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二历史期中 双向细目表
考查范围: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题号 难度 知识点 分值
一、单选题
1 适中 原始民主特色 3
2 适中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
3 适中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朝的民族关系,清朝的民族关系 3
4 适中 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3
5 较易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考核 3
6 适中 清政府选官制度改革 3
7 较难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3
8 适中 边区政府的制度探索 3
9 适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3
10 较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3
11 适中 王权与教权 3
12 适中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
13 适中 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
14 适中 英国《大宪章》与英美法系,法国《拿破仑法典》与大陆法系 3
15 适中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3
16 适中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3
二、材料题
17 适中 秦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2
18 适中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儒学的基层教化,明清时期的乡约 14
19 适中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4
20 适中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22025-2026学年度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4.唐初行用均田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收取赋税。唐代宗即位后,对赋税制度进行局
注意事项:
部改革,先后于宝应元年(762)及广德二年(764)下诏,要求按当前的户口和贫富等第来征税和差派徭役。唐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代宗时的赋税改革()
A.确立了两税法改革
B.维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
C.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尝试改变传统赋税制度
3.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5.唐朝中央机构实行点检(点名)制度,也叫“频点”,“内外官司应点检者,或数度频点,点即不到者,一点
答十”。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第I卷(选择题)
A.保证地方官僚队伍廉洁性
B.调整官员考课的标准
C.维护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行
D.推动司法与行政衔接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商周时代,伊尹因商王太甲“不明暴,不遂汤法,乱德”,“放之于桐宫”;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王室
6.1904年开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进行教育改革,陆续建立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师范学堂等多层次教育机构,
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上述现象表明()
但实际招生人数经常不足,且缺乏师资力量,很多新式学堂仍在教授四书五经。这一现象反映了()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B.贵族政治逐渐式微
A.新疆地区不具备实施新政的条件
C.儒家仁政思想受到重视
D.宗法分封受到冲击
B.新式教育的上升途径比科举狭窄
C.学堂教育难以实现救亡图存目标
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之于众。晋国大夫叔向写信给子产,以“昔
D.教育改革的设计与实际情况脱离
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而用“义“政“礼信仁”治国来提出批评。子产对此回复道:“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
也。”据此可知,当时()
7.入清以后,局部地区的健讼之风扩展开来,成为全国性风气。嘉庆八年(1803年),御史贾允升上疏称:“虽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以法治国理念盛行
所控未必皆实,然果平日爱民如子,小民具有天良,不应至此。”这反映出()
C.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D.儒法思想交锋激烈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西学东渐解放社会思想
C.官僚制度开始崩溃
D.传统治理体系面临挑战
3.南宋时期,岳飞题材的戏曲多着重描绘岳飞率军抗击金兵、金将凶狠残暴的场景,强调宋金之间的激烈对抗:
元代,岳飞戏曲中宋金战事的篇幅减少,更多展现岳飞与朝中奸臣的斗争:清代,部分岳飞戏曲中加入了金宋将
8.1943年开始,中共各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各种互助组和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以私有股份或私有制为基础,不限
领在战场相遇后互通家情、最终握手言和的情节,金兵形象也更具人性温情。岳飞题材戏曲的变化折射出()
制社员入社资格,入股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用现金、有价证券如公债券、储蓄票,也可以是粮食等。这些措施旨
A.戏曲创作彻底脱离历史事实
B.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日益僵化
在()
C.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趋势
D.儒家忠君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A.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
C.激活经济活力突破封锁
D.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经验《2025-2026学年度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D C D D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D C A B
1.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商周时期伊尹放太甲、国人暴动、召公劝谏等现象,体现了当时贵族或民众对君主权力的制约,反映出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A项正确;商周时期是贵族政治,这些现象不能表明贵族政治式微,排除B项;儒家仁政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排除C项;分封制度在西周才得以确立,且材料主要强调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或民众的制约,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提到子产“铸刑书”,表明法治思想开始萌芽,而叔向则以传统的“义、政、礼、信、仁”来批评,这是传统治国思想与新兴法治思想的碰撞,反映出当时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礼治向法治过渡的转型时期,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法治与礼治的争论,百家争鸣是思想领域的争锋,礼法之争不能涵盖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国对法治理念的态度,不能得出以法治国理念盛行,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治国理念的争论,不能以此表明儒法思想交锋激烈,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至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从南宋到清代,岳飞题材戏曲中宋金民族对立逐渐淡化,民族间的理解与温情增多。这一变化与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相呼应,折射出汉族与少数民族在长期交往中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C项正确;“彻底脱离”的说法错误,戏曲虽有艺术加工,但仍基于一定历史背景,排除A项;清代民族政策更注重融合,“民族政策日益僵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岳飞的“忠”仍被强调,儒家忠君思想并未退出,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宗的改革开始以“户口和贫富等第”为征税依据,这一调整虽未彻底取代旧制,但为两税法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两税法正式确立于唐德宗时期,排除A项;唐代宗时的赋税改革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统治,排除B项;改革虽调整征税标准,但未明确赋税负担是否整体减轻,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唐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通过点检制度对官员进行考勤,缺勤者受罚,这样有助于推动官员履职,因此这一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行,C项正确;点检制度类似于考勤制度,其并不针对官员的贪腐问题,因此其目的不是为了保证地方官僚队伍的廉洁,同时这一制度针对的是中央机构,而非地方官员,排除A项;点检制度不属于考课制度范畴,排除B项;点检制度属于考勤制度,与司法内容并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中国)。根据题干“实际招生人数经常不足,且缺乏师资力量,很多新式学堂仍在教授四书五经”可知,新疆地区在新政前教育基础极其薄弱,政策未因地制宜,导致招生不足、教学内容倒退(仍教四书五经),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设计与实际情况脱离,D项正确;新政在新疆有一定推进,选项夸大了客观困难,忽视了清政府的实际投入,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新式教育的晋升通道,新政废除科举后,学堂毕业生可通过考试获得科举出身(如举人、进士),上升途径反而更明确,排除B项;题干强调招生不足、师资缺乏等执行层面的问题,与救亡目标无直接逻辑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清代“健讼之风”成为全国性风气,本质上反映了传统政治结构在人口激增、土地兼并加剧等社会矛盾下的治理危机,表现为基层行政效能衰退与民众权益保障机制的失效,D项正确;材料围绕的是民间健讼与治理的关系,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无关,排除A项;“健讼之风”是传统社会内部治理问题,与西学解放思想无因果关系,排除B项;官僚制度仍维持运转,“开始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1943年开始,中共各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各种互助组和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以私有制为基础,入股方式灵活,允许多种形式参与,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即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B项正确。A项强调的是统一战线,属于政治上的举措,而材料但合作社属于经济措施,并非扩大政治联盟,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突出经济模式的创新,而非单纯突破封锁,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1956年的政策,与1943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强调新中国成立后跨区域民族人口流动推动了“大杂居”格局强化、“小聚居”现象萎缩,以及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交往交融的加强。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各民族联系日益紧密、国家认同感不断提升的体现,直接服务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制度对比或制度本身的直接作用,属于过度引申,排除A项;材料侧重“交往交融加强”,而非“差异缩小”,且民族差异的客观存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跨区域人口流动”一种形式,未体现“多样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表格中不同时段的劳动者荣誉称号,均与当时党和国家的核心战略紧密契合。1950年聚焦“经济恢复”,1956年服务“社会主义工业化”,1979年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2013年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表彰符合时代战略的劳动者,能够引导社会价值观、凝聚民众共识,为实现各阶段核心目标提供精神动力,A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仅对应1956年的特定阶段,1950年经济恢复、1979年后现代化建设、2010年社会和谐、2013年民族复兴等主题,均超出“工业化转型”范畴,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1950年、1956年尚无“改革”语境,且2010年“社会和谐”、2013年“民族复兴”已突破“经济体制改革”的单一维度,排除C项;2010年荣誉称号内涵增加“促进社会和谐”,2013年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均包含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等非“经济建设”的维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至18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8至18世纪西欧社会“权力”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可知,8-13世纪,西欧处于神权统治时期,王权受制于天主教的神权,13-18世纪,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宗教改革运动开展,天主教的枷锁逐渐被打破,西欧王权不断增强,18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的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这一发展趋势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16世纪宗教改革后,神权失去了在西欧的统治地位,与材料图像不符,排除A项;西欧社会比较早的议会立法权出现在1689年的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议会拥有立法权,与本题材料不符,排除B项;11-12世纪前后,西欧兴起城市自治运动,与材料时空不完全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末期(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末期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国通过一系列事件建立起专制王权,而此时欧洲正处于向民族国家过渡的大趋势中,这意味着专制王权国家是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中世纪末期西欧向民族国家过渡以及专制王权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并非重点阐述最早的民族国家出现情况,排除A项;战争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题干并没有表明战争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决定因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围绕的是专制王权国家的建立以及与民族国家过渡的关系,未涉及民主意识增强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60年代至1784年(英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60年代至1784年,英国议会权力不断扩大,对王权的限制加强,这反映出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完善,D项正确;议会权力开始超越王权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议会与王权在印度事务管理权上的变化,未涉及三权分立机制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18世纪英国国王虽权力逐渐受限,但在政治生活中仍有一定象征意义和礼仪性职责,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以成文法形式明确条文,法官须严格遵循,体现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渊源;而英国法官参考先例并结合个案作出新裁决,形成判例法渊源,体现英美法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大陆法系“以保护私人利益为主”、英美法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该表述无依据,排除A项;材料重点体现的是大陆法系对成文法的依赖、英美法系对判例的重视,而非“法律的稳定性”与“法律的灵活性”的对比,排除B项;两大法系均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且保护对象并非区分关键,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是现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撒切尔认为英国的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即文官制度有助于政策的延续和行政效率的提高,这意味着英国文官制度是英国代议制发展完善的成果,A项正确;“迄今为止最好的选官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文官制度虽然秉持政治中立,但是并不能完全超越党派,而且其服务的对象是资产阶级,排除C项;英国的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而非文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前后(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美元短缺的问题,美国实行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但1950年后的美元外流得不到美国持有的黄金的兑换,国际社会信心动摇会直接导致货币的不稳定,世界金融机制存在隐患,B项正确;美元逐渐与黄金脱钩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浮动汇率制开始形成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围绕国际货币问题、世界金融机制展开,没有涉及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7.(1)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每点两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了元首的权威;促进交通的发展;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经济文化交流;强化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每点两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内容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秦时期(中国)。表现: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政治是重血缘关系的贵族政治,实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即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而秦朝则实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即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
(2)本题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前期。影响:据材料“元首省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由元首直接任命并对元首负责,新征服的地区自动成为元首省并有军队驻扎”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首省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由元首直接任命并对元首负责,并有军队驻扎,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据材料“元首经常派监察官员到各行省巡查,包括元老院省在内”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首经常派监察官员到各行省巡查,这强化了对元首的权威;据材料“屋大维开拓了公用驿道和建立了邮驿制,使首都与各行省的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元首能够及时收到地方官员的报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屋大维开拓了公用驿道和建立了邮驿制,促进交通的发展;使首都与各行省的信息传递更为迅速,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经济文化交流;元首能够及时收到地方官员的报告,强化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18.(1)特点:继承前代优秀成果,体系完备,内容详尽;德礼与刑法相结合;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律令儒家化);中华法系典范,影响深远。(每点两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变化:从民间自发到官方主导;从道德互助到强调等级服从;从劝导性演变为法律强制。(每点两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
背景:专制皇权的加强;儒家正统思想地位进一步巩固;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每点两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唐律疏议》继承了此前数百年的成果,共30卷500条,分列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等12篇,《唐六典》对其内容和性质作了简洁准确的说明”可知,继承前代优秀成果,体系完备,内容详尽;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晨昏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德礼与刑法相结合;根据材料“尊长不坐、卑幼处斩”可知,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律令儒家化);根据材料“《唐律疏议》被宋元明清所继承,为东南亚诸国效仿,直至近代面对侵略被迫‘变法’,中华法系才最终瓦解”可知,中华法系典范,影响深远。
(2)本题是背景题、对比题。时空是宋至清(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宋《吕氏乡约》”“朱元璋颁《圣谕六言》”“清代雍正帝《圣谕广训》则要求”可知,从民间自发到官方主导;根据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每月朔望,地方官聚集士民,逐条宣讲,务令家喻户晓”可知,从道德互助到强调等级服从;从劝导性演变为法律强制。 背景:根据材料“至明初,朱元璋颁《圣谕六言》”“清代雍正帝《圣谕广训》则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皇权的加强;根据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地方官聚集士民,逐条宣讲,务令家喻户晓”可知,儒家正统思想地位进一步巩固;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19.(1)措施:颁布济贫法律;兴建济贫院;建立济贫管理体系;对贫困者实行国家救济;普及小学教育。(每点两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背景:德意志帝国建立,巩固统治的需要;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每点两分,任答四点即可,共8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的英国。措施:根据材料“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1782年《吉伯特法》”可知颁布济贫法律;根据材料“制定了‘济贫院内济贫’的原则”可知兴建济贫院;根据材料“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规定了对贫民的医疗卫生给予照顾”可知对贫困者实行国家救济;根据材料“1870年,通过《教育法》普及了小学教育”可知普及小学教育。
(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的德国。背景:根据材料“镇压国内兴起的工人运动”可知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1881年11月17日,德皇威廉一世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黄金诏书》,设立带有社团管理结构的三重保险体系。1883年通过了《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养老保险和伤残保险法》”可以得出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德意志帝国建立,国家统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背景:德意志帝国建立,国家统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
20.示例:观点:中国各民族的民族交融推动中国文明的发展(紧扣题干且表述明确,即可得2分)
阐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丰富了中华文明。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交融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文化经济交流加强,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唐朝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并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清朝时期奠定了我国的版图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准确的历史史实且与观点有直接关联,叙述有条理即可得8分)
总之,各民族的交融使得中华民族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符合历史逻辑,与观点紧密结合即可得2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观点说明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也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得出观点为中国各民族的民族交融推动中国文明的发展。可从春秋战国、秦朝、唐朝、清朝民族关系来阐述。最后总结,即各民族的交融使得中华民族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2025-2026学年度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答题卡
18题、(14分)
(1)(6分)
姓名:
班级:
座位
条码粘贴处
准考证号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注意事项
填涂
12
答顺前
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2)(8分)
老师
4
须使用2B
笔填涂:非选择题
责用黑色字迹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的签字笔填涂。
6、填涂样例正确[■】错误【-[×)]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共16题,每题3分,总共48分。)




1ABCD
GABCD
11ABCD
19题、(14分)
2ABCD
7ABCD
12ABCD
(1)(6分)
3ABD
ABCD
13ABCD
4ABCD
9ABCD
14ABCD
5ABCD
10ABCD
15ABCD
-----------



16ABCD


@
(2)(8分)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共4个小题,总共52分。)
17题、(12分)
(1)(6分)
20题、(12分)
(2)(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