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3.3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学目标1. 通过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讨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化学观念, 初步认识到化学变化是可以被调控的。 2.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运用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通过讨论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初步形成从化学视角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 3. 通过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逐步形成基于实验目的,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简单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及形成结论的实验探究能力。 4. 通过理解物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了解爆炸的原理、危害与用途,辩证地认识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应用价值,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形成积极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燃烧三条件;灭火的原理;爆炸;控制变量。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运用对比、归纳等科学方法,认识调控化学变化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消毒酒精喷雾来进行消毒。当消毒酒精喷雾遇到明火时,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火灾。如果我们遇到了小面积的失火,又该如何应对呢?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伴随着光和热的释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燃烧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大家进行探究实验。 假设实验内容与步骤 物 质 燃 烧 需 要 有 可 燃 物 用坩埚钳夹持小石块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用坩埚钳夹持火柴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假设实验内容与步骤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取三个火柴头,火柴头A放在实验台的陶土网上,火柴头B和C放在三脚架的陶土网上,且火柴头C用细沙覆盖。用酒精灯加热B、C的中间位置,观察现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到燃烧的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介绍燃烧的定义: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如果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没有及时散开,造成热量积累,最终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便会发生自动燃烧。这种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动燃烧叫作自燃。 燃烧的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物质本身是可燃物,可燃物接触足够的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可以通过破坏燃烧任意条件,达到灭火目的。 主要方式有:将燃烧物与未燃烧物隔离,隔绝氧气,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以下。引导学生了解下列四种灭火方法的原理。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了解了灭火的基本原理以及几种具体的灭火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火灾。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我们的家居生活中,防火安全是重中之重,关乎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家居防火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请你谈谈,家居生活中有哪些防火事项? 当我们走进大自然,享受野外活动带来的乐趣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同学们,你家房间内或者私家车里是否备有灭火毯、灭火器等设备呢?一旦发生火情,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进行初期灭火,但如果火势较大,应立即撤离现场,不要盲目扑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介绍三种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可燃物在短暂的时间里燃烧聚积大量的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从而引发爆炸。 易爆的可燃物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遇到明火就会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作爆炸极限。 面粉厂、纺织厂、加油站、煤矿都是爆炸的易发地。尽管爆炸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但在某些领域,人们也巧妙地利用了爆炸的能量和效果。例如利用爆炸的威力进行隧道掘进爆破、拆除废旧楼房。 易燃和易爆物极易燃烧,甚至引发爆炸,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污染。在化学实验和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各种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防爆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归纳小结: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爆炸与防爆安全。同学们在学校进行化学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规则和老师的指导,生活中不玩火,不纵火,提高用电、用气安全意识,在家使用天然气、煤气、消毒酒精喷雾等易燃易爆物时,要注意安全,对烟花爆竹的谨慎、对电器燃气的留心,都是在守护生命的宁静。同学们再见。思考问题,交流回答。 学生进行实验,选择小石块和火柴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选择的用品1是小石块,现象是小石块不燃烧;选择的用品2是火柴,现象是火柴燃烧。物质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火柴头A产生的现象是不燃烧; 火柴头B产生的现象是燃烧; 火柴头C产生的现象是不燃烧。(1)对比火柴头A和B,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2)对比火柴头B和C,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2.可燃物接触足够的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观看白磷自燃的实验,分析白磷燃烧的原因,说明白磷在实验室中的保存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表达: 房屋着火,用水扑灭主要利用了降温的原理。 湿布灭火主要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 油锅起火,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 当森林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会迅速砍伐火势蔓延方向的一些树木,形成一条宽阔的隔离带,这主要利用了移除可燃物的原理。 每次使用完毕后,要关闭煤气灶上的开关。火柴、打火机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电插座不要超负荷运行。热水器机身禁止安装在浴室内。牢记火警电话119 。 野外禁止吸烟。严禁使用明火。禁止燃放鞭炮。不要携带火种。 泡沫灭火器可以有效地阻断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适用于扑灭由木材、棉布等可燃物引发的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依靠隔绝氧气的原理和部分冷却作用来扑灭火灾。适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初期火灾。 干粉灭火器使用时将压缩的小苏打粉末吹出,小苏打覆盖在燃烧物上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实现灭火。适用于扑灭油、气燃火。 观察图片,说说爆炸的利与弊。 激发学生对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 基于实验目的,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简单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及形成结论的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验证燃烧条件,形成控制变量的基本思路。 形成燃烧概念。 认识到化学变化是可以被调控的。 了解爆炸的原理、危害与用途,辩证地认识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应用价值,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形成积极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用火用气的安全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