺乳动物出现38.研究发现含有某种盔甲鱼化石的地层形成于距今4.19亿年前后,推测该盔甲鱼可能是( )A.甲或乙 B.乙或丙 C.丙或丁 D.甲或丁近日,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寻找中国美丽化石”公益盛典上,来自浙江建德市李家镇的二叠纪菊石获评科普观赏类“美丽化石”。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9.建德菊石化石的发现,可以( )①确定沉积地层的年代②重现全球海陆分布格局③重塑地球的表面形态④推测当时的环境特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0.关于二叠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发生最大的灭绝事件C.欧亚大陆雏形形成 D.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二、综合题40分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历时202天,于2021年2月10日顺利进入环火轨道,随后成功着陆火星并开展探测任务,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天问一号自地球出发至着陆火星简图,下表示意地球与火星的基本特征比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km) 大气成分 自转周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轨道倾角 大气密度 表面温度地球 1.496 N2、O2 23时56分4秒 1 1 0° 1 15℃火星 2.279 CO2 24时37分 0.11 0.15 1.9° 0.01 -23℃(1)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请解释其含义。4分(2)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情有独钟,请结合表格数据加以说明。6分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如城市道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低碳经济已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下图示意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1)描述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征。6分(2)指出纬度相近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3)列举除了太阳能路灯之外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4分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考察了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改县古生物化石遗迹地。在地理专家指导下,绘制了下图所示的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图。(1)简述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动物的进化特征。6分(2)从气候、植被两方面说明恐龙繁盛时期当地古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4分(3)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该研究小组推断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经历了从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请你给出该小组的推断理由。4分试卷第1页,共3页《2025年9月25日高中地理作业》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C A A C B D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B C C B B A A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D B C B C A C B A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C A B A B D B B C D1.D 2.C【解析】1.星际物质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物质,属于天体,D正确;等待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属于未发射的探测器,不能成为天体,A错误;登陆火星的探测器属于火星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B错误;流星现象是流星体进入大气层燃烧产生的光迹,现象本身并非物质实体,不属于天体,C错误。故选D。2.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因此包含火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C正确;火星所在的天气系统不属于河外星系,A错误;银河系包含太阳系,但并非最低一级,B错误;地月系仅包含地球和月球,不包含火星,D错误。故选C。【点睛】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判断是否为天体有两个依据:一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看它是否在宇宙中独立存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如它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则不是天体。3.C 4.A【解析】3.结合材料信息表明,K2-18b行星距离地球约124光年;图中显示,地球所在的太阳系的直径为4光年,地月系更小,因此,K2-18b行星不可能位于地月系和太阳系,AB错误;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因此K2-18b行星应位于银河系,不可能位于银河系之外的河外星系,C正确,D错误。故选C。4.根据地球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推测,K2-18b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为有适宜的温度、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及存在液态水,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科学家研究发现K2-18b可能拥有富含氢(不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和被水体覆盖的表面,该星球不存在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层,但是有可能存在液态水,A正确,C错误;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对生命存在也很重要,但这不属于该行星的自身条件,B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能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水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的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5.A 6.C【解析】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星是地内行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表面温度更高,公转轨道更短,A正确,D错误;金星属于类地行星,体积、质量与地球相近,金星的大气主要是温度较高的二氧化碳组成,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B、C错误,故选A。6.金星是地内行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温度更高,A错误;金星属于类地行星,体积与质量与地球相近,B错误;金星的大气主要是温度较高的二氧化碳组成,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所以没有生命存在,C正确;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宇宙环境都是相对安全的,D错误,故选C。【点睛】金星的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还包括少量的氮气、水蒸气、氩气和一些硫酸颗粒。大气层非常厚重,厚度约为地球大气层的100倍。7.B 8.D 9.A 10.C【解析】7.从图中内容分析,以“地球上有生命存在”框为界,左侧为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宇宙环境,右侧为内部自身条件,所以①处填的应该是外部宇宙环境,由安全各行其道的行星环境和稳定的太阳辐射两部分构成,故①处填的应该是②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B正确;表面温差、大气条件和日地距离都是地球自身条件,不应该填在左侧外部环境的区域,ACD错误。故选B。8.根据上题分析,排除B;地球的自身特点,日地距离适中,获得太阳辐射适中,才能获得适宜的温度,D正确;温差小和温度适宜不一样,稳定的高温或者低温都是温差小的体现,但不是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A错误;适宜的大气条件有利于保温,但不能提供适宜温度,C错误。故选D。9.根据上两题分析,排除BD;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对大气条件没有影响,C错误;适宜的自转和公转周期能够使地表均匀受热,使地球表面温差较小,不出现极端的温度状况,A正确。故选A。10.根据上三题分析,排除ABD;生命存在的条件除了液态水和适宜温度,还有适宜的大气条件,它可以保持地表温度,并为生命体提供呼吸的气体,而形成适宜大气的必要条件是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吸引足够的大气在表面环绕,形成大气层,C正确。故选C。【点睛】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外部条件 :1.太阳的稳定 :太阳提供光和热,是生命存在的基础。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 :地球周围的行星轨道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确保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相对安全。自身条件 :1.适宜的温度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宜,液态水得以存在。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了大气层,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作用,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大。3.液态水 :地球上有液态水,这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11.D 12.B【解析】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地震活动来源于地球的地壳运动,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1年,C错误;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D正确。故选D。12.火电站燃烧煤炭发电,太阳能电池依靠太阳辐射发电、水电站依靠水力发电,但河水来源于大气降水,而之所以形成大气降水是由于水体吸收太阳辐射能量蒸发后在空气中不断聚集,遇冷凝结后形成降水。以上都是太阳辐射能量的体现,但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太阳辐射无关。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太阳能热水器)和间接能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并与大气层的气体和物质相互作用,导致许多大气层现象,例如极光、臭氧层和气候。 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了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13.B 14.C【解析】13.由图可知,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说明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不同,而纬度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量不同,B正确;海拔、天气、海陆位置均不随纬度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ACD错误。故选B。14.由图可知,30°N附近我国东部和西部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最大,C正确,其他纬度差异均不如30°N大,AB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我国东部地区位于季风区,这里的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相对较低。15.C 16.B【解析】15.结合所学知识,青藏高原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与太阳能丰富相关,A不符合题意;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与太阳能丰富相关,B不符合题意;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与太阳能丰富与否没有直接关联,它不是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C符合题意;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削弱得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与太阳能丰富相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C。16.结合所学知识,天然气是地质时期生物能演化而来的,而生物能主要来自光合作用,因此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与太阳能密切相关,A不符合题意;藏南谷地的地热能的来源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能无关,B符合题意;风能来源于大气运动,而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因此高原北部的风能与太阳能密切相关,C不符合题意;水能是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因此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与太阳能密切相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等差异。17.B 18.A【解析】17.耀斑,发生在色球层,B正确。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排除A。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排除C。太阳活动都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不是太阳内部,排除D。故选B。18. 图中可看出,短波受干扰,信号质量下降明显,体现了大气中电离层干扰明显,A正确。图中信息显示,磁场平静,卫星导航干扰不大,BC错误。图文信息未涉及太阳活动对降水的影响,D错误。故选A。【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太阳活动会扰乱地球的大气层,尤其是电离层,导致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中断。其次,太阳释放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动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得磁针剧烈颤动,无法正确指示方向,从而影响导航和定位19.A 20.B【解析】19.从图中年轮宽度和太阳黑子数的相关性曲线来看,两者变化周期相似,太阳黑子增多时,树木年轮宽度也相应增加,太阳黑子减少时,树木年轮宽度也相应减小,但变化并未呈一定比例,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年轮宽度的大小表示植物生长的茂盛状况,植物生长状况一般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图中太阳黑子的多少与树木年轮宽度的相关性,表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上气候变化会产生明显的影响,B正确;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都不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因此不是此图反映的问题,AC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扰动地球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存在相关性。21.B 22.D【解析】21.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该地震震中位于太平洋海底,震源深度为17公里,震源深度已超过地壳范围,位于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选B。22.地震波包含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仅能通过固体传播,引发水平晃动。轮船处于海水中,海水属于液体,只能传播纵波,无法传播横波,所以船上的人仅能感受到上下颠簸,不会感到水平晃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内部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圈层。从外至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薄薄的固体外壳;地幔主要由致密的硅酸盐岩石构成,是体积最大的圈层;地核则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主要成分为铁和镍。各圈层在物质组成、温度、压力和物理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23.B 24.C【解析】23.根据材料可知,地震预警是根据监测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进行预警的,手机用户收到的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预测的数据,A错误;地震发生时,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小的纵波先被地震台站监测到,并据此估算出地震信息向手机用户发出预警(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快),方便用户在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的横波到达前及时应对,以减轻地震危害,B正确;地震预警是利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电磁波传播速度比地震波快的原理进行预警的,C错误;地震影响可以减轻,但无法避免,D错误。故选B。24.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慢,A错误;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而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因此横波通过介质少,B错误;横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对建筑物、地表设施的破坏更严重,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先到达的纵波,计算横波到达时间,为避险争取几秒到几十秒时间,核心是基于横波的强破坏性,而与横波是否更容易被监测关系不大,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减少地震危害需从预防、预警、应急三方面着手:工程上,建筑物采用抗震设计,避开活断层;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纵波与横波时间差发布警报;日常开展应急演练,储备急救物资,普及避震知识;灾后快速启动救援,减少次生灾害的威胁。25.B 26.C【解析】25.地球内部由上到下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中①是位于不连续面-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故是地壳,B正确;②位于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A错误;③位于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C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D错误。故选B。26.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故①的全部和②顶部是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中传播。27.A 28.C【解析】27.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的,B错误;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莫霍面以上地壳,D错误。故选A。28.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和E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上地幔有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29.B 30.A【解析】29.由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确定地球内部不连续面,由地面向地心,莫霍界面处横波与纵波波速突然增加,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减速,B正确,ACD错误。故选B。30.由材料可知,震源深度601千米,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此次地震发生在地幔,向地面方向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波速慢,纵波波速快,A正确,B错误;向地心方向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速,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传播。31.C 32.A【解析】31.据材料“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海拔4600m)的中新世地层(2303万—533万年前)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棕榈植物化石叶片”结合地质年代表可知,棕榈植物化石所在的中新世地层属于新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是在中生代,A错误。三叶虫在海洋中畅游是在古生代,B错误。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已大量出现,C正确。蕨类植物在地表繁盛是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C。32.棕榈树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多雨地区,说明棕榈树生长需要暖湿的环境。现在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在该地发现棕榈植物化石,表明中新世时期这里曾经温暖湿润,故青藏高原地区地质环境由过去的暖湿向现在的冷干演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根据不同地层所发掘的化石可以大致推测该年代出现的生物和发生的历史事件。33.B 34.A【解析】33.前寒武纪主要是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逐渐形成,以及早期生命的出现和演化,还没有形成联合古陆,A错误;古生代后期形成了联合古陆,B正确;中生代是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的时期,不是形成时期,C错误;新生代联合古陆已经解体,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D错误。故选B。34.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A正确;二叠纪属于古生代末期,此时联合古陆还未开始解体,B错误;侏罗纪在三叠纪之后,联合古陆在侏罗纪时已经处于解体过程中,但不是开始解体的时期,C错误;白垩纪同样在三叠纪之后,联合古陆在白垩纪时继续解体,不是开始解体的时期,D错误。故选A。【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35.B 36.D【解析】35.侏罗纪景观复原图中显示,动物以恐龙为代表,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出现在中生代,该时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B正确;海洋生物的时代一般是指古生代,A错误;远古生物的时代一般是指前寒武纪,C错误;哺乳动物的时代一般是指新生代,D错误。故选B。36.图为侏罗纪景观复原图,该时代为中生代,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繁荣,A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生代末期鸟类出现,B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繁荣,C正确,不符合题意;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但被子植物繁盛时代为新生代,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37.B 38.B【解析】37.蓝细菌在前寒武纪的元古宙大爆发,而盔甲鱼生活在古生代,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但到了晚古生代则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因此脊椎动物在古生代就已经出现,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爬行动物出现在晚古生代,但繁盛在中生代,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古生代时还未进化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D错误。故选B。3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丙盔甲鱼生活于距今4.19亿年前后,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顺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序,说明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到陆生的进化顺序。39.C 40.D【解析】39.由材料可知,建德菊石化石来自浙江建德市李家镇的二叠纪,故可以确定沉积地层的年代,①正确;一块化石只能推测局部地区的地理环境,不能根据化石重现全球海陆分布格局,②错误;化石的发现与重塑地球的表面形态无关,③错误;因为生物的生存与环境关系密切,化石可以推测当时的环境特征,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40.二叠纪位于古生代末期,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是在中生代,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晚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古生代末期,6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包括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发生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初现,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例如,茎、叶,动物的骨骼、牙齿及其活动遗迹等,在地层或沉积物中经矿物质的填充或置换,就形成了化石。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41.(1)普通是指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体积、质量适中,绕日公转特征与其他行星一样。特殊是指在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4分(2)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质量、体积与地球较接近;自转周期接近;有大气层存在,地理环境和地球表面相似度高;与地球的空间距离较近。6分【分析】本题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的物理性质、地球的特殊性与普通性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地球的普通性是指地球和其他行星在体积、质量适中、绕日公转特征没有特别明显的特殊之处,非常普通。特殊性是指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这是其特殊之处。(2)据上面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质量、体积与地球非常接近;自转周期也很接近;且火星也有大气层存在,火星的地理环境和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相似度很高;与地球、太阳的空间距离都很较近。为了探测其是否有生命存在,所以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情有独钟。42.(1)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上分布不均;大体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6分(2)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菏,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或者重庆年太阳总辐射批小于拉萨。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阴天、雾天较多,日照时间短。6分(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光伏发电等4分【分析】本题以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材料,涉及我国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太阳辐射因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详解】(1)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以判断,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上分布不均;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高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最低值出现在四川盆地地区;并且年太阳总辐射量大致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增大的趋势。(2)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天气、昼长等。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拉萨的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于重庆,主要是因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大气中的尘埃物质较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拉萨以晴朗天气为主,年太阳日照射时数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导致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所以导致重庆的天气阴雨天、雾天较多,年日照时数较少;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综上分析,所以拉萨的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于重庆。(3)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清洁、绿色能源,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根据生活常识可知,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光伏发电等。43.(1)进化特征:①爬行动物繁盛;②出现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祖先;③恐龙是当时的主要动物类群。6分(2)气候特征:温暖湿润。植被特征:森林茂盛。4分(3)推断理由:①发现了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在海洋环境,说明此地曾经是海洋环境;②发现了恐龙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动物生活在陆地环境,说明此地后来演变成了陆地环境。4分【分析】本题以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图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生物的演化、地球环境的演化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繁盛时代为中生代,中生代时期地球上裸子植物繁盛,此期间地球上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活在温暖的海洋环境中,恐龙繁盛时代为中生代,恐龙是生活在陆地环境上。根据图文信息可知,青藏高原上现存的化石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则可知青藏高原由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转变。答案第1页,共2页高一鲲鹏上学期一诊地理一、单选题1.5*40=60分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体的是( )A.等待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 B.登陆火星的探测器C.流星现象 D.星际物质2.下列天体系统中,包含火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K2—18b是一颗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距离地球约124光年。2023年9月11日,科学家研究发现K2—18b可能拥有富含氢的大气层和被水体覆盖的表面。下图示意天体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K2—18b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4.推测该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有( )A.存在液态水 B.稳定的光照C.适宜的大气层 D.安全的宇宙环境“月掩金星”是指月亮在运行中恰好走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间,三个星球呈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图为部分天体及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与地球相比,金星( )A.表面温度更高 B.属于巨行星 C.大气环境相似 D.公转轨道长6.与地球相比,下列关于金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太阳更远,温度更低 B.体积质量远小于地球C.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宇宙环境不安全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的原因,完成逻辑框图。按照相互关系,回答问题。①地球表面的温差较小 ②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③具有适宜的大气条件 ④日地距离适中7.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横线①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8.地球上有生命存在,除了有液体水存在,横线②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9.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横线③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地球上有生命存在,除了有液体水存在,横线④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21年9月28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我国研制的太阳双超卫星首次亮相。作为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计划在今年发射,卫星若发射成功,将标志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是地球大气、水、生物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C.太阳辐射的活动周期是11年D.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12.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火电站 B.西藏地热发电站 C.太阳能电池 D.水电站下图为“我国与全球太阳辐射总量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太阳高度角 C.天气状况 D.海陆位置14.我国东部和西部年太阳辐射差异最大的地区在( )A.20°N附近 B.25°N附近 C.30°N附近 D.35°N附近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5.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C.气候寒冷,冰川广布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16.下列不属于人类对太阳辐射利用的是( )A.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B.藏南谷地的地热能C.高原北部的风能 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太阳耀斑和太阳风等剧烈活动,影响地球磁层、大气电离层、卫星运行安全以及人类健康,这种短时间空间环境变化称为空间天气。下图为2024年11月19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耀斑空间天气指数预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耀斑所在的太阳圈层是(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18.未来24小时,太阳活动对( )A.电离层干扰明显 B.卫星导航干扰明显 C.地球磁场影响大 D.北京的降水影响大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9.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20.此图反映的是( )A.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B.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俄罗斯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在2025年7月30日发生一场强烈地震,震级经修正后定为8.7级,这次事件迅速成为全球焦点,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当地,还波及太平洋周边多个国家。震中位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东南约144公里处的太平洋海底,震源深度仅有17公里,这种浅源特性让能量释放得特别猛烈,导致地面剧烈晃动和海啸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22.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地震预警是地震台站根据监测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将预警信息发送给手机用户。四川某网友对比两次地震预警信息(见下图)后发现,它们都强调了横波到达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手机用户收到的地震预警( )A.是地震发生前预测的数据 B.利用了两种地震波的速度差C.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无关 D.可帮助手机用户避免地震影响24.地震预警信息中均强调横波到达时间,是因为横波( )A.传播速度更快 B.可通过介质多 C.破坏性更强 D.更容易监测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面小题。25.图中①表示(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26.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 )A.①顶部 B.②顶部 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外部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地球各圈层中(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28.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2013年5月24日13时44分,西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1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确定地球内部不连续面的主要依据是( )A.距离地球表面深度 B.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C.地球内部物质组成 D.地震波传播方向的突然变化30.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 )A.向地面方向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波速慢,纵波波速快B.向地面方向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波速快,纵波波速慢C.向地心方向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消失,横波波速下降D.向地心方向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与纵波都突然消失棕榈树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多雨地区。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海拔4600m)的中新世地层(2303万—533万年前)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棕榈植物化石叶片。下图示意地质年代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1.棕榈植物化石所在地层形成时期( )A.联合古陆刚开始解体 B.三叶虫在海洋中畅游C.哺乳动物已大量出现 D.蕨类植物在地表繁盛32.在伦坡拉盆地发现棕榈植物化石,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环境( )A.由暖湿向冷干演化 B.由暖干向冷干演化C.由暖干向冷湿演化 D.由冷湿向暖干演化读联合古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3.“联合古陆”形成的地质时期是(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34.“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的地质时期是( )A.三叠纪 B.二叠纪 C.侏罗纪 D.白垩纪读侏罗纪景观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35.图中时代被称为( )A.海洋生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远古生物时代 D.哺乳动物时代36.对于图中信息,叙述不正确的是( )A.恐龙盛行 B.鸟类出现 C.裸子植物繁盛 D.被子植物繁盛盔甲鱼是已灭绝的古生代鱼类,栖息于浅海环境。图示意甲、乙、丙、丁四种盔甲鱼生存的地质年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7.盔甲鱼生存的地质年代( )A.蓝细菌爆发 B.脊椎动物出现 C.爬行动物盛行 D.哺乳动物出现38.研究发现含有某种盔甲鱼化石的地层形成于距今4.19亿年前后,推测该盔甲鱼可能是( )A.甲或乙 B.乙或丙 C.丙或丁 D.甲或丁近日,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寻找中国美丽化石”公益盛典上,来自浙江建德市李家镇的二叠纪菊石获评科普观赏类“美丽化石”。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9.建德菊石化石的发现,可以( )①确定沉积地层的年代②重现全球海陆分布格局③重塑地球的表面形态④推测当时的环境特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0.关于二叠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发生最大的灭绝事件C.欧亚大陆雏形形成 D.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二、综合题40分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历时202天,于2021年2月10日顺利进入环火轨道,随后成功着陆火星并开展探测任务,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天问一号自地球出发至着陆火星简图,下表示意地球与火星的基本特征比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km) 大气成分 自转周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轨道倾角 大气密度 表面温度地球 1.496 N2、O2 23时56分4秒 1 1 0° 1 15℃火星 2.279 CO2 24时37分 0.11 0.15 1.9° 0.01 -23℃(1)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请解释其含义。4分(2)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情有独钟,请结合表格数据加以说明。6分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如城市道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低碳经济已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下图示意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1)描述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征。6分(2)指出纬度相近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3)列举除了太阳能路灯之外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4分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考察了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改县古生物化石遗迹地。在地理专家指导下,绘制了下图所示的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图。(1)简述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动物的进化特征。6分(2)从气候、植被两方面说明恐龙繁盛时期当地古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4分(3)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该研究小组推断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经历了从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请你给出该小组的推断理由。4分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答题纸(1).docx 高一鲲鹏上学期一诊地理 - 答案.docx 高一鲲鹏上学期一诊地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