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燃烧的调控和能量变化(导学案)(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燃烧的调控和能量变化(导学案)(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燃烧的调控和能量变化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灭火的原理,能够运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了解调控燃料燃烧的方法和价值,初步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意义。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利用,掌握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4.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熟悉常见消防安全标志。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从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实例,探析灭火原理,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质。
2.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对应关系,掌握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4.科学态度与责任:增强安全意识,认识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一、学习重点
1.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学习难点
1. 理解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关系、爆炸的原理及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应用。
1.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1)_____________。
(2)接触_____________ (或空气)。
(3)达到可燃物的_____________(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_____________燃烧的条件)与方法
(1)_____________可燃物。
(2)_____________氧气(或空气)。
(3)_____________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 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气体或粉尘,它们遇到明火,就有发生_____________的危险。所以这些地方应张贴的消防安全标志为_____________(从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中选择1个即可)。
4.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①增大_____________的量;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酒精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2)生石灰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3)碳单质与二氧化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一、燃料燃烧的调控
活动一: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任务1:分组讨论下列实例的灭火原因。
(1)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2)纸箱着火,用水浇灭;
(3)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4)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
学生任务2: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活动二: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
学生任务1:,观看《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实验装置 Na2CO3+2HCl=2NaCl+H2O+CO2↑
现象
分析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163资料卡片,了解各类灭火器及其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学生任务3:交流讨论:遇到火灾该怎么办?
学生任务4:成语“绝薪止火”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
A.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B.降低温度
C.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D.隔绝氧气
活动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学生任务1:为什么在有限空间内,可燃物的急剧燃烧会引起爆炸呢?
学生任务2: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在哪些场所要特别注意安全?
学生任务3:识别这些消防安全标志,了解其含义。
学生任务4:美丽的校园是无烟校园。“禁止吸烟”的安全标志是( )
A. B. C. D.
活动四:燃料的充分燃烧
学生任务1:生活中有时炉灶里的火焰会出现黄色,调大进风口后火焰就变为蓝色,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任务2:促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学生任务3: 燃料充分燃烧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任务4:野炊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A.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 B.散热的速率快
C.木柴是可燃物 D.可以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学生任务1:写出酒精燃烧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该反应过程中热量变化情况。
学生任务2: 观看“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实验视频,描述实验现象并说明该反应中热量变化情况。
学生任务3: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是(  )
A.海水晒盐 B.干冰制冷
C.风力发电 D.火箭发射
1.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
灭火方法 实例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森林着火砍掉树木,开辟隔离带;煤气罐着火,火关闭阀门
隔绝氧气或空气 油锅着火,盖锅盖灭;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高压水枪灭火
注意事项: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可燃性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都能发生爆炸。
注意事项:爆炸不一定是由燃烧引起的,如轮胎、气球爆炸等,是物质因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属于物理性爆炸。
(2)消防安全标志
(3)安全常识
①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矿井内应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
②煤气泄漏需要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窗户通风(不能用火种照明;不用用电设备,如不在室内拨打电话、不能开电灯、不能开排气扇等)。
③若燃气管道泄漏,不能用燃着的蜡烛检查,可用涂肥皂水的方法去检查或用仪器检查。
④电器着火不能直接用水浇灭,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⑤室内着火不能打开门窗通风,避免进入更多的空气,使燃烧更旺。
3.燃料的充分燃烧
(1)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①增大空气的量;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①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②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①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能量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吸热或放热现象。还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
反应类型 举例
放热反应 酒精燃烧反应:C2H5OH+3O22CO2+3H2O;生石灰与水反应:CaO+H2O = Ca(OH)2;镁与盐酸反应等
吸热反应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CO2 2CO
(2)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生活 工业 航天 生产 人体新陈代谢
做饭、取暖等 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等 发射火箭等 开山采矿、定向爆炸、拆除危旧建筑等 人体自身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等
1.(2025·辽宁营口·二模)灭火原理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下列灭火措施主要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
A.取走烤肉炉内的木炭
B.关闭煤气阀门熄火
C.用水浇灭晚会的篝火
D.用锅盖盖灭锅内着火的油
2.(2025·江苏淮安·二模)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火有方:利用木材点燃煤炭,提高着火点
B.驭火有术:将木材架空,使燃烧更剧烈
C.防火有策:家里燃气泄漏,及时打开排气扇
D.灭火有章: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隔绝氧气
3.(2025·辽宁抚顺·模拟预测)学会用化学方法守护生命,让安全的警钟时刻长鸣。下列做法不当的是( )
A.燃气泄露,点火检查 B.煤炉取暖,注意通风
C.高原游玩,携带氧气 D.营地篝火,用水浇灭
4.(2025·河南南阳·一模)某同学在厨房中观察到,调大燃气灶开关时火焰变大,关闭开关则火焰熄灭。请结合燃料调控的化学知识回答:
(1)调大开关,火焰为什么变大
(2)关闭开关,火焰为什么熄灭
考点1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2025·广西来宾·模拟预测)火的使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有关措施是通过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的是( )
A.吹灭蜡烛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釜底抽薪 D.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2..(2025·湖南永州·二模)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
C.浇水熄灭火堆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3.(2025·河南平顶山·一模)《本草纲目》记载:“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阳燧”取火的原理。
(2)可用沙子将燃着的艾草盖灭,其灭火原理是什么?
考点2 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4.(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末)下列标识在加油站不需要张贴的是( )
A. B. C. D.
5.(2025·广东佛山·二模)研究和调控燃烧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火有术:用火柴引燃酒精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驭火有方:用扇子扇煤炉火焰,增大了氧气的含量
C.防火有策:家里燃气泄漏时,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
D.灭火有法:电线短路着火时快速泼水灭火,以免火势扩大
考点3 燃料的充分燃烧
6.(2025·湖南株洲·一模)火箭为了获得强劲的动力,发动机将燃油喷成雾状再燃烧,其原理主要是( )
A.提供氧气 B.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
C.提供燃料 D.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7.(24-25九年级上·广东汕头·期末)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风箱(如图)。为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提供充足的空气
C.增大木材间间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8.(2025·江苏苏州·二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蜡烛——隔绝空气
B.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C.木柴架空燃烧——增大空气中氧气浓度
D.用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4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9.(2025·河南周口·三模)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风能兴火,火能熟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风能兴火”,说明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火能熟水”说明燃烧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答案和解析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灭火的原理,能够运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了解调控燃料燃烧的方法和价值,初步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意义。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利用,掌握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4.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熟悉常见消防安全标志。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从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实例,探析灭火原理,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质。
2.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对应关系,掌握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4.科学态度与责任:增强安全意识,认识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一、学习重点
1.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学习难点
1. 理解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关系、爆炸的原理及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应用。
1.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1)可燃物。
(2)接触氧气(或空气)。
(3)达到可燃物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与方法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 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气体或粉尘,它们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这些地方应张贴的消防安全标志为禁止烟火(合理即可)(从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中选择1个即可)。
4.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①增大空气(或氧气)的量;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酒精燃烧:C2H5OH+3O22CO2+3H2O,放热反应。
(2)生石灰与水反应:CaO+H2O=Ca(OH)2,放热反应。
(3)碳单质与二氧化碳反应:C + CO22CO,吸热反应。
一、燃料燃烧的调控
活动一: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任务1:分组讨论下列实例的灭火原因。
(1)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2)纸箱着火,用水浇灭;
(3)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4)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
答案: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了氧气;纸箱着火用水浇灭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是隔绝氧气;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是清除可燃物。
学生任务2: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答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方法:(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活动二: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
学生任务1:,观看《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实验装置 Na2CO3+2HCl=2NaCl+H2O+CO2↑
现象
分析
答案:
实验装置 Na2CO3+2HCl=2NaCl+H2O+CO2↑
现象 蜡烛逐渐熄灭 蜡烛正常燃烧 产生大量气泡
分析 氧气逐渐被消耗 满足燃烧的条件 产生的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163资料卡片,了解各类灭火器及其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学生任务3:交流讨论:遇到火灾该怎么办?
答案:(1) 不要慌张,沉着应对,立即拨打119; (2) 火势不大,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3) 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和可能,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学生任务4:成语“绝薪止火”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
A.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B.降低温度
C.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D.隔绝氧气
答案:C。
活动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学生任务1:为什么在有限空间内,可燃物的急剧燃烧会引起爆炸呢?
答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瞬间产生较多的热量,气体体积膨胀,气压增大,在有限空间内就会引起爆炸。
学生任务2:哪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在哪些场所要特别注意安全?
答案:比如天然气、煤气、面粉、煤粉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发生爆炸。在一些场所,如面粉厂、加油站等,要特别注意安全。
学生任务3:识别这些消防安全标志,了解其含义。
学生任务4:美丽的校园是无烟校园。“禁止吸烟”的安全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A。
活动四:燃料的充分燃烧
学生任务1:生活中有时炉灶里的火焰会出现黄色,调大进风口后火焰就变为蓝色,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调大进风口,氧气充足,燃料能充分燃烧,火焰就变为蓝色。
学生任务2:促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答案:一是燃烧时有足够多的氧气;二是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学生任务3: 燃料充分燃烧有什么好处呢?
答案: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同时燃料在充分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就会减少,从而减轻空气污染。
学生任务4:野炊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A.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 B.散热的速率快
C.木柴是可燃物 D.可以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答案:A。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学生任务1:写出酒精燃烧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该反应过程中热量变化情况。
答案:C2H5OH+3O22CO2+3H2O;放热反应。
学生任务2: 观看“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实验视频,描述实验现象并说明该反应中热量变化情况。
答案:现象是试管外壁发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学生任务3: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是(  )
A.海水晒盐 B.干冰制冷
C.风力发电 D.火箭发射
答案:D。
1.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
灭火方法 实例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森林着火砍掉树木,开辟隔离带;煤气罐着火,火关闭阀门
隔绝氧气或空气 油锅着火,盖锅盖灭;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高压水枪灭火
注意事项: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可燃性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都能发生爆炸。
注意事项:爆炸不一定是由燃烧引起的,如轮胎、气球爆炸等,是物质因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属于物理性爆炸。
(2)消防安全标志
(3)安全常识
①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矿井内应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
②煤气泄漏需要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窗户通风(不能用火种照明;不用用电设备,如不在室内拨打电话、不能开电灯、不能开排气扇等)。
③若燃气管道泄漏,不能用燃着的蜡烛检查,可用涂肥皂水的方法去检查或用仪器检查。
④电器着火不能直接用水浇灭,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⑤室内着火不能打开门窗通风,避免进入更多的空气,使燃烧更旺。
3.燃料的充分燃烧
(1)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①增大空气的量;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①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②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①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能量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吸热或放热现象。还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
反应类型 举例
放热反应 酒精燃烧反应:C2H5OH+3O22CO2+3H2O;生石灰与水反应:CaO+H2O = Ca(OH)2;镁与盐酸反应等
吸热反应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CO2 2CO
(2)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生活 工业 航天 生产 人体新陈代谢
做饭、取暖等 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等 发射火箭等 开山采矿、定向爆炸、拆除危旧建筑等 人体自身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等
1.(2025·辽宁营口·二模)灭火原理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下列灭火措施主要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
A.取走烤肉炉内的木炭
B.关闭煤气阀门熄火
C.用水浇灭晚会的篝火
D.用锅盖盖灭锅内着火的油
【答案】C
【解析】A、取走木炭属于移除可燃物,破坏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B、关闭煤气阀门是切断可燃物来源,属于隔离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符合题干原理,符合题意;
D、锅盖隔绝氧气,属于隔绝助燃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5·江苏淮安·二模)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火有方:利用木材点燃煤炭,提高着火点
B.驭火有术:将木材架空,使燃烧更剧烈
C.防火有策:家里燃气泄漏,及时打开排气扇
D.灭火有章: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隔绝氧气
【答案】B
【解析】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被提高。利用木材点燃煤炭,是因为木材燃烧放出热量,使煤炭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燃烧,该选项错误;
B、将木材架空,能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更剧烈,该选项正确;
C、家里燃气泄漏,打开排气扇时,排气扇运转可能产生电火花,燃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或电火花等可能会发生爆炸,此时不能打开排气扇,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该选项错误;
D、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是利用清除可燃物的原理来灭火,而不是隔绝氧气,该选项错误。
故选B。
3.(2025·辽宁抚顺·模拟预测)学会用化学方法守护生命,让安全的警钟时刻长鸣。下列做法不当的是( )
A.燃气泄露,点火检查 B.煤炉取暖,注意通风
C.高原游玩,携带氧气 D.营地篝火,用水浇灭
【答案】A
【解析】A、燃气泄露,不能点火检查,因为燃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故选项做法不正确;
B、煤炉燃烧煤炭时,如果氧气不足,可能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O),因此煤炉取暖,注意通风,可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做法正确;
C、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低,容易引发高原反应,携带氧气设备可及时补充氧气,维持正常呼吸,避免缺氧危险,故选项做法正确;
D、水汽化吸热,可以降低温度,当用水浇灭营地篝火时,水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到木材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A。
4.(2025·河南南阳·一模)某同学在厨房中观察到,调大燃气灶开关时火焰变大,关闭开关则火焰熄灭。请结合燃料调控的化学知识回答:
(1)调大开关,火焰为什么变大
(2)关闭开关,火焰为什么熄灭
【答案】(1)调大开关,增大了燃气供应量,单位时间内燃烧的气体多了,因此火焰更大
(2)关闭开关,切断了燃气来源,隔离了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解析】(1)调大开关时,燃气供应量增加,导致单位时间内参与燃烧的燃料增多,与氧气反应更剧烈,释放的热量更多,因此火焰变大,故答:调大开关,增大了燃气供应量,单位时间内燃烧的气体多了,因此火焰更大。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关闭开关后,可燃物(燃气)被移除,反应停止。即使氧气和温度足够,没有燃料也无法维持燃烧,火焰自然熄灭,故答:关闭开关,切断了燃气来源,隔离了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考点1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2025·广西来宾·模拟预测)火的使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有关措施是通过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的是( )
A.吹灭蜡烛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釜底抽薪 D.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答案】A
【解析】A、吹气时,气流带走火焰的热量,使蜡烛火焰的温度迅速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这主要是通过降低温度实现的。符合题意。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了氧气,使火焰因缺氧而熄灭。这不是降低温度,而是通过隔绝氧气灭火。不符合题意。
C、这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抽掉锅底下的柴火,比喻移除可燃物。在灭火中,它指移除燃料(如柴火),使火失去可燃物而熄灭。这不是降低温度,而是移除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D、用锅盖盖住油锅,隔绝了空气(氧气),使火焰因缺氧而熄灭。是通过隔绝氧气灭火,而不是降低温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5·湖南永州·二模)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野外做饭时人们会在一片空地上用石头围成一圈,在圈内点燃木柴生火烹煮,结束后浇水熄灭火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
C.浇水熄灭火堆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
【答案】C
【解析】A.木柴属于可燃物,选项说法正确;
B.将木柴底部架空可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选项说法正确;
C.煮饭结束,用水将火扑灭是因为降低了木柴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不是为了清除可燃物,选项说法错误;
D.点火前将周围的枯树枝清理干净,防止引起火灾,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2025·河南平顶山·一模)《本草纲目》记载:“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阳燧”取火的原理。
(2)可用沙子将燃着的艾草盖灭,其灭火原理是什么?
【答案】(1)
利用凹面镜聚集阳光,使温度达到艾草的着火点。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解析】(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阳燧是凹面铜镜,通过反射和聚集阳光,使焦点处温度急剧升高。艾草作为可燃物,在聚集的高温下达到其着火点,同时周围有氧气,因此满足燃烧条件而燃烧。
(2)灭火的原理包括隔绝氧气、移除可燃物、降温至着火点以下。沙子覆盖燃着的艾草时,阻隔了艾草与氧气的接触,燃烧因缺少氧气而停止。这是通过隔绝氧气的方式实现灭火。
考点2 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4.(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末)下列标识在加油站不需要张贴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汽,要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燃烧或爆炸。
A、图示为禁止烟火标志,加油站内需要张贴此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禁止吸烟标志,加油站内需要张贴此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为爆炸性物质标志,加油站内需要张贴此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腐蚀性物质标志,加油站内不需要张贴此标志,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5·广东佛山·二模)研究和调控燃烧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火有术:用火柴引燃酒精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驭火有方:用扇子扇煤炉火焰,增大了氧气的含量
C.防火有策:家里燃气泄漏时,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
D.灭火有法:电线短路着火时快速泼水灭火,以免火势扩大
【答案】D
【解析】A 、用火柴引燃酒精灯,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能使酒精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从而使酒精灯被点燃,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扇子扇煤炉火焰,空气流动加快,增大了氧气的含量,使燃料燃烧更充分,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家里燃气泄漏时,先关闭阀门,可阻止燃气继续泄漏,再开窗通风,能降低燃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电线短路着火时,不能快速泼水灭火,可能会导致触电事故,同时可能损坏电器设备等,应先切断电源,再选择合适的灭火器灭火,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3 燃料的充分燃烧
6.(2025·湖南株洲·一模)火箭为了获得强劲的动力,发动机将燃油喷成雾状再燃烧,其原理主要是( )
A.提供氧气 B.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
C.提供燃料 D.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B
【解析】A、发动机将燃油喷成雾状再燃烧,燃油雾化并不直接提供氧气,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汽油喷成雾状,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可燃物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故B符合题意;
C、雾化并未增加燃料总量,只是改变了燃料的物理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着火点由燃料性质决定,雾化主要影响燃烧效率,不会改变点燃温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4-25九年级上·广东汕头·期末)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风箱(如图)。为保持冶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提供充足的空气
C.增大木材间间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答案】B
【解析】A、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一般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B、不断拉动风箱,可以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空气,促进燃烧,符合题意;
C、不断拉动风箱,不能增大木材之间间隔,不符合题意;
D、不断拉动风箱,不能清除多余的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25·江苏苏州·二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蜡烛——隔绝空气
B.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C.木柴架空燃烧——增大空气中氧气浓度
D.用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A、用嘴吹灭蜡烛,是因为吹气时,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隔绝空气,错误;
B、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是将着火区域与未着火区域的树木等可燃物隔开,清除了可燃物,从而使火焰因缺少可燃物而熄灭,正确;
C、木柴架空燃烧,增大了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柴能更充分地与氧气接触,而不是增大空气中氧气浓度,空气中氧气浓度是相对固定的,错误;
D、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蒸发时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错误。
故选B。
考点4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9.(2025·河南周口·三模)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风能兴火,火能熟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风能兴火”,说明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火能熟水”说明燃烧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答案】(1)有充足的氧气
(2)放出
【解析】(1)“风能兴火”,说明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氧气;
(2)“火能熟水”即水的温度升高,说明燃烧放出热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