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考试
化学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工艺过程中,未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火法炼锌 B. 海水晒盐 C. 五谷酿酒 D. 烧制陶瓷
2. 科学家将在作用下首次制得环形碳分子,总反应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为CO
B. 和互为同素异形体
C. 水溶液中的钠离子可表示为
D. 转化为的过程是碳元素被还原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制备胶体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
②雾、淀粉溶液、有色玻璃均属于胶体
③、、都是碱性氧化物
④硫酸、熔融、溶液均为可以导电的电解质
⑤纳米碳酸钙(粒子直径为10 100 nm)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⑥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
⑦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⑧强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弱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4. 下列物质转化(“→”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中,每次转化只通过一步反应,不可能全部实现的是
A. B.
C. D.
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熔融状态下电离:
B. 与反应:
C. 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D. 向含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锌粉:
6. 下列变化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B. 用熟石灰中和工业废水中的硫酸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钢铁的锈蚀
7. 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8. 广泛用于水处理、有机合成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蚀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纳米四氧化三铁,纳米四氧化三铁材料为胶体
B. 用于刻蚀铜制电路板的离子方程式为:
C. 用作净水剂时,N个FeCl3水解可以形成N个Fe(OH)3胶体粒子
D. 专业人员使用溶液对伤口止血,止血过程涉及胶体聚沉的性质
9. 下列实验的操作和目的不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将1~2 mL水滴入盛有1~2 g Na2O2固体的试管中,过一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 证明有碱类物质生成
B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入AgNO3 证明样品溶液中含有Cl-
C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满水(滴有酚酞)的烧杯中 验证钠与水反应的产物
D 将盛有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用红色激光笔照射,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A. A B. B C. C D. D
10. 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安全要求或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 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 稀释浓硫酸时,将蒸馏水缓慢加入浓硫酸中
C. 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 给电器设备通电时,保持手部干燥
11. 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浓)(未配平)。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碳元素被氧化
B. 还原剂和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C. 浓硫酸发生氧化反应
D. 电子由碳原子转移至硫原子
12.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与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已知是碳酸盐,的溶液具有挥发性,为红棕色固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属于上述五种类别中的酸
B. 物质可能是
C. 图中的反应类型不涉及分解反应
D. 实验室中,物质和反应的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
13. 铊(Tl)盐有剧毒和氧化性,已知有下列三个反应:
① ② 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①②③中的氧化产物分别是、、
B. 根据反应①②③可得出还原性:
C. 可以推理得到:
D. 一定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
14. 下列各组物质之间可以按如图所示关系直接转化的是
选项 甲 乙 丙
A Ca CaO
B C
C CuO
D
A. A B. B C. C D. D
15. 为了探究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三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编号 1 2 3
操作
现象 无明显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 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A. 通过实验1可知,的水溶液一定呈中性
B. 实验2中的反应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里只含有和
C. 实验3中生成的气体经干燥后,在加热时可将CuO还原为Cu
D. 向实验3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小块铜片,铜片溶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化学的魅力在于宏观辨析物质类别,同时探析其微观离子反应本质。
Ⅰ、有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钡固体 ②纯醋酸 ③氯水 ④二氧化硫 ⑤熔融氯化钠 ⑥铁片 ⑦硫酸钡固体 ⑧蔗糖 ⑨稀硫酸 ⑩硫酸氢钾固体。请用序号填空: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
(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
Ⅱ、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含有中的若干种,且各种离子的个数相等。取该溶液若干份,进行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3)通过实验ⅰ可确定原溶液中______(填离子符号)一定不存。
(4)实验ⅲ是为了确定______(填离子符号)一定存在。
(5)综合分析,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填离子符号);原溶液中______(填“可能”、“一定”、“不能”)存在。
(6)另取适量原溶液,向该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恰好完全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17. 某白色粉末中含有、、、NaCl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了确定该白色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1:取部分白色粉末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实验2:向实验1所得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并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实验3:向实验1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明显实验现象。
已知:能溶于稀硝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
(2)过滤时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___________。
(3)实验1中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写出滤渣中成分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该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___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肯定不含___________。
(5)某同学取实验1中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并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他认为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Cl。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18.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根据所学《离子反应》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I.已知三种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Y_____;试剂甲_____溶液。
(2)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
Ⅱ.在一条小河边有甲、乙、丙、丁四座工厂(如图所示)。它们所排出的废液里阳离子为、、、中的一种,阴离子为、、、中的一种。某环保小组对河水监测时发现:①甲处河水无色澄清;②乙处河水呈蓝色浑浊状,单独取少量乙工厂废液加适量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且该沉淀在过量稀盐酸中不溶解;③浑浊河水流经丙处时,河水又变澄清;④丁处河水产生气泡,河水仍澄清。
(3)甲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乙工厂排出的废液里含有的主要溶质是_____。
(4)丙处河水又变澄清的原因是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将丙厂、丁厂中的废液提前混合可以避免强酸性废水的随意排放,两厂废液混合后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6)若将甲厂和乙厂建在河流同侧,废液先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防止重金属污染,同时还能够回收其中的金属元素为_____(填元素符号)。
19. 硫酸铁在工业上常用作媒染剂以及工业废水的凝结剂,一种以废铁屑(主要成分为Fe,含有少量的和CuO)为原料制备硫酸铁并回收单质Cu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未配平);酸性条件下,可以将转化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酸浸时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过程I中,被还原的离子有______(填离子符号)。
(3)根据溶解过滤步骤中发生的反应,判断的氧化性由弱至强的顺序: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4)写出过程I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
(5)可以和Cu反应生成和理论上可以将______g完全转化为。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考试
化学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工艺过程中,未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火法炼锌 B. 海水晒盐 C. 五谷酿酒 D. 烧制陶瓷
【答案】B
【解析】
【详解】A.火法炼锌是将锌的化合物转化为金属锌,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水分使食盐结晶析出,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C.五谷酿酒是淀粉经发酵转化为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烧制陶瓷是黏土高温下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硅酸盐,有新物质生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科学家将在作用下首次制得环形碳分子,总反应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为CO
B. 和互为同素异形体
C. 水溶液中的钠离子可表示为
D. 转化为的过程是碳元素被还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C、O原子数目守恒,可推出X为CO,A正确;
B.C18和C60均为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B正确;
C.NaCl水溶液中,Na+会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水分子的氧原子(带负电)朝向Na+,图中所示为氢原子朝向Na+,C错误;
D.C24O6中C平均化合价为+0.5, C18中C为0价,碳元素化合价降低,即C24O6转化为C18的过程是碳元素被还原,D正确;
故选C。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制备胶体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
②雾、淀粉溶液、有色玻璃均属于胶体
③、、都是碱性氧化物
④硫酸、熔融、溶液均为可以导电的电解质
⑤纳米碳酸钙(粒子直径为10 100 nm)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⑥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
⑦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⑧强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弱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酒精灯,不需要用到玻璃棒,①错误;
②雾的分散剂为气体,属于气溶胶;淀粉溶液的分散剂为液体,属于液溶胶;有色玻璃的分散剂为固体,属于固溶胶,则三者均属于胶体,②正确;
③是高锰酸的酸酐,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③错误;
④硫酸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④错误;
⑤纳米碳酸钙是纯净物,胶体是混合物,所以纳米碳酸钙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⑤错误;
⑥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是酸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⑥正确;
⑦胶体粒子和溶液中微粒都能透过滤纸,所以利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将氢氧化铁胶体从氯化铁溶液中分离出来,⑦错误;
⑧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所以强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弱,如稀盐酸的导电性弱于浓醋酸,⑧错误;
②⑥正确,故选A。
4. 下列物质转化(“→”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中,每次转化只通过一步反应,不可能全部实现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催化下分解产生,C与足量点燃时反应产生,溶于水,与水反应产生,可见在物质转化中,每次转化都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实现,A不符合题意;
B.高温煅烧分解产生、,和水反应产生,与溶液反应产生和,可见在物质转化中,每次转化都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实现,B不符合题意;
C.和反应生成和水,不能一步反应转化为,碳酸钠和硝酸钙反应生成硝酸钠,C符合题意;
D.与盐酸反应产生和,和反应产生和,和发生中和反应产生,可见在物质转化反应中,每次转化都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实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熔融状态下电离:
B. 与反应:
C. 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D. 向含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锌粉: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 故A错误;
B.与反应时,少量的NaOH发生 与反应,过量的NaOH与铵根和碳酸氢根离子都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错误;
C.H2S为二元弱酸,应分步电离,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故C错误;
D.的氧化性强于,少量锌粉优先还原,故D正确。
6. 下列变化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B. 用熟石灰中和工业废水中的硫酸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钢铁的锈蚀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置换硫酸铜中的铜,Fe和Cu的化合价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熟石灰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中的碳被还原,的氧被氧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
D.钢铁锈蚀中铁被氧化为,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硫酸钠电离应生成2个Na+和1个,故其电离方程式为:Na2SO4=2Na++,A错误;
B.硝酸铵电离为和,原电离方程式中电荷守恒且数目配平正确,B正确;
C.硫酸铝电离应生成2个Al3+和3个,选项C未配平系数,导致电荷不守恒(总电荷+1≠0),其电离方程式为:Al2(SO4)3=2Al3++3,C错误;
D.FeCl3中Fe为+3价,选项D中Fe3+电荷错误,其电离方程式为:FeCl3=Fe3++3Cl-,D错误;
故答案为:B。
8. 广泛用于水处理、有机合成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蚀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纳米四氧化三铁,纳米四氧化三铁材料为胶体
B. 用于刻蚀铜制电路板的离子方程式为:
C. 用作净水剂时,N个FeCl3水解可以形成N个Fe(OH)3胶体粒子
D. 专业人员使用溶液对伤口止血,止血过程涉及胶体聚沉的性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纳米四氧化三铁材料是固体颗粒,而非分散在介质中的胶体分散系,A错误;
B.Fe3+与Cu反应生成Fe2+,离子方程式2Fe3++Cu=2Fe2+ +Cu2+,B错误;
C.FeCl3水解时,多个Fe(OH)3分子聚集成一个胶体粒子,胶体粒子数小于N个,C错误;
D.用FeCl3溶液涂抹伤口能止血是由于血液为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从而有止血作用,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实验的操作和目的不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将1~2 mL水滴入盛有1~2 g Na2O2固体的试管中,过一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 证明有碱类物质生成
B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入AgNO3 证明样品溶液中含有Cl-
C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满水(滴有酚酞)的烧杯中 验证钠与水反应的产物
D 将盛有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用红色激光笔照射,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溶液显强碱性。操作中“过一会”已让漂白性物质分解,pH试纸可正常检测,操作和目的均正确,A错误;
B.检验Cl 时,先加稀硝酸排除干扰(如),再加AgNO3生成白色沉淀,操作和目的均正确,B错误;
C.钠保存在煤油中,表面沾有煤油,需用滤纸吸干煤油后再放入水中,钠与水反应剧烈,水的量不能太多,操作错误,目的正确,操作和目的不都正确,C正确;
D.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性质,Fe(OH)3胶体用激光照射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与溶液区分,操作和目的均正确,D错误;
因此答案选C。
10. 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安全要求或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 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 稀释浓硫酸时,将蒸馏水缓慢加入浓硫酸中
C. 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 给电器设备通电时,保持手部干燥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是强碱,皮肤接触后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抹弱酸(如硼酸)中和,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倒入水中,而非将水倒入浓硫酸,否则易引发液体飞溅,B错误;
C.实验室酒精灯用完后,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C正确;
D.保持手部干燥可避免触电,符合安全要求,D正确;
故选B。
11. 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浓)(未配平)。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碳元素被氧化
B. 还原剂和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C. 浓硫酸发生氧化反应
D. 电子由碳原子转移至硫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单质(0价)转化为CO2(+4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A正确;
B.1 mol C失去4 mol e-,1 mol H2SO4中的S得2 mol e-,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还原剂(C)与氧化剂(H2SO4)的物质的量比为1∶2,B正确;
C.浓硫酸中S的化合价降低(+6→+4),发生还原反应,而非氧化反应,C错误;
D.C失去电子,H2SO4中的S得到电子,电子从被氧化的C转移至被还原的S,D正确;
故选C。
12.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与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已知是碳酸盐,的溶液具有挥发性,为红棕色固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属于上述五种类别中的酸
B. 物质可能是
C. 图中的反应类型不涉及分解反应
D. 实验室中,物质和反应的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题意,A E是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能与CO2(酸性氧化物)反应,B为碳酸盐,C的溶液具有挥发性,可能是盐酸,D为红棕色固体为Fe2O3,A可能是碱或单质,又A能与碳酸盐反应,则A为碱,E只能是单质,能与Fe2O3反应,还能转化为CO2,E可能为碳单质;据此作答。
【详解】A.依据分析,A属于碱, A错误;
B.依据题意,B为碳酸盐,但不能是CaCO3,因为碳酸钙不能与碱(A)反应,B错误;
C.若A为氢氧化钙,则B为碳酸钠(A与B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A与CO2反应,A与B反应,盐酸与碳酸钠,盐酸与氧化铁,氧化铁与碳单质以及B、C、D、E分别与CO2的转化均不涉及分解反应,C正确;
D.依据分析,D与E的反应为:,现象为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D错误;
故答案选C。
13. 铊(Tl)盐有剧毒和氧化性,已知有下列三个反应:
① ② 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①②③中的氧化产物分别是、、
B. 根据反应①②③可得出还原性:
C. 可以推理得到:
D. 一定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反应①中被氧化为,反应②中被氧化为,反应③中被氧化为,因此氧化产物分别为、、,A正确;
B.反应①中为还原剂、为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比强;反应②中为还原剂、Ag为还原产物,Cu的还原性比强;反应③中为还原剂、Cu为还原产物,Fe的还原性比强,正确的还原性顺序应为,而非,B错误;
C.反应①中为氧化剂、为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比强;反应②中为氧化剂、为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比强,因此的氧化性强于,能够将氧化为,反应成立,C正确;
D.的氧化性比强,的氧化性比强,、、之间无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存,D正确;
故答案选B。
14. 下列各组物质之间可以按如图所示关系直接转化的是
选项 甲 乙 丙
A Ca CaO
B C
C CuO
D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CaCaO、CaO可行,但无法直接转化为Ca,A错误;
B.C、可行,但无法直接转化为C,B错误;
C.CuO不溶于水,无法直接与反应生成,C错误;
D.、、均能直接转化,D正确;
故选D。
15. 为了探究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三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编号 1 2 3
操作
现象 无明显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 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A. 通过实验1可知,的水溶液一定呈中性
B. 实验2中的反应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里只含有和
C. 实验3中生成的气体经干燥后,在加热时可将CuO还原为Cu
D. 向实验3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小块铜片,铜片溶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1操作是向NaHSO4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均显无色,因此只能说明NaHSO4溶液不显碱性,不能确定一定显中性(NaHSO4完全电离出H+,溶液实际显酸性),A错误;
B.实验2是NaHSO4溶液与少量BaCl2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BaCl2+2NaHSO4=BaSO4↓+Na2SO4+2HCl,因BaCl2少量,未完全反应,溶液中除Na+、Cl-外,还含H+和未反应完的,B错误;
C.实验3中锌与NaHSO4提供的H+反应生成无色无味气体H2,H2干燥后加热可还原CuO:H2+CuOCu+H2O,C正确;
D.实验3反应后溶液为Na2SO4和ZnSO4的混合溶液,可能含有过量H+,铜与这些物质或者粒子不反应,加入铜片不会溶解,D错误;
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化学的魅力在于宏观辨析物质类别,同时探析其微观离子反应本质。
Ⅰ、有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钡固体 ②纯醋酸 ③氯水 ④二氧化硫 ⑤熔融氯化钠 ⑥铁片 ⑦硫酸钡固体 ⑧蔗糖 ⑨稀硫酸 ⑩硫酸氢钾固体。请用序号填空: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
(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
Ⅱ、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含有中的若干种,且各种离子的个数相等。取该溶液若干份,进行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3)通过实验ⅰ可确定原溶液中______(填离子符号)一定不存。
(4)实验ⅲ是为了确定______(填离子符号)一定存在。
(5)综合分析,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填离子符号);原溶液中______(填“可能”、“一定”、“不能”)存在。
(6)另取适量原溶液,向该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恰好完全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①⑤⑦⑩
(2)④⑧ (3)
(4)
(5) ①. H+、K+、 ②. 不能
(6)
【解析】
【分析】Ⅰ、①氢氧化钡固体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氢氧化钡固体是强电解质;②纯醋酸在水中部分电离,纯醋酸是弱电解质;③氯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④二氧化硫自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⑤氯化钠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氯化钠是强电解质;⑥铁片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⑦硫酸钡固体溶于水中的部分完全电离,硫酸钡固体是强电解质;⑧蔗糖自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 ⑨稀硫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⑩硫酸氢钾固体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硫酸氢钾固体是强电解质。
Ⅱ、无色溶液中不含 ;原溶液滴加石蕊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H+,则一定不含;原溶液滴加氯化钡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沉淀为硫酸钡,则原溶液含有 ;滴加足量氯化钡引入氯离子,加硝酸银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证明原溶液是否含;各种离子的个数相等,根据电荷守恒,原溶液一定含有K+、一定不含、。
【小问1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属于强电解质的是氢氧化钡固体、熔融氯化钠、硫酸钡固体、硫酸氢钾固体。
【小问2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属于非电解质的是二氧化硫、蔗糖;
【小问3详解】
通过实验ⅰ可确定原溶液中说明溶液中含有H+,则一定不含;
【小问4详解】
实验ⅲ是确定生成的沉淀为硫酸钡,为了确定一定存在。
【小问5详解】
综合分析,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H+、K+、;原溶液中不能存在。
【小问6详解】
另取适量原溶液,向该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恰好完全沉淀生成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钾、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7. 某白色粉末中含有、、、NaCl中的一种或多种,为了确定该白色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1:取部分白色粉末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实验2:向实验1所得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并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实验3:向实验1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明显实验现象。
已知:能溶于稀硝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
(2)过滤时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___________。
(3)实验1中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写出滤渣中成分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4)该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___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肯定不含___________。
(5)某同学取实验1中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并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他认为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Cl。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答案】(1)
(2)烧杯、漏斗 (3) ①. 、 ②.
(4) ①. 、、 ②.
(5)不合理,若滤液中含有或,滴加硝酸银溶液会生成白色沉淀或,无法确定白色沉淀中含有
【解析】
【分析】实验1:取部分白色粉末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这一步是将白色粉末中的可溶物溶解在水中,不溶的物质形成滤渣。能形成滤渣,说明白色粉末中存在相互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
实验2:向实验1所得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并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已知、反应会生成BaCO3沉淀,与反应会生成BaSO4沉淀。BaCO3能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会溶解并产生无色无味的CO2气体;而BaSO4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滤渣部分溶解,说明滤渣中既有BaCO3又有BaSO4,进而可以推断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实验3:向实验1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明显实验现象。如果白色粉末中含有NaCl,那么滤液中会含有Cl—,加入硝酸银溶液会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AgCl白色沉淀,但实际无明显现象,所以可以推断出白色粉末中肯定不含NaCl。
【小问1详解】
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过滤时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
【小问3详解】
与反应会生成BaCO3沉淀,K2SO4与反应会生成BaSO4沉淀。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且产生无色无味气体,BaCO3能与稀盐酸反应溶解并产生CO2气体,BaSO4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滤渣主要成分是BaCO3、BaSO4。滤渣中BaCO3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因为有BaCO3和BaSO4沉淀生成,所以一定含有、、。向实验1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中不含Cl-,所以肯定不含。
【小问5详解】
该同学的结论不合理。实验1的滤液中可能含有过量的或,它们与反应会生成或白色沉淀,对的检验造成干扰,因此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Cl。
18.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根据所学《离子反应》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I.已知三种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Y_____;试剂甲_____溶液。
(2)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
Ⅱ.在一条小河边有甲、乙、丙、丁四座工厂(如图所示)。它们所排出的废液里阳离子为、、、中的一种,阴离子为、、、中的一种。某环保小组对河水监测时发现:①甲处河水无色澄清;②乙处河水呈蓝色浑浊状,单独取少量乙工厂废液加适量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且该沉淀在过量稀盐酸中不溶解;③浑浊河水流经丙处时,河水又变澄清;④丁处河水产生气泡,河水仍澄清。
(3)甲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_;乙工厂排出的废液里含有的主要溶质是_____。
(4)丙处河水又变澄清的原因是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将丙厂、丁厂中的废液提前混合可以避免强酸性废水的随意排放,两厂废液混合后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6)若将甲厂和乙厂建在河流同侧,废液先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防止重金属污染,同时还能够回收其中的金属元素为_____(填元素符号)。
【答案】(1) ①. ②.
(2)
(3) ①. ②.
(4)
(5)
(6)
【解析】
【分析】I.X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镁,说明X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镁,能与硝酸钡反应,说明X与硝酸钡反应时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则X可能是硫酸镁,Y 是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Z应为氯化镁,硫酸镁与试剂甲反应生成氯化镁,则试剂甲应为氯化钡;氯化镁与试剂乙生成硝酸镁,则试剂乙应为硝酸银,结合题目要求解答该题;
Ⅱ.单独取少量乙工厂废液加适量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且该沉淀在过量稀盐酸中不溶解;说明乙中含有SO;甲处河水无色澄清,甲不含有Cu2+,说明乙中含有CuSO4;乙处河水呈蓝色浑浊状,说明甲中有OH-;浑浊河水流经丙处时,河水又变澄清,丙中有H+,其阴离子为Cl-,丁处河水产生气泡,河水仍澄清,说明丁中含有CO,其阳离子为K+或Na+;
【小问1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Y为氢氧化镁,甲为氯化钡,化学式分别为Mg(OH)2、BaCl2;
【小问2详解】
④为硝酸银与氯化镁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
【小问3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甲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的阴离子是OH-;乙工厂排出的废液里含有的主要溶质是;
【小问4详解】
丙处河水又变澄清的原因是氢氧化铜与H+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丙厂、丁厂中的废液分别含有H+和CO;提前混合可以避免强酸性废水的随意排放,两厂废液混合后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甲厂和乙厂分别含有OH-和,两者混合生成氢氧化铜,过滤分离出来后可以分离出Cu
19. 硫酸铁在工业上常用作媒染剂以及工业废水的凝结剂,一种以废铁屑(主要成分为Fe,含有少量的和CuO)为原料制备硫酸铁并回收单质Cu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未配平);酸性条件下,可以将转化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酸浸时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过程I中,被还原的离子有______(填离子符号)。
(3)根据溶解过滤步骤中发生的反应,判断的氧化性由弱至强的顺序: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4)写出过程I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
(5)可以和Cu反应生成和理论上可以将______g完全转化为。
【答案】(1)
(2)
(3) ①. ②.
(4) (5)800
【解析】
【分析】本题为工业流程题,废铁屑用过量的稀硫酸酸浸,生成的溶液中含有,随后加入过量的铁粉,此时三价铁被还原为二价铁,同时置换出单质铜,固体X中含有单质铁和置换出的铜,再向其中加入硫酸溶解其中的铁,最终溶液a和溶液b中都含有硫酸亚铁,随后向溶液中通入氧气将其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处理后得到硫酸铁,以此解题。
【小问1详解】
酸浸时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酸浸后的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为,其中分别与Fe反应生成Fe2+、H2、Cu,则被还原的离子有;
【小问3详解】
固体X中含有Fe和Cu,溶解过滤步骤中与稀硫酸发生反应Fe+2H+=Fe2++H2↑,Fe2+的氧化性弱于H+;Cu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H+的氧化性弱于Cu2+,同时硫酸过量,故答案为:;;
【小问4详解】
过程II中二价铁在酸性条件下被氧气氧化为三价铁,用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小问5详解】
可以和Cu反应的方程式为:,设的质量为x,列出比例式为,解得x=800g,故答案为8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