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七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邢台市七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本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5 500年左右的河南庙底沟文化延续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种植粟、黍的传统,但粟已取代黍成为主要农作物。同时期的河南西坡、陕西泉护村以及陕西杨官寨等遗址中均发现了水稻遗存或水稻扇形植硅体,生产工具从以斧为主变为以铲、锄等为主,刀、镰类收割工具所占比重增加。据此可知,当时中原地区
A.人们开始过上稳定定居生活
B.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C.农业生产工具趋向定型成熟
D.农业主粮已完成向水稻转变
2.东汉时期古印度佛雕传入我国,规模小且只是单纯雕刻形象;魏晋时期中国佛雕注重细节和装饰,如佛像头部会雕刻发髻和头饰,身上的袈裟会加以细致的雕刻和铜饰,菩萨像开始穿上华丽的中式服装,面容也更接近东亚人。这说明
A.佛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
B.佛教内涵渐趋本土化的趋势
C.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佛教发展
D.佛雕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3.唐朝后期,在京师建立了进奏院,其主要职能包括传递中央政令、呈递地方表文、转达朝廷动态及办理赋税上供事宜,其专职进奏官“多是本道差文武职掌官充,自后遂有奏带正官者”。藩镇利用进奏院争取中央授权或对抗过度中央集权,而中央也借进奏院掌握地方动态。这反映出
A.朝廷无力掌控地方政事
B.政府财政危机凸显
C.地方势力坐大隐患初现
D.藩镇与中央的博弈
4. 元代曲坛活跃着一批少数民族曲家。据文献记载,蒙古、畏兀儿、回回、女真等民族的曲家有10余人,其中女真人蒲察李五(李直夫)创作杂剧12种,在元代剧坛颇具影响力。部分曲家使用汉语创作,并融入本民族词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宽松的社会环境重塑文人的审美志趣
B.元代民族间的华夏认同观念得以强化
C.少数民族曲家改变元代戏曲创作方向
D.政治大一统对文化发展具有催化效应
5. 下表所示为明清时期全国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变化统计(部分)情况。据表可知,明清时期
时间 官方统计耕地面积(亿亩) 官方统计人口数量(亿人)
明万历六年(1578年) 7.7 0.6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9 1.5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10.5 3.1
A.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B.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C.高产农作物已传入 D.农业耕作技术进步
6. 鸦片战争后,龚自珍的思想受到士人群体的关注。魏源认为其“以朝章国政、世情民隐为质干”,稍后亦有学者指出,“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龚)开之”。上述材料体现出鸦片战争后
A.士人群体注重文化传承
B.经世致用思想受到推崇
C.西学东渐注重文化革新
D.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先声
7. 1924年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导广东农运。1925年,广东全省农会会员达21万人,1926年农民自卫军达3万人。彭湃等党的领导人大力推动“二五减租”,即减少25%地租,在农会中吸收开明士绅加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以农民工作为中心任务
B.独立掌握了革命的武装
C.努力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积极发动土地革命运动
8. 1946年10月,上海《文汇报》面向全国发起一次关于时局问题的民意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此次调查
问题 关于美军驻华 关于内战
选项 赞成 撤军 无关 赞成 停战 无关
人数 95 18 716 96 246 18 597 64
比重 0.50% 98.99% 0.51% 1.30% 98.36% 0.34
A.推动国共达成了“双十协定”
B.凸显国民党的统治危机
C.促进国统区第二条战线形成
D.反映报刊主导社会思潮
9. 1949年,全北京影院已有一半的电影为苏联电影,比例远高于美国电影的放映量。到1951年,苏联电影在北京电影市场上更是一枝独秀。这折射出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落实
C.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抗美援朝战场态势的变化
10. 下图为 1962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
A.提高了工农业建设中的女性地位
B.表明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C.意在激发民众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D.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需要
11. 在《神奇的北纬30度》一书中,作者詹姆士·伯斯特归纳了让许多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秘密。其中产生于这一纬度附近的文化现象有美洲玛雅文化、埃及金字塔、中国三星堆、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对此现象产生的合理解释是
A.多元文明受时空环境影响
B.不同文化传统导致
C.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D.生产方式相似所致
12. 8世纪时,法兰克国王查理曼邀请英格兰学者阿尔昆开设宫廷学校,请其指导抄写、订正了许多希腊、罗马经典作品。在其推动下,欧洲古典文化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加洛林即查理曼的拉丁文。“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融合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文化
B.日耳曼文化推广至西欧
C.传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13. 13世纪,英国出现了专职法官,其薪俸主要来自法庭诉讼的收入,而不是由国王发放的俸禄,国王和议会不能任意修改或者废除普通法。此外,如果国王违反封建法,封建贵族甚至还可以反抗国王。这些现象客观上
A.保障了议会的立法职能 B.为有限王权形成创造了条件
C.确保了文官的中立地位 D.完善了英国司法审判的程序
14. 巴西于18 世纪70年代创办了第一个科学院——里约热内卢科学院,专门研究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农业、医学等。该学院尤为关注植物学,建有自己的植物园以便进行有用的植物学实验。据此推断,当时巴西
A.政府重视提升国民素养 B.构建起完备的教育体系
C.科学与技术进步相结合 D.受到理性主义深刻影响
15. 20世纪30年代,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奥尔忠尼启则发起“妻子运动”,通过建立妻子委员会等组织,动员广大妇女自愿参与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1936 年,60多名妇女在斯大林出席的专题会议上汇报成果,众多报刊予以广泛报道,运动很快扩展至全国。“妻子运动”表明苏联
A.经济发展激发大众参与生产 B.政治动员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C.舆论报道推动妇女角色转变 D.指令计划规范女性社会行为
16. 二战以来,国际社会逐渐达成共识:除一般国际法规则外,保护国际社会基本利益的多边条约应具有强制性。人类良知、共同体利益、人类共同财富等国际法理念随之兴起,恰如一位国际法院法官所言:“世界有了新秩序,就必然要有一个新的国际法。”由此可见,二战以来
A.国际法的价值取向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B.国际法规则的制定带有明显强制性特征
C.国际法院成为推动全球变革的核心力量
D.国际新秩序构建主要依赖于国际法实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序号 史料 出处
① 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②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③ 杭城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 (宋)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二 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和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的、流动的。这种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在西方,最早有关明清“停滞论”的表述出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而后,著名学者魏特夫、佩雷菲特等也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表了类似见解,这些断言使“停滞论”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一个相当普遍的认同。这样一种超稳定、无变化、停滞的中国社会面相在国内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有关“停滞论”的反思很早之前就出现了。
————摘编自朱浒《明清中国社会停滞了吗 ————中西比较的视野》
(1)运用材料一中的史料,对材料二中宋朝的社会流动性进行解释。(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对明清社会“停滞论”的观点进行辨析。(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37 年9 月 24 日,毛泽东指示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以及北方局,要求在恒山、五台山和管涔山三大山脉中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以五台山脉为重点,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立即开始普遍的组织地方支部及群众组织”。八路军一一五师根据总部命令进入晋东北五台山地区取得平型关大捷后,10月23日,八路军主力随总部南下驰援娘子关,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则留守五台山,率领师属独立团和骑兵营、师属教导队、总部特务团团直大部和三营的两个连,以及三四三旅派往平山和平定地区的工作团、六八五团第六连,一二○师三五九旅派往平山和盂县地区的工作团的部分同志,共计约3000人,在中共地方组织的积极配合下,在五台山周围地区大刀阔斧展开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摘编自廖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研究》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近代的政权建设经历了显著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满足农民土地需求,巩固工农联盟,中共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打击封建剥削。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民族战争需要,中共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发展,中共逐渐构建起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政权建设始终围绕革命任务与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完善。
———摘编自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的背景及意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共产党近代政权建设的变化历程,并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23个创始缔约方中,发展中成员仅10个,比重不到50%,其贸易量在所有缔约方中也仅占极小一部分。因此,多边贸易体制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而发展中成员在这个总体反映发达成员意志的规则体系中,始终难以摆脱游戏参与者的境地。因此,虽然此后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中某些条款是发展中成员难以接受的,但世界贸易组织采取的是一揽子承诺方式,后加入的成员也只能全部接受既定规则。发展中成员中有许多为小国、弱国,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影响很有限。2001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启动“发展回合”谈判,首次将重视发展中成员利益列入重要多边议事日程,并承诺以“发展”作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重心,通过开放市场、贸易自由化及对发展中成员的技术援助等,帮助发展中成员尽快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然而美欧主导下的新一轮谈判并不顺利。
————摘编自王世春《从发展中成员角度看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公平性》
材料二 中国不仅发布关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立场文件,还提出具体改革方案。2024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时强调完善全球贸易治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为中国参与多边贸易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全球南方”国家,坚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促进“全球南方”合作机制高质量发展。2024年12 月 1日起,中国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以贸易促发展,共享发展新机遇。
————摘编自苏庆义《世界贸易治理体系转型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至21世纪初国际贸易规则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在世界贸易治理体系转型中的历史使命。(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模型。
————摘编自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模型进行阐述。(说明:就模型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阐述,或对模型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历史答案
1-5 BCDDA 6-10 BCBAC 11-16 ACBDBA
17. (1)解释:史科①中的糊名、誊录等制度使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而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利于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史料②中的商人子弟通过科举成为士人,有利于提高商人地位,冲击传统“四民社会”结构,体现了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史料③中宋代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体现了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6分)
(2)辨析:明清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未完全停滞。(2分)①在农业方面: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提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在增长,农业生产率大幅提升,这也推动了经济作物的发展。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以获得更多收入。②在手工业方面: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③在商业方面:明清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当时不仅形成了地域性商帮,商业资本也日趋活跃,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总之,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表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未完全停滞。但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明清经济的这些变化仍然是在封建经济框架内的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并未推动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6分)
18. (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无法充分动员民众;平型关大捷提升八路军威望。(3分,每点1分)意义:团结了各阶层力量,充分动员民众投身抗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群众基础;为后续的根据地建设提供范式;彰显中国共产党抗战领导力,有利于凝聚民心。(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
(2)变化历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构建人民民主政权。(3分,每点1分)原因:不同时期革命任务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对政权建设认识的深化。(3分,每点1分)
19. (1)特点:由发达国家主导,体现其利益;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弱,被动接受规则;采取“一揽子承诺”,规则具有强制性;21世纪初关注发展中国家利益,但进展缓慢;存在利益冲突与协调。(6分,每点 2 分,3点 6 分)
(2)历史使命:推动 WTO改革,完善全球贸易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促进“全球南方”合作;通过零关税等政策以贸易促发展;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8分,每点2 分,4 点 8 分)
20. 示例 观点: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推动社会转型。(2分)阐述:科学理论的突破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又引发社会结构与需求的变革,而社会需求再反向驱动科学与技术进步,形成良性循环。19世纪,电磁学理论(科学)的突破为发电机、发动机等技术发明(技术)提供理论支撑,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厂动力从蒸汽转向电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钢铁、汽车等新兴产业崛起,资本主义经济(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社会结构(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同时,社会对更高效的生产技术、更便捷的交通通信等的需求增长,又促使科学家深入研究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新科学理论,推动无线电等新技术的诞生,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8分)综上,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动态互动,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与经济格局,更推动社会在结构需求、思想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转型,印证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模型的内在逻辑。(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