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5)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5)含答案

资源简介

苏州市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拟试卷(5)
七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远古时期流传着许多传说,比如“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这些传说经过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保留了下来。以下对于这些传说理解正确的是
A.可直接作为信史研究 B.毫无历史研究的价值
C.折射出远古社会风貌 D.只具备文学作品功能
2.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围沟”内发现了陶窑、灰坑、房址、柱洞等诸多遗迹和大量遗物,附近也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等遗迹。这反映出当时
A.饲养家畜普遍 B.磨制石器精美 C.原始农业兴盛 D.有手工业生产
3.下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文物,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玦 内蒙古敖汉旗干饭营子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玦饰 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
A.按部就班 B.多元一体 C.中西合璧 D.孤立闭塞
4.下表所示的考古可用于说明
史前考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种鉴定结果统计表(部分)
遗址名称 遗存类型 鉴定结果 距今年代(年)
江苏连云港二涧村 稻壳印痕 栽培稻 7000—6000
河南洛阳西高崖 稻壳印痕 栽培稻 5500—5000
山东栖霞杨家圈 稻壳印痕 栽培稻 4400—4000
A.农耕文明,多元一体 B.中原地区,农业起源
C.作物种植,品种单一 D.农业工具,类型多样
5.我国先民在劳动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图为仰韶文化代表器物。该器物出土于
人面鱼纹彩陶盆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却在烹饪上实现了“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离,它们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是
A.人工取火 B.种植水稻 C.制作陶器 D.建造房屋
7.图1中的文物可以印证河姆渡人
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
A.能够制作玉器 B.懂得饲养家畜
C.掌握了雕刻技术 D.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8.如表所示为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的部分考古发现。据此可推知,当时
发现一 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以及可能用于宫殿之上的陶质建筑残料。
发现二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礼器。
发现三 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很有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A.出现早期国家 B.进入青铜时代 C.文明领先世界 D.科技成果丰硕
9.下列图示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封君封臣制 D.君主立宪制
10.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历经沧桑、自强不息的族群,更滋养了长盛不衰、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下列文物遗存或考古遗址复原图片中能反映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是
A.B.C.D.
1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频繁征战;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面对这样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局面,当时的民众最渴望的是
A.征战建功,获取土地 B.变法强国,称霸诸侯
C.停止战争,实现和平 D.学习谋略,投身战争
12.《史记·商君列传》中有以下记载:“平斗桶、权衡、丈尺”,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相关
A.确立县制 B.建立户籍制度 C.鼓励耕织 D.统一度量衡
13.如图5所示,“德”字的字形和含义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甲骨文“德”字中的“彳”或“行”表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金文又加上“心”,按正直的准则去做、去想,就是“德”。这种变化反映了
图5 “德”字的发展演变
A.古人书写更加规范 B.对品德内涵认识深化
C.造字方法逐渐多样 D.文字使用范围的拓展
14.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人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15.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
A.改进生产技术 B.增强军事实力 C.维护周王统治 D.完善户籍管理
16.据考证,商朝的汉字数量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现在常用的汉字多数在商朝已经定型,如祖、父、妣(bǐ)、母、兄、弟、姑、子等亲属称谓当时已出现。这说明商朝
A.文字较为成熟 B.统治范围扩大 C.社会等级森严 D.王权色彩浓厚
17.殷墟遗址是一座商文明的巨大宝库,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列文物出土于这座“宝库”的是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商鞅铜方量
18.下列名人名言反映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共同的核心主张是
原子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人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A.崇尚自然科学 B.强调统治者用仁政治理国家
C.注重以人为本 D.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19.目前,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阵型前锋出土的跪射俑共160件,这些跪射俑位于方阵的中心,服装和姿态基本相同,双目炯炯有神地凝视前方,面容冷峻。由跪射俑折射出秦军风貌,秦军对秦国统一的作用是
A.阻碍统一进程 B.彰显军事威慑 C.破坏稳定局面 D.减少作战力量
20.秦末,繁重的赋税、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刑法严苛让民众动辄获罪,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强大的秦王朝迅速走向崩溃。据此推断,人民群众
A.推动王朝兴盛发展 B.影响历史发展走向
C.阻碍社会向前进步 D.主导政治制度变革
21.小钱币大历史 春秋时期,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实物货币,到了战国时期,金属货币中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如下图)广泛流通。这些不同形制的货币若保留至秦朝
A.能够推动冶金技术突破 B.不利于全国的经济发展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D.利于各地发展特色经济
2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遣将军常頞修建了由蜀通滇的道路。这条道以今宜宾为起点,南至云南曲靖,全长近一千多公里,后世以路险且窄,只能人马单行,称其为五尺道。据此可知,五尺道的修建
A.导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B.实现对东南地区的有效治理
C.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D.开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3.如下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对该图表理解比较合理的是(表格中前为公元前)
时间 前770年 前595年 前476年 前270年 前221年
诸侯国数量 123个 47个 27个 11个 1个
A.春秋战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B.周王室吸取教训,逐步取消了分封制
C.郡县制普遍实施,诸侯国减少
D.小诸侯国被大国兼并,秦国统一六国
24.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
A.秦朝 B.夏朝 C.西周 D.西汉
二、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6分)
25.某学习小组开展以“国宝中的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宝档案一它(图A)是河姆渡人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长22.0厘米、刃宽13.0厘米、厚3.4厘米,1977年出土,收藏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图A 图B
国宝档案二司母戊鼎(图B)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
国宝档案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的文字。中国已发现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甲骨文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1)档案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该遗址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2)司母戊鼎具有怎样的地位?它铸造于哪个朝代?这些青铜器主要用途有哪些?
(3)根据档案三,概括甲骨文的重要意义。
26.制度创新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
如图所示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选举首领的制度?继承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3)材料四表明秦朝实现统一后,创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
(4)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2)材料二中“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套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3)材料三反映了秦始皇的哪些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个恰当的学习主题。(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惫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史上的哪次政治改革?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材料二 如下图
(2)材料二的图片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已开始使用什么工具?出现了什么耕种方式?
材料三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始于公元前3世纪,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都江堰控制着岷江之水,引导其灌溉成都平原肥沃的耕地。
——摘自 2000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3)材料三中的水利工程由谁主持修建的?谈谈你对该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4)回答以上问题后你有什么感悟?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