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国民党挑起内战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国民党挑起内战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20课 国民党挑起内战
1.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了解抗战胜利后国内的政治形势,梳理从重庆谈判到全面内战爆发、再到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关键史实,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结局的根本因素。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结合《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兵力对比图、解放战争形势图等史料,分析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必然性,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以及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的正确性。
3.家国情怀:感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争取和平、亲赴险境的巨大勇气和政治智慧,激发对和平的珍视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的爆发。
理解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分析解放区军民在战争初期能够顶住国民党强大军事进攻的原因。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播放电影《建国大业》中毛泽东飞抵重庆,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的片段。
教师提问:八年抗战终于胜利,全国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为什么毛泽东主席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飞往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这次关乎国家命运的谈判,最终结果如何?
提示:(1)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渴望”,自然而然地得出“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答案,营造出一种期盼和平的氛围。(2)通过提问“毛泽东为何要去重庆”,引导学生思考谈判的必要性和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初步感知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与决心。(3)以“谈判结果如何”设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
过渡语: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和平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并未如人民所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到那个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关键时刻,探寻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挑起内战的。
二、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重庆谈判
展示内容:展示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的合影;《双十协定》内容摘要(“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教师提问:(1)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何明知有危险,仍要派代表参加?(2)谈判最终达成了什么协议?这个协议的签署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蒋介石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当时尚未完成内战准备,邀请谈判是为了争取时间,同时将“不要和平”的罪名强加给共产党。共产党目的:结合教材内容,指出共产党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从而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2)协议:明确指出是《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双十协定》虽然只是纸面上的,但它确定了和平民主的原则,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赢得了民心,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现了争取和平的极大诚意。
过渡语:《双十协定》的墨迹未干,和平的呼声言犹在耳,但蒋介石已经迫不及待地撕下了和平的伪装,将枪口对准了解放区。
2.全面内战爆发
展示内容:展示1946年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图表;国民党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示意图。
教师提问:(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2)从力量对比图来看,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差距有多大?面对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原则?
提示:(1)标志:明确指出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2)实力差距: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数据(兵力、装备等)直观感受国民党军的绝对优势。作战原则:结合教材,指出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即运动战。这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正确战略方针。
过渡语: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占尽优势,并一度叫嚣“三个月消灭共军”,但半年多的战争实践证明,他们的全面进攻被成功粉碎。于是,恼羞成怒的国民党改变了作战策略。
3.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展示内容:展示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示意图(陕北、山东);彭德怀指挥陕北战场的图片。
教师提问:(1)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主要指向哪两个解放区?为什么是这两个地方?(2)面对强敌,中共中央为何主动撤离延安?这体现了怎样的军事思想?最终战果如何?
提示:目标: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原因: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具有巨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山东解放区战略位置重要且力量较强。(2)撤离延安: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战略思想体现。撤离延安是为了诱敌深入,寻找战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战果: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过渡语: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计划接连破产。虽然解放区军民暂时失去了一些城市,但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战争的转折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个伟大的战略反攻时刻即将到来。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解放战争初期的历史。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同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于1946年6月悍然发动全面内战。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解放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靠妥协退让得来的,而是靠实力和斗争赢得的。
四、布置作业
情境任务:一则“1946年的新闻短评”
情境设定:1946年夏,你是一位追求进步与和平的报社记者。你亲眼目睹了抗战胜利后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也见证了国民党不顾民意发动内战。
任务要求:
请你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短评中需要:
1.提及重庆谈判所带来的和平希望。
2.揭露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破坏和平的事实。
3.表达你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
参考示例:“渝州谈判,和平之光初现;双十协定,国人额手相庆。然墨迹未干,战火重燃!中原大地再闻炮声,数百万同胞重陷水火。是谁背弃信义,将国家推向战争深渊?抗战八年之牺牲,岂能付诸东流!和平民主路漫漫,国家前途,堪忧!堪忧!”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国民党挑起内战”这一核心,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究了从和平希望到战争爆发的过程。通过图片、地图和数据对比,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理解战争初期的形势,以及我党我军战略的正确性。
但仍有可改进之处:(1)对国民党失败的内因挖掘不足:课堂上更多强调了其军事行动,对其在国统区的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等导致民心丧失的根本原因提及较少。可以补充一些金圆券、物价飞涨等史料,使学生对“失道寡助”有更深刻的理解。
(2)国际背景介绍略显单薄:可以适当补充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让学生明白内战的爆发也有复杂的国际背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
(3)学生讨论互动环节可以增加: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微型辩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明智之举还是无奈之策?”,以此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