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燃烧的调控和能量变化(分层作业)(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燃烧的调控和能量变化(分层作业)(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燃烧的调控和能量变化
分层作业
1.(2025·湖北荆州·三模)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隔绝氧气
D.以上都有
2.(2025·广东茂名·二模)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空气或氧气”原理的是( )
A.使用干冰灭火 B.砍伐火势蔓延路径上的树木
C.用嘴吹灭蜡烛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
3.(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
A.设置隔离带扑灭森林大火 B.用水浇灭柴火
C.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 D.用土掩埋篝火
4.(2025·云南昆明·三模)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A.油锅着火时使用锅盖盖灭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熄灭图书馆大火
C.消防员使用高压水枪熄灭高楼大火 D.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
5.(2025·江苏常州·一模)当家用燃气燃烧不充分,火焰呈黄色时,需要调节燃气灶具进风口,其目的是( )
A.增大空气进气量 B.减少燃气进气量
C.增大燃气进气量 D.减少空气进气量
6.(2025·河北邯郸·三模)在篝火晚会上,同学们发现堆在一起的木柴架空后,篝火燃烧得更旺了。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增加氧气的浓度 B.增大木柴的着火点
C.增加木柴数量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24-25九年级下·上海·阶段练习)木材作燃料,通常会劈成小块,目的是( )
A.增大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减少氧气消耗量
C.减轻重量,方便携带 D.减少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8.(2025·河南周口·三模)消防安全要牢记心间,面粉厂、加油站都应悬挂的图标是下列中的( )
A. B. C. D.
9.(24-25九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面粉 D.氢气
10.(2025·广东·中考真题)实验安全无小事。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戴好护目镜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内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11.(2025·福建泉州·模拟预测)篝火晚会是传统的欢庆形式。下列有关木柴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木柴与氧气接触不一定燃烧
C.木柴不充分燃烧常产生大量黑烟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12.(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学习小组在劳动实践中用木材生火做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引燃木材——升高木材着火点 B.冒出黑烟——木材燃烧不充分
C.架空木材——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 D.沙土盖灭——使木材与空气隔绝
13.(2025·江苏常州·三模)认识燃烧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做好消防安全,下面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一定燃烧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物质的着火点
C.提高氧气浓度可使燃烧更充分 D.点燃可燃性气体一定会发生爆炸
14.(2025·广西·一模)某日傍晚,市消防站队员迅速控制住了一居民楼的突发火灾,火灾的起因是住户堆放的废旧纸箱着火。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把着火纸箱移到室外空旷处可防止火势蔓延
B.废旧纸箱为火灾提供了可燃物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发现火灾可拨打119火警电话
15.(2025·河南洛阳·三模)《三国志》(西晋·陈寿)中记载“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薪草”属于可燃物
B.“膏油灌其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时风盛猛”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为避免“悉延烧岸上营落”,应设置防火隔离带
16.(2025·河南漯河·三模)可燃物燃烧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火灾,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与燃烧和灭火有关的问题。
(1)成语“釜底抽薪”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2)图书档案等贵重物品着火时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这体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
17.(24-25九年级上·河南信阳·期末)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引火方式与燃料的演变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1)东汉郑玄《礼记注》记载了古人取火的方法:“金燧,可取火于日……木燧,钻火也。”“木燧”是指通过摩擦引燃木屑,再小心吹气引燃干燥的茅草。吹气的目的是什么?
(2)现在最常用的一次性打火机,使用的燃料主要成分是丁烷,点火时按压按钮,液态丁烷会变成气态而被电火花引燃。松开按钮,打火机就会熄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1.(24-25九年级上·河南信阳·阶段练习)化学标志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符号,用来表明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要求。下列位置或场所的标志中,错误的是( )
A.学校教室 B.乙醇试剂瓶标签
C.运输汽油的罐车 D.学校水房
2.(2025·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手拉风箱的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C.手拉风箱为煤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用水浇灭炉中火,使燃煤与空气隔绝
3.(2025·广西·模拟预测)油灯是古代重要的照明工具,如图的“省油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灯油是可燃物
B.燃烧放出的热量会加速灯油的蒸发
C.用嘴吹灭灯油,是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来灭火
D.夹层中的水可以降低灯油的温度,减少挥发
4.(2025·福建福州·三模)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们烧制木炭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制木炭属于化学变化
B.炭和木材都属于可燃物
C.木材放入窑中时要一层层地堆放,目的是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D.窑中木材燃烧到一定程度就封闭窑口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5.(2025·广东广州·二模)青铜雁鱼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环保灯,其外形及工作原理如图。转动灯罩可以调节灯光的照射角度和明暗度,通过巧妙的造型减少灯油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灯中的灯油是可燃物
B.关闭灯罩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当看到大量黑烟时,可以调节灯罩增大进风口从而促进燃料的燃烧
D.雁腹中的水既能吸收烟气,还能对灯体进行降温,减少灯油挥发
1.(24-25九年级上·辽宁营口·阶段练习)已知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该物质在空气中易自燃,则如图所示的M、N、P、Q点中,表示可以灭火的是( )
A.N点 B.M点和Q点 C.M点和P点 D.Q点和N点
答案和解析
1.(2025·湖北荆州·三模)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隔绝氧气
D.以上都有
【答案】C
【解析】A、锅盖将火盖灭没有清除可燃物,A不正确。
B、锅盖将火盖灭没有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B不正确。
C、锅盖将火盖灭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C正确。
D、锅盖将火盖灭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D不正确。
故选C。
2.(2025·广东茂名·二模)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空气或氧气”原理的是( )
A.使用干冰灭火 B.砍伐火势蔓延路径上的树木
C.用嘴吹灭蜡烛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
【答案】D
【解析】A、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不符合题意;
B、砍伐火势蔓延路径上的树木,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用嘴吹气时,气流带走热量,使蜡烛火焰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不符合题意;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以隔绝空气或氧气,达到灭火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
A.设置隔离带扑灭森林大火 B.用水浇灭柴火
C.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 D.用土掩埋篝火
【答案】B
【解析】A、设置隔离带扑灭森林大火通过移除或隔离可燃物(如树木、草丛)来阻止火势蔓延,属于“移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A 错误。
B、水能吸收大量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迅速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同时水蒸发时带走热量,进一步降温。属于“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B 正确。
C、关闭阀门切断了燃气供应,属于“移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C 错误。
D、土覆盖火焰后,隔绝了氧气(空气),使火焰因缺氧而熄灭,属于“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D 错误。
故选B。
4.(2025·云南昆明·三模)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A.油锅着火时使用锅盖盖灭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熄灭图书馆大火
C.消防员使用高压水枪熄灭高楼大火 D.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
【答案】D
【分析】“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解析】A、油锅着火时使用锅盖盖灭,是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熄灭图书馆大火,是因为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能隔绝氧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C、用高压水枪熄灭高楼大火,是利用水蒸发吸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D、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树木砍掉,是清除了可燃物,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2025·江苏常州·一模)当家用燃气燃烧不充分,火焰呈黄色时,需要调节燃气灶具进风口,其目的是( )
A.增大空气进气量 B.减少燃气进气量
C.增大燃气进气量 D.减少空气进气量
【答案】A
【解析】当家用燃气燃烧不充分,火焰呈黄色时,需要调节燃气灶具进风口,其目的是增大空气的进气量,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故选A。
6.(2025·河北邯郸·三模)在篝火晚会上,同学们发现堆在一起的木柴架空后,篝火燃烧得更旺了。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增加氧气的浓度 B.增大木柴的着火点
C.增加木柴数量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A、木柴架空并没有改变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即单位体积内氧气的含量),只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积和空气流通,增加了氧气的供应量。因此,该选项错误。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因堆放方式而改变。架空操作不会影响它。因此,该选项错误。
C、题干中描述的是“堆在一起的木柴架空后”,木柴数量没有变化,只是堆放方式从紧密变为架空。因此,该选项错误。
D、木柴架空后,木柴之间的空隙增多,空气更容易进入,木柴表面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增加,从而增大了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因此,该选项正确。
故选D。
7.(24-25九年级下·上海·阶段练习)木材作燃料,通常会劈成小块,目的是( )
A.增大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减少氧气消耗量
C.减轻重量,方便携带 D.减少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答案】A
【解析】A、木材劈成小块,能增大木材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材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更充分,A 正确;
B、将木材劈成小块并不能减少氧气消耗量,燃烧过程中消耗氧气量取决于木材的质量和燃烧的完全程度等,B 错误;
C、木材劈成小块主要目的不是减轻重量方便携带,而是为了让燃烧更充分,C 错误;
D、木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量主要取决于木材中碳元素的含量,将木材劈成小块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生成量,D 错误。
故选A。
8.(2025·河南周口·三模)消防安全要牢记心间,面粉厂、加油站都应悬挂的图标是下列中的(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为禁止烟火标志,符合面粉厂、加油站的安全警示需求,因为面粉厂存在可燃性粉尘,加油站存在易燃易爆的汽油等物质,二者都需严禁烟火,符合题意;
B、为节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不符合题意;
C、为有毒标志,不符合场景需求,不符合题意;
D、为腐蚀品标志,不符合场景需求,不符合题意。
故填:A。
9.(24-25九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面粉 D.氢气
【答案】A
【解析】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后可能会发生爆炸,氢气、一氧化碳和面粉都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可燃,故不可能发生爆炸的应该选A。
10.(2025·广东·中考真题)实验安全无小事。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戴好护目镜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内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D
【解析】A、实验过程中戴好护目镜,可防止液体飞溅、固体颗粒迸溅等对眼睛造成伤害,符合安全规范;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能隔绝空气,使火焰熄灭,这是正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符合安全规范;
C、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内,可防止废液随意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或腐蚀管道等危害,符合安全规范;
D、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水是导体,可能会导致触电事故,且可能损坏电器设备,不符合安全规范。
故选D。
11.(2025·福建泉州·模拟预测)篝火晚会是传统的欢庆形式。下列有关木柴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木柴与氧气接触不一定燃烧
C.木柴不充分燃烧常产生大量黑烟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A、木柴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木柴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木柴的着火点时,木柴不燃烧,所以木柴与氧气接触不一定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木柴中含有碳元素,不充分燃烧会产生炭黑,常产生大量黑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至木柴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学习小组在劳动实践中用木材生火做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引燃木材——升高木材着火点 B.冒出黑烟——木材燃烧不充分
C.架空木材——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 D.沙土盖灭——使木材与空气隔绝
【答案】A
【解析】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引燃木材是通过提供热量,使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升高木材着火点,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木材中含有碳元素,当木材燃烧不充分时,其中的碳不能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会有黑色的炭颗粒生成,从而冒出黑烟,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架空木材可以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空气中含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能使木材燃烧更充分,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沙土盖灭着火的木材,是利用隔绝氧气(空气)的灭火原理,使木材无法与氧气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目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2025·江苏常州·三模)认识燃烧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做好消防安全,下面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一定燃烧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物质的着火点
C.提高氧气浓度可使燃烧更充分 D.点燃可燃性气体一定会发生爆炸
【答案】C
【解析】A、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物质不一定燃烧。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若缺少氧气,即使温度足够,物质也不会燃烧,不符合题意;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而非降低物质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被改变,不符合题意;
C、提高氧气浓度可使燃烧更充分。氧气浓度越高,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越充分,燃烧更完全。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符合题意;
D、点燃可燃性气体不一定会爆炸。爆炸需满足两个条件: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且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若浓度未达极限或空间开放,可能仅安静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2025·广西·一模)某日傍晚,市消防站队员迅速控制住了一居民楼的突发火灾,火灾的起因是住户堆放的废旧纸箱着火。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把着火纸箱移到室外空旷处可防止火势蔓延
B.废旧纸箱为火灾提供了可燃物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发现火灾可拨打119火警电话
【答案】C
【解析】A、将着火纸箱移到室外空旷处,可以隔离可燃物,防止火势蔓延到其他物体。说法正确;
B、废旧纸箱是易燃物质,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这是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说法正确;
C、水能灭火的主要原因是水蒸发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说法错误;
D、发现火灾时,拨打119火警电话是报警的正确方式。说法正确;
故选:C。
15.(2025·河南洛阳·三模)《三国志》(西晋·陈寿)中记载“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薪草”属于可燃物
B.“膏油灌其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时风盛猛”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为避免“悉延烧岸上营落”,应设置防火隔离带
【答案】B
【解析】A、“薪草”作为燃料,属于可燃物,说法正确;
B、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被降低。“膏油”的作用是增加可燃物,而非改变着火点,说法错误;
C.、大风促进空气流通,提供更多氧气,助长燃烧,说法正确;
D、防火隔离带通过移除可燃物阻止火势蔓延,说法正确。
故选B。
16.(2025·河南漯河·三模)可燃物燃烧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火灾,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与燃烧和灭火有关的问题。
(1)成语“釜底抽薪”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2)图书档案等贵重物品着火时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这体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
【答案】(1)清除可燃物
(2)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的大
【解析】(1)“釜底抽薪”的字面意思是抽掉锅底的柴火,则灭火原理为:移除可燃物。
(2)二氧化碳可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
17.(24-25九年级上·河南信阳·期末)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引火方式与燃料的演变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1)东汉郑玄《礼记注》记载了古人取火的方法:“金燧,可取火于日……木燧,钻火也。”“木燧”是指通过摩擦引燃木屑,再小心吹气引燃干燥的茅草。吹气的目的是什么?
(2)现在最常用的一次性打火机,使用的燃料主要成分是丁烷,点火时按压按钮,液态丁烷会变成气态而被电火花引燃。松开按钮,打火机就会熄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答案】(1)为燃烧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使干燥的茅草能够被引燃
(2)清除可燃物
【解析】(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在 “木燧” 取火中,木屑已被引燃成为火源,干燥的茅草是可燃物。此时吹气,能使空气流动,从而为燃烧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让干燥的茅草能够被引燃。
(2)灭火的原理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松开按钮后,打火机内的液态丁烷不再转化为气态丁烷喷出,即不再有可燃物提供给燃烧反应,从而实现灭火。
1.(24-25九年级上·河南信阳·阶段练习)化学标志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符号,用来表明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要求。下列位置或场所的标志中,错误的是( )
A.学校教室 B.乙醇试剂瓶标签
C.运输汽油的罐车 D.学校水房
【答案】B
【解析】A、该标志表示禁止吸烟,学校教室需禁烟,正确;
B、乙醇是易燃液体,对应的是易燃液体标志,图中是腐蚀品标志,错误;
C、该标志表示易燃液体,汽油是易燃液体,运输汽油的罐车应贴易燃液体标志,正确;
D、该标志表示节约用水,学校水房需倡导节水,正确。
故选B。
2.(2025·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手拉风箱的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C.手拉风箱为煤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用水浇灭炉中火,使燃煤与空气隔绝
【答案】C
【解析】A、风箱拉动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而氧气并不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不合理;
B、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选项说法不合理;
C、风箱拉动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合理;
D、用水浇灭火炉中的火,主要原因是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不合理;
故选C。
3.(2025·广西·模拟预测)油灯是古代重要的照明工具,如图的“省油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灯油是可燃物
B.燃烧放出的热量会加速灯油的蒸发
C.用嘴吹灭灯油,是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来灭火
D.夹层中的水可以降低灯油的温度,减少挥发
【答案】C
【分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析】A、灯油能燃烧,所以灯油是可燃物,故说法正确;
B、燃烧放出的热量会加速灯油的蒸发,故说法正确;
C、用嘴吹灭,是利用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故说法错误;
D、夹层的水吸热降低油的温度,从而减少上层油的蒸发,故说法正确。
故选C。
4.(2025·福建福州·三模)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们烧制木炭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制木炭属于化学变化
B.炭和木材都属于可燃物
C.木材放入窑中时要一层层地堆放,目的是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D.窑中木材燃烧到一定程度就封闭窑口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答案】C
【解析】A、烧制木炭的过程中木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木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炭和木材都具有可燃性,都属于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木材放入窑中时要一层层地堆放,目的是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材充分燃烧,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窑中木材燃烧到一定程度就封闭窑口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5·广东广州·二模)青铜雁鱼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环保灯,其外形及工作原理如图。转动灯罩可以调节灯光的照射角度和明暗度,通过巧妙的造型减少灯油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灯中的灯油是可燃物
B.关闭灯罩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当看到大量黑烟时,可以调节灯罩增大进风口从而促进燃料的燃烧
D.雁腹中的水既能吸收烟气,还能对灯体进行降温,减少灯油挥发
【答案】B
【解析】A、灯油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此选项正确;
B、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灭火只需要破坏其一即可,转动灯罩隔绝了空气,使灯火熄灭,此选项错误;
C、有大量黑烟产生是因为氧气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应调大进风口,增大氧气进入量,促进燃烧,此选项正确;
D、腹中的水可以吸收燃烧产生的烟气,同时也能对灯体进行降温,起到环保和降温的作用,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24-25九年级上·辽宁营口·阶段练习)已知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该物质在空气中易自燃,则如图所示的M、N、P、Q点中,表示可以灭火的是
A.N点 B.M点和Q点 C.M点和P点 D.Q点和N点
【答案】C
【解析】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M点存在可燃物,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
N点存在可燃物,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燃烧;
P点存在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低于着火点,不燃烧;
Q点存在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故表示完全可以灭火的是:M点和P点。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