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平罗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30道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周人总结夏、商、周三代政权更达,提出“天命靡常”,认为夏、商因“不敬厥德”而亡,强调“惟德是辅”;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失天命的事实中,认识到天命转移关键在“人事”兴废、“有德与无德”。这表明周人( )
A.完全否定了天命对统治的影响 B.试图约束统治阶级的自身行为
C.通过血缘亲疏构建政治秩序 D.着手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系
2.随着郡县制和官僚制的推行,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日益紧密。“夫吏专制决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计书”就是公文;云梦睡虎地秦简《内史杂》也记载,官府形成了“必以书”的文书行政传统,而不允许地方“口请”、“羁请”(口头请示或托人代为请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 B.适应了国家形态变化的要求
C.严刑峻法不利于大一统局面 D.未能摆脱宗法血缘治理范围
3.汉初,“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后又置孝悌、力田与三老配合,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有些建议还被皇帝采纳。据此可知,三老的设立旨在( )
A.减轻中央政府的基层治理成本 B.形成与县级长官的相互牵制
C.弥补法度不能深入乡里的不足 D.推行教化与加强基层的治理
4.西汉时期,朝廷常通过“采风”收集民谣,将其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吏的依据。如颍川百姓创作歌谣颂扬太守黄霸“治颍川,教化大行,百姓亲附,户口岁增”,汉宣帝听闻后对他赏黄金百斤,并在之后将其破格提拔为御史大夫。据此可知,当时( )
A.选官方式客观公正 B.吏治政风清明廉洁
C.朝廷关注民意舆情 D.地方治理模式多元
5.西晋短时期曾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政府此举( )
A.有利于江南开发 B.旨在维护门阀士族统治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是维护统治的长远政策
6.隋文帝即位后,新铸五铢钱,各市置样钱,不合样的钱不许入市。585年,新五铢钱通行全国,百姓称便。隋炀帝时,私铸钱盛行,一千钱只重二斤,后来只重一斤,甚至翦铁片、裁皮革、糊纸钱都混入铜钱中使用,导致钱贱物贵。由此可见( )
A.隋末地方豪强威胁中央集权 B.货币政策影响社会稳定
C.隋炀帝时经济建设毫无建树 D.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7.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清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庆覃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
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 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
8.唐朝长庆年间,翰林院的翰林承旨王起“一岁草诏四百七十道”,相当于日均1.3道核心政令,远超中书省产出。敦煌文书《唐职员令》残卷载有“凡敕书经枢密使贴黄,方付中书施行”,证实唐朝后期枢密使通过“贴黄”权否决外朝政令。由此推知,当时( )
A.宰相的任用范围扩大 B.行政中枢制度发生异变
C.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 D.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9.宋神宗时,王安石用“均输法”管制长途贩运和批发行业,由政府垄断主要生产资源的产销,国营专卖;用“市易法”控制城乡零售行业,“尽收天下之货”由“市易”贩卖,类似于用官办商业公司来替代民间零售业。此类做法( )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避免了商人对社会的掠夺
C.强化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有效维护了经济发展秩序
10.宋朝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类型多样,除官府的福利措施外,宋朝还有发达的民间慈善组织和活动,宗族、村社、行业和宗教组织等都会参与其中。此外宋朝自然灾害频发带来的灾荒和社会动荡等因素也是导致其繁荣的因素之一。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福利种类的多样性 B.人文关怀的创新性
C.时代发展的综合性 D.国家治理的完善性
11.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实行“土流参用”制度;由少数民族首领任土官,中央派遣汉族官员任流官,二者共治;同时,中原铁犁牛耕等农业技术在西南推广,少数民族的织锦、冶炼技艺也传入中原。上述现象表明元代西南地区( )
A.民族交融呈现多元互动特征 B.汉族文化成各民族共同信仰
C.少数民族放弃传统生产方式 D.中央实现对西南的直接统治
12.1443年,明英宗下令税粮折银征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一百余万两,一律解入北京朝廷内府,谓之“金花银”。这一举措(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C.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D.标志赋役征银的开端
13.清朝前期,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批驳“从华夷来说,以夷比禽兽,岂能入住中原”的观念是“至卑至陋之见”;同时清朝统治者在文书中连篇累牍地称西方各国为“夷”为“番”,如英吉利为“红毛番”,葡萄牙为“澳夷”。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B.“华夷之辨”的内涵变化明显
C.华夏文明认同感显著增强 D.统治者致力于维护边疆稳固
14.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设直隶工艺总局,其章程规定:“本局以提倡维持全省工艺为宗旨,凡本省土产如高阳棉纱、顺德毛毡等,均令仿造洋货,分投试办。”该局附设实习工场,聘日本技师传授技艺,并规定“商股可附入,惟不得干预局务”。这一章程反映了晚清( )
A.政府主导的近代化改革路径 B.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间资本崛起
C.对明治维新模式的直接移植 D.清末新政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
15.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呈文中央政治会议,声称:“考试录取人员,除尚在学习期间不计外,依法任用者,实居少数。”为此,南京国民政府通令中央及各省市政府,“被分发机关对于所分考试及格人员,不得藉故拒绝,违者惩处”。这反映出当时( )
A.军阀割据影响文官考试 B.考试院的设置形同虚设
C.公务员制度推行的艰难 D.国民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1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政权建设。土地革命时期,为巩固工农联盟,建立苏维埃政权;全面抗战时期,为适应民族战争需要,转变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逐渐构建起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该变化( )
A.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涵
C.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扩大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7.牛军在《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一书中指出,新中国在安全方面当时面临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朝鲜战争,其二是周边安全环境恶化。正是在这两大背景下,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
A.旨在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 B.日内瓦会议是其关键性实践
C.为发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创造条件 D.推动了第一次建交热潮到来
1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表彰劳动者。如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时段劳动者荣誉称号内涵的演变。党和政府意图通过表彰( )
时间 内涵
1950年 具有国家主人翁意识的、带领群众投身经济恢复工作的骨干
1956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先进代表
1979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锋、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水平的带头人
2010年 对劳动者荣誉称号的阐释中增加了促进社会和谐内容
2013年 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展开
A.凝聚社会共识实现战略目标 B.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转型
C.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贯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
19.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放弃了“一条线”战略,不再公开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只保留了“第三世界”的提法。中国开始致力于建立均衡的对外关系,主要做法是同美国拉开距离,并在保持中美关系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改善与苏联的关系。上述调整( )
A.践行了新时期全方位外交方略 B.顺应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 D.有利于改善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20.1993年,国务院裁撤部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设为企业、协会),精简10个直属与办事机构,并缩编20%。省、自治区平均精简13个党政机构,直辖市平均精简24个,并重新核定编制基数。这一改革( )
A.弱化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B.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C.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反映出中共的工作着重点转移
21.下表呈现的是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部分内容。这主要反映出( )
时间 会议 相关内容
1992年 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民族干部的培养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要选任一批在90年代起骨干作用的干部,更要选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中青年干部
1999年 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要共同为各民族群众谋利益
2005年 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将民族干部培养任用的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民族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入各民族人民群众中交流调研,提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专业水平
A.党的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B.公务员制度适应民族地区特殊性
C.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D.民族干部选拔与任用的范围扩大
22.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元首外交、周边外交、多边外交、“一带一路”外交、高铁外交、网络外交等外交活动层出不穷、推陈出新,影响重大,多国政要与国际组织领导人纷纷访华,北京频频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会客厅”。这反映出新时代中国( )
A.外交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B.区域合作成果显著
C.开始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D.外交策略灵活务实
23.据载,斯巴达男孩在7岁之后进入专门的国家训练营,进行体育训练,如跑步,掷铁饼,投标枪等,主要培养健壮的体格。到12岁之后,进入军事训练营,他们的训练变得更加残酷,为了训练男孩肉体忍痛的能力。18岁以后,进入更高级别的军事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可以用来说明,斯巴达城邦( )
A.注重公民的塑造 B.致力提高社会的道德素养
C.关注民众的教育 D.集聚维护民主政治的力量
24.《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对于期限届满的债务人,债权人有权以铁链扣押债务人60日,并将债务人押赴集市三次,如有他人为之赎身,债务视为清偿;如无人赎取,则可将债务人杀死……也可将其出卖为奴隶。”这体现出《十二铜表法》( )
①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②力图缓和阶级矛盾 ③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④保留了习惯法的痕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钱乘旦认为,中世纪末期的西欧出现了向民族国家过渡的大趋势。其依据是1139年采用君主制的葡萄牙王国建立,1492年西班牙结束长达8个世纪的“收复失地”战争,建立了专制王权,英法也都在百年战争(1337-1453)结束后实现了王权的强化……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世纪末期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出现 B.战争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决定因素
C.专制王权国家是民族国家的早期阶段 D.中世纪末期欧洲的民主意识增强
26.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主要救济方式是院外救济,如济贫院提供原材料让贫民居家劳动,并委托雇主售卖。1834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贫民必须在济贫院内工作才能获得救济,其工资不得高于外界最低工资,且不能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英国政府此次修正《济贫法》意在( )
A.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B.减少国民懒惰行为
C.保障自由劳动力市场 D.巩固议会改革成果
27.1807年,普鲁士改革家施泰因在《拿骚备忘录》中反思:“帝国躯壳的破碎,反而让德意志人第一次意识到共同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民间歌谣开始出现“从马斯到默默尔,从埃施到贝尔特(德意志传统疆域四至)的传唱”。这反映出,当时德意志( )
①民族意识的成长②受到启蒙思想影响③统一条件的成熟④着力重构政治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二战期间,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传统强国因大量军火订单导致黄金外流,正如丘吉尔所言:“即使我们卖掉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无法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这一局面( )
A.导致英国在战后陷入经济危机 B.奠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基础
C.是马歇尔计划实施的主要原因 D.体现美国已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29.1976年8月,希腊将爱琴海大陆架专属权争端和所谓“土耳其的战争威胁”问题,提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同时向国际法院控诉土耳其。国际法院的两次裁决对希腊的诉求没有给予支持,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395号决议”,呼吁双方和平解决争端。据此可知( )
A.安理会难以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B.国际法院无法维护国际法治和国际秩序
C.国际法院是解决领土争端的唯一国际组织 D.国际法发展拓展了解决国际争端的途径
30.下表是1975~1985年法国总统、内阁办公厅主任更迭表。据此可以看出法国( )
年份 政党 总统 办公厅主任
1975 保卫共和联盟 德斯坦 勒内·穆勒
1975~1981 保卫共和联盟 德斯坦 勒内·穆勒
1981~1985 社会党 密特朗 勒内·穆勒
A.总统任免取决于政党更替 B.政党更迭改变政权性质
C.政府行政运行具有连续性 D.内阁权力受到总统制约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有3道大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计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据《史记》所载,秦汉时期,云南族群众多,且经济形态有农耕和游牧,发展水平不一。秦统一中国之后,“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在云南设立若干军事据点,鼓励内地商人和农民迁徙至云南,从事农业生产和贸易。西汉在云南设官置郡后,“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费以巨万计”。 ——摘编自吕文利《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的“云南模式”》等
材料二 考古发掘表明,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是秦汉时期古滇国的都邑所在,也是两汉时期益州郡的郡治。遗址发现大量字简,内容包含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书信和典籍等,简牍中还发现“滇国”“滇相”“滇丞”“滇廷”等文字。出土封泥中,有“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以及益州郡下辖的滇池、建伶等属县相关封泥。继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滇王之印”后,河泊所遗址再次出土“滇国相印”封泥。
——据蒋志龙《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管理云南地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云南地区边疆治理的史料价值。(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及唐代以前,豪门士族是连接中央和基层社会的纽带。但由于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残酷杀伐,加之宋代将科举作为选官的最主要渠道,豪门士族逐渐衰落,国家也失去了连接基层社会的纽带。因此,宋代启动了再造宗族、重建民间自治组织的工程。宋代民间自治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义庄,另一类是超越血缘限制,更具开放性的乡约和社仓。宋代立国后,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出现了新兴的儒家士绅阶层和工商业市民阶层。宋代政府鼓励商业发展,对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宋代政府肯定和维护其权益。同时,政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缓解士绅阶层在传统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同市民阶层的对立情绪。 ——摘编自李华燊、张长弘《宋代社会治理研究》
材料二 截至2007年底,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普遍完成六届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实践正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参选率在有的地方高达90%。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逐渐探索出“海选”“无候选人选举”“组合竞选”等村委会选举模式,真正实现了民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摘编自王久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42年《南京条约》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但关税自主权丧失。英商要求“划定关税税率”,最终协定关税定为值百抽五(5%),且“非经两国同意不得修改”。……1854年上海江海关改革,因小刀会起义导致海关瘫痪,英、美、法三国领事迫使清廷任命洋人担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首任海关总税务司,建立“洋员治关”制度,海关税收由外籍职员直接管理。……1861年海关总税务司署成立,赫德任总税务司长达48年,确立“垂直集权”体制:各口岸税务司对总署负责,不受地方督抚管辖。海关税收成为清政府最稳定财源(占财政总收入1/3),但税款存放于汇丰银行,优先偿还外债。……1901年《辛丑条约》后,海关税收抵押庚子赔款,增设常关(内地关税)并入洋关管理。至清末,海关洋员占比超90%,高级职位全由英、美、日籍人员垄断。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材料二 17世纪重商主义时期,海关由国王直接控制,关税为王室重要收入。1660年《航海条例》规定:“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运输,关税由王室任命的包税商征收。”……18世纪议会主权确立,1690年《财政法案》将关税征收权移交议会,海关成为国家财政工具。议会设立“关税委员会”监督税收,同时推行“包税制”:商人竞标承包区域关税,超收部分归承包者所有。……19世纪自由贸易改革,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取消1200余种商品关税。海关职能从“重税敛财”转向“贸易监管”,建立专业文官体系,实行考录制选拔关员。……1870年代帝国关税体系,对殖民地实行“帝国特惠制”:英国本土与殖民地间互免关税,但对其他国家进口货物征收高额关税,海关成为维系殖民经济的关键枢纽。
——摘编自卢西恩《英国海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英海关体制的本质差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英海关体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