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
注意事项: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陶寺遗址的王级大墓中出土了龙盘、特謦、陶鼓、鼍鼓、漆枧、玉饰法衣等礼仪用品。大墓里随葬了成组的精美的玉礼兵器钺、戚、弓、矢等;王权垄断了对于政治和宗教以及宫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手工业,王权也垄断了天文历法。这体现了早期文明的特征是( )
A. 手工技术领先世界 B. 出现了集权的趋势 C. 礼乐制度成熟完善 D. 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2. 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①三哥(20岁)②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③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④二哥(22岁)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佐证这一结论( )
A. 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 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 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4. 考古工作者在龙山文化时代的山西陶寺墓地中发现,占全部墓葬1.3%的大墓有木棺,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占全部墓葬87.3%的小型幕葬,绝大多数无任何葬具和随葬品,或仅有两三件随葬品。据此推知,当时( )
A. 原始农业产生 B. 部落联盟形成
C. 阶层分化明显 D. 礼乐制度出现
5.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编,鲁编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编,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鲁国粮食储备耗尽,导致饥荒。此外,管仲还如法炮制了“买狐降代”“买械制衡”。材料表明( )
A. 齐国手工业落后于列国 B. 管仲改革主张重农抑商
C. 齐国重视商业和手工业 D. 齐国借助经济手段争霸
6. 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般是指中原华夏部族居住地,周边则是蛮夷戎狄的“四夷”。当时的吴越等都是诸侯大国,却往往被视作蛮夷,被排除在“中国”文化圈之外。据此分析,当时“中国”的划分
A. 明确“中国”是天下之都 B. 更多按地域和文化礼仪
C. 进一步巩固了西周分封制 D. 体现出了华夏认同观念
7. 下图为四川汉墓出土的骆驼载乐画像砖图。它融合了中原流传的“建鼓舞”与西域“骆驼载乐”的表演形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西周礼乐文化影响深远 B. 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融
C. 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 汉代乐舞发展程度较高
8.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本是戎夷之秦写入“本纪”,将蛮夷之楚、吴、越列入“世家”,将属于夷狄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少数民族写入“列传”,与华夏政权并无区别地编写。司马迁的做法( )
A. 蕴含了华夷一家的思想意识
B. 凸显了秦统一六国的不朽功绩
C. 贯彻了史书编纂的求真原则
D. 摆脱了政治因素对治史的影响
9. 程颐认为汉魏士风“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其意在说明( )
A. 士人风气引领汉魏时代潮流 B. 魏晋玄学极大突破儒学范畴
C. 世风日下导致魏晋道德败坏 D. 汉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
10. 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贵族元丕不肯着汉服,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 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 B. 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举步维艰
C. 导致北方政局混乱不利于南北融合 D. 先习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失当
1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排序正确的是( )
A. ②①④③ B. ③①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12. 唐朝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由考察诗词歌赋变为以策问为主,增加了涉及生产恢复、钱重货轻等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求应举者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略。上述变化( )
A. 扩大了人才的来源 B. 反映政府注重应对时弊
C. 推动唐诗风格转变 D. 彰显选官程序公平公正
13. 距今7000年前后的河姆渡文化发现大部分都用榫卯结构相接。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阴一阳,通过科学合理的凹凸连接,各个部件严丝合缝地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系统框架。榫卯结构的运用反映了( )
A. 中原文化相对领先 B. 建筑材料创新
C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地域色彩浓厚
14. 陕西西安某聚落遗址出土的农业工具中,石斧数量多,石铲较少,石斧刃部磨制锋利;劳动果实集体储存于地窖;墓葬区实行统一葬式,墓葬中的随葬品差异不大;同一家族的女性四人合葬墓整齐成行;还存在对女性的厚葬现象。据此可知,该遗址( )
A.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B. 属于龙山文化遗存
C. 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 D. 形成较大部落联盟
15. 下表为魏晋时期高僧法显与道教代表人物葛洪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魏晋时期( )
著作名称 内容
法显《大般涅槃经》 恭敬父母,尽心孝养;悯念僮仆,知其有无
葛洪《抱朴子》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A. 佛道深受儒学影响 B.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C.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6. 东晋剡溪(浙江嵊州)和余杭的由拳村生产的藤纸质地优良。当时纸的产量很高。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陈郡谢氏)9万多张。桓玄(谯国桓氏)曾下令“诸用简者,皆用黄纸代之”。这可以用来支持哪一观点( )
A. 造纸技术的进步推动政局变动 B. 南方手工业的发达推动文化进步
C. 书法艺术发展得益于士族专权 D. 纸张取代竹简成为主要书写载体
第Ⅱ卷
本卷共4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探究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淮南市,距楚国晚期都城寿春15公里。武王墩一号墓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九室楚墓,为楚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下列为部分出土文物及简介。
墓中出土的鼎 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此墓还出土许多青铜礼器,如两组九鼎八簋的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 墓中出土的铜簠 铜簠口沿上的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 墓中一些出土文物至少有10件青铜器上镌刻着铭文“楚王舍前”。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公元前263年—前238年在位),名舍前,楚国君主。战国后期,楚国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都城迁至寿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楚人一再公开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但楚人多师法中原制度文明尤其是华夏礼制。在青铜礼器制度上,楚人始终保守周制。楚国官制从草创之时即力图自成体系,但许多官职均源于中原周制。楚庄王时的太子师傅为了教好太子,教授《春秋》《诗》《礼》《乐》等典籍。 “虽为蛮夷”“已属华夏”已成为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望。
——摘编自陈绍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
(1)有专家认为武王墩一号墓主人有可能是楚考烈王,依据材料一列举相关证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突出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 政策决定 政策参与与政令拟定 事务执行
秦朝 皇帝、丞相 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议政 九卿
汉武帝时期 皇帝、中朝官(侍中、尚书等) 外朝官(丞相、九卿)参议 九卿
东汉 皇帝、尚书台 尚书诸曹起草 九卿、诸曹执行
唐朝前期 皇帝、三省长官 中书起草、门下审核 尚书,九寺、五监等机构
唐朝中后期 皇帝、翰林学士、枢密使(宦官)等 中书门下主导、六部协办 使职差遣制广泛推行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从制度运作角度看,信息控制是理解古代政治的关键。皇帝与官僚、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信息掌控的博弈,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往往拥有更大实权。内廷官员、宦官等“家人化”官僚更便于皇帝直接控制信息、提高其真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他们常比外朝官员更具影响力。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主要趋势。
(2)运用材料二中“信息控制”的视角,解释材料一中从汉至唐中枢机构变化背后的权力逻辑。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春秋时代华夏意识的产生,汉民族开始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诸子百家的诸文化被创造出来,又逐渐在秦汉时代被统合为华夏的文化。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
——摘编自【日】石见清裕《秦汉VS隋唐,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扩张,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乱,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繁荣的唐代。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在素朴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中的东洋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文化与隋唐文化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秦汉与隋唐文化差异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
阶段 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先秦 世卿世禄制:爵位和官职世袭,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按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有爵位与官职者可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
两汉 察举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荐官制度,注重举孝廉。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尤为注重门第出身,本质仍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
——摘编自邢忠利《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围绕“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两个以上阶段及两种或多种影响因素(可补充其他因素),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须包含所选阶段、影响因素;阐述所举史实须与所选阶段密切相关;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
注意事项: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陶寺遗址的王级大墓中出土了龙盘、特謦、陶鼓、鼍鼓、漆枧、玉饰法衣等礼仪用品。大墓里随葬了成组的精美的玉礼兵器钺、戚、弓、矢等;王权垄断了对于政治和宗教以及宫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手工业,王权也垄断了天文历法。这体现了早期文明的特征是( )
A. 手工技术领先世界 B. 出现了集权的趋势 C. 礼乐制度成熟完善 D. 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本题材料可知陶寺遗址的王级大墓中出土了礼仪用品,成组的精美的玉礼兵器,出现了具有权力相对集中的王权垄断现象,这体现了早期文明出现了集权趋势,B项正确;材料不仅反映陪葬品的质量,还强调王权,“手工技术领先世界”无法反映全部材料,排除A项;礼乐制度确立于西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禹建立了我国最早奴隶制国家夏朝,时间不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 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①三哥(20岁)②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③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④二哥(22岁)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下能够继承王位的是嫡长子,其中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是嫡长子,所以符合嫡长子特点的是三哥,①符合题意,A项正确;②四哥(14岁)不属于嫡长子,排除B项;③和④都属于妾所生的儿子,不属于嫡子,排除CD项。故选A项。
3. 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佐证这一结论( )
A. 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 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 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据材料“漫天星斗,八方雄起”及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A项正确;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为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漫天星斗”,排除B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信息,不能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排除C项;“新石器的大量出土”没有涉及这些石器出土的位置,不能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漫天星斗”,排除D项。故选A项。
4. 考古工作者在龙山文化时代的山西陶寺墓地中发现,占全部墓葬1.3%的大墓有木棺,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占全部墓葬87.3%的小型幕葬,绝大多数无任何葬具和随葬品,或仅有两三件随葬品。据此推知,当时( )
A. 原始农业产生 B. 部落联盟形成
C. 阶层分化明显 D. 礼乐制度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可以得到以下信息:龙山文化时代的陶寺墓地,大墓(占比1.3%)有木棺且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而小型墓葬(占比87.3%)绝大多数无随葬品或仅有两三件。大墓和小型墓葬在规模、随葬品数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表明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C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墓葬反映的社会阶层情况,未涉及原始农业相关内容,排除A项;部落联盟主要体现不同部落的联合等政治组织形式,题干中没有关于部落联盟的信息,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才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龙山文化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礼乐制度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编,鲁编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编,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鲁国粮食储备耗尽,导致饥荒。此外,管仲还如法炮制了“买狐降代”“买械制衡”。材料表明( )
A. 齐国手工业落后于列国 B. 管仲改革主张重农抑商
C. 齐国重视商业和手工业 D. 齐国借助经济手段争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下令齐人只用鲁缟,鲁缟大卖,很多鲁国百姓放弃种粮,加入纺织业。一年后,管仲又下令齐人不得购买鲁缟,还大幅抬高本国粮价。”可知,春秋时期,管仲通过经济手段削弱了鲁国的实力,这为齐国发动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没有将齐国手工业与其他诸侯国的手工业做对比,无法得出“齐国手工业落后于列国”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长期奉行的经济政策,强调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发展,而材料中更多体现的是利用商业手段达到政治目的,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齐国利用经济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衡和打击,以实现争霸目的,而不是突出齐国重视商业和手工业本身,排除C项。故选D项。
6. 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般是指中原华夏部族居住地,周边则是蛮夷戎狄的“四夷”。当时的吴越等都是诸侯大国,却往往被视作蛮夷,被排除在“中国”文化圈之外。据此分析,当时“中国”的划分
A. 明确“中国”是天下之都 B. 更多按地域和文化礼仪
C. 进一步巩固了西周分封制 D. 体现出了华夏认同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当时的吴越等都是诸侯大国,却往往被视作蛮夷,被排除在“中国”文化圈之外”可得出,当时中国的划分,更多的是按地域和文化礼仪,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的巩固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华夏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图为四川汉墓出土的骆驼载乐画像砖图。它融合了中原流传的“建鼓舞”与西域“骆驼载乐”的表演形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西周礼乐文化影响深远 B. 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融
C. 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 汉代乐舞发展程度较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信息“汉墓”、“骆驼载乐”、“融合了中原……与西域……”可知骆驼载乐画像砖图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结合所学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兴起,推动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结合所学西周礼乐文化强调以礼和乐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它不仅是一套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材料强调汉朝时期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两者主旨不符,排除A项;城市娱乐生活强调城市内的居民有多种娱乐活动,材料强调汉朝时期中原和西域融合的一种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表述绝对,排除C项;汉代乐舞强调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形式,材料强调骆驼载乐画像砖图展现了中原与西域融合的一种表演形式,未涉及这一表演形式的水平高低,“程度较高”无从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
8.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本是戎夷之秦写入“本纪”,将蛮夷之楚、吴、越列入“世家”,将属于夷狄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少数民族写入“列传”,与华夏政权并无区别地编写。司马迁的做法( )
A. 蕴含了华夷一家的思想意识
B. 凸显了秦统一六国的不朽功绩
C. 贯彻了史书编纂的求真原则
D. 摆脱了政治因素对治史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把秦、楚、吴、越及少数民族与华夏政权无区别编写,说明其认识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一部分,这种做法蕴含华夷一家思想意识,A项正确;秦统一六国的功绩虽在《史记》中有所记载,但材料侧重秦的戎夷身份被纳入本纪的平等性,而非专门凸显其功绩,排除B项;材料讨论的是民族分类方式而非内容真伪,司马迁对某些事件如项羽记载存在主观处理,排除C项;司马迁受政治因素影响深刻,如李陵事件遭宫刑后对汉武帝的隐晦批评,材料未体现其摆脱政治干预,排除D项。故选A项。
9. 程颐认为汉魏士风“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其意在说明( )
A. 士人风气引领汉魏时代潮流 B. 魏晋玄学极大突破儒学范畴
C. 世风日下导致魏晋道德败坏 D. 汉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魏时期(中国)。据材料“汉魏士风‘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强调“尚节”,说明汉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D项正确;“引领”说法错误,排除A项;“尚节”风气没有突破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未体现世风日下导致魏晋道德败坏,排除C项。故选D项。
10. 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贵族元丕不肯着汉服,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
A. 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 B. 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举步维艰
C. 导致北方政局混乱不利于南北融合 D. 先习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失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鲜卑贵族元丕不肯着汉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严重阻碍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进程,这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的矛盾,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方政局混乱的相关内容,况且这一时期北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先习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排序正确的是( )
A. ②①④③ B. ③①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根据史实排序为③①④②,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 唐朝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由考察诗词歌赋变为以策问为主,增加了涉及生产恢复、钱重货轻等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求应举者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略。上述变化( )
A. 扩大了人才的来源 B. 反映政府注重应对时弊
C. 推动唐诗风格转变 D. 彰显选官程序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策问增加了涉及生产恢复、钱重货轻等当时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要求应举者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略。这表明政府希望通过考试选拔能够应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人才,反映了政府对时弊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对参加科举人员条件的放宽和应考人数增加,无法得出选官范围和人才来源扩大,排除A项;考试内容从诗词歌赋变为策问,可能会导致士人对诗歌的钻研创作热情下降,但对创作风格的直接影响不大,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变化是考试内容从诗词歌赋变为策问,不能简单地认为考策问就更公平。选官程序的公平公正更突出地反映在选官范围、选官方式、录取标准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3. 距今7000年前后的河姆渡文化发现大部分都用榫卯结构相接。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阴一阳,通过科学合理的凹凸连接,各个部件严丝合缝地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系统框架。榫卯结构的运用反映了( )
A. 中原文化相对领先 B. 建筑材料创新
C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地域色彩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河姆渡文化中已经出现了榫卯结构,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阴一阳,通过科学合理的凹凸连接,各个部件严丝合缝地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系统框架。这种结构的运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原文化和其他地区文化对比,无法得出中原文化相对领先,排除A项;榫卯结构使用的是木结构,建筑材料并未创新,排除B项;材料仅仅列举了河姆渡文化中使用了榫卯结构,并不能看出其地域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
14. 陕西西安某聚落遗址出土的农业工具中,石斧数量多,石铲较少,石斧刃部磨制锋利;劳动果实集体储存于地窖;墓葬区实行统一葬式,墓葬中的随葬品差异不大;同一家族的女性四人合葬墓整齐成行;还存在对女性的厚葬现象。据此可知,该遗址( )
A.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B. 属于龙山文化遗存
C. 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 D. 形成较大部落联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石斧数量多,石铲较少,石斧刃部磨制锋利”可知,此时已经出现了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同一家族的女性四人合葬墓整齐成行;还存在对女性的厚葬现象。”可知,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地位普遍高于男性,反映在墓葬上表现为女性墓葬规格更高、随葬品更丰富。故该遗址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A项正确;龙山文化早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晚期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悬殊等现象,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不会出现磨制石器,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产生,氏族间联系日趋增强,部落和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表为魏晋时期高僧法显与道教代表人物葛洪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魏晋时期( )
著作名称 内容
法显《大般涅槃经》 恭敬父母,尽心孝养;悯念僮仆,知其有无
葛洪《抱朴子》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A. 佛道深受儒学影响 B.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C.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恭敬父母,尽心孝养”“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法显的佛经强调孝养父母,葛洪的道教著作强调修德行,这些思想与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孝”和“德”相契合,说明佛道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学影响,A项正确;儒学复兴的重要运动(如韩愈倡导儒学、北宋理学兴起)发生在唐朝中叶及宋朝,与魏晋时期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是其广泛传播和发展的阶段,而非“开始传入”,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思想教义的融合,并未直接呈现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或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东晋剡溪(浙江嵊州)和余杭的由拳村生产的藤纸质地优良。当时纸的产量很高。王羲之为会稽内史,一次就给谢安(陈郡谢氏)9万多张。桓玄(谯国桓氏)曾下令“诸用简者,皆用黄纸代之”。这可以用来支持哪一观点( )
A. 造纸技术的进步推动政局变动 B. 南方手工业的发达推动文化进步
C. 书法艺术发展得益于士族专权 D. 纸张取代竹简成为主要书写载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南方造纸手工业发达,纸张产量高、质量优,且在社会上层广泛使用,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南方造纸业的发展和纸张的使用情况,未涉及造纸技术进步与政局变动的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造纸业与纸张使用情况,未体现书法艺术发展与士族专权的关联,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纸张取代竹简成为主要书写载体是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的过程,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本卷共4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探究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淮南市,距楚国晚期都城寿春15公里。武王墩一号墓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九室楚墓,为楚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下列为部分出土文物及简介。
墓中出土的鼎 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此墓还出土许多青铜礼器,如两组九鼎八簋的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 墓中出土的铜簠 铜簠口沿上的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 墓中一些出土文物至少有10件青铜器上镌刻着铭文“楚王舍前”。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公元前263年—前238年在位),名舍前,楚国君主。战国后期,楚国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都城迁至寿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楚人一再公开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但楚人多师法中原制度文明尤其是华夏礼制。在青铜礼器制度上,楚人始终保守周制。楚国官制从草创之时即力图自成体系,但许多官职均源于中原周制。楚庄王时的太子师傅为了教好太子,教授《春秋》《诗》《礼》《乐》等典籍。 “虽为蛮夷”“已属华夏”已成为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望。
——摘编自陈绍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
(1)有专家认为武王墩一号墓主人有可能是楚考烈王,依据材料一列举相关证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突出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证据:楚国最高等级丧葬礼制,九室墓;出土了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符合楚王身份;部分出土文物上镌刻着铭文“楚王舍前”,是楚考烈王的名字;墓葬位置距战国晚期楚国都城寿春15公里,与楚考烈王在位时都城迁至寿春相契合。(不得照抄原文)
(2)特点:学习中原制度;
原因: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的中国。证据:根据材料“武王墩一号墓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九室楚墓,为楚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可知,楚国最高等级丧葬礼制,九室墓;根据材料“墓中出土的鼎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此墓还出土许多青铜礼器,如两组九鼎八簋的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可知,出土了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符合楚王身份;根据材料“墓中出土的铜簠。铜簠口沿上的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墓中一些出土文物至少有10件青铜器上镌刻着铭文‘楚王舍前’”“楚考烈王(公元前263年—前238年在位),名舍前,楚国君主”可知,部分出土文物上镌刻着铭文“楚王舍前”,是楚考烈王的名字;根据材料“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淮南市,距楚国晚期都城寿春15公里”“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都城迁至寿春”可知,墓葬位置距战国晚期楚国都城寿春15公里,与楚考烈王在位时都城迁至寿春相契合。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题、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在青铜礼器制度上,楚人始终保守周制。楚国官制从草创之时即力图自成体系,但许多官职均源于中原周制”可知,学习中原制度;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 政策决定 政策参与与政令拟定 事务执行
秦朝 皇帝、丞相 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议政 九卿
汉武帝时期 皇帝、中朝官(侍中、尚书等) 外朝官(丞相、九卿)参议 九卿
东汉 皇帝、尚书台 尚书诸曹起草 九卿、诸曹执行
唐朝前期 皇帝、三省长官 中书起草、门下审核 尚书,九寺、五监等机构
唐朝中后期 皇帝、翰林学士、枢密使(宦官)等 中书门下主导、六部协办 使职差遣制广泛推行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从制度运作角度看,信息控制是理解古代政治的关键。皇帝与官僚、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信息掌控的博弈,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往往拥有更大实权。内廷官员、宦官等“家人化”官僚更便于皇帝直接控制信息、提高其真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他们常比外朝官员更具影响力。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主要趋势。
(2)运用材料二中“信息控制”的视角,解释材料一中从汉至唐中枢机构变化背后的权力逻辑。
【答案】(1)丞相的决策权被不断分割、削弱;中枢大权从外朝逐渐移入内廷;执行机构逐渐细化、专门化;皇权不断加强。
(2)从汉至唐,皇帝通过任用近臣、设立新的中枢机构等方式,加强了对信息的掌握和传递,从而巩固自身对中枢权力的控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身边的侍中、尚书等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削弱外朝丞相的权力,加强自身对中枢权力的控制;东汉时期,尚书台成为中枢重要机构,尚书台官员作为皇帝的近臣机构,使得皇帝对政务的掌控力通过尚书台得到增强,进一步挤压了外朝官员的权力空间;唐朝前期设立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的运行更加规范和有序,分割相权的同时加强了皇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秦汉至唐(中国)。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决策”“政策参与”“事务执行”三个方面分析,从决策层面,根据秦朝“皇帝、丞相”到汉武帝时期“皇帝、中朝官(侍中、尚书等)”再到唐朝前期“皇帝、三省长官”可知,最高决策者从皇帝与丞相共同决策,逐渐向皇帝与近臣(如中朝官、尚书台官员、三省长官等)共同决策转变,丞相的决策权被不断分割、削弱;从参与政治定策层面,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参与定策的官员从主要是外朝的御史大夫及九卿等,逐渐扩展到内朝官、尚书省官员、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等,内朝官等近臣的作用日益凸显,中枢大权从外朝逐渐移入内廷;从事务执行层面,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执行事务的机构和官员从最初的九卿,逐渐发展到九卿与其他专门机构(如诸曹、尚书省诸曹等)共同执行,机构逐渐细化、专门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汉至唐中枢权力体系演变过程中,皇权不断加强。
【小问2详解】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春秋时代华夏意识的产生,汉民族开始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诸子百家的诸文化被创造出来,又逐渐在秦汉时代被统合为华夏的文化。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
——摘编自【日】石见清裕《秦汉VS隋唐,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扩张,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乱,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繁荣的唐代。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在素朴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中的东洋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文化与隋唐文化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秦汉与隋唐文化差异的原因。
【答案】(1)差异:秦汉文化整合华夏各族文化,隋唐文化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与秦汉文化相比,唐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多元。
(2)原因: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隋唐是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程度较高;隋唐实行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文化整合华夏各族文化;根据材料二“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文化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与秦汉文化相比,唐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多元。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作答,从历史阶段特征看,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隋唐是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从政治因素看,隋唐统治者实行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程度较高;隋唐统治者实行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兼收并蓄,使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经济上,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发展繁荣。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
阶段 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先秦 世卿世禄制:爵位和官职世袭,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按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有爵位与官职者可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
两汉 察举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荐官制度,注重举孝廉。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尤为注重门第出身,本质仍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
——摘编自邢忠利《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围绕“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两个以上阶段及两种或多种影响因素(可补充其他因素),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须包含所选阶段、影响因素;阐述所举史实须与所选阶段密切相关;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政治需求与经济发展推动两汉至隋唐选官制度演变。
阐述:两汉初期,政治上需巩固中央集权、弥补秦末人才匮乏的问题,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察举制由地方荐举孝廉,既通过“孝廉”标准强化儒家伦理、凝聚社会共识,又能从基层选拔熟悉地方治理的人才;征辟制则由皇帝、官府直接征召贤才,补充高层官员。小农经济下,地方宗族势力较强,察举制依托宗族推荐,既适应经济基础,又助力中央拉拢地方势力、稳定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崛起,中央集权弱化,战乱导致土地兼并加剧,士族掌控大量土地与依附民。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核心进行选官,实质是中央对士族势力的妥协——通过承认士族世袭特权,换取其对政权的支持,维护动荡时期的统治秩序,这与士族掌控经济资源、垄断地方权力的经济政治格局相契合。
隋唐时期,政治上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需强化中央集权、打破士族对官场的垄断;经济上自耕农数量增加,庶族地主崛起。科举制将取士权收归中央,通过考试选拔庶族人才,既削弱士族特权、加强皇权,又为庶族地主提供上升通道,适应了均田制下庶族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权利的需求,推动选官制度走向公平化,为唐朝盛世奠定人才基础。
综上所述,两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本质上是政治集权需求与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社会阶层格局,进而影响政治权力分配;而政治统治的需求,又推动选官制度不断调整以适配阶层变化。
示例二
论题:政治、思想是影响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演变的重要因素。
阐述:隋唐时期,国家实现大一统,政治上需打破士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和强化中央集权。隋文帝初创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将取士权收归中央,取代以门第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层面削弱士族特权;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既通过儒家思想统一士人的价值观念,又选拔出认同中央集权的人才,实现“政治集权”与“思想统一”的双重目标,为盛唐统治奠定人才基础。
宋代政治上强调“重文轻武”以避免藩镇割据,思想上程朱理学逐渐兴起并成为官方哲学。科举制在宋代迎来变革:考试科目简化(以进士科为主),录取名额大幅增加——这一调整既通过扩大文官队伍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又契合“重文”的政治导向;同时,考试内容逐渐融入理学思想,将“忠孝节义”等理念纳入考核范畴,使选拔出的官员不仅具备行政能力,更成为理学思想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巩固了思想统治。
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上程朱理学被奉为绝对权威,且厉行文化专制。科举制随之走向僵化:明代推行“八股取士”,规定考试必须以“四书五经”为范围,扼杀士人独立思考;清代延续八股取士,且大兴文字狱。八股文与文化专制强制统一士人思想,使儒家理学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综上所述,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的演变,本质上是政治需求与思想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交织,使科举制从唐代相对开放的选官制度,逐渐演变为明清服务于绝对君主专制的工具。
【解析】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由材料“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及所学可得出论题:政治需求与经济发展推动两汉至隋唐选官制度演变。其次,结合封建制度的基础可知,两汉初期,政治上需巩固中央集权、弥补秦末人才匮乏的问题,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由材料“察举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荐官制度,注重举孝廉。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及所学可知,察举制由地方荐举孝廉,既通过“孝廉”标准强化儒家伦理、凝聚社会共识,又能从基层选拔熟悉地方治理的人才;征辟制则由皇帝、官府直接征召贤才,补充高层官员。结合小农经济对制度的影响可知,小农经济下,地方宗族势力较强,察举制依托宗族推荐,既适应经济基础,又助力中央拉拢地方势力、稳定统治。结合土地兼并的影响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崛起,中央集权弱化,战乱导致土地兼并加剧,士族掌控大量土地与依附民。由材料“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尤为注重门第出身,本质仍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核心进行选官,实质是中央对士族势力的妥协——通过承认士族世袭特权,换取其对政权的支持,维护动荡时期的统治秩序,这与士族掌控经济资源、垄断地方权力的经济政治格局相契合。结合隋唐巩固大一统的内容可知,隋唐时期,政治上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需强化中央集权、打破士族对官场的垄断;经济上自耕农数量增加,庶族地主崛起。由材料“科举制: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及所学可知,科举制将取士权收归中央,通过考试选拔庶族人才,既削弱士族特权、加强皇权,又为庶族地主提供上升通道,适应了均田制下庶族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权利的需求,推动选官制度走向公平化,为唐朝盛世奠定人才基础。最后,总结升华,两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本质上是政治集权需求与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社会阶层格局,进而影响政治权力分配;而政治统治的需求,又推动选官制度不断调整以适配阶层变化。或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由材料“科举制: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及所学可得出论题:政治、思想是影响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演变的重要因素。其次,由材料“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尤为注重门第出身,本质仍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科举制: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国家实现大一统,政治上需打破士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和强化中央集权。隋文帝初创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将取士权收归中央,取代以门第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层面削弱士族特权;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既通过儒家思想统一士人的价值观念,又选拔出认同中央集权的人才,实现“政治集权”与“思想统一”的双重目标,为盛唐统治奠定人才基础。结合宋代“重文轻武”的方针及科举制发展的内容可知,宋代政治上强调“重文轻武”以避免藩镇割据,思想上程朱理学逐渐兴起并成为官方哲学。科举制在宋代迎来变革:考试科目简化(以进士科为主),录取名额大幅增加——这一调整既通过扩大文官队伍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契合“重文”的政治导向;结合理学对科举考试内容的影响可知,考试内容逐渐融入理学思想,将“忠孝节义”等理念纳入考核范畴,使选拔出的官员不仅具备行政能力,更成为理学思想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巩固了思想统治。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内容可知,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上程朱理学被奉为绝对权威,且厉行文化专制。结合八股取士的影响可知,科举制随之走向僵化:明代推行“八股取士”,规定考试必须以“四书五经”为范围,扼杀士人的独立思考;清代延续八股取士,且大兴文字狱。结合明清文化专制的影响可知,八股文与文化专制强制统一士人思想,使儒家理学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最后,总结升华,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的演变,本质上是政治需求与思想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交织,使科举制从唐代相对开放的选官制度,逐渐演变为明清服务于绝对君主专制的工具。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