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七年级(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七年级(上)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七年级(上)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请根据提示语“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石、”“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判断描述的人类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蓝田人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山顶洞人遗址
2.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
A. 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 B. 蓝田人过着农耕生活
C. 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 D. 北京人制作精美玉器
3.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由此可见,我国古人类遗址(  )
A. 研究内容基本相同 B. 元谋人是最早的人类 C. 地域分布非常广泛 D. 具有相同的血缘传统
4.如图一组考古发现表明(  )
A. 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B. 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C. 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D. 农业生产广泛使用铁器
5.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似之处是(  )
①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②进入原始农业时代 ③会使用磨制石器工具 ④种植水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 河姆渡遗址 B. 半坡遗址 C. 良渚遗址 D. 大汶口遗址
7.《商君书》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下列印证“耕而食”的说法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文学作品《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相关描述 B.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耜等耕种工具
C. 《淮南子》记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D. 民间流传的“神农尝百草”传说
8.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9.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 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 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10.黄河流城、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区的史前文化既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点,又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风格相近的彩陶文化,这表明中华文明()
A. 一脉相承于云南元谋 B. 以彩陶文化为发展顶峰
C. 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 由南北向中原依次汇聚
11.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 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 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 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12.把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是(  )
A.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14.夏朝时期,龙文化在社会流行,如《左传》记载,刘累为夏朝执政者孔甲养龙,并赐得“御龙氏”的传说等。下面能佐证夏朝“龙文化在社会流行”这一史实的史料是(  )
A. 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盘 B.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C. 安阳殷墟出土的玉龙 D.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
15.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白处应填(  )
A. 涿鹿之战 B. 盘庚迁殷 C. 武王灭商 D. 禅让制开始
16.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这是周初分封制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影响 D. 过程
1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种情况反映出(  )
A.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B. 诸侯间兼并争霸不断
C. 郑庄公获得了霸主地位 D. 西周礼乐制度被破坏
18.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们最早出现于(  )
A. 春秋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商朝时期 D. 夏朝时期
19.晋文公娶了赤狄(狄人的一支)女为妻,在位期间完成了对周围戎狄部落的安抚和稳定;春秋晚期,南方长期接受其他民族文化侵染的楚国,也开始接受中原的文化,采用中原的谥号、礼法等。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B. 晋国对周礼的实践 C. 晋国成为诸侯霸主 D. 周王室势力的衰微
2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商鞅变法的实施 C. 都江堰的修建 D. 秦朝统一的完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21.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1) 图一的房屋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2) 图二的房屋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建筑风格不同的原因。
22.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材料二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赋,并服从周王调兵。
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戡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1) 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哪种更替首领的办法?举一例说明。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并指出实行该制度的目的?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西周实行该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机构,古书上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还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监狱称为“夏台”,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这里曾拘禁过商首领汤。
材料二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史记 殷本纪》中载:“是日何时丧?予与汝皆亡 !”《尚书 汤誓》中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材料三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宠爱妲己,终日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
材料四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属国,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夏朝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2) 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夏朝和商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材料四叙述的历史事件中,关键战役是什么?
(4) 请你谈谈从这一时期的王朝更替中得到的认识?
24.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拏(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热衷于研习法家学说。入秦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全面改革。但他的大力改革,得罪了以太子为首的贵族势力。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商鞅随被诬告谋反,出逃未果,只得起兵反抗,“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摘编整理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 商君列传》
(1) 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2) 材料二反映了此事件中哪两方面的措施?
(3) 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商君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
(4) 结合以上所有材料,商君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但是后世认为他主持的事件却是成效最大的,为什么?
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5.治水工作利于民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古往今来,涌现了一批治水英雄。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找出这两位杰出人物共同的精神,并据此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B
6.B
7.B
8.B
9.D
10.C
11.C
12.A
13.B
14.B
15.C
16.B
17.D
18.A
19.A
20.C
21.【小题1】半坡原始居民;粟。
【小题2】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
【小题3】自然环境的差异。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较干燥寒冷,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可以保暖防风;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适应了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22.【小题1】禅让制。尧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品行高尚的舜。
【小题2】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小题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扩大统治范围;加速了各民族的交融。(任意2点即可)
23.【小题1】组成部分:军队、刑法、监狱等。
【小题2】根本原因:统治者的暴政。
【小题3】关键战役:牧野之战。
【小题4】认识:统治者要关心百姓,体恤民情;重用人才,励精图治;采取正确的治国之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暴政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4.【小题1】(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的“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方面:根据材料二中的“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其措施是奖励军功;根据材料二中的“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可知,是奖励耕织的措施,反映的是军事和经济方面。
(3)学派:根据材料三“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热衷于研习法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君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
(4)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断变法是否失败的标准主要是看变法是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分析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后世认为他主持的事件却是成效最大。
故答案为:‘
(1)事件:商鞅变法。
(2)方面:军事方面、经济方面。
(3)学派:法家。
(4)理由: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25.观点:大禹和李冰的治水精神光照后世。
论述:大禹与李冰相隔千余年,却同怀“为民治水、因势利导、科学求实、身先士卒”的精神: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李冰扎根蜀郡十载,皆舍小我、济苍生;大禹“疏川导滞”,李冰“分洪飞沙”,均顺应自然、巧用地理;二人皆亲率民众勘地势、凿河渠,以勤劳与智慧化害为利,并创立岁修制度,泽被后世。其公而忘私、创新求实、尊重自然、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中华治水的不朽坐标。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所以大禹和李冰治水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