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阳江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用天平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时,药品必须放在( )
A. 托盘上 B. 纸上 C. 玻璃器皿上 D. 铁盒里
2.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 ①②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⑤⑥
3.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高锰酸钾的质量小
B. 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铜粉的质量大
C. 一定质量的氢气和氧气混合后质量不变
D. 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4.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在 2中充分燃烧时,不会产生 2的是( )
A. 4 B. 3 C. 木炭 D.
5.从2 2 + 2 2 2 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 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B. 在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C. 4 氢气与32 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36 水
D. 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6.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第 1 页,共 9 页
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2 + 2 2 2 B. 2 + 2 2
C. 2 2 2 + 2 ↑ D. + 2 ↑ 2 ↑
8.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 2 3 + (高纯)是工业制硅流程中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 B. 反应中各原子数目不变
C. 的化学式是 2 D. 反应过程中 2中的氢元素化合价升高
9.现将10 和10 混合加热, 完全反应,反应后生成8 和6 ,则参加反应的 与 的质量比是( )
A. 1: B. 4:3 C. 5: D. 5:2
黑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的古配方简称为“一硫二硝三炭”,爆炸时发生的主要反应: +
2 3 + 3 2 + 2 ↑ +3 2 ↑,完成各小题。
10.爆炸反应中涉及的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 3中阴离子符号为 3 B. 2 中 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C. 2中的“2”表示2个氮原子 D. 3 2: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黑火药由黑火药分子构成
B. 黑火药的三种成分混合后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C. 黑火药燃烧前后,碳原子的存在形式保持不变
D. 黑火药燃烧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2 页,共 9 页
A. = 14 B. 乙一定是催化剂
C. 甲可能是单质 D. 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是9:8
13. 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可能是( )
A. 2 B. 2 C. 3 D. 2
14. 2是重要的资源,其生产与性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生产 2是物理变化
B.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2 + 2 = 2
C. 反应②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D. 反应③ 3 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
15.如图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时,某变量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变量 表
示的是( )
A. 高锰酸钾的质量
B.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C. 生成氧气的质量
D. 固体中 2的质量
二、非选择题
16.微观示意图可形象地表示微粒发生的变化。
(1)请在如图1第三个方框中,把 3在纯氧中燃烧(4 3 + 3 2 2 2 + 6 2 )的微观粒子补充完
整。
(2)第三个方框中的物质属于______(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第 3 页,共 9 页
(3)如图2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______。
17.阅读下文,回答相应问题。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可支持三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航天员在轨的每一天都离不开环控生保系统。首
先,环控生保系统的再生生保系统利用循环水电解制氧气,保证航天员氧气需求,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航
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在特定反应器中进行催化反应,从而降低舱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其次,环控生保系统
的水处理系统主要是将水蒸气、汗液、尿液和生活废水等进行处理,经过该系统处理的水达到饮用水标
准,且水的回收率达80%以上,回收的水用于航天员生活用水和电解制氧。
(1)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_。
(2)再生生保系统利用循环水电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原理: 2 + 4 2 4 + 2 ,则 的化学式为______,参与反应的 2
与 2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4)航天员呼吸产生的废气首先进入装有活性炭的滤网除去臭气,这一过程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性。
(5)环控生保系统的水处理系统的优点是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18.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如图1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ⅰ.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ⅰ.实验 反应后指针偏右,实验改进的方法是______。
ⅰ.实验 可观察到小气球的变化为先______后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待红磷熄灭后再次称
第 4 页,共 9 页
量,天平不再平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2)设计并制作简易制氧机
查阅资料:超氧化钾( 2)产氧效率高,适合作生氧剂。
原理分析:4 2 + 2 2 = 2 2 3 + 3 2,4 2 + 2 = 4 + 3 2 ↑,则 的化学式为______。
动手实践:同学们利用家中常见的饮料瓶、吸管等设计并制作了简易制氧机,如图2所示。其中 瓶的作用
是______,增大氧气的湿度。
19.蔗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食品,蔗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
究:
【提出猜想】生活中,偶尔会看见蔗糖在锅中加热时间过长,会变成褐色。因此有同学提出蔗糖中含有碳
元素,或许还有其他元素。
【收集资料】
(1)蔗糖属于有机化合物(一般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一般可以燃烧,受热容易分解,这都属
于有机化合物的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______(填“变多”“不变”或“变少”,下同),物质的总质量______。
【设计实验】
(3)将蔗糖在氧气中点燃,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火焰上方,观察现象。通过检
验燃烧产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能证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请写出澄清石灰水[ ( )2]变
浑浊(指的是生成 3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
热。
①观察到______,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②同时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利用图中装置,向烧杯中加入
石灰水,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白光,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第 5 页,共 9 页
【拓展交流】
(5)实验开始时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______。
20.我们学过的六种可以制得氧气的途径,如图1所示。
(1)若 是无色液体,生成氧气需要加入 2则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若 为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则转化③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____ 反应;转化⑤的原理是利用液
氮和液氧的 ______ (填“熔点”或“沸点”)不同。
(3)转化④靠的是植物的 ______ 。
(4)空间站中常用水气整合系统实现 2的清除和 2的再生流程,如图2所示。
.分析流程可知,可循环利用的化合物为 ______ (填化学式),航天员呼吸属于 ______ 氧化过程,并
______ 热量。
ⅰ.理论上,电解分解等质量的下列氧化物,产生氧气最多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 2 3
B.
C.
D. 2
21.二氧化锰因应用广泛而备受关注。某研究小组采用图1装置通过焙烧 3制取 2,发生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2 3 + 2 2 2 + 2 2。
第 6 页,共 9 页
(1)实验过程中,石英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和成分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焙烧 3制取 2应该
控制反应的温度不高于______℃。
(2)若加热到300~900℃时,锰的氧化物会分解产生一种常见气体,该气体为______(填化学式)。
(3)试根据化学方程式求46.0 3通过焙烧最多制得的 2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4)整个反应过程中,固体中的______元素质量不变;若把反应温度控制在900℃,充分反应后管内剩余固
体氧化物 的化学式为______。
第 7 页,共 9 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11C 、D
12
13
14
15
16 ;
混合物;
2 2 + 3 2 2 2 + 2 2 ;分子;原子
17 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

2 ;11:2;
吸附;
可以节约用水(答案不唯一)
18 烧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变大;变小; ;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进行称量。
2 ;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判断氧气生成的速率
第 8 页,共 9 页
19 化学;
不变;不变;
碳元素、氢元素; 2 + ( )2 = 3 ↓ + 2 ;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氧气对实验的干扰
20 分解 沸点 光合作用 2 缓慢 放出
21300;
2;
34.8 ;
锰;
第 9 页,共 9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