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燃烧的调控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燃烧的调控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燃烧的调控和能量变化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灭火的原理,能够运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了解调控燃料燃烧的方法和价值,初步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意义。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利用,掌握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4.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熟悉常见消防安全标志。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从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实例,探析灭火原理,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质。
2.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对应关系,掌握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4.科学态度与责任:增强安全意识,认识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重点
1.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关系、爆炸的原理及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应用。
本节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2024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2课时)。本单元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典型体现。本课时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前一课时燃烧的条件进行了深化和应用,又为后续课题中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知识奠定基础。 按照教材编排,本课时围绕燃料燃烧的调控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展开。在燃料燃烧的调控部分,通过灭火实例分析、简易灭火器的探究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灭火原理、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部分,则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如乙醇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体会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紧密联系。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对于灭火原理的深入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内容,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 在思维方面,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具体的事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帮助他们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燃烧、灭火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化学知识指导,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对于油锅着火用水灭火的错误做法,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纠正。同时,学生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可以增强他们对易燃易爆物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知识回顾】展示闪电引火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闪电引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回答出可燃物、接触氧气以及雷电产生电流放热使温度达到着火点这几个要点)
【图片展示】烧烤食物、森林火灾。
【讲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根本,有了火,才有了人类文明,才有了几千年的辉煌和灿烂文化。但看了这两幅图片,是不是感受到了火的两面性?火既可以像在烧烤时那样,成为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助我们烹饪美食、带来温暖;但同时,像森林火灾那样,它又会变成可怕的敌人,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提出问题】既然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当火灾发生时,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灭火呢?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又该如何调控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还有,化学反应中除了能看到的燃烧现象,在能量变化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燃料的燃烧(第2课时)。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图片,将火的两面性鲜明地展现出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火以及燃烧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2.联系生活实际:森林火灾和烧烤食物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场景,以这些实例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而有趣,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亲切感。
3.知识衔接与过渡:先引导学生回顾燃烧的条件并分析闪电引火原理,巩固旧知识,为后续学习灭火原理做铺垫。然后提出关于灭火、燃料调控和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等问题,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环节二 燃料燃烧的调控
活动一: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实例展示】我们先看一些灭火的实例,分析一下它们的灭火原因。展示“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等实例。
【学生任务1】分组讨论这些实例的灭火原因,并派代表发言。
第一组代表: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了氧气。
第二组代表:纸箱着火用水浇灭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第三组代表: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是隔绝氧气。
第四组代表: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是清除可燃物。
【讲解】大家分析得都很准确。现在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归纳灭火的原理。
【学生任务2】思考并回答灭火的原理,教师总结并板书:
补充说明: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灭火。
【安全提示】这里要注意,油锅着火不可用水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水会沉到油下面,不能隔绝氧气,还可能使油溅出,扩大火势。正确的灭火方式是放青菜、盖锅盖。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和灭火实例,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 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了灭火的原理,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的原理是什么呢?又如何设计与制作简易灭火器呢?
【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实验与分析】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用品(稀盐酸、碳酸钠),播放实验视频。
【学生任务1】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 Na2CO3+2HCl=2NaCl+H2O+CO2↑
现象 蜡烛逐渐熄灭 蜡烛正常燃烧 产生大量气泡
分析 氧气逐渐被消耗 满足燃烧的条件 产生的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
【设计与制作】学生分组进行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设计、制作和使用灭火器时,应充分考虑装置和试剂的安全性(如盐酸有腐蚀性和挥发性),须经教师确认装置安全、可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际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163资料卡片,了解各类灭火器及其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学生任务3】交流讨论:遇到火灾该怎么办?
【师生活动】
学生:讨论并阐述观点。
教师:知识总结,并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
(1) 不要慌张,沉着应对,立即拨打119 ;
(2) 火势不大,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3) 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和可能,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对应训练】成语“绝薪止火”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
A. 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降低温度
C. 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D. 隔绝氧气
【答案】C
【解析】“绝薪止火”意思是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也就是隔离或清除了可燃物,所以答案选C。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A选项错误;该成语未体现降低温度和隔绝氧气,B、D选项错误。
活动三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入】燃烧不止可能引起火灾,有些可燃物的急剧燃烧会引起爆炸。如燃放爆竹、烟花等都是一些常见的爆炸现象。
【问题】为什么在有限空间内,可燃物的急剧燃烧会引起爆炸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瞬间产生较多的热量,气体体积膨胀,气压增大,在有限空间内就会引起爆炸。
【讲解】非常好,比如天然气、煤气、面粉、煤粉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发生爆炸。这些不同的可燃物都有不同的爆炸极限。在一些场所,如面粉厂、加油站等,要特别注意安全。展示一些消防安全标志,如“当心易燃物”“当心爆炸物”“禁止烟火”“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禁止放易燃物”等。
【学生任务】识别这些消防安全标志,了解其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爆炸的原理和危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消防安全标志,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对应训练】美丽的校园是无烟校园。“禁止吸烟”的安全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选项是禁止吸烟的标志;B为禁止燃放鞭炮、C为禁止携带火种、D为禁止放易燃物,所以答案选A。
活动四 燃料的充分燃烧
【引入】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有时炉灶里的火焰会出现黄色,调大进风口后火焰就变为蓝色,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调大进风口,氧气充足,燃料能充分燃烧,火焰就变为蓝色。
【讲解】非常正确。分析燃烧的条件可以知道,要促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燃烧时有足够多的氧气(如燃气灶调大进风口);二是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架空木柴进行燃烧)。
【问题】燃料充分燃烧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同时燃料在充分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就会减少,从而减轻空气污染。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对应训练】野炊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A.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 B.散热的速率快
C.木柴是可燃物 D.可以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把木柴架空一些,增大了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更旺,A选项正确;散热速率快与燃烧更旺无关,B选项错误;木柴是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但不是架空木柴燃烧更旺的原因,C选项错误;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D选项错误。
教学环节三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引入】我们知道燃料燃烧会放出热量,比如乙醇燃烧。乙醇俗称酒精,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这个反应放出热量,可以用来加热物质。
【问题】那么除了燃烧,还有哪些反应可以放出热量呢?
【实验7 - 1】展示实验“生石灰与水反应”,介绍实验用品(氧化钙、水)。
【学生任务1】观看实验视频,观察实验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感受温度变化。
现象:试管外壁发热。
【讲解】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它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这是一个放热反应。生活中自热火锅发热包的主要成分就是氧化钙,利用它与水反应放热来加热食物。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中的放热现象,了解放热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讲解】大量事实和研究证明,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能量的
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放出热量,如氧化钙与水的反应;而有些反应吸收热量,如碳单质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放出的。
【对应训练】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是(  )
A.海水晒盐 B.干冰制冷
C.风力发电 D.火箭发射
【答案】D
【解析】A、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B、干冰制冷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C、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使轮子转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D、火箭发射,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放出大量热,属于化学变化,是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选项正确。
故选D。
课题1 燃料的燃烧(第2课时)
一、燃料燃烧的调控
1.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燃料的充分燃烧
条件:充足氧气、大接触面积
意义:提高利用率、减少污染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
乙醇燃烧:
生石灰与水反应:CaO+H2O=Ca(OH)2
2.吸热反应
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 + CO2=== (高温)2CO
1.(2025·辽宁营口·二模)灭火原理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下列灭火措施主要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
A.取走烤肉炉内的木炭
B.关闭煤气阀门熄火
C.用水浇灭晚会的篝火
D.用锅盖盖灭锅内着火的油
【答案】C
2.(2025·江苏淮安·二模)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火有方:利用木材点燃煤炭,提高着火点
B.驭火有术:将木材架空,使燃烧更剧烈
C.防火有策:家里燃气泄漏,及时打开排气扇
D.灭火有章: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隔绝氧气
【答案】B
3.(2025·辽宁抚顺·模拟预测)学会用化学方法守护生命,让安全的警钟时刻长鸣。下列做法不当的是( )
A.燃气泄露,点火检查 B.煤炉取暖,注意通风
C.高原游玩,携带氧气 D.营地篝火,用水浇灭
【答案】A
4.(2025·河南南阳·一模)某同学在厨房中观察到,调大燃气灶开关时火焰变大,关闭开关则火焰熄灭。请结合燃料调控的化学知识回答:
(1)调大开关,火焰为什么变大
(2)关闭开关,火焰为什么熄灭
【答案】(1)调大开关,增大了燃气供应量,单位时间内燃烧的气体多了,因此火焰更大
(2)关闭开关,切断了燃气来源,隔离了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如闪电引火、油锅着火、森林火灾等,引导学生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在探究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讲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时,部分学生对爆炸极限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后续应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讲解。此外,在时间把控上,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最后的总结环节有些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