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时空观念与唯物史观:了解中共七大、日本投降、台湾光复等重大事件的时空坐标,梳理抗日战争从战略相持到最后胜利的进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民族抗战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结合《论联合政府》报告节选、日本投降书、波茨坦公告等史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阐释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3.家国情怀:感悟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和伟大意义。
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播放纪录片《东方主战场》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延安、重庆等地军民欢庆胜利的历史影像集锦。
教师提问:同学们,画面中人们的笑脸和泪水,是在庆祝什么?这场历时14年、付出巨大牺牲的战争,是如何迎来最终胜利的?在胜利前夜,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最后胜利做了哪些重要的准备?
提示:(1)引导学生通过影像感受胜利时刻的狂欢与激动,初步体会这场胜利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2)通过提问“如何迎来胜利”,引导学生思考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有复杂的国内外因素。(3)以“中共做了哪些准备”这一问题,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到本课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在胜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过渡语:14年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场伟大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走向胜利的峥嵘岁月,探寻胜利的来之服以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二、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七大会场(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照片;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的图片;大会主题“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字样。
教师提问:(1)中共七大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2)大会确立了怎样的政治路线?将什么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它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1)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需要为夺取胜利和建设新中国指明方向。(2)内容:明确指出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3)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团结”指的是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胜利”指的是大会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过渡语:中共七大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团结了全党的力量。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迎来了最后的战略反攻。
2.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展示内容:展示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1945年5月德国投降 → 7月《波茨坦公告》发表 → 8月6日、9日美国投下原子弹 →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照片。
教师提问:(1)根据时间轴,分析促使日本投降的内外因素有哪些?(2)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和正式签署投降书分别在哪一天?这标志着什么?
提示:(1)内外因素:引导学生归纳,内部因素是中国军民的长期坚持和最后的大反攻;外部因素包括德国投降后反法西斯力量的集中,《波茨坦公告》的敦促,美国原子弹的打击,以及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要特别强调,中国的持久抗战是决定性因素。(2)标志:明确指出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过渡语: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华民族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场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展示内容:展示台湾人民欢庆光复的图片;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照片。
教师提问:(1)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2)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何贡献?
提示:(1)转折点:引导学生从内外两个层面理解。对内,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空前团结。对外,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台湾的光复也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完整。(2)世界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和消灭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大量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渡语:14年的艰苦卓绝,我们不仅赢得了战争,更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辉煌历程。在胜利前夜,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统一了全党思想,为夺取胜利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军民的最后一击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四、布置作业
情境任务:“胜利日”的家书
情境设定: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你是一名亲历了八年抗战的八路军老战士。请你给家乡从未谋面的孩子写一封信,告诉他(她)胜利的消息。
任务要求:
1.信中要表达胜利的喜悦与对牺牲战友的怀念。
2.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取得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可结合中共七大、全民族团结等内容)。
3.对孩子和中国的未来寄予希望。
4.字数不少于150字。
参考示例:“亲爱的孩子:今天,爹给你写信,是想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们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了!14年了,我们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爹高兴,但也想念那些牺牲的叔叔伯伯们。我们能赢,是因为我们全中国的百姓都团结了起来,更是因为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爹在延安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心里亮堂得很!现在仗打完了,我们要建设一个强大的、不再受人欺负的新中国。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读书,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本课教学设计逻辑清晰,通过“准备—胜利—意义”三个环节,完整地呈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通过多媒体史料的运用,特别是历史影像和图片的展示,增强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达成度较高。
但仍有可改进之处:(1)对“中流砥柱”的阐释可以更具体:课堂上虽强调了中共的作用,但还可以补充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的案例,或通过数据对比(如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人口在战争期间的发展壮大),让学生对“中流砥柱”的理解从宏观概念落实到具体史实。
(2)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需加强: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问题,如“如何全面看待原子弹在日本投降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内外因关系,避免“唯武器论”的简单化认知,培养辩证思维。
(3)课堂结尾的情感升华可以更多样:除了教师总结,还可以安排学生朗诵抗战诗歌,或者分享自己了解的抗战英雄故事,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烙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