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C.文献记载与考古遗存互证提升了史料的可信度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D。历史真相会随着考古的发展而发展,真衷一是
高一学年历史试卷
3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秦国的商制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
制度的确立影响最大的是(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
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除徭役
时间75分钟。
C.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贱土地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上,并在指定位置粘贴条形码。
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考生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下列选项中,思想流派及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标号按要求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A.儒家一“尚贤”B.道家一“无为”C.法家一“德治”D墨家一“仁政
3,非选择题各题的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规定区域外答题不得分。
5.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
4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第I卷(共70分)
C.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项峰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6史料记载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与周朝措施的共同点是〔)
1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
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7汉武帝时期,之前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另设中朝:任用平民出身的公孙弘为相;选拔
很多中低层官员担任待中、给侍中、常待等职务,位卑权重,掌握大权。这些举措反映出
A.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B.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C,丞相权力得以加强
D.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8东汉后期,政治日益黑暗,主要是因为(
A.单一性
B.延续性
C.多元性
D.先进性
A,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B.土地兼并严重
2.1959年,考古学家在殷都宫殿区以东数百米的后冈,发现一座掩埋73具尸骨的三层圆
C.自然灾害频繁
D.民族矛盾尖锐
坑。发掘者判断这并非普通墓葬,而是祭祀坑。该祭祀坑的发掘,与《史记)等史书中“商
9.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在婚烟上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士族之
纣王残暴好杀、诛杀贵族大臣”的记载相呼应。这一现象表明()
间频繁联烟。《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士族名士之间的清谈雅集,很少有庶族人士参与
A.对早期文明认知应以考古发掘为前提
其中。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B.文字史料需经考古印证才具备可信度
A.政治动荡阻碍了区域交往
B.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
C.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南北政权的文化差异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学年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
时间75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上,并在指定位置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考生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按要求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各题的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规定区域外答题不得分。
4.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第 I 卷(共7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
A. 单一性 B. 延续性 C. 多元性 D. 先进性
2.1959年,考古学家在殷都宫殿区以东数百米的后冈,发现一座掩埋73具尸骨的三层圆 坑。发掘者判断这并非普通墓葬,而是祭祀坑。该祭祀坑的发掘,与《史记》等史书中“商 纣王残暴好杀、诛杀贵族大臣”的记载相呼应。这一现象表明 ( )
A. 对早期文明认知应以考古发掘为前提
B. 文字史料需经考古印证才具备可信度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C. 文献记载与考古遗存互证提升了史料的可信度
D. 历史真相会随着考古的发展而发展,莫衷一是
3.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 制度的确立影响最大的是(
A.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下列选项中,思想流派及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 儒家—“尚贤”B. 道家一“无为” C. 法家—“德治” D 墨家— “仁政”
5.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 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 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C. 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D. 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6.史料记载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与周朝措施的共同点是( )
A. 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 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 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7.汉武帝时期,之前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另设中朝;任用平民出身的公孙弘为相;选拔 很多中低层官员担任侍中、给侍中、常侍等职务,位卑权重,掌握大权。这些举措反映出 ( )
A. 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B. 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C. 丞相权力得以加强 D.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8.东汉后期,政治日益黑暗,主要是因为(
A.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B. 土地兼并严重
C. 自然灾害频繁 D. 民族矛盾尖锐
9.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在婚姻上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士族之 间频繁联姻。《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士族名士之间的清谈雅集,很少有庶族人士参与 其中。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A. 政治动荡阻碍了区域交往 B. 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
c. 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 南北政权的文化差异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10.隋王朝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开通大运河是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工程之 一。隋朝的大运河.首次贯通南北,“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据此分 析,这项工程( )
A. 保证了长治久安 B. 促进了经济发展
C. 缓和了阶级矛盾 D. 促成了统一大业
11.唐代史料载,女诗人菲诗与名士唱和且入幕府办公:敦煌文书提到女子可“和离”、自主 择偶。此外,长安西市约90%的店铺由女性经营,时人称其能,这些现象揭示出唐代( )
A.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 男女的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C. 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D. 女性活跃于经济文化领域
12.如表所示为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信息。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朝代 开国皇帝 出身 民族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温 贫贱 汉族 宜武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贫贱 沙陀族人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贫贱 沙陀族人 河东节度使
A.藩镇势力延续发展 B.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C. 门第观念趋于消除 D. 统治阶级斗争激烈
13.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家世,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唐时期,针对这一局面实行了()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租调制
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
A. 杜绝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 促进决策的准确性
C. 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 发挥民主制作用
15.唐代从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转变,反映出( )
A. 封建剥削的日益加强 B.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C. 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 D. 从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
16.唐都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有粟特人、大食
人、波斯人和天竺人等。粟特人带来了深受中原人喜爱的音乐舞蹈:胡腾舞、柘枝舞、胡 旋舞;波斯人带来了自己的信仰和宗教(袄教);来自天竺的瞿县悉达把印度的《九执历》
(高一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
翻译成中文。这些现象反映出唐朝( ·)
A. 对外政策较开明 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 周边国家战争频繁 D. 文化遥遥领先世界
17.朱熹《增损吕氏乡约》记载:宋代以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一类的旧习俗有所改变, 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新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A. 社会成员流动性增强 B. 社会习俗出现根本变化
C. 门第观念已明显淡化 D. 政府对社会控制力减弱
18.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设转运司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金史 ·食货志》载,“榷场者,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字,以通 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根据这一材料,对“榷场”理解有误的是( )
A. 开展互市交易 B. 管理比较严格
C. 是进行海外贸易的场所 D. 交易双方均有较大获利
20.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 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边界,此后百年间宋辽两国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 之多。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 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 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 辽获得财富有利其经济发展 D. 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2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
A. 举孝廉 B. 整顿军队 C. 富国强兵 D. 科举
22.某同学读到一篇史学研究论文,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有三大发明、儒学复兴运动、《授时 历》、话本、关汉卿等,这篇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
A.《 论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 B.《 论宋元文化的繁荣》
C.《论关汉卿与元曲的发展》 D.《 论唐宋文化的发展》
23.辽朝设置南、北面官的目的是( )
A. 加强辽的中央集权 B. 增强辽的军事实力
C. 适应辽统治区域内的不同情况 D. 维护本民族落后的社会制度
(高一历史试题)第4页共8页
24.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建设上既有沿袭中原制度的情况,也有很多创新,下列属于女真 族的创新是 ( )
A. 四时捺钵制 B. 南北面官制 C. 猛安谋克制 D. 三省六部制
25.隋朝时期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元朝时期对 原有大运河裁弯取直,从“人”字形变成“一”字形。元朝的做法( )
A.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B. 使河运成为了主要运输方式
C. 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 D. 顺应了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
26.“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_……胡
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宰相制度的废除 D. 内阁制度的建立
27.如下图是《郑和下西洋促成的主要交流》示意图,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建屋技术、耕种技术、围棋和皮影戏
种茶技术、纺织技术、医疗技术等
明朝
退米、紫檀木、胡椒、沉香等
佛教艺术、表演艺术等
暹罗、爪哇
及旧港锡
兰、古里与
、柯枝
)
A. 密切了与西域的联系 B. 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 强化了对边疆的治理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8.为了招抚东北北部的各族,明朝多次派遣人员前往,确保招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赏赐 物资的安全是明政府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设置了( )
A. 宜政院 B. 辽东宜慰司 C. 澎湖巡检司 D. 奴儿干都司
29.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础
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法家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D. 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抨击封建专制,提倡个性,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30.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的思想家是( )
A. 王守仁 B. 李 贽 C. 黄宗羲 D. 顾炎武
31.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 中转、收发环节,形成奏折制度。这一制度( )
A.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B. 否定了军机处的决策作用
C.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 激化了君主与丞相的矛盾
32.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这 一“西学东渐”现象( )
A. 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 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 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 D. 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33.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 人地矛盾突出B. 农业生产恢复 C. 阶级矛盾激化 D. 土地兼并严重
34.清末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
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④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5.清朝前期的一百多年间,经济恢复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版图在前代王 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并巩固。这一现象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 “开元盛世” C.“大定之治” D. “康乾盛世”
第Ⅱ卷(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他们在江南地区定居下来,与当 地的原住居民共同生活,彼此通婚。北方人带夹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犬,如铁制农 具、牛耕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汁,北方的语言、风俗等也 逐渐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未。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涌人以及与周边地区交流的增加,江南地区的文化逐所 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例如,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吸收了北方建筑的特点后,变得更 加多样化;北方的面食文化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彩响。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6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管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民族交融的意 义。(8分)
(高一历史试题)第7页共8页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 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 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粗食 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
明代中后期由于棉葵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 入 ,
—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微商、晋商、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 多商人的商帮的行力,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 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 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 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瑜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杆和生产资科、如粮食、大 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业生产的特点、(6分)
(2;根据材二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6分)
(3)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阻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 (4分)
(高一历史试题)第8页共8页历史答案
1-5CCABA 6-10CBABB 11-15AACBB 16-20ACACD 21-25ABCCD 26-30ADDBD 31-35CCACD
36.(1)方面:婚姻;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
(2)意义: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丰富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
37.(1)特点: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2)新现象:长途贸易兴盛;商帮活跃;形成多个经贸区;出现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大量聚集。(任意3点)阻碍因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据压倒优势;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僵化的专制制度;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闭关自守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